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提高产品质量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为迎接“1991:质量、品种、效益年”而作
  薄一波
切实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对于进一步走出当前经济困境,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三大把在本世纪末实现我国第二步发展目标的战略,概括为“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显而易见,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在当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产品质量差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国务院提出,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求得全面提高经济素质,这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应当从国民经济的全局高度来看待质量和效益问题,下决心通过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进一步地推动我们的经济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决走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发展道路。
近一年来,我们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生产经历了严峻考验。市场疲软,产品积压,资金短缺,生产滞缓,效益下降,一度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切。这些问题是在治理整顿中出现的,但决非治理整顿的产物,而是长期经济过热,靠发票子搞建设,偏重产值、速度,忽视质量、效益所造成的。这些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遇到经济上的调整和紧缩,就比较集中地暴露出来了。固然,在治理整顿中,也曾有过紧缩力度过强、疏导措施不够得力的缺点,但这只是一时操作上的问题,发现后很快就作了纠正。现在,治理整顿已经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在深化改革方面也有所前进,上述问题大多有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和好转,工业生产开始走出低谷区,国民经济正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中央作出的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以及采取的基本方针是正确的。当然,经济发展开始出现的好趋势能否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还要冷静观察;要保持和发展这种好趋势,还应当继续付出巨大的努力。我们必须看到,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妨碍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因素还没有消除。
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们面临的问题仍相当严重。市场疲软、效益下降的状况并没有改观,而这又同产品质量普遍较差有着直接关系。许多事例说明,产品质量不可靠和品种不对路,是导致市场疲软和效益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1990年上半年全国重点企业的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由去年同期的73%下降为66.7%。另据一项调查推算,近几年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每年至少有一千几百亿元。上海市的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在全国来说是比较高的,可是今年以来连续六个月呈下降趋势。这种情况无论如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不难理解,没有相当数量的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启动市场,就不可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我们的经济就很难越过困境而进入良性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素质就无法提高。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许多同志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同志正在冷静地思考如何切实改善经营管理,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从深化企业改革中取得更大的效益。
我们强调质量和效益,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数量和速度。应当看到,我国周边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近年来都有较快的发展,我们面临着挑战。国家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求我们必须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不如此,就不能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所努力争取的发展速度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这就要求把提高经济效益首先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
产品质量差可以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问题,有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有经济指导思想和体制、政策上的问题。因此,应当进行综合治理。
提高产品质量有个根本前提,就是必须牢固地树立起高度的质量意识。应当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种日益增长的需要,既包括数量上的要求,也包括质量上的要求;这两方面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应当而且必须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满足。近1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但人们的要求也高了。就生活资料来说,人们不仅要求商品够用耐用,而且选择式样新颖、功能多样、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必要的售后服务,来丰富和方便自己的生活。可以看到,即使在当前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许多名牌商品仍然供不应求。原因在哪里?主要是这些商品的质量可靠。质量可靠,牌子就硬,顾客信得过,市场销路就好,经济效益就高。只有用优质的“硬”产品,才能有效地启动和改变偏淡的“软”市场。我们所有的企业,不论是生产生活资料的,或者是生产生产资料的,以及从事服务性活动的,都应当不断提高质量,接受市场的严格检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为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
还应当认识到,提高产品质量是依据我们国情进行四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人们常说,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一刻也不能脱离开基本国情。而资源状况,则是基本国情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国家的资源,种类是丰富的,总量也是不少的,可是人均占有量则大大低于世界人均占有的水平。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这个制约条件,十分珍惜并合理利用资源。我们还必须看到另一个制约条件,就是资金不足。根据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我们可以计算出达到小康水平需要多少亿度电、多少亿吨煤等等。问题在于开发这些资源的资金从哪里来?不言而喻,应当而且也只能够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依靠增产节约来积累和筹措。过去几十年,我们这样做了,取得了建设的巨大成就。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仍然要继续坚持和发扬勤俭节约这个优良传统。而勤俭节约的关键在于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依靠广大工人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积极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并开拓新的资源领域,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另一方面,又能够节省大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以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例,据大致的测算,我们约比印度高1倍,比日本高3倍。这种状况多年来很少改进。我们做过一些努力,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今年上半年重点企业的能源消耗指标稳定降低率,由去年同期的64.4%下降到46.7%,反而退步了。如果我们以更大的努力,通过提高相关设备的质量和效能,并采用新技术,将现在的高能耗降低一半,那末,利用已有的能源就能创造出多一倍的产值来。总之,要克服资源和资金短缺的困难,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上多下功夫,在勤俭节约上多想办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提高产品质量也是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时代要求。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扩大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交流,都要求我们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对外开放,意味着我们的商品必须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上的角逐,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要占领和扩大自己的阵地,不是靠枪炮,而是靠商品,靠质地良好的多品种、低成本的商品。打开出口销路,关键是产品质量问题。质量不高,就没有竞争能力。要替代进口,加快国产化的步伐,也必须不遗余力地来提高产品质量,否则只靠限制进口是难为久计的。国际上通常所说的商品质量,不仅是指技术性能。广义上的优质畅销商品,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功能适用性强,主要指技术性能指标先进;使用适应性强,主要指使用、维修方便和保证安全;销售适用性强,主要指交货准时和售后服务周到。如果哪一个方面不够格,这样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应当承认,我们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在技术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般地说,功能适用性不强仍然是我们出口商品的主要问题,低档低值,换汇率相当低。同时又要看到,不少商品的主要差距并不都在技术性能上,而是在交货期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还不能令人满意,就是说在这些方面也是大有文章可作的。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有些商品的技术性能同国外同类产品大体相当,而销路却大不相同,价格差别也很大,这往往是由于不能如期交货和缺少必要的售后服务造成的。当然,我们确有些出口商品享有相当的信誉,它们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能够站住脚,以至经久不衰。例如石家庄电机厂生产的一瓦特以下的电机,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15年来已累计出口150多万台,台台优良,从未发生过质量纠纷。可是,这样过得硬的商品并不很多。另有许多商品老是出不去;即使出去了,也摆不到大商场的货架上,而是摆在地摊上。后一种状况,不仅仅关系到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某个企业的声誉,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想一想的。
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各方面的工作,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首要地位。我们在企业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已有多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目前已经有7153个企业经过验收达到了要求,110个企业获得质量管理奖,4486项产品获得国家优质产品奖,优质产品率已达20%。但是,这个成绩还很不够,而且要使已有的进步巩固下来也并不容易。那些经过验收达到了要求的企业以及获奖的企业和优质产品还应当继续提高,否则,不进则退,有些先进企业也会很快落伍,有些优质产品可能逐渐变成被淘汰的产品。所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的任务仍然很重。产品质量的好与差,是企业各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可以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管理的一面镜子。我们的企业搞治理整顿,搞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各种改革措施,其效果的有无和大小,都应当在产品质量上表现出来。如果产品质量老是上不去,甚至下降,那怎么能说明管理和改革是很有成效的呢?当然,也有一个外部环境问题。外因是变化的重要条件。但一般地起决定性的因素在企业内部,内因起主导作用。市场疲软,压力来了,按理说大家有条件利用这个时机在质量上多下些功夫。那么,是不是质量就会因此而上去呢?不一定。今年就有不少产品的质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产品质量能不能上得去,要看企业本身的素质,包括管理工作的基础,要看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所有不甘落后、有所作为的企业和广大职工,都应当在为提高产品质量而奋斗的实践中成为真正的强者。武钢这个设备先进的大企业,近两年来在加强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切切实实地把产品质量作为最重要的管理目标,改变了过去主要用产值作考核标准的做法,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企业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废品率由1.17%降为0.15%,直接从提高产品质量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就有4.8亿元。这个大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经验,很值得重视和在全国推广。企业能不能在社会上站得住,在市场上立得牢,归根到底,主要靠产品,靠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有了优质产品,才有市场;有了优质产品,才有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一定要落实到生产上,落实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上。
加强质量管理,必须十分重视信息工作。信息是连接产、供、销的纽带,也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神经。信息不灵,闭目塞听,是不可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来的。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一定要不断地寻求和追踪信息,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为企业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更多地注重用信息服务来引导企业的生产活动。信息,只有在畅通的动态环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企业间相互封锁信息是没有道理的,应当坚决打破。至于那种把大量信息压在办公室柜子里的官僚主义作风,更必须克服。
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是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相结合的过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设备对于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近些年来,我们引进了许多先进设备和检测手段,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当然,并不是有了先进的设备和检测手段就一定能够制造出最好的产品,这中间有一个对技术的掌握和消化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技术一时还达不到最先进的水平,采取中等的适用技术也可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来,这方面的例子是不少的。但是,这决不是说可以满足于适用技术而忽视先进的高技术。我们要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应当对一切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成果持满腔热情的欢迎态度。一定要看到,现代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高科技、高效率的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90年代以至下个世纪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伟大变革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经济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主要依靠不断革新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不看重这一点,就是短视,就要被动。任何忽视或者轻视新技术运用、推广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各生产部门和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技术改造提到更重要的日程上来,不断地用新技术把自己武装起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这是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
从管理角度讲,影响产品质量有许多因素,诸如设备水平、原材料状况、操作方法、环境制约等等。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看是职工的素质。人的素质最终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民族的素质。这个话,很中肯,很深刻。先进的设备,要靠人操作。提高产品质量,要靠有思想觉悟的、事业心强又善于运用和管理先进技术的劳动者,包括管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和工人。办好我们的企业,要坚定不移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最重要之点,决不能忽视、淡化,而必须重视、强化。这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科学技术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广大科学技术人员是热爱祖国的,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应当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为在科技领域里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进一步地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教育必须先行,培训必须坚持。要培养职工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要抓紧技术和业务训练。不仅青年工人需要培训,老工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管理人员也要懂得一定的技术。
产品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指标。它既是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效益的晴雨表。全社会产品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宏观政策的正确指导和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如果没有大政策的激励和大环境的改善,企业的努力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前几年,由于急于求成,宏观经济政策上出现某些失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日趋严重,市场秩序相当紊乱,不少企业片面追求产值,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某些低劣假冒商品一度充斥市场,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损失。现在,经过治理整顿,经济关系开始趋于协调,市场秩序有所好转,提高产品质量的外部环境已有所改善。但是,这种改善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是不巩固的。应当注意到,导致经济过热的思想根源和利益驱动依然存在。因此必须防止片面追求高速增长的倾向再度发生。实践一再告诫我们:不注重质量,不讲求效益,主要靠不断扩大规模、耗费资源来追求高速增长的路子越走越窄,是没有前途的。我们一定要把经济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改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企业技术进步,优化资源存量组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等内涵式发展轨道上来,为企业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都要探索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具体道路,包括结合的范围、方式和程度等等,并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尝试。要研究计划和市场这两个调节手段各自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如何结合和相互促进,不断探索和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过去实行过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其弊病已经为人们逐步认识和逐步克服,这是改革的重大成就。在改革中,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调节作用已经大大增强,给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应当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要继续增强市场观念,研究市场动向,做好市场预测,使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地积极创造条件,把计划和市场的优点正确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和价值规律。某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声称计划和市场不能结合,如果勉强结合,也只能是两者缺点的结合,并且以是否把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作为其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这至少是一种偏见。我们在克服计划高度集中这个偏向的同时,应当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崇拜市场的自发力量,盲目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排斥国家计划的自觉调控作用。这将背离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事实上,即使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也都程度不同地、而且往往是日渐强化地干预经济,以弥补单纯的市场机制的不足。当然,这同我们实行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根本不同的。应当肯定,在社会主义经济调节体制中,计划居于重要的、主导的地位,国家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是完全必要的。例如在重要原材料供应、产品价格、贷款安排、留利水平等方面,政府经济部门掌握有相当的权力。它们的正确引导必将对企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甚至是某种决定性影响。当然,同时也必须看到,如果引导得不正确,也会发生消极影响。例如,某些压产量产值和片面追求速度的错误做法,便容易导致企业忽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政府经济部门应当积极而审慎地运用调控手段,充分而得当地通过经济杠杆来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也应当自觉地在宏观政策的调控和指导下,努力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目前,我国工业中特别是加工工业中的盲目生产,重复建设,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问题,普遍存在。这是多头领导、条块分割的体制造成的。它与组织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背道而驰,不利于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上下共同努力,切实加以改革。现在地区封锁相当严重。这种保护落后、分割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行为,极不利于社会技术进步,应当坚决加以纠正。应当冲破这种束缚,使企业走向广阔的市场。价格对于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直接影响。价格体制改革走上双轨制的道路,是迫不得已的,现在看来,弊大于利。它扭曲了社会核算的基准,并为利用价差内外倒手打开了方便之门,给生产和兜售低劣产品以可乘之机,而且对于保质保量地完成计划内的生产任务往往造成冲击。所以,要下决心逐步调整过来。
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我们制定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应当是鼓励企业在相对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和发展,有利于共同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我们已有的政策和改革措施,要稳定、充实和进行必要的调整。过去10年的改革,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取得了重大成果,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当前的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应当在发挥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基础上适当加强集中。不如此,就不能真正建立起既不妨碍微观经济搞活,又能保证整体经济稳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而这正是当务之急。应当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放权让利是改革,适当集中也是改革,应当使我们的思想和工作适应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情况。我们的政策倾斜,要保重点,要有利于结构调整。“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不应妨碍或者说不要过多地妨碍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重点企业得到应有的资金和物资保证。在符合产业政策的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主导作用。不能以落后挤先进,以低质量挤高质量,以低效益挤高效益。我国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上缴的税利占全国上缴税利的2/3左右。它们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骨干。我们吃饭、建设、办学、养兵,主要靠它们创造的巨大财富。大中型企业同广大的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应当是如群星拱月,交相辉映。我们在继续支持、帮助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要更多地支持和帮助大中型企业,使它们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内在活力,不断改善经营和采用新技术,创造大量的优质产品,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所有企业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求是》杂志1990年第24期)


第2版(经济)
专栏:

  建行国际业务发展迅速
本报讯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国际业务发展迅速,金融服务手段进一步增强。到十月末,外汇存款比年初增长百分之七十二,外汇贷款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二,外汇资本金增加了百分之一百零二。目前,该行境外借款余额已达四点五亿美元。   (张媛)


第2版(经济)
专栏:

  江西引海外智力促本省发展 
本报讯 江西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在工业、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开展引进海外智力的活动。全省共聘用各类外国专家一千二百多人,同时选派一千多名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国外对口单位实习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相如)


第2版(经济)
专栏:

  军转民高技术出口产品展览会举行
本报讯 由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经贸部共同举办的“军转民高技术出口产品展览交易会”于十二月十五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会上,机电部展团组织了多级多功能综合通信、系统工程、计算机、基础元器件、机械五个展示系统参展。 (阎建安)


第2版(经济)
专栏:

  广铁职工五年提合理化建议八万多条
本报讯 广州铁路局全系统职工,五年来提合理化建议八万多条,平均每两名职工就有一条,创造经济效益累计六亿多元。据了解,全局系统职工提的合理化建议,有三分之一被采纳。 (梁兆明 苏廷礼)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制成先进节能空调器
本报讯 北京华曌能源工程公司研制的窗式空调器在德国的BMW汽车公司引起震动。这种空调器在环境空气温度三十五摄氏度下,空气出口温度为二十三摄氏度,仅耗电零点三千瓦,节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窗式空调器发明人顾雏军还研制出系列制冷剂。他的研究成果被英、美合办的权威杂志《能源》称之为“顾氏循环理论”。        
          (王洋)


第2版(经济)
专栏:

  唐三彩立粉瓷板画研制成功
本报讯 新型的唐三彩立粉瓷板画日前由沧州市福利工艺品厂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这种产品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画面色彩丰富古朴,典雅庄重,在保留传统唐三彩特点的基础上,更强调画面的意境和装饰效果。产品规格多样,既有床头案边小品,又有泱泱数丈巨作,适用于室内外装饰和收藏,又是馈赠亲友佳品。       
            (朱庚亮 邢建国)


第2版(经济)
专栏:

  鄂城制鞋机覆盖大半个中国
本报讯 一九八九年跨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的湖北鄂城通用机械厂以主导产品——制鞋机闻名全国。它是国内同类产品中销量最多、又是唯一获得国家银质奖的产品。以“优、新、廉”取胜,从一九八○年开始,已生产三千六百一十二台,装备了除台湾、西藏外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二千五百七十多家制鞋厂,占全国制鞋行业的百分之七十二。           (刘衡)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美合资蓝带啤酒厂投产
本报讯 中美合资的蓝带啤酒厂最近在广东肇庆建成投产。该厂总投资一千多万美元,二千万人民币,引进美国全套设备,以广东大麦为原料,年生产蓝带啤酒八万吨。以外销为主,主要销往亚洲市场。该厂成为我国使用外国著名商标在国内生产外国名牌啤酒的首家企业。  
    (王华莫)


第2版(经济)
专栏:

  滦南建成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加工厂
本报讯 目前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加工厂——三丰饲料厂已在唐山市滦南县建成投产。
这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总投资一千七百八十万元,设计能力年产对虾饵料五万吨,猪鸡饲料十万吨。近几年来,唐山沿海四县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对虾养殖面积已达十八万亩,对虾饵料年需求量八至十万吨。   (王建国)


第2版(经济)
专栏:

  玉林柴油机厂靠新产品开拓市场
本报讯 名列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前五百名的玉林柴油机总厂在一九八九年以前的主导产品六缸车用柴油机,主要配套“东风”、“解放”载重汽车和客车。一九八八、一九八九连续两年在国家质量监督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品。去年,为了开拓市场,玉柴推出了6105QC新机型。今年,为了提高我国建设施工水平,打开国际市场,玉柴又推出WY1.3小型挖掘机,该机目前已出口欧美、东南亚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可创汇一千五百多万美元。   (谢光)


第2版(经济)
专栏:

  临沂市水表厂靠科技兴厂
本报讯 山东临沂市水表厂走科技兴厂之路,先后与上海等地建立了协作关系,开发出十多个新品种,新近开发的磁传水表,达到了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家列入一九九一年星火计划。目前,临沂市水表厂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水表壳生产厂家,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年产水表壳一百八十多万只,水表十五万多只,年产值达一千二百多万元。    (庞遵升 申全龄)


第2版(经济)
专栏:

  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开幕
“老三大件”一展新容动京城
本报北京12月15日讯 记者莫新元报道: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今天在北京展览馆开幕。1800家企业带来了近年来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新产品开发方面的最新成果。拥有210个货位的销售馆里人声鼎沸,购买踊跃。
与以往的轻工展销会不同,电冰箱、洗衣机等大件耐用消费品已不再是此次博览会的主角。门类齐全的生活日用品、小家电,以及食品、饮料、化妆品等,或新颖别致,或功能独特,十分诱人。尤其突出的是,沉寂已久的“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令人刮目相看。上海协品缝纫机厂推出的新型电子多功能缝纫机,集缝纫、绣花、包缝、锁扣眼多种功能于一身,虽价格高一些,驻足者、问津者、解囊者大有人在。


第2版(经济)
专栏:

  内黄坚持麦棉套种土地效益翻番
本报郑州电 记者李而亮、李杰报道:将一亩土地作两亩用,对于地少人多的农民来讲,是长期追求的愿望,而在河南省内黄县,这个愿望已变成了现实。内黄县自1985年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推广麦棉套种以来,在同一亩耕地上,获得麦棉俱丰的效益,棉花平均亩产73公斤,小麦260公斤,农民尝到了以农致富的甜头。
麦棉互补双高产的栽培模式,是科技人员在多次大面积摸索试种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今年,全县60万亩麦播面积,采用麦棉套种就达40万亩,平均亩效益达到780元,最高亩产小麦525公斤,棉花143.8公斤,全县出现了一批依靠农业种植人均收入超千元的村。记者在东庄镇看到,今年小麦、棉花两项产值达3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50元,已成为安阳市唯一依靠种植业突破农民人均收入超600元的乡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