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北京保姆在盘算啥?
大批农村姑娘进入北京的千家万户当保姆是八十年代初的事。近十年来,每年进北京做保姆的人不仅数量没有减少,而且还从最初的四川、安徽、河南几个省扩展到十几个省市。
当初,她们到北京来是为了看看北京人的生活,逛逛老北京的名胜。同时每月挣上七八十元人民币。
以前来北京的保姆对用户的家庭条件不太讲究,但现在她们这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选择那些收入高、劳动量少、住房宽裕、离市区近的家庭。她们特别喜欢照料那些能体贴自己的老人,而不愿照料小孩,尤其不愿去那些个体户和没有文化的家庭,以免受到侵扰。
北京家庭劳务市场应广大保姆的要求,明文规定用户每月最少要保证所聘用保姆有两天以上的休息日,以满足她们外出参观游览的愿望。
一些来京服务的保姆把学一两门实用技术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北京最大的家务市场——北京市三八家务服务公司近年专门开办了理发、缝纫等多项培训班,免费对来京的保姆进行培训。相当数量的保姆回乡后成了家乡脱贫致富的骨干。
崇文区劳务市场的一位经理说:“北京是一所广大无边的社会大学。农村姑娘在北京当两三年保姆,其素质的提高胜过在她们自己的家乡上几年学校。”
         (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于振海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财富知识反差大 儿女教育成近忧
个体户出现“聘师热”
如今,上海的个体户正出现一股聘请家庭教师的热流。仅据交大、师大、复旦等20余所高校统计,今年以来,本市已有近千名个体户,或为孩子,或为自己向高校聘请家庭教师。
杨浦区平凉路上有位姓孙的修车个体户,今年10月中旬,从报上得知交大设有家庭教师的服务信息,即远道赶去,要求该校昂立家教中心,为其介绍位大学生,帮助辅导他孩子功课。这位个体户说,只要将孩子教育好,钱无所谓,每次10元,欢迎天天来。按常规,高校委派的家庭教师,每次收费为3至5元。不出数日,交大为其派去了一位本科生。据这位当家庭教师的学生说,该家庭主人与其见面的第一句话是:这些年来个体户赚了钱,现最大的心愿,希望孩子日后成才。
闵行区有个百步街商场。不久前,有位个体户与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挂钩,在摊位前挂起家教咨询牌子,仅几个月时间,当地约有近200名个体户,通过他的咨询,相继聘请高校学生当家庭教师。上海个体户争聘家庭教师,用意何在?一位个体户说的话很有代表性。她说,我们这一代从事个体职业,估计在事业上不会有大的造就,唯一的寄托在于将孩子培养教育好。
          (11月13日《新民晚报》王建敏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血型变化之谜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血型是终身不变的。最近科学家发现血型会因特殊原因而发生变化。
研究发现,白血病和癌症患者的血型会变化。原推测变化原因为药物反应,但有患者服药前血型就起了变化。目前大多数学者能接受的观点是,白血病和癌症患者,体内的血型合成机能减弱,使人体不能保持原有血型。
另外,因骨髓移植而改变血型,使得医学遗传学遇到新问题。非亲属提供骨髓,会使原来非亲变成有血缘关系的人,而原来有血缘关系的人,因骨髓移植而改变原有的血缘关系。于是有人提出,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保护这些血型改变而失去原有血缘关系的患者。
    (10月25日《大众健康报》周知祥文 胡达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文摘出版物探源
据资料情报学界认为,“文摘”最早的记录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600年前后的苏美尔文明时期。那时文摘是刻在“泥版”上面的。
古希腊文化时期,开始有许多宫廷学者及私人雇佣的文书利用馆藏典籍进行抄写、摘要、节录等工作。这是世界范围“文摘”文字化的开始。
“文摘”一词,最早是在拉丁文中出现,原义为“抽取”,是指当时的僧侣们抄写经文时通常在每一页上写有该页的“内容摘要”或“批注”,成为较有系统、但不脱离原文献的“文摘”。
以后,“文摘”一词被欧洲各国引进并使用。中世纪时,欧洲许多君主国国王要求大臣在呈送报告时须附上一份内容“摘要”,作为附页放在卷首。这可以说是“文摘”宫廷化时期。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各国科学家在相互交换科学研究、论文的心得时,将文摘从宫廷移向民间。如果对方是一般性的朋友,那么只寄上一份论文或报告的摘要。若是师尊或好友(必须是科学家),这才寄上原文。后来科学家们觉得文摘只限于书信来往,太可惜了,于是,从18世纪开始,第一批文摘刊物就呱呱坠地了。如“建设”、“环球——知识与娱乐”、“每月评论”等等。这些刊物的内容包罗万象,重点是对文学著作的介绍。
到了19世纪初,随着世界范围科技事业的突飞猛进,“单科学术型”的文摘刊物应运而生。菲西那1830年创办了最早的“化学文摘”与“药学总揽文摘”。到1907年前后,全世界文摘杂志发展到60多种。近一个世纪,文摘刊物的增长更为惊人,1969年是1500种,1982年则为3500种。
           (11月4日《深圳特区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古代军事之最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为春秋末期孙武所著。
中国部头最大的兵书是明朝人茅元仪撰辑的《武备志》,共有240卷。
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军制的专著是宋朝陈傅良撰辑的《历代军制》。
第一部兵书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编写的《兵录》。
我国最早的军事条令是《司马传·严位篇》,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的齐威王时代,即公元前378—343年。
我国最早的专门性军事著作是《令典》和《军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
我国最早的军事史巨著是《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
我国最早的火药武器是唐代开始出现的火药火箭和火药火炮。
我国最古老的战船,早在西汉时期,已能制造不同的战船。
最早刊登军事消息的报纸,清朝光绪十一年,法国舰队侵入我国的宁波,上海《申报》创办人英商美查派人前往观战,并绘图,附以说明,登在申报上。
最早的军官学校出现于汉代,当时称“武学”。正式的“武学”开办于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学制为三年。
最早的海军学校是1866年福建总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办的船政学堂。     (10月23日《两用人才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挂历小史
据考证,挂历最早出现于西欧,始于上个世纪末。当时法国商人利用它来馈赠顾客,意在让人们终年不忘赠予者的情意,借以促进贸易往来。
最早的带图挂历,是12页的,附有记事栏。内容主要是复制的一些欧洲名画。
30年代末,摄影艺术作品进入挂历画页,以美女照为主要内容。几年后,逐渐被儿童肖像和观赏小动物所取代。
进入40年代,巴黎的汽车轮胎商,请当时名摄影师菇鲍特·弗瑞曼拍了一幅美女驾驶汽车的照片。于是,又出现了人与商品相结合的广告挂历。
进入80年代,挂历进入鼎盛时期,其内容多彩,印制精美。专门从事经营挂历行业的厂商,拥有职业模特、摄影师、化妆师、设计人员、美术指导、客户代表等等。   (1990年11期《青年月刊》刘振有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为何海水鱼不咸
海水既咸又苦,其中氯和钠含量最多,然而,鱼儿不但未被腌死,而且体内的盐分也没有明显的增加,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科学家多方研究,这个谜终于揭晓了。原来,海洋硬骨鱼类具有很强的排盐能力。它们除从肾脏排掉一小部分盐分外,还有专门的排盐器官,即位于鳃片中的“泌氯细胞”来执行这一功能。“泌氯细胞”是个淡化“车间”,它能使海水淡化,效率很高。鲨鱼、鳐等软骨鱼类,它们却不像硬骨鱼类那样喝海水,而是自有一套保持体内外渗透压平衡的本领。这是因为它们的血液中含有很多尿素的缘故,这样一来,软骨鱼体内液体的盐类浓度反而比海水高,于是,迫使它们以排尿的方式,排除渗入体内多余的水分。
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真是无奇不有,奥妙无穷。
    (一九九○年第十一期《海洋世界》游克仁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人类为何一代高过一代
人类为何会一代更比一代高?根据近代科学家们的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医学的进步。现代医学的进步,是促进人类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逐步征服了白喉、肺结核、猩红热、佝偻病等顽症,无疑有利于人类平均身高的增长。
二、营养的增加。由于人们生活的改善,营养食品的增加,更能满足人体发育的需要。
三、光照量的增加。与前辈相比,更多地在户外活动,太阳光的照射使得体内维生素D合成增加。
四、放射线增加。近半世纪来,人类大量开采和启用放射性元素,相对地使人体受放射性辐射的机会增加,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人体增高。
五、电磁波增加。由于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出现,能发射电磁波的仪器迅猛增多,使人们受电磁波刺激机会大大增加,体内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促进人体增高。
六、城市工业化。城市工业化使一切事业都向高速度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变。这种变化使大脑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刺激脑下垂体分泌更多生长激素,使各种功能更加活跃,因此促进人体更加迅速地成熟、长高。
           (十一月一日《湄洲报》高良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原始度量衡——手
手,不但是劳动的主要器官,还长期充当过度量衡具。
《大戴礼记·王言》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寻”是古代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由于量高度时需侧身展肘,且两臂不可能完全与地面垂直,故不足一寻,只算七尺,古人谓之“仞”。当然,古代的尺比现代的短。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古人还注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例如测地域时,总不能趴在地上“舒肘”丈量,于是便用“足”来代替,一举足为半步,谓之“跬”,再举足才能称“步”,一步为六尺。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亩。这是古代的田地丈量法。
古人对于轻重的衡量亦借助于手。用手抓米满握叫做“溢”,合两手捧米叫做“掬”。《小尔雅·广器》曰:“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据《考工记》载,古人以四升为一豆,那么,一掬等于一升,一溢便等于半升了。现在民间有人在估测东西的长短、轻重时,如一时找不到衡量的器具,也有直接用手量长短、掂轻重的。
 (11月6日《扬子晚报》丁凤书文 陆惟鑫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铁轨的宽度是如何确定的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铁道轨距的宽度都是同一个标准:143.55厘米。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公元前55年,古罗马的军队曾坐着古罗马的战车侵入大不列颠岛,在英国的道路上到处都深深地印上了两轮间距离为143.55厘米的车辙。当时英国人为了使四轮马车也能够沿着这种车辙行驶,便把马车轮制成了同样的宽度,并相沿成习。后来,英国制造出了火车,铁轨也仍采用这个宽度。
  (10月27日《星期天》蔡新明文 迪康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塑料货币
世界上最普通的货币,是金属币和纸币。这两种货币都有其缺点:金属太重,携带不方便,纸币则容易受损。最近,位于英格兰西北部海岸附近的马恩岛政府,发行了一种新颖的塑料货币。这种塑料货币的面值为一英镑,是用一种不易磨损的塑料制成,比普通纸币重一点,厚一点,然而却比纸币耐用得多。新货币发行之前,马恩岛政府做了大量试验,结果表明,在经过50万次折叠以后,这种塑料货币仍然不易损坏。不过,它缺少大多数纸币上都有的那种识别真假的标记,所以,它较容易被伪造。目前,塑料货币在马恩岛上风靡一时。
  (10月24日《世界科技译报》玄美顺译 梁伟伯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日本出现“白色浪潮”
1987年以来,日本流行色彩一转而为纯白一片。日本时装界发现,日本少女抛弃过去穿黑色丝袜,而转向光亮的白色。又发现不少年轻人穿的运动衫,也从花花绿绿变为清新的纯白。于是,时装界立刻开展宣传攻势,并促进最流行的服装向白色转化,很快这股白色浪潮就成为一股洪流。现在日本男士已有六成改穿白色恤衫,同时,有一些专门陈列清一色素白妇女服装的商店生意更是兴隆。
除服装外,白色的电风扇、白色的汽车及白色的酒、白色餐馆布置也深受顾客欢迎。在许多商店的货架上摆设的货品,几乎是清一色纯白,连装潢也换上白色。另外,日本国内市场畅销的汽车有六成是白色的,年轻人用的汽车有2/3是白的。就连白色的油漆也十分抢手,制造白漆的原料二氧化钛的消费量也迅速上升。
日本社会出现“白色浪潮”,有其一定背景。50年代受“红与黑”电影的影响,红色与黑色一度成为日本灼热的流行色彩。到6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鲜明的色调一度流行。70年代开始,色彩转向体现反公害运动之势的自然色调。过去几年,商业界为了促进市场消费,制造太多的流行色,像草青、明黄、红紫等不断给人视觉刺激,令人感到厌倦。因此朴素的纯白色的出现,也是人们为逃避刺激性颜色的一种反应。
         (11月2日《青年参考》萧涯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摆平 (人各一条 不偏不倚)
(11月20日《讽刺与幽默》 王益生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