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任重道远
——第四次人口普查公报的启示
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何东昌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已经顺利结束,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人口普查对我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进行了登记和汇总,分别统计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具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数字和文盲半文盲在人口中的比重。这对于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分析各地区教育的特点极为重要。这次普查为我们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教育的现状和任务、制订教育发展的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使我们能够以正确的决策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有所提高,文盲、半文盲减少,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现在每10万人口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1422人,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人数增长了1.3倍;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8039人,比1982年增长了18.59%;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23344人,比1982年增长了30.47%;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7057人,比1982年增长了5.17%。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22.81%下降为15.88%。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相距八年,这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在此期间,教育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个时期,我们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方针确立以来,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全社会正在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出现了一大批千方百计把教育抓上去的地、市、县。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那种认为这些年我国教育失败了的议论是没有根据的。
但是,应当看到,我国教育事业在总体上还落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发展教育事业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从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比较低。尤其是在大陆11.3亿多人口中,还有1.8亿多文盲和半文盲。另外,由于人多地广,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地区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文盲、半文盲所占的比例仍比较高。我们应当继续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口形势和人口文化结构的现状,教育事业必须努力做到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努力提高质量,并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坚持分级办学、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地方与群众的积极性。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调整好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高等教育要在“坚定方向,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条件,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应当从实际出发,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首先要积极普及小学教育,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已经普及小学教育的地方,要抓好巩固提高。初中教育要根据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合理布局,稳步发展;普通高中则要控制规模。要以系统地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为骨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短期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开展岗位培训,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位置。同时,要根据各民族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大力扶植那些困难较多的少数民族和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青壮年中的扫盲工作。
90年代是完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关键时期。也是为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的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教育的道路来,使我国的教育事业生机勃勃,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治理有方 措施得当
黄淮海平原省级试区攻关见成效
本报北京11月25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在黄淮海平原“七五”科技攻关活动中,5大省级试验区的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攻克了一道道多年未能解决的技术难关,取得了重大进展。它们与7个国家级试验区相互辉映,为整个黄淮海农业开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安徽,蒙城试区的科技人员针对砂姜黑土质地粘重、“旱时硬梆梆、涝时泡成浆”、治理难度大的特点,以除涝防旱为前提,综合实施生态环境优化体系、增肥改土培肥体系等3大体系9项技术,使万亩试区的农田排水能力不断增强,与治理前相比,农业技术水平提高近3倍,有2880亩土壤有机质上升到1%以上,为全国4000多万亩砂姜黑土的治理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徐州市、淮阴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所属23个县2900万亩耕地的徐淮花碱土是黄淮海地区另一种代表性土壤,江苏农科院土肥所、经济作物所、现代化所及铜山花碱土试验站等单位的43名科技人员协同攻关,使睢宁试验区大面积花碱土已基本消灭,并已建成肉用山羊适度规模圈养技术体系。该体系和以铜山花碱土试验站为基地的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运转数年后,已显示出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令人可喜的是,该试验区还拥有较多的技术贮备,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黄河历经变迁,留下2550万亩沙土地。由河南省农科院土肥所牵头,有其它科研单位参加的攻关队伍,本着“因害设防、扬长避短”的原则,集中投入,强力开发优势作物西瓜和花生,促使小麦进入沙土地,实行西瓜套种花生和接茬小麦套种花生耕作制,逐渐形成了以开封20万亩沙土试区为中心,民权、内黄等6县4个沙土类型区为辐射示范区的全省沙区综合治理技术推广网络,中心试区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617元增加到1989年的1021元,为全国沙土区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际样板。
山东农科院土肥所、北京农大、山东农大等单位的科技人员,针对环渤海滨海区的2000余万亩高矿化地下水型滨海盐渍土,在寿光试验区开展了一系列攻关研究,组成了“农牧盐结合”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利用风能和季风雨综合治理开发滨海盐渍土,并选育成功“鲁牧一号”优质耐盐牧草,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使滨海变为人工绿洲有了希望。该试验区人均年收入由465元增加到740元。整个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综合开发数千万亩盐渍土、缓解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1958年开灌的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区,38年来共为国家增产粮食50亿公斤,棉花3亿公斤。河南省水利厅水科所、水利部农田灌溉所及人民胜利渠管理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针对人民胜利渠工程老化,灌水利用率降低等问题开展改造工作。经改造的斗渠、农渠,平均节水34%,减淤1/3,粮食增产9—25%,棉花增产9—20%,人民胜利渠的水量平衡状况及生态环境进入历史上的最佳期,受到前来参观的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材料科学应用领域添新星
陶瓷稀土宝石轴承问世
本报讯 被誉为当代工业骄子的高精度、高寿命的新型陶瓷、稀土、宝石轴承已由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晶体工业公司研制开发成功。
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材料科学应用领域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国家“七五”期间的一个重大科研攻关成就。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物产资源的不断认识和对非金属矿产品的不断研究,发现了经过一定的工程技术可以把稀土、陶瓷、宝石做成性能比金属更为优异的轴承。黑龙江工业公司的科研人员从1983年开始,历经数载艰苦研究,终于研制成功上述三种新型轴承。陶瓷轴承比普通铬钢轴承寿命高,非磁性、电绝缘性好,耐高温、耐腐蚀性能强。稀土轴承可提高轴承的耐磨性、耐腐蚀性、抗氧化性,同时能成2—5倍地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宝石轴承则为轻载、高速、低噪音、耐温、耐磨、耐腐蚀、非磁性及电绝缘性能轴承行业提供了一颗耀眼的新星。
现在,这些新型轴承已用在日产440型、PT50铃型、苏联嘎码斯和3350型载重汽车上,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   (王亚力)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进口药品管理办法》明年元月一日起实施
本报北京十一月二十三日讯 我国卫生部今天宣布,从明年一月一日起实行新的《进口药品管理办法》。
新的办法规定把卫生部核发的“进口药品许可证”将改为“进口药品注册证”,有效期三年。这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药政管理工作,更好地维护国家权益和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采取的措施。
“进口药品许可证”办法是一九八七年开始实施的。到今年九月底,我国口岸的十三个药检所共依法检验进口药品四点二万余批,其中检出不合格药品一千七百一十七种,价值约三千一百零三万美元。不仅为国家挽回了经济损失、赢得了国际信誉,而且阻止了不合格药品进入我国市场。      (常为民)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国文物精华展掠影

  回首历史 创造明天
当你脚步匆忙,在阳光下追求现代文明的时候,读者朋友,你可曾意识到,就在你脚下的泥土里,蕴藏着一部古华夏的文明史?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这些惊人的发现,今天被浓缩为一部“中国文物精华展”,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与观众见面。原来保存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这245件(组)文物精品,或流光溢彩,或锈迹斑驳,每一件都在无言地讲述着一个时代,都会在你的心灵上荡激起悠远的历史回声。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纹,写实的,抽象的,无不透露着人类文明童年期纯朴和天真的风韵;商周及其前后的青铜器,则如同先人用血、火、智慧、大自然的灵气所熔铸出的威严而深沉的史诗;汉玉衣,唐三彩,刚健、明朗,呈现着泱泱封建大国的恢宏气度;宋、元、明、清的瓷、绣,异彩纷呈,以变幻多端的风格表现出渐趋极致的手工艺的辉煌节奏……长江大河般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真切地反映了我古老民族神秘的伟力,令人目不暇接,心荡神驰。
我们选取了这个展览中9件精品的图片,以飨读者。展览原定今年年底结束,考虑到国内外观众的要求,预计延期到1991年6月,以使有兴趣的朋友,可一睹这些稀世奇珍的凝重与辉煌。
本栏照片均 王露摄影
  本报记者 周庆 李泓冰撰文
这支骨笛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器,长22.2厘米,用猛禽肢骨做成,1987年从河南省舞阳县出土。它吹出的七声音阶,呜呜咽咽,似在诉说着七千年前中原大地上的悠悠往事。
这个说唱陶俑,形似侏儒,巧舌如簧,滑稽之状十足。说明在四川郫县一带,东汉时期说唱技艺已相当流行。
内圆外方的玉器为琮。这件玉琮高8.8厘米,且琮、璧合一,被称为“琮王”,四面饰有8组人兽复合像,像脸为倒梯形,冠上有放射状羽毛,足为鹰爪。1986年浙江余杭县反山古墓出土。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新石器时代,先人怎样雕刻出这件玉器,用途何在?这些无解之谜,使“琮王”至今带有神秘的色彩。
这个人形彩陶罐高21.5厘米,呈男性特征,是新石器时代无名艺术家的杰作。那双硕大的脚,不仅可稳住陶罐,似也显示出甘肃玉门当年沙漠之行的艰难。在他面前,一代幽默大师卓别林恐怕也要自愧弗如。
1986年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燎祭遗址出土的青铜人首,高60厘米,宽134厘米,耳侈、耸目、高鼻、阔嘴,极度夸张,凛然可怖,是公元前11世纪巴蜀祖先心目中智慧人的典型形象。
美的历史多久远?四千三百年前的这串玉项饰会透露给你一点信息。项饰1982年在上海市青浦县出土,主要由黄、白两色玉珠串就,间以绿色松石、红色玛瑙。
海波轻扬,海兽翘首。这只杭州出土的元代青花釉笔架水孟,以一轮白日为视觉中心,表现出海上日出的生动情景,置诸案头,能不勾起你海天一色的遐想?
《周礼·秋官》曰:“刖者使守囿。”1989年在山西省闻喜县出土的刖人守囿青铜挽车,印证了这一记载。车前一个被砍掉半截腿的人,看守着饲养动物的园子。车顶4只鸟均可迎风转动。车下左右各有一只老虎,虎的前后脚下,又有两只小轮。车共6轮,均可转动,令人叹为观止。
神骏奋蹄思飞扬,天母降魔布吉祥。这尊由西藏拉萨罗布林卡寺收藏的吉祥天母鎏金铜像,基座正中有“大明永乐年施”6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