1990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

  历史深处的河流
——关于国歌的意象
  邢海珍

追索雨丝梦幻的初春
寻求落叶哲理的深秋
在历史的此岸
我是搏动生命旋律的人
天空的方式预言了高远
大地的法则昭示着悠久
为什么呀
长城偏偏是血肉
又为什么呀
吼声发自最危险的时候
莫非苦难压弯了所有的脊梁
泪水才积成最后的良知
——决口
我曾拧紧眉头
听完一曲伤痛的呻吟
大地深刻地沉默着
沉默着排列冬夏春秋

的确
那时我们失去的太多
风把我们的尊严撕成碎片
一夜之间
数十万生命的花朵
摧落在南京血腥的街头
我呆呆地注视——
一叠发黄的历史
曾被汹涌的血水浸透
当历史的时空
横在和平的今夜
心头上忽有词曲灿灿一闪
便缀成共和国不落的星斗

高粱红了
红在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的
一个深秋
在这平平常常的收获时节
我有感于旗帜的颜色
默默沉思了很久
当年的血泪
曾在遥远的天边泛起潮头
那红色丝绸的经纬里
曾有气吞山河的旋律在流
指挥家的臂上
岁月匆忙的瞬间竟如此组构
我问轰然而起的音乐形象
能否在高粱的红瞳孔里逗留

那时
我们等待着
我们揪心地等待着什么
等待那一声历史的巨响
爆出烧灼眉毛的前奏
便有两位中国的书生站出来
代表一个庞大的苦难民族
献一支音乐的誓言
投一声歌者的怒吼
那时我们都哭了
许多父亲母亲的泪水汇聚
在历史深处
聚成一条河流
就那样
音符充塞躁动的脉管
一时间大刀长矛纷纷出手
历史放开了中国式的最大流量
愤然涌向所有壮士的喉头
于是我们有了这样引为自豪的
一首

前进
全民族都踏着进行曲的节奏
阵容因歌声而庄重
在旗帜上升的时候
私下里我深深自责
自责我内心滋长的暗影
自责儿子对母亲的负疚
于是
让舌上积存一缕苦涩的提醒
然后歌唱
这就是神圣而庄重的缘由
天空的预言
大地的昭示
全托付给历史的深处
而历史
真真造就了有声有色的河流
让长城警辟
让岁月深刻
中国的眼睛
注视着前进的脚步
中国的耳朵
倾听着前进的歌喉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师专中文系)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伫足八一广场
  湖涌
十月金秋,我从河南去广州开会归来,取道洪都南昌,与文友郑云云、方梅(方志敏先烈的女儿)同志一起瞻仰了“八一纪念馆”,重温了一次革命史。我不胜惊喜的是:有很多历史文物、照片是从未发表过的原件。它们真实地再现了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在洪都新府发动的震惊世界的南昌起义,在我党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郑云云同志告诉我,现在的南昌市中山路原江西大旅社五层大楼,就是当年起义军的指挥部。
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中,可以看出当年革命领导人,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杀头,不怕坐牢,以革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揭开了破晓的垂幕。在瞻仰的人群中,既有国人,也有外宾,还有归国华侨。一位来自海外、原籍赣南的叶先生不无赞叹地说:第一代领袖,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创业人,而且都是能文能武的英才。
兴犹未尽,入夜,我独自走向八一广场。此时星光朦朦,月色淡淡,仰望夜空,我低头沉思。最使人难忘的是那些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革命烈士。今天上午,我还同方志敏先烈的女儿方梅同志,去人民公园方志敏先烈的铜像前留影。在那虎狼当道的旧世界,就是这些先烈们,以鲜血和生命换取了至为宝贵的革命成果。方志敏先烈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前不久又重版发行。方梅同她的兄长方明应邀参加了这次大会。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他们兄妹。方梅已是59岁的人了,并没有因是烈士后代而有丝毫“特殊”。她住的房子和其它同志一样,并且还是五层楼上。她迄今仍然保持着她父亲给他们兄妹留下的“清贫”这份“遗产”,迄今家中还没有个彩电。正如她父亲在遗著中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我伫立在这八一广场上,久久不愿离去,只有星星与我相伴,它们一个个也是那么洁白,那么纯朴;也许唯其如此,才能长久地灼灼闪光吧?


第8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为雕刻艺术奋斗一生
  曾竹韶
今年八月二十六日,王子云先生不幸在西安逝世,享年九十四岁。应该说是高寿了。但我还是痛惜他走得太早。他的逝世,不仅是雕刻艺术界,而且是我国文化界的很大损失。
我和王老早年同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雕刻,王老在其所著《中国雕塑艺术史·后记》中这样自述:“早在三十年代初,著者由习绘画专业入巴黎美术学院学雕刻,并在装饰艺术学院夜班学习装饰雕刻。主要原因是因为巴黎市区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和园林雕像的陶醉,也希望学些本领为回国后能在美化人民生活方面做点贡献。”四十年代起,他由于有机会深入大西北进行古代美术文物的踏查,对中国的雕刻艺术有了认识,为了把祖国珍贵的遗产介绍给国内外,使中国古代灿烂的雕刻艺术重放光彩并傲立于世界之林。他从那时起即孕育了写中国雕塑史的心愿。
新中国成立后,王老在西安美术学院执教,他数十年如一日,结合教学遍游祖国各地,深入查访陵墓、石窟,并检阅史乘,写成几十万字的手稿,摄制不计其数的图片。但不幸在十年动乱中,手稿、图片,散失殆尽。到了一九七五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王老以古稀之年,又重新执笔,时断时续地再进行编写。拨乱反正后,王老锲而不舍,夜以继日撰写,一九八二年脱稿时,已经八十四岁高龄,他函告余,并嘱余作一弁言,余谨承命,为其作序,略谓:“近年来各重要陵墓、石窟,曾陆续有简要介绍,至于系统编史,先生此着实肇其端。其筚路蓝缕之功,诚有益于艺林,为后学之所宗。值此城市雕塑倡兴之际,学习雕塑遗产,更为需要。惜余远处燕中,不能朝夕过从,杯酒论文,析疑解诂,如昔日同学时,爰书数语,以表钦挹。”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王老之巨著《中国雕塑艺术史》出版,他感慨万分,寄书与我,并附言云:“我为此书,曾经花费不少心血,那知书出版之后,更增加了很多的麻烦和烦恼”,还亲笔在书上勘误数处。我回信表示安慰,并说明古代雕刻研究和出版工作,目前的确存在许多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雕刻是立体的,但目前能出版这样一部巨著已很不容易了。这是个良好开端,是能起典范作用的。
王老今年四月十八日,距他下世仅四个月,他曾寄我一函,没料到这竟是他最后的一封信。他在详细答复我提出在唐陵前石兽之一,是实物“鸵鸟”还是“神鸟鸾”的问题后,接着提起希望我继续向有关部门呼吁在北京筹建雕塑博物馆,认为这是一件于弘扬民族文化很有关系的大事。可见王老对弘扬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决心,这是他最后发出的呼吁,语重心长,令人感奋。
关于建立“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博物馆”,已得到“国家文物管理局”的重视,将其纳入计划,并拨款进行筹备。这事需要许多人力和物力才能实现。我热切希望北京及各省的美术学院的雕塑系能培养“古代雕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积极造就和培养一批既有雕刻基础又有美术史知识的队伍。王老是我们的先驱,我们要以他为榜样,老中青雕刻家共同努力,那么就一定能使中国古代灿烂的雕刻艺术重放光彩,并傲立于世界之林。


第8版(副刊)
专栏:

  领悟
  秦玉瑾
切身体会、领悟是深刻的。比如遭受过地震灾害的人,切身体会、领悟到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国外受到过资本主义社会惨痛迫害的人,切身体会、领悟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失去父母的青少年,切身体会、领悟到父母之爱的珍贵……这类事例在生活中不胜枚举。
人民日报今年8月30日刊登了新华社的一条消息,说最后一批从科威特接运回国的中国人员共187人乘包机抵达北京。接回人员对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深表感动,一些人握着前去迎接的领导同志的手说:“还是社会主义祖国好!”在特殊的危急的情况下,有些人强化了“社会主义祖国好”的信念。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由于受一定条件、情况、环境的限制,偶然性的事件不可能经常地、在大范围内发生;亲身遇到这些事件、情况的人,有这种切身体会、领悟的人,毕竟较少。人们不可能事事亲历,深刻的领悟也不一定非“切身”之后才有的。许多事情,只要立场、观点正确,虚心、求实,学习别人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体察,也会有比较深刻的领悟。
比如,水、电是宝贵的,即使不停水、不停电,我们也要深刻领悟到它们的宝贵。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社会主义祖国是温暖的。我们不能在离开她时才领悟到她的优越。事实上,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并没有出过国,也没遇到什么灾难,却同样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中邬丽亚说:社会主义制度是“神圣的东西”,对它应该“像对亲娘一样”,“我只要有一口气,我决不离开这条路”!如果等到“离开这条路”时才感到她的神圣,那就晚了。
焉知现在世上没有这样“悔之晚矣”的人?


第8版(副刊)
专栏:

  精美的嵊县竹编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两个艺术作品乍看象精美的雕塑,实际上它们是浙江嵊县工艺竹编厂制作的竹编工艺品。
《昭陵六骏》以竹编的形式再现传统题材。作品中的六匹骏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纤细的篾丝和精巧细腻的编织手法突出了马的强健隆起的肌肉,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整件作品尺寸之大在竹编工艺史上也是罕见的。
《白尾海雕》在制作中根据不同的艺术需求巧妙运用了篾丝、篾片、竹木和竹根,既使海雕形象逼真,又使之充满内在的神韵,堪称竹编动物中的精品。
嵊县竹编以它独特的工艺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蜚声海内外。《昭陵六骏》曾应邀去英国、德国展出;《白尾海雕》曾被请进美国白宫。嵊县竹编为中国工艺品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阮)(附图片)
  白尾海雕
  昭陵六骏
  (图片均由陶小伟、徐华铛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