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上
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
朋友们、同志们:
在欢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的时候,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为建设我国经济特区创造性地辛勤劳动和工作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向在座的各位来宾,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心和支持经济特区建设事业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国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十年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后不久,经邓小平同志倡议,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运用对外开放的条件,加快经济发展。这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举。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来到深圳,看到这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时的深圳是个边陲小镇,点缀其中的只有几座外贸仓库,今天的深圳,已经是一个各项设施比较齐全,经济昌盛,市场繁荣,内外经济交流十分活跃的现代化城市。
深圳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在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基地作用,在改革开放中也发挥了排头兵作用。经济特区坚持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的指导思想,卓有成效地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逐步建立起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为确立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和实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经济特区外引内联,扩大横向经济联合发展经济的路子,对内地众多地区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了借鉴和推动作用。经济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方面先行一步,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经济特区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为我们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人的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积累了可贵的经验。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创办经济特区的实践是成功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
朋友们、同志们:
九十年代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非常关键的十年。目前,我国正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基本纲要。我们一定要在保持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经济搞上去,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保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为下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创造条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以来确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当前我们正在进一步进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采取一些必要的调整措施,用改革的精神来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政策,这项政策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要继续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这就要求必须把现有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进一步办好,把沿海开放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事情进一步办好,把吸纳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拓展对外贸易、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事情进一步办好。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今年又作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这将充分发挥上海和长江沿岸腹地的经济资源优势和科学技术优势,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在这样的形势和任务面前,经济特区要在过去十年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不停顿地把各方面的工作推向前进。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要克服过去体制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对外开放,是要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学习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进步文化成果,同时抵制资本主义社会那些消极腐朽东西对我们的侵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良的思想、道德、文化传统。无论是特区还是其他地区,都要始终把握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开拓、进取,共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在这方面,希望特区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特区已经有了一个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初步基础,今后的任务是提高水平,增进效益。要提高技术水平,引进和开发更多的先进技术以至高新技术,以科技进步来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要提高管理水平,使政府行政管理、市政管理、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和法制化。要提高知识水平,特别是要增进广大干部的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法律知识,培养宏大的对外经济工作队伍。要提高政策水平,通过改革,使经济特区的政策、法规更好地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所有这些,总起来说,也就是要求经济特区做到邓小平同志所期望的那样,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与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相互配合,为国家的经济振兴服务。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国仍将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执行对外开放的方针。经济特区的有关政策,党和国家要保持其稳定性和连续性,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经济特区的一些重要基础设施,省政府、中央各部门也应该一如既往地给以支持,为特区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环境。我们也殷切期望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国朋友,一如既往地从各个方面关心和支持经济特区建设。
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望,再过十年,当经济特区庆贺它建立二十周年的时候,将会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大成绩,将会更加生机勃发。 (新华社深圳11月26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深圳隆重庆祝特区建立十周年
江泽民出席招待会并讲话彭真邓颖超等致电祝贺
与会人士高度赞扬邓小平倡办经济特区远见卓识
新华社深圳11月26日电 (记者蒋顺章、蔡忠植)以改革开放“排头兵”著称于世的深圳人民,喜气洋洋地迎来了创建经济特区十周年。今天下午,中共深圳市委和市政府在风景秀丽的香蜜湖隆重举行庆祝招待会,热烈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专程前来出席庆祝招待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说,经邓小平同志倡议,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举。十年过去了,深圳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在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基地作用,在改革开放中也发挥了排头兵作用。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创办经济特区的实践是成功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全文另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温家宝,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耿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和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王光英等出席了今天的庆祝招待会。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广州军区司令员朱敦法和政委张仲先、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郭东坡也出席了庆祝招待会。
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在招待会上致词说,深圳经济特区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对深圳特区的建设事业更是无限关怀,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回顾经济特区十年历程的时候,深圳人民对他充满了由衷的敬意。我们决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一定要按照他指引的方向,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得更加美好。李灏表示,衷心感谢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全国各地和海外各界朋友对经济特区建设事业的支持。李灏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要继续改革开放,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今年6月,江泽民同志到深圳特区视察,又向特区提出了继续当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头兵的光荣任务。这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者是一个巨大的鞭策,将极大地鼓舞我们继往开来,满怀信心地踏入特区建设的第二个十年。
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在招待会上讲话。他说,十年改革开放不仅给经济特区带来巨大变化,而且迎来了经济繁荣、百业兴旺的春天,广东全省各地也程度不同地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们增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凝聚力。这些发展和变化,使我们过去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的愿望成为现实,帮助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激发了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把经济特区和全省改革开放工作做好的决心和信心。
深圳市市长郑良玉主持了今天的庆祝招待会。
今天,深圳阳光明媚,彩旗飘扬,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庆气氛。入夜,各个高大建筑物上张灯结彩。庆祝招待会后,江泽民总书记和田纪云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广东省、广州军区和深圳市的负责同志,以及来自港澳的知名人士,在深圳体育馆西广场,同深圳群众一起,观看了五彩缤纷的焰火和联欢晚会。
参加庆祝活动的还有汪锋、任仲夷、刘田夫、周建南、曾生等以及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的负责同志。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李嘉诚、安子介、马万祺、查济民、庄世平、黄克立、胡应湘、杨光、罗德丞、曹光彪、黄保欣、孙城曾、何世柱等也参加了庆祝活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苏联、法国、美国、波兰、泰国驻我国的外交官员和其他外宾,以及深圳各界人士共500人,参加了庆祝活动。
彭真、邓颖超同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等同志给深圳市委、市政府发了贺电,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陈香莲女士和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刚也发来了贺电。
(附图片)
11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蔡忠植摄(传真照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延亨默
强调改革开放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支持朝鲜为国家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
新华社深圳11月26日电 (记者蔡忠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天在深圳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搞得越好,改革开放也可以搞得越好;改革开放搞得越好,则更有利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两者相结合好是完全做得到的。
江泽民是在会见来深圳访问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延亨默时说这番话的。江泽民说,十多年前,深圳是一个荒村,现在已发展为繁荣的经济特区。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显著的特色,即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他说,“中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把经济搞好了,才可以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正在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基本纲要,研究如何把经济搞上去,使我们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延亨默总理转达了金日成主席、金正日书记对邓小平同志的问候。他说,这次访华他同李鹏总理进行了政治会谈,并会见了杨尚昆主席,这些会谈和会见使他们感到十分亲切。
他说,此行他们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欢迎,深深感到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朝鲜政府和朝鲜人民极为珍惜朝中友谊。他强调不管今后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朝中友谊之火将永世不灭。
延亨默向江泽民通报了朝鲜国内建设和朝鲜北南高级会议等情况。
江泽民请延亨默转达邓小平同志和他本人对金日成主席、金正日书记的亲切问候。他说,中国人民同样十分珍惜中朝传统友谊。江泽民表示中国十分关心朝鲜人民争取国家自主、和平、统一的正义斗争,中国支持朝鲜党和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所做的一切努力。
会见后,江泽民总书记设宴欢迎延亨默总理一行。
广东省长叶选平,中国政府陪同团团长戚元靖等参加了会见和宴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飞机研制再上新水平
运七—200B型客机首飞成功
本报西安十一月二十六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今日下午三时,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设计制造的运七—200B型客机在西安阎良机场展翅腾飞,翱翔蓝天。
运七—200B型客机,在运七—100型客机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就机翼、机身、发动机、螺旋桨、起落架和电子仪器设备等八个方面九十三项技术进行了改进,并安装了从通讯、导航到自动驾驶仪的先进电子设备,使飞机的技术性能接近国际第二代支线客机水平。客机的使用寿命达到三万小时、二万个起落、十五个日历年。飞机的自重减轻五百公斤,满载航程增大三百公里,油耗降低百分之七左右。同时,由于起降场长缩短三百米以上,并可在草地、土、石跑道上起降,使得飞机对民航三级以上机场的覆盖率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二。新研制的运七—200B型客机将转入调整试飞和取证验证试飞,预计一九九二年可提供用户使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吉林“水利年”成效显著
新开水田96万亩 治涝面积突破200万亩
本报讯 记者李安达报道:吉林省加速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从去年9月到今年9月这一“水利年”度里,新开发水田96万亩,超过原计划16万亩;治涝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都突破了200万亩;完成土石方综合工程量1.6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25%;小水电装机达15.2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4.6亿千瓦小时,创历史最高水平;水利综合经营总产值可突破2亿元。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也较往年大有增加,仅农民自筹资金就达1.74亿元,比往年高出好几倍。
吉林省在水利建设中,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并注重实效。各项水利工程都与改造中低产田和农业经济开发紧密结合,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达到“一保四增”,即确保防洪安全、增地、增肥、增产、增效益,做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在“水利年”中,吉林省改变了过去那种主要靠行政手段兴修水利的做法,采取鼓励政策,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去年,全省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竞赛活动,省里拿出360万元奖励取得优异成绩者,实行“以奖代补”。为鼓励农民开发水田,发展多种经营,省里对农民兴办的小井、小站、小塘坝、小流域治理等“四小”工程建设,贴息贷款8157万元,还拨给766万元小农水补助费。同时还规定,农民新开水田3年内不负担水稻定购任务;对群众自办的小型水利工程,实行“谁办谁有谁受益”的政策。


第1版(要闻)
专栏:

  企业活力增强 技术水平提高 主要目标提前实现
“七五”期间工业取得新成果
近两年贯彻治理整顿抑制了超高速发展
本报北京11月26日讯 记者张国荣报道:“七五”期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企业活力增强,技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七五”计划规定的主要目标提前1至2年实现。“七五”计划规定,199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下同)为13240亿元,比1985年增长43.4%,平均每年递增7.5%。初步预计,今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可达16860亿元,比1985年增长82.6%,年均递增12.8%,远远超过了“七五”计划规定目标,是继“一五”、“六五”之后,第3个高速增长时期。实际上198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就已达到14655亿元,提前2年完成“七五”计划。
轻重工业都有很大增长,轻工业略快于重工业的发展。今年全国轻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8590亿元,比1985年增长87.3%,平均每年递增13.4%;重工业总产值可达8270亿元,比1985年增长78%,平均每年递增12.2%,均超过“七五”计划规定的速度要求。
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列入“七五”计划的28种主要工业产品,已有22种产品提前1至2年达到或超过了“七五”计划要求,占78.6%。涉及国计民生的原煤、发电量、钢材、水泥、布等重要产品,均已超额完成“七五”计划规定目标。只有汽车、家用洗衣机因市场变化影响,控制生产;原油、木材、食糖、棉纱因受资源限制,与计划目标有一定距离。
工业建设加快。“七五”时期,工业全民所有制企业完成基建和更改投资近7000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倍多。重点加强了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建设,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业基础设施,平均每年有上百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竣工投产,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逐年扩大。预计到今年底,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达13500亿元,比1985年翻了近一番。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厚物质基础。
预计“七五”期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将超过1万亿元,上交利税7800亿元左右,均比“六五”增长50%以上,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60%左右,是我国财政的重要支柱。
“七五”期间,通过技术引进和加快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重要工业品产量在国际上的位次上升。“七五”期间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1000多种,其中70%以上达到国外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全国已有40%的产品采用了国际标准。1988年与1985年相比,我国除布、水泥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1位外,又有煤、电视机等产品分别由第2位和第5位上升到第1位。原油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发电量和化学纤维由第5位上升到第4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89年底,全国有工业企业79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0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74.7万个,城乡个体工业612.4万个,“三资”及合营联营企业0.7万个。90%以上的工业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工业企业中全面推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承包面已超过90%。同时,对股份制以及多种形式的企业放开经营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纵观“七五”时期,我国工业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有明显的起伏。从“六五”末期开始出现超高速增长,“七五”前3年仍是超高速的态势,平均每年递增16.7%,造成各方面的紧张。后2年贯彻治理整顿的方针,“消暑降温”,紧缩财政,紧缩信贷,压缩投资规模,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市场疲软,需求不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工业速度逐月回落,至10月份出现了负增长,一直持续到今年1季度。党中央、国务院适时采取了一系列微调措施,工业速度逐步回升,但要实现良性循环,尚需一段时间。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闻简报
  津沪穗电话网改扩建工程竣工
继上海、广州电话网改扩建工程近期通过验收,天津电话网改扩建工程也于11月24日全部竣工,并通过验收。至此,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津沪穗电话网改扩建工程全部完成。这项工程历时5年,总投资11.57亿元,共安装了30万门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及相应汇接设备,装备了55个电话局。目前3个城市的电话用户可直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可以直拨600多个城镇。
         (肖荻 萧关根)
  铁道部门尽力解决职工饮水难
为解决铁路部门职工饮水难,铁道部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点治理。10年来,仅铁路运营部门用于改水的投资就近6亿元,贯通输水管路2334公里,在3688个站区修建饮水设施。全路80%的职工和家属吃水问题已得到改善。 (陈华)
  大豆蛋白脱腥保溶新技术推广
由吉林省高校科技研究中心、长春动力原件厂开发研制的天然全干法脱腥保溶大豆蛋白粉技术,已在全国推广。这一新技术系国内外首创,生产大豆蛋白粉不加任何化学合成物,安全卫生,蛋白质含量达47%,可广泛用于面食制品、肉食品、乳制品。       (夏永忠)


第1版(要闻)
专栏:

  台办发言人就台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说
只要促进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 愿同台湾省任何团体个人接触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新华社记者今天就台湾报纸报道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一事,采访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副主任唐树备。他说我们注意到有关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的消息和报道。对于台湾省的任何团体和个人,只要是真正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我们都愿意与之接触,进行讨论。对两岸交往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认为可分别通过适当途径达成协议,求得妥善的解决。
唐树备说,发展两岸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这是历史赋予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我们一贯主张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就统一问题和两岸其他重要问题进行谈判,同各党派、团体共商国是。当务之急是实现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我们希望新成立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台湾省其他团体、人士一起,能为此作出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