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徽班进京的开创之功
  黄克
今年是徽班进京200周年。
由徽调和皮黄而京剧,而徽班,这三者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其中的枢纽还在徽班。所谓徽班,乃指安徽的戏班,因由徽商出资组建而得名;它并不是单纯搬演徽调剧目的剧团,而是包括徽调、皮黄、梆子腔等地方声腔剧种——亦即花部的综合演出团体。从这一意义上说,徽班不过是花部艺术的一个载体。惟因这一载体,得有机会于距今200年——乾隆55年(1790),在徽商的资助和徽籍官员的支持下,以庆贺乾隆皇帝80大寿的名义,载着徽调、皮黄等花部剧目,进京演出,轰动京师,才构成对雅部——昆腔的严重挑战,导致一个新生剧种——京戏的诞生,最终取代了昆腔的霸主地位。时过200年,在中国戏曲史上,徽班进京仍闪耀着划时代的光辉,蓋缘于此。
以花部——即地方声腔剧种进京并与昆腔抗衡者,并不独徽班一家。此前11年,即乾隆44年(1779),已有四川秦腔艺人魏长生;此后22年,即嘉庆17年(1812),又有楚调艺人米应先。他们都在京师戏曲舞台上专擅一时,在致陷昆腔于重重危机的决战中皆有不没之功,何以独独突出徽班进京的历史意义呢?请比较而言。魏长生的秦班,在京演出红得发紫,使得盛行于京师、与昆腔齐名的京腔(又称弋腔)艺人也争相习学,甚至附入秦班觅食,真个不可一世。但是,它颇有点一花独放的味道,只见其它剧种改换门庭争而效之,而其本身对兄弟声腔艺术来说,既无渗透之功,也无吸收营养之术,所以显得浮光掠影,虽曾光彩照人却又转瞬即逝。一遇当局禁止,秦腔便只好暂时销声敛迹,连魏长生本人也被迫加入了昆弋班。徽班则不然,它本身就是花部多种声腔的载体,入京后仍保持这一传统。如第一个进京的徽班的班主高朗亭虽以演唱徽调二黄著称,进京后却“以安庆花部合京(指京弋腔)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扬州画舫录》),与京城地区的声腔艺术结成花部统一战线,摆出了与雅部昆腔抗争的架势;同时,这种“三合班”(或称“三下锅”)式的同台演出,也显示出徽班那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大家风范,因此它才能在京城扎根,得到长足发展。对此,陶雄先生曾作过生动的描述:“徽班历来是见好就拿,拿来就化,把人家的优化入己身,却不曾一味跟着学舌,把自己化为乌有。试看徽班入京数十年,向昆腔,向秦腔,向汉班吸收了多少东西,经过长期的化合、中和,才逐渐嬗变为京二黄,即京剧的。”所以,在嘉庆年间虽屡颁禁令,均未得逞,在京城的剧坛上反而出现了徽调与秦腔竞奏的热闹场面。至于米应先率领汉班进京,促成了徽、汉二腔的结合,最终形成早期京剧,甚至传说京剧的“前三鼎甲”张二奎、余三胜、程长庚和他有师承关系,自然贡献很大,但也应看到,这一切只有在徽班进京组织花部曲种与雅部昆曲争夺舞台并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才有可能。换句话说,汉班的成功只能附骥在徽班成就的延伸线上,算不得对京剧的开创之功。
回顾这段历史,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声腔三十年一变。”我国戏曲,即或从戏文算起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徽班进京算起也过了200年,无时不在变,又岂止在声腔。当年的徽班之所以在北京成了气候,全凭它的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坚持与兄弟声腔系统的共存相融,在变中求生存,得生存,在变中求发展,得发展。这一戏曲艺术发展的原动力,又一次为徽班进京这一历史事件所证实。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谈电影《南行记》的改编
  梁沪生
60多年前,孱弱的小书生艾芜为了生计、也为求索人生,只身闯入滇南边陲的蛮荒之地。中国文坛从而有了一部以神奇和苦难铸就的《南行记》。60多年后,峨眉电影制片厂年轻导演周力循着当年飘泊者的踪迹,踏上这块土地,拍成了电影《南行记》,中国影坛上的名著改编从而又增添了一朵新花。
与大部分被改编的名著有所不同,小说《南行记》并非一部内容连贯的长篇或中篇,而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汇成一体的短篇集。因此它的改编难度是较大的。正因为如此,也使改编者自身的艺术再创作有了更好展现、拓展的天地,有了在改编中另辟蹊径的极大可能性。
当然,另辟蹊径的路不止一条。按照当前流行的作法,注重传奇性、猎奇性、情节性,将故事讲得神怪离奇,原著《南行记》中不乏这样的素材。但编导的目的绝不在此。真正吸引编导的,是原作中那个奇异的环境中,为生存而挣扎的各色人等,是在他们无望的挣扎中所体现出的变异了的和没有变异的人性;是他们同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西南边疆特有的文化意蕴和内涵。也只有抓住这一点,才是抓住了《南行记》原作的精髓。因而,作为导演的周力并未在情节及其因果关系上下更多的功夫,而是强调将环境同在那环境中邂逅的那几个同路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融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他们的命运,表现出一种渗透着浓郁文化意识的悲剧美来。唯其如此,才是艾芜的《南行记》。摄制组奔赴滇南前,周力曾带主创人员去拜望住院的艾老。谈起当年那苦难的历程,病榻上的艾老仍充满神往之情。这神往之情所带给周力的感染力,无疑给他的使命感增添了份量。
然而,一个不足40岁的导演,对60多年前的生活和人物,毕竟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南行记》在改编上所具有的弹性,便为再创作者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地渗透进去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艾老是十分善良的,他对自己笔下的生活底层的人们,充满爱心,赋予最大的同情。对他们善的一面,不惜笔墨。而对他们恶的一面,却不忍心作彻底的无情的剖露。借助短篇的形式,往往显得含蓄,有时是点到为止。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个性。电影《南行记》却不满足于此。作为导演的周力,更情愿将这些更令人颤栗悚然的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被人夺去老婆、被人关在水牢灌过耗子汤的大个子在沦落为匪、手中有枪之后,也用同样的手段来对付那些在生活底层挣扎的人们。在这些地方,不管是有意识、抑或是无意识,导演对于原作中的人物素材作了更深层的开掘。这样的开掘顽强地带着导演自己对影片反映的时代、人物的理解。在开掘的过程中,也就顽强地带入了导演自己的创作个性。因而是否可以这样说,我们在电影《南行记》中,既看到了艾芜,也看到了周力。
与近年来一些年轻导演的作品相比,还有一点值得称道:那就是在《南行记》中,我们看到从迷茫的滇南暮色里走出来的是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飘泊者,大足女人,花鼓女、大个子、小伙子、算命老人……,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带有浓烈的个性色彩。也正是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他们相互的关系,在他们身处的环境中,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风情画卷,演出了一场撼人心魄的悲喜剧。


第8版(副刊)
专栏:

  周洁的心愿
  玉明
我很欣赏周洁的自知之明。她来电话报告喜讯用的完全是小孩子摸了头奖的口气:“怪了!我得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我演得那么傻,这部戏又不是我演得最好的一个,你说怪吧,好运来时推也推不掉,恶运来时踢也踢不掉!”她认为她得奖完全是偶然的,完全是人缘的原因,完全是观众对她的偏爱。
比获奖使她更神往更意外的是,她又被导演陈家林选为电影《杨贵妃》(或定名为《倾国之恋》)中扮演风姿秀逸的绝代佳人杨贵妃。她不明白导演怎么会在那么多竞争对象中选中她这个瘦子扮演杨贵妃,也许是剧中杨贵妃必须能歌善舞《霓裳羽衣舞》《胡旋舞》,这使她这个有民族舞蹈深厚功底的周洁占了优势。以前周洁最怕别人说她胖了,现在她猛吃猛喝猛睡觉唯恐自己胖不了,现在她总算过了100斤以上了。为了演好《杨贵妃》的电影,她毅然放弃了美国林肯中心和美联社邀请她去美国访问演出三个月的大好机会。好多人认为她在犯傻,她却认为自己现在必须要做现在能做的事,必须干有价值的事。她对我说:“我一拍完《杨贵妃》,就想把舞剧《奔月》、《凤鸣岐山》搞成舞剧艺术电视片。我的舞台生命毕竟是舞蹈,为它我付出了全部心血和汗水。成为明星固然不易,成为艺术家更难,我自信我的顶峰在32岁。”
周洁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三栖演员,集舞蹈、电视、电影艺术于一身。她的第一次从影是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选她在《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中扮演丽妃,这下她一发不可收,接连在《敦煌夜谭》、《奇迹再现》、《苏禄国王与皇帝》等多部电影和电视片《杨贵妃外传》、《钟馗图》、《乱世丽人》、《联林珍奇》等中扮演女主角。她在《海外遗恨》中扮演的梦娇这次以遥遥领先的选票当选为最佳女主角。她自己并不以此得意,因为梦娇这个角色不是她演得最满意的。她较满意的角色是《敦煌夜谭》中的燕儿。
28岁的周洁很珍惜自己的黄金年华。她认为国内有厚度的演员不多,她想努力成为有高度文化素养、有厚度的演员,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个明星。她反复说:我得了金鹰奖绝对是偶然的,是因为我人缘好,而不是我演技高。总的来说,我每到一个地方,能被人接受,能跟每个人相处好。是的,这个从农村泥土地里赤脚走过来的姑娘,依然保持着她天然的纯朴,她的可爱恰恰在于她从不觉得自己可爱。她那对明亮的慧眼和给人直率印象的额头,她的自信和娴静也是构成她美的一部分。她好像可以和世上所有的人和睦相处。跟她呆在一起,就像是躺在和煦阳光下的大草地上那样令人愉快和轻松。(附图片)
  获金鹰奖的周洁


第8版(副刊)
专栏:我们的时代

  黎明变奏曲
  杨锦
黎明坐在长安街旁
喝一杯乳黄的柠檬
六点半
醒来的无线电
拖着一长串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闻联播
上早班的人们
围坐餐桌旁
拿起酥仁蛋糕端起牛奶
连同微笑一起咽下
然后 奔向安全帽 办公桌 讲义稿
城市像一台运转中的机器
人们踩着节奏和旋律
匆忙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建筑工地
吊机高扬的手臂
勾勒着一幅粗犷的速写
黎明沿着脚手架徐徐上升
楼群中崛起的阳台
向拥挤的四合院
投下一个个诱惑的身影
时空不断变换
向人们展现新的表达方式
立体交叉桥、高速公路
地铁、亚洲一号卫星。还有
塞进二分镍币就可自动得到
一张电报单时的欣喜
长安街是一条彩色的河流
流动着世界上最庞大的自行车队伍
流动着当代中国最雄浑的主题
曙光撞响报晓的钟声
错落的建筑群
牵出一个不规则的黎明
               (作者单位:《人民公安报》)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南省举办文艺征文活动
海南省文化广播体育厅与海南省中国南大电子公司、海南国际民间艺术交流中心,近日在京就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大特区两周年举办的大型征文(电影、电视剧、琼剧、话剧、歌剧、舞剧、歌曲)活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业已开始的征文活动推迟至1991年1月31日截稿,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
为搞好征文评选,征文评委会特聘请首都及各地著名评论家、作家、艺术家担任评委会顾问。海南省文化广播体育厅副厅长裘之倬在会上表示,希望全国知名作家、艺术家拿起彩笔,热情讴歌海南大特区省,为活跃繁荣海南文艺作出贡献。海南国际民间艺术交流中心年内将邀请部分名家在琼举办笔会。 (宁)


第8版(副刊)
专栏:

  《文艺报》举行通俗文学评奖
为了加强通俗文学的理论批评工作,促使通俗文学创作得到更健康、更迅速的发展,《文艺报》社、《传奇故事》杂志社、郑州市环城印刷厂联合举办“环印奖”通俗文学理论评论征文。          (闻)


第8版(副刊)
专栏:

河北省蔚县晋剧团在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上演出新编历史剧《天女与战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