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调整工业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江苏省省长 陈焕友
治理整顿进入第二阶段,重点是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从江苏实际出发,当前最紧迫的是调整工业结构,以提高经济素质。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统一思想,明确思路,通力合作,步调一致。
调整工业结构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经济发展较快。1989年同1978年相比,全省社会总产值增长3.39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1倍,国民收入增长2.15倍,财政收入增长1.03倍,出口总值增长4.83倍。取得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近年来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比较突出。
江苏经济发展快,主要是工业发展快,特别是一般小型加工工业发展快。一方面,工业主体地位显著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89年,全省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72.3%,占工农业总产值82.7%。另一方面,工业结构不合理,主要的问题:一是工业发展过快,大大超过了基础产业的承受能力;二是工业产品结构趋同、档次不高,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削弱;三是装备与工艺水平低,后劲严重不足;四是企业组织程度低,规模效益差,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是小型企业,非常分散,专业化协作程度低;五是布局不尽合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业结构趋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现在,江苏经济面临着两种前途的选择:一种是抓紧调整工业结构,促进经济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一种是习以为常,等待观望,伺机大干快上,重新走上老路。在这个重要转折关键时刻,正确的选择,只能是前一种,决不能是后一种。搞不搞工业结构调整,关系到是不是真正抓治理整顿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能不能使江苏长期保持正常速度,不大起大落,协调地向前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改造、改组、提高加工工业是江苏调整工业结构的重点
从现在起,在“八五”以至今后十年,江苏调整工业结构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工业结构的“四个转变”,即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技术结合型转变,由内向型为主向内向、外向结合型转变,由速度增长型向效益提高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从而逐步形成高新技术导向,外向度较高、结构优化、集约经营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从这个基本思路出发,调整工业结构的重点是改造、改组、提高加工工业。改造就是对现有加工工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要以赶超国标、国内先进水平为目标,以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为导向,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改组就是对现有加工工业企业加以组合,提高企业组织程度。首先是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同时,引导众多的小企业,主动向大中型企业挂靠。在此基础上,组建和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多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的重新组合中,对那些消耗高、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任务严重不足、长期停产待工的企业,生产伪劣产品的企业,坚决实行并转或关停。
提高就是从总体上提高加工工业水平。按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低能耗、低物耗的“三高两低”的要求,分批对产品结构进行适应性和开拓性的调整,巩固和提高一批优势产品。
正确处理工业结构调整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坚持适应性调整和开拓性调整结合,并互相促进。调整工业结构,决非权宜之计。以适应性调整推动开拓性调整,以开拓性调整带动适应性调整。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近期市场需求,狠抓适应性调整。就是按照“必保、优先、限制、禁止”四大类来调整产品结构。同时,要抓开拓性调整,特别是省、市两级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开拓性调整上,把政策的着眼点放在解决长远战略问题上。
坚持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结合,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调整。调整产品结构,特别是行业结构,都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把希望寄托在大量投资搞增量调整是不现实的。即使搞一些增量调整,也要带动存量调整。现在江苏有上千亿的工业固定资产,作用尚未很好发挥,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促使现有资产向高效益流动。在存量调整中,势必涉及到小企业的问题。要在继续重视和扶持这支重要力量的同时,帮助它们走上专业化协作的道路。
坚持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结合,近期以结构合理化为主。要解决工业行业之间、行业内部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同时重视解决行业本身素质低下的问题。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之间的矛盾要逐步缓解,不能再扩大。但作为一个省份来说,要完全做到自求平衡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那不是搞社会化的大生产,也不是搞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切实把握调整工业结构的重要环节
一是统一认识,协同动作。调整工业结构,是当务之急,不能等待观望,迟疑不决。同时,调整结构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顾全大局格外重要。地方和部门要克服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
二是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省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工业结构调整规划。地方和部门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把工业结构调整规划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衔接起来,与完成治理整顿任务结合起来,并落实到年度计划中去。各主管部门要抓好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三是统一政策,多种手段并用。工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和实施,要统一到国家的产业政策上。在此前提下,多种手段并用。这就是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市场导向,行业管理,法规约束。全省工业结构调整规划,要按照区域优势和比较利益原则,各有侧重地分层组织实施。采取激励政策,要同投资、信贷、税收等杠杆相配合,尽可能地协调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加强市场培育、市场建设、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正常市场秩序。搞好主管部门职能转换,加强全行业的协调管理、城乡工业的协调管理。制定法规,严正执法。把各种手段协同起来,发生综合效应。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析农产品流通两个主要问题
  曹小宁
调节农产品市场波动是今后的一项主要工作
从长期决策角度看,我国农产品供求的基本矛盾是供给不足,但分析1979年以来的供求实际,特别是1985年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的变化,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产品供求的基本矛盾已从过去短缺的单一形式,转变为短缺、平衡(相对的、暂时的)、过剩不断变化和交织并存的过程,政府在调控市场操作中,将不再是仅面对一个少的问题,而是一个多多少少的波动问题,稳定不断波动的市场与单纯解决短缺问题相比较,需要有不同的对策和措施。
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在市场作用下,这种不稳定性更加明显。因为农产品市场交易的即期价格决定着该产品的再期生产与供给,如卖猪难,市价下跌,农民便杀母猪,少养猪,导致下期供给的短缺;短缺后,市价上升刺激生产,又导致再下期的卖猪难;在市场发育完善,调控手段完备的情况下,市场波动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我国尚不具备以上条件,所以农产品供给的波动尤为突出。我国农产品生产是在生产规模细小,生产单位众多的基础上进行的,农户对市场信息的任何一次滞后反映,所造成的市场波动都是巨大的。
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地方很难代表中央调控市场。市场波动时,农产品的调出或调入都是对地方利益的再分配,所以地方政府的行为往往无意中加大了市场的波动,例如:粮食减产,产区政府封锁市场,销区政府争购粮食,使得市场粮价高出供求均衡价格,加剧了市场波动。另外,主要经营部门一身二任,既要保市场,又要经营,他们往往是市场运作当事人,很难作为仲裁者来调节市场,所以,他们的操作行为往往是随市场波动而动,而不是反市场波动调节。
我国农产品供给基本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后,虽然长期供给仍有缺口,但也可能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品种上的相对过剩。比如:城市的猪肉供给已超过了“吃饱”的最低需求,若与保证“吃好”的需求相比,尚难以平衡。此时,消费者受市场价格与支付能力的限制,很可能减少自己“吃好”的消费。猪肉市场便会出现相对于购买力来说的暂时过剩。
分析以上这些,只想说明农产品市场的忽多忽少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势必影响农民的长期投入,进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供给的长期短缺。
农产品流通“双轨制”需要稳定完善
在农村改革中,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有步骤地改革了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初步形成了“双轨制”的框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的是决策过程中,曾对市场预期过高,对市场制度建立与具体操作准备不足所致;也有的是因外部环境不具备而引起的。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双轨制”需要作些新的界定。有人认为:“双轨制”仅是一种价格上的双轨。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1985年后,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形成了农产品流通“死一块”、“活一块”的双轨管理体制。“死一块”分两个部分:国家全品种统一收购,如:棉花、烟草、蚕茧等;国家实行品种定额收购,如粮、油等。“活一块”也分为政府间接调节(如生猪)和市场调节(包括国家实行品种定额收购余额部分)两块。“死”、“活”两块在农产品流通中比重为六四开。
为了保证城市的稳定供应、国际交换中的创汇,以及从农业中积累资金的需要,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和创汇、创收农产品实行“死一块”、“活一块”的“双轨制”是必要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重点不应急于放在“死”、“活”两块的调整上,而应着重“稳定”、“完善”。
稳定,针对“死一块”而言,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应保持品种、数量上的相对稳定,但价格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提高,以尽量缩小价格扭曲对生产的限制;随着生产长期稳定的发展,以及市场环境完善,应逐步缩小“死一块”。
完善,针对“活一块”而言,主要通过完善政府间接调控能力,来控制市场波动,保证流通有序进行:(1)发育市场组织,如:流通组织与调节组织;(2)加强调控手段,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但要先搞好试点,从“小”作起,比如建立期货市场试验。
在农产品流通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不能以两者在经营中的比重来划分,关键是解决好直接计划调节与间接计划调节、市场调节的关系。计划与市场所占份额应由供求关系与市场发育情况来决定,从长远看,市场份额应逐步扩大。
在特殊情况下,应允许对“活一块”,实行不同年度,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统一经营(主要是间接计划调节品种与国家实行品种定额收购的余额部分),如在灾害之年,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紧缺产品可以统一经营,这种“放”与“收”的变化,不能视为改革与否之争。
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农产品收购环节的改革主要取决于销售环节与补贴方面改革的进展。在农产品供应方面,政府只应保消费者“吃饱”,而不背保消费者“吃好”的财政包袱。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惠州效率:催着外商往前赶
温鼎高 林原树
惠州不是特区,没有特区的特殊政策,却能吸引外资纷纷前来,64%的工业都是外向型的。原因在于“诚招天下客”,办事高效率。
首先,各级外资办公室打破了8小时办公制度,外商有约必见,有求必应。去年,有一台商看中了一块办厂用地,由于没有及时签协议,结果这块地给别的外商租去了。这位台商十分焦急,市长李近维同志知道后,亲自出面帮他找了一块更好的地方;使台资非常感动。不但当即拍板,租用1万平方米土地投资建厂,而且先后4次带台南成衣工会的同行来惠州考察投资、洽谈贸易。
惠州各级管理部门有一条规矩:小事随来随办,项目审批在市职权范围内决不超过一星期。像首期投资2.5亿美元,年产30万辆小轿车的熊猫汽车公司这样需要从地方到中央层层把关审批的大项目,从开始接触到动工兴建也只用了半年时间,其中从批准立项到办完执照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市工业发展总公司李欣总经理在谈到提高办事效率时说:“现在,不仅是外商催着惠州人办事,而在许多情况下是我们催着外商往前赶了。
惠州人还懂得,外商到国内来投资办厂,人地生疏,加上办事程序和规章制度与外面不同,很多事情都需要中方帮助解决,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更需要提供热忱服务。因此,光有政府和主管部门领导的支持还不够,还要有天天与外商打交道的中下层干部和广大员工同外商的密切配合。为此,市里舍得从机关中抽出一批优秀人才与外商合作。例如,为了使投资350万美元的台资“谦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能早日上马,博罗县统战部部长带一名干部蹲点两个月,帮助办理报关运鳗苗等具体问题。该公司董事长许先生非常感动,不但表示要扩大生产,还对大陆养鳗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惠州市还有计划地邀请和组织外商来惠州考察,许多外商通过考察,不但自己充满信心,还为惠州代拉客户。香港华盛顿塑胶集团总裁投资500万美元在惠东办了5间工厂,还先后邀请美、英、德、法、日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来惠东参观,帮惠东引进5间较大的工厂。
目前,惠州外商投资出现了三大特点:一是投石问路式的第一批三资企业已在惠州铁了心,纷纷追加投资,扩大生产。仅工业发展总公司主管的14家三资企业就有13家追加了投资,有的追加投资超过了原投资,有的打算在惠州建立它的亚洲生产总部。二是消除了担心被“吃掉”、“进得来出不去”等顾虑后,独资企业迅速发展。今年1—9月独资企业已达25家,比去年同期增长4倍。三是周期长、规模大、技术高的产业开始进来。目前,投资1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已达7家,除熊猫汽车、壳牌石油外,还有一批石化、铁、电力等大项目在洽谈中。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从图上到地上
——朝阳农村经济振兴纪事
本报记者 段心强
辽宁省朝阳市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
一座座荒山野岭披上绿装,全市森林面积已达707万亩,覆盖率23.9%。许多森林里重新奔跑野鸡、黄羊、糜鹿……
世世代代只长高粱、玉米的地里,破天荒长出50万亩春小麦,而且亩产达到352公斤。
全市今年农村人均占有粮食400多公斤,自给有余;人均收入456元,比1978年的65元增加6倍多。
一位领导同志高兴地说:“如果说朝阳起宏图过去只是个理想的话,今天正变成现实。”
“麻布换小麦”的启示
朝阳曾是富饶的地方,《承德府志》记载:“地沃宜种植,水草便畜牧”。可后来的旧中国贫穷的大气候,逼着许多关里人到这里砍树、毁草、种粮,草原沙化,山岭秃化,水土流失。1958年以后,朝阳起过几次“宏图”,但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生产出一些粮食,但也破坏了生态。
实践使朝阳人重新思考。抓粮食,“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为什么非吊死在粮食这棵树上不可?!但抓什么好?良图沟乡农民李彦臣给趟出一条路子:他在自己房前乱石堆里,开出一亩家庭果园,三年挂果,第四年就产1500公斤,收入1500元,3口人,每人500元。他走村串户,“周游列国”,慷慨陈词,推广这一做法,六七十家学李彦臣开出家庭果园,收入都十分可观。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典型,进行论证。本地海拔高,温差大,光照长,雨量小,不宜于种粮食,却宜于栽水果。有了科学根据和群众基础,他们提出“唱好自己的一台戏”,发展林果业。每年栽种果树300多万株,现已有38万亩。
商品观念的确立,使朝阳人的思路拓宽了,治穷致富的路子也增加了。凌源县北炉乡用加工厂带动商品生产,很有成效。这里蔬菜种得好,但因为运不出去常常烂掉。他们办起脱水菜厂,敞开大门收购蔬菜加工,一下子带动1000多户种蔬菜,仅这一项每户收入达200多元。
“价值观”的起动力
过去,在朝阳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不要算经济帐,要算政治帐。”在改革、开放中,“价值观念”的“入侵”使一个个头脑开始反思。他们在开发经济中,提倡要看经济效益如何?
他们注意想方设法少投入,多产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官大海乡过去种地不计成本,效益较好的年头,投入产出比也只是1∶2.5。注意算帐后,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用小麦良种铁春一号,每亩增产200公斤左右,玉米改用丹育13号,亩产增加250公斤;套种间作,小麦套旱烟,一亩收1000(元)……结果全乡农业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8。现在全市种地的投入产出比一般都在1∶5上下。
现在的朝阳,不再单纯地出售原料,而是四门大开,引进人才、技术,逐步开展加工、深加工,使产品一次次增值,建平、朝阳二县的矿产丰富,他们开展黄、白、黑三条龙的加工业,把铁矿石加工成铁精粉,把珍珠岩加工成建筑保温材料,把金矿石加工成金粉,把玄武岩加工成板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哨乡对棉籽先脱绒,生产成餐巾纸;棉籽皮用来养木耳,棉籽肉用来加工油,最后剩的渣子加工油胶,搞沥青。这样层层加工,本来值4角钱的棉籽,一下子变成18.3元……
“看不见”的增产因素
朝阳人,多年砍树毁草得到了可怕的报复:每逢大风起,飞沙断路、淹村、埋房,白天也要点灯。实践告诉他们,决不能再一边创造、一边制造荒漠了!唯一的出路和历史的选择,只能是在控制现有生态环境不继续受破坏的前提下,另辟新径,化害为利,逐步创造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环境。
他们针对草原沙化、山区水土流失,大力提倡种草、植树造林,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建平县北靠内蒙古的喀尔沁沙地,北国的风沙乘他们砍树毁草之虚而入,形成100多公里的风沙线。这里粮食亩产只有50多公斤,8个乡,30多个村,37万人吃穿都很困难。他们营造防护林带,大面积种草,除防风固沙外,还增加了植被厚度,降低了蒸腾强度,减少了冰雹频率,出现了新的生态平衡。与此同时,他们还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把播种期提前,建成稳产高产田30万亩,亩产高达500公斤,最高地块亩产到650公斤。从此,饥寒交迫的农民有吃有余,树木又已成材,可出口换钱,小日子过得火炭似的。
人类如果没有探索心理,就不会有所发现和进步。80年代的朝阳农民已不满足于生产条件的初步改善,还要探索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六官营子乡后坟子村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指导下,正在实现这种探索。这个村在山脚下,过去很穷。现在出现几个良性循环:林多草多,促进畜牧业发展,畜多肥多,又促进林业的发展;畜多肥多,促使粮食生产发展,粮多饲料多,又促使畜牧业发展;林多、畜多、粮多、原料多,促进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后钱多,又加速了林业、草场、农田的建设……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好,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今年人均收入突破1000元大关,人均占有粮食500多公斤。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甘肃临夏市把庭院经济建设列入“星火计划”,目前,全市已建一千二百多亩家庭小园林。(鲁家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