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11-24

1990-11-24新闻联播 文字版

群星灿烂四十年——北京电影学院院长谈访录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群星灿烂四十年<br/>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谈访录<br/> 向兵<br/> 记者:北京电影学院在前些日子隆重的校庆中,进入了不惑之年。40年来我国这所唯一的电影高等学府,为中国影坛捧出了多少闪亮的星。但是不少常进出影院的观众,对这所造就电影人才的最高学府却知之甚少。请沈嵩生院长简略介绍一下学院的情况。<br/> 沈嵩生:40年前,袁牧之、陈波儿等人在北京西四一条胡同的两座旧宅院里,建立起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开始了中国电影教育园地的拓荒工作。1952年它改为北京电影学校,在此基础上,1956年电影学院正式成立,渐次设立了导演、表演、摄影、美术、文学等学科,招收本科生,中国高等电影教育开始起步。学院1984年起招收这些专业的研究生,将我国电影教育推向了更高层次。如今,学院已成为中国电影教育的中心。几十年来学院先后培养出各种电影人才3900多人,他们已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主力军。人们现在看到的国产电影、电视剧里,几乎都有电影学院毕业生的劳动。<br/> 记:电影学院40年确实成绩斐然。据我所知,在60年代的学生中,就已有了吴贻弓、谢飞、王好为、郑洞天、张暖忻、滕文骥、陈家林、胡炳榴等一批知名的中年导演。近十年来,学院毕业生在国产影片、电视剧创作中,获得包括“金鸡奖”、“百花奖”、“金熊奖”在内的国内外各种奖就有200多项。同时,作为最高学府,学院这些年在中国电影理论建设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请讲讲这方面的情况。<br/> 沈:这些年学院教师围绕教学认真展开理论研究,近十年里就出版了电影基础理论文集和教材50多种。同时结合电影创作现状,积极进行理论探讨。80年代初,我院教师写出的《电影语言现代化》等文章,对那时中国电影展开的几场大讨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的一句名言“丢掉戏剧拐棍”,即是我院教师一篇文章的题目。在新时期中国电影的长足进步中,我院教师介绍引进现代电影理论的工作,也是功不可没的。当然,这方面也有借鉴中缺少分析的教训值得汲取。学院教师对中国电影理论建设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使我院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理论群体。它和青年电影制片厂一起构成了有助于学院教学主体强有力的两翼。电影学院拥有一个可自己正式生产影片的基地,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br/> 记:有人认为,学院教师利用青影厂这一优势,大胆实践拍出的《沙鸥》、《邻居》等几部纪实风格的影片,当时确为囿于戏剧美学的中国影坛送来了一阵清风。接着,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等一群“文革”后的学生,又以敏锐而顽强的探索精神,带着一批从电影语言到电影形态都叫人耳目一新的影片走上银幕,引起了国内外电影界的注目。从而社会上有电影学院注重培养“探索片”人才之说,这符合实际情况吗?<br/> 沈:学院的教学以常规电影为主,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规定情景中塑造人物,是教师训练、考核学生的常规形态。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学院当然鼓励探索精神。但说学院偏好探索片那是一种错觉,就像有人以为电影学院只出名导演、演员一样。其实我们培养的摄影、美术、录音系学生也是颇有成就的。这些年获电影双奖摄影奖的,大多是学院的毕业生。现在国际影坛对我们培养的摄影师也大加赞赏。<br/> 记:国际电影教育界如何评价电影学院?<br/> 孙月枝(学院党委书记):我院已成为“国际电影电视高等学校联络中心”的理事。该中心培训局副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亨瑞教授在去年一次会议上曾说,“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而对北京电影学院却不应这样看,这是由它培养的人才所决定的。”莫斯科大学副校长也称我院已是“世界第一流的”。但我们宁可把这看作是客气话。目前我院不少教学设备还是五六十年代的,而且连一个容纳200人的电影院也没有,师生看教学片都得去外边租场子。<br/> 记:学院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想法?<br/> 沈:电影学院仅培养艺术创作人员已不能满足我国电影及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着手开办了化妆、剪接、照明和社会急需的广告等专业的进修班,夜大、函授教育也相继上马。在八五期间,力争将北京电影学院办成一个以电影创作专业为主体,理论、技术、管理等专业相结合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形式的高等学府。

飘扬的旗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br/><br/>  飘扬的旗<br/>  洪烛<br/> 最初的颤栗是由一阵风引起的<br/>  我感到自己舒展开来,并且步步高升<br/> 直至天空成为占领的对象<br/> 我超脱了一切的云,开始俯瞰原野<br/> 它的每一根皱纹都熟悉得亲切<br/> 那是沟渠,祖先汗水冲积而成的沟渠<br/> 时间也无法磨灭,构成我升华的基础<br/> 继而我开始攀越城市<br/> 借助于线索,抚摸它的每一块骨骼<br/> 从秦砖汉瓦,到一块最新颖的镍币<br/> 都留有我流行的痕迹<br/> 像火中的鸟穿云渡月,我捎去了什么<br/> 又留下了什么?日子因风而愈加饱满了<br/> 在十月,让人怦然心跳的风啊<br/> 我上升到钟楼顶端<br/> 步伐缓慢,坚定,仿佛延续了一个世纪<br/> 足以概括既往的一切,苦难或者幸福<br/> 我来到瞭望兵身旁,与之站在一起<br/> 形成这座城市最高昂的象征<br/> 借助于他的眼睛,我看见了你们<br/> 还有翻飞的鸽子花瓣,正在周围云集<br/> 这一切怎能不让我激动<br/> 有多少风我就会有多少皱纹<br/> 以证明爱情的真挚和永恒,有多大的风<br/> 我的微笑就会有多大的力度<br/> 不可能有其它表情了,作为一面旗<br/> 燃烧才符合我的属性。我雷同于火<br/> 为一支歌、一段温馨如梦的盟誓<br/> 抑或一次阳光下的路遇<br/> 我坦白了自己,成为天空的一个部分<br/> 这局部的天空风雨无阻<br/> 可以容纳更多的鸟群以及你们的仰望<br/> 携带着弹洞、硝烟乃至今天的光线<br/> 我冉冉升起。我是因为骄傲才飘扬的啊<br/> 在我下面,你们把脊梁挺得很直很直<br/> 记住了旗杆的责任<br/>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宋转转与“转转腔”

第8版(副刊)<br/>专栏:剧谭<br/><br/>  宋转转与“转转腔”<br/>  魏喜奎 周桓<br/> 提起“转转腔”,喜爱晋剧的观众眼前立刻会浮现出一位俊美清秀的女青年的形象。她便是晋剧名旦宋转转。她的唱腔独树一帜,风靡三晋,倾倒无数戏迷。一个女妮子,小小年纪便能以名定腔,创成流派,确实太不容易了。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上,宋转转携一台精采的折子戏进京演出,一展“转转腔”的风采。<br/> 宋转转能创出有自己特色的“转转腔”,是与她幼小时所处的环境分不开的。她生在一个盲艺人的家庭里。双目失明的父母,靠着卖唱为生,转转从小接触的是父母的弹唱。父母在集市和庙会卖艺时,她又听到别人的许多种不同的唱,受着多种艺术熏陶,她从小就能唱多种曲调。4岁时,她便跟父母亲一同卖唱了。她体会到母亲对她的爱抚,了解到卖唱的艰辛。从小就下决心当一个名角,为的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让老人家乐享晚年。<br/> 可巧宋转转不仅有一副好长相,一条清脆甜润的好嗓子,还有一双水灵灵、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转转说:这是父母亲四只眼的眼神都给了她!她13岁时,家乡交城县晋剧团把她吸收进来。从演《沙家浜》里被刁小三抢去包袱的妇女,开始了舞台生活,并在这个角色上引起观众注意。她聪明,学戏、演戏都认真,善反复琢磨唱腔和表演。又肯于多方面学习,不仅学晋剧诸名家,而且学其他剧种和山西民歌。经过7年的艰苦历程,终于在程玉英的“咳咳腔”、王爱爱的“嗯腔”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条件,以真假声互用加强旋律变化,化晋剧粗犷平直的唱法为纤巧柔润,创出了婉转多变、富于弹性的唱腔。1980年底,她20岁时,在山西省举办的戏曲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中,以《杜十娘》参赛,一举夺魁。从一个县城剧团里鲜为人知的普通演员,一跃而为被全省人交口称道的新秀。<br/> 近两年“转转之风”又吹遍内蒙古草原,呼和浩特市晋剧团把她邀去,担当主演,发展草原的晋剧艺术。无论在山西、在内蒙古,只要宋转转登台,观众立刻蜂拥而来,她在广场演出,能招来几万观众,盛况持续多日不衰。她每年总要演出三四百场。尽管如此,她从不沾沾自喜,更没有名角的架子,仍像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她在农村演出,跟大娘、大婶同睡在一铺土炕上,吃一样的饭菜,还主动帮忙干活儿。她走到哪里,都能跟群众打成一片,许多人都称她为“我们的转转”!<br/> (附图片)<br/> 下图为宋转转在晋剧《洪湖赤卫队》中饰韩英剧照。<br/> 肖引章摄

虎跑品茗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虎跑品茗<br/>  韩忆萍<br/> 闻名中外的杭州西湖虎跑泉,并非原西湖十景,而是以“虎跑梦泉”为名被列入新西湖十景的。它与“玉栖竹径”、“满垅桂雨”、“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北天风”、“阮墩环碧”、“宝石流霞”等九处组成一个新的名胜体系。且不说身临其境,光听这些景点的名称,便足以使人感到那无限青葱中隐藏着的意境了。<br/> 虎跑是西子湖畔名寺。深山掩刹,万顷林伏,一入寺槛便见泉水汤汤,微波似鳞,水面宽约丈余。这是虎跑的“听泉”。<br/> 虎跑虽为名刹,但佛殿建筑毫无香火气。不闻钟罄、柱不披朱。进寺不远处,便见“虎跑泉”照壁。照壁黑底白字与整个环境谐然一体。其字盈丈,势如腾龙。我国著名的艺术家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就是在这里削发出家的,并且在虎跑度过了出家后最初的十年。<br/> “虎跑梦泉”,四字镌于滴翠崖前石洞门楣之上。洞前立一塑虎威风凛凛。滴翠崖前游人如织,纷纷抢占有利地势排队摄影。<br/> 著名的虎跑矿泉水每杯一角,用泉水泡的龙井茶一元一杯。端茶坐定,环目四望,仗风畅怀。茶室底进,小几临栏。栏外便见青山裹翠、蝴蝶翩舞了。杂色山花如星雨纷纷,栏下一泓泉水,葵扇般大小的茨姑叶子向游客搔首弄姿。<br/> 揭杯看茶,虽只泡了几秒钟,茶叶已在杯底舒展开来,连叶脉都看得一清二楚。<br/> 朋友告诉我,杭州龙井县附近的茶统称龙井,但是龙井茶也是根据采摘的时间又分许多名堂的。谷雨之前采的“雨前”、清明前采的“明前”已很珍贵,但与清明前茶树刚刚抽芽时采摘的“枪旗”相较,又低一个档次。“枪旗”要求极严,每枝茶只掐一芽一叶。因为嫩芽笔直如枪,一叶初展如旗故名“枪旗”,市面上极少见到,那是龙井极品。细观杯中茶真是极像“枪旗”,只是叶子碎了一点儿。

艺文短波

第8版(副刊)<br/>专栏:艺文短波<br/><br/>  艺文短波<br/> ▲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四川作家吴因易的明皇系列小说《宫闱惊变》、《开元盛世》、《魂销骊宫》和《天宝狂飚》改编的五十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唐明皇》,已于十月中旬在京开拍。该剧创作班子集中了影视界一批著名人物,叶楠、曹惠、张弦、刘臣中等剧作家联手改编,陈家林执导,唐明皇由长影刘威饰演,杨玉环由北影林芳兵饰演,张金玲、朱琳、娄际成、林达信、郑裕等出演其他角色。<br/>              (钟星萱)<br/> ▲日本歌唱家稻田曲纪独唱音乐会本月中旬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稻田女士演唱了世界著名歌剧、咏叹调,还演唱了意大利、日本和中国歌曲,她音域宽广、富于表现力的歌唱赢得中国观众的掌声。<br/>     (王土)<br/> ▲哈尔滨市电视台新近拍摄完成电视剧《末等警官?》(导演:宋永魁),刻画了一批基层交通警察平凡而感人的形象,歌颂了他们默默无闻的献身精神。    (文一)

吊起(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吊起[版画] 宫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