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征文

  家园(二首)
曹宇翔
凌晨出发的声音
披戴纯净星光
凌晨出发的声音 满怀黄金
沾着露珠 花瓣 青草气息
此起彼应 万众一心
在辽阔大地 在我们
无数美好的愿望里 簌簌行进
风吹白云 雨打岁月
这是崭新的一日
久久凝望故乡宁静的村庄
蒙受乡土无言的挚爱
我们青春的心
欢乐 振奋 坦荡
这声音每日如期而来
博大 热烈 坚定
仿佛响自我们一代人的生命
响自坚韧、苦难祖先
不息的梦想
让我们想到五谷 爱情 歌声
在古老的土地上年年生长
现在那些声音返回了家乡
漫过河流 果园
一路欢歌前呼后拥 背回一个
硕大、浑圆的红色行囊
装满了光芒
心灵雀跃 万物灿烂
看啊 是什么高蹈于蓝天之上?
土地的孩子 中国的孩子
这时我们流下
一生中最幸福最纯洁的泪水
这是崭新的一日
天地间一种万劫不失的精神
无法言语的声音照耀我们
鼓舞我们 生生不息的力量
    赞美野菜
生长在田野上
我少年时的养命之物
土地的仁慈 具体的爱
一簇簇翠绿歌谣 温暖的火焰
依然生长在故乡美丽的田野上
那时我在一棵野菜里居住
梦见野菜长成了大树
一双小手在摸到野菜之前
伸向空空的天穹
够不着童话里的幸福
我说饿呀
母亲说 青黄不接啊孩子
放下肩头的小米和步枪
父亲啊 带着一身战功和伤疤
过早走进故乡泥土
那时我挎着竹篮
在春天田野上挖野菜
远远望着父亲的坟 不说话
那时我九岁
已失去了笑 也不会哭
喊一声娘 两眼发黑
找不到回家的路
是什么一遍遍呼唤我重返家园
大片大片茂盛的庄稼
随风起伏 挤窄了脚下的道路
我永远敬爱的善良的乡亲
曾于苦难中恩养我的人们
正在田野一如既往地忙碌
粮食 彩电 排排新房
无声夸耀他们的辛劳和富足
而野菜
在田埂 路边 渠旁
开出星星点点的小花
一种纯朴的美
装饰着梦中乡土
在故乡月光里
我打开我的诗歌 拂去言词
发现启迪我的是土地纯净的爱
和一些普通的植物
(作者单位:解放军艺术学院)


第8版(副刊)
专栏:

  吴冠中在周庄
张寄寒
五年前的深秋时节,吴冠中教授来到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他和他的老伴住在一家小客栈,吃饭便在乡政府食堂搭伙。每天清晨,他和老伴在小吃摊上,有时吃面条,有时吃汤团。吃罢提着一只破旧的麦秆编织的草包绕着古镇走,有时在石拱桥畔,有时在河桥石级上或沿街居民家的门槛上,摊开画夹写生。
吴冠中一直穿着那件半新旧格子粗呢西装,一条褪了颜色的哔叽裤子,一双没有光泽的黄皮鞋。虽然两鬓苍苍,但他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人以精神矍铄、思想敏锐的感觉。
吴教授一踏上周庄这块土地,就被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水镇风貌深深吸引了,不禁感叹说:“我到过许多水乡小镇,都没有这儿美。”他站在中市街西首的贞丰桥,朝东望去,见一座现代化的平桥上盖了一幢铁皮房子,太煞风景了,连声说:“可惜,可惜,不该这样啊!”
吴教授回到住所后,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一个美丽的小镇,却美中不足。当夜,他去找乡政府负责人,又向县、市政协写了信。
他回到北京后,又给《中国旅游报》撰写《拔掉眼中钉》一文,文章对周庄作了高度评价:“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然而,河上盖了铁皮房子,大煞风景。为了保护江南名镇,必须拔掉眼中钉。
不久,县政府派人来和乡政府协商,终于剔掉了桥上的赘瘤。
吴教授在乡政府食堂搭伙,乡政府不止一次地邀请他便宴,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直到吴教授临别的晚上,乡政府提出为他饯行,吃一顿饭,他还是不肯。他笑着对乡政府的秘书说:“你们给了我的已经太多,我太感激了……”
乡政府没有办法请他,只好次日一早,给他送去两蒲包鱼虾,吴教授硬要算好账才肯拿。
一个中外闻名的画家,在水乡古镇周庄默默地画了八天,留给古镇人民的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朴素的人民艺术家的形象。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得辄有献送”
徐可
明人冯梦龙的《古今谭概》,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那里面的笑话,令人喷饭之余,往往若有所悟。比如《张鹭鸶》一篇,讲的是宋朝开宝年间,神泉县令张某,外廉而内实贪。一日,自张榜于县衙门云:“某月某日,是知县生日,告示门内典级诸色人,不得辄有献送。”属下有一曹吏明了县令意图,与众人商量道:“宰君明言生日,意令我辈知也;言不得献送,是谦也。”众人称是,至日各持礼物献之,县令一无所拒,统统收下,复告之曰:“后月某日,是县君(县令老婆)生日,更莫将来。”听者无不嗤之。众进士以《鹭鸶诗》讽之云:“飞来疑是鹤,下处却寻鱼。”
这则故事,当作笑话来读也未尝不可,不过稍一琢磨,我们很容易想起现实中的某一类人,觉得这又不仅仅是笑话了。这就是喷饭之余的“所悟”吧!比如此时,我就想起在报上见识过的一位“鹭鸶”——上海某厂计划经营部主任,因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此公平时似乎也还正派,没有什么索贿行为,可他的话却充满暗示和启发。“我太胖了,市场上买不到合身的皮夹克。”于是就有人去有关厂家定做一件让他“试穿”。“我儿子要结婚,上海市场上的家具都不怎么样。”又有人从广州运一套港式家具给他儿子“试用”。在他的启发下,经过这么一试二试,大量财产就归入他的名下。与张县令相比,这位主任的办法更简单,更省事,而且不露痕迹,不留把柄。
凡索贿受贿者,大多具有“外廉而内实贪”的本性。他们内心贪婪,觊觎钱财,可又要打扮成一副廉洁奉公的清官形象,于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把索贿技巧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常常读到这样的报道:群众心目中的清官,一夜之间变成了贪污犯,令人不敢相信。而他们往往还有一套辩词:这大概是秘书干的,我不知道。从而赚得群众的同情。这种功夫,是经营部主任之辈学不到的,因为他们有着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力和一帮善于察言观色的喽罗。自己不必出面,财产自动送上门来,即使东窗事发,也安然无恙:反正有替死鬼。
也有不必偷偷摸摸,而是光明正大、冠冕堂皇地受贿吃请的。近日报上披露的中国银行副行长雷祖华等人用公款大吃大喝,就是在“宴请香港客人”、“外事用餐”的名义下进行的。这比“秘书代办”一类似乎又胜一筹了:为了工作需要、为了国家利益而吃而喝,吃得有理,喝得光荣。
可惜“鹭鸶”们终究要暴露出自己“内贪”的本性。如同古代的张县令留下了千古笑柄一样,今日的“鹭鸶”们也逃不了应有的惩处。但如果以为从此“鹭鸶”就绝迹了,那也未免过于天真。总还有一些“鹭鸶”,在高雅似鹤的外表下,继续表演着“不得辄有献送”的哑剧,以正义的名义,干着肮脏的勾当。对这种人,我们应该继续保持警惕,随时剥下他们“鹤”的外衣,当使其贪鄙的本性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第8版(副刊)
专栏:

  野菜·幼苗·圣地
王恂 郑晋
40多年前,这群“红小鬼”在延河岸边分手,各自踏上险恶莫测的征途时,有些人是抱着永别的心情的。真想不到,大多数人竟然幸存下来,而且能够参加今天在北京举行的别开生面的聚餐。
野菜、红枣、凉粉、羊肉汤、小米饭、钱钱饭(把黑豆或黄豆压扁,和小米煮粥)、荞麦面饸饹,还有香喷喷的油糕(用黄米面皮包豆沙馅,油炸)和油馍馍(用黄米面作成环形小饼,油炸)……这群老“小鬼”大吃大嚼这些当年在延安老乡家里最常吃的饭食。
穿着草鞋,脖子上吊着一个盛满小米饭、南瓜汤的大瓷罐,在黄土窑洞里自愿锤炼火红青春的这群“红小鬼”,而今已经霜鬓银发,变成将军、部长、局长、高级工程师、教授、医师、作家、主编……他(她)们互相拉着手,拍着肩,你叫我的外号,我侃你的趣闻。真是返老还童!
举办这次聚餐的主人,名叫刘彤矢。她邀请延安时代的同学来家欢聚,是为着庆贺她在与绝症进行顽强斗争的日日夜夜写成的《圣地幼苗》一书出版。这本书,是根据她自己和同学们的亲身经历,用赤诚的心灵和炽热的感情谱成的延河青春交响曲。
在这支壮丽的乐曲中,你可以听到从延河岸边传来的洗衣、游泳的击水声,从黄土高坡上传来的开荒、收割的奋战声,从月光下传来的琅琅的读书声和悠悠的胡琴声,从窑洞里传来的嗡嗡的纺线声和阵阵的歌唱声……
这本书,又是一部豪壮悲怆的历史。监狱刑场的血雨腥风,烈士母子的离情别泪,劫后重逢的惊喜喟叹,延河岸边的轶闻趣事……
从这条悲欢离合的长链中,可以摘取血泪交融的一环。江震寰烈士牺牲后,他的妻子赵达在日本侵略者轰炸延安时被炸伤右腿。她把结婚时用的、后来几经送进当铺的红被面,作成一件棉袄,给一个与她甘苦与共的女孩子穿在身上。这件染着江震寰烈士和赵大姐鲜血的红棉袄,就像一团烈火在她心中燃烧。这个女孩子,就是本书的作者。
这本书,还记叙了一群“幼苗”。任弼时同志之女任远志,彭湃烈士之子彭士禄,张浩同志之子林汉雄、林汉南,项英同志之女项苏云,刘以纯烈士之女刘朝兰,刘伯坚烈士之子刘虎生等人的苦难身世和斗争经历,犹如一首首用生命编织的诗篇。著名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和他的妻子蔡素屏,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为了保全他们的遗孤彭士禄,党组织和当地群众在短短几个月里,把他一连转移了好多家。从此,他有了20多位“爸爸”和“妈妈”。但是仍然难逃魔掌。他小小年纪,坐过两次牢;逃出虎口后,又到处流浪、讨饭、作苦工,直到周伯伯和邓妈妈把他救出苦海,送往延安……
这些当年的“幼苗”,大部分都来参加了今天的野菜宴,有多少滋味涌上心头……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郑茶记
刘兰鹏
南郑多茶,山上、村口、路边处处可见。这绿色的生命散发着诱人的清香;那蓬松的枝丫,繁密的叶片,一片连着一片,像一团绿色的云在山前飘荡。
南郑地处陕南,北临汉水,南依巴山。若追根溯源,她早在战国时期置县,距今2400多年。入南郑游览,绿茶点缀的山水眩人眼目,迷人神思;那连绵不绝的茶园和古朴的茶俗茶风,俨然千里丹青画轴,于清风碧水间,向你尽情舒展。不管你歇脚旅馆,还是徜徉山镇,都会听到老乡这样说:“到了南郑不品茶,等于白来。”意在说明南郑茶不同凡响。
随乡入俗。我们踏进一农户家,主人含笑相迎。热情招呼之后,忙进屋沏茶,款待远道而来的造访者,以表寸心。待主人送茶上桌,眼前这杯中之茶果然与我喝过的不大一样:外形如梭似毫,汤色鲜亮,清香四溢。泡入杯中芽头在徐徐展开时显现奇迹,叶片齐齐向上,立于杯中,就如长在枝丫上一般。问主人,答曰:“这茶名叫‘汉水银梭’”。果然名不虚传,我早闻产于汉水之滨的汉水银梭在蛇年盛夏,一次全国名茶评比中,跻身于全国名茶之列,并走俏美国市场。
言犹未尽,还是归之南郑茶上。南郑人种茶饮茶,上溯历史,可至西汉。早在唐代已有产名茶的记载,百年之前就畅销于大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所以,这里的人民植茶乐业,饮茶成俗,故有“清早茶一杯,胜似中高魁”之说,并以茶形成独特的风俗习惯,客人登门,待茶为先,工余闲暇,以茶为乐,人情交往,香茗相赠,以表丰厚和敬重之意。
南郑因其土壤、雨量、气温、光照等诸多优势,为茶叶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郑茶属绿茶,品种以晒青、炒青为主,特点是内含物质丰富,具有“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的三绿特征。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翠绿、匀净,有锋苗,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匀亮,实属绿茶中的精品,旺销全国各地,连获殊荣,享有盛誉。
这时,忙完活的主人出来,指着我们面前的杯子说:“同志,莫闲这茶,三道水后才能品其真味”。说着,主人提起茶壶,又为我们添水。
经主人提醒,忙端起杯子,开始细细品尝。初品,觉得味很美,淡过之后,有些小苦;又品,苦之后,有些粘嘴,微觉苦得耐人寻味;再品,苦中放香,其味极浓郁,在舌头上有些舍不得下咽,好像人间美味尽装我的嘴里。入肚之后,一股沁人的凉意油然而生。
三次过后,茶味越来越香,丝丝缕缕绕鼻盘旋,让人回味不尽,遂向老乡买下几袋带上。南郑之行,收获甚丰,其茶之美味永留记忆之中,足够我回味一生。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鸡都来(中国画) 欧阳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