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社会主义文艺性质和特征笔谈

  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趋向
刘纲纪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文艺是具有历史的最大深度与广度,高度真实的文艺;要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表现社会主义人性的崇高与优美;要创造出与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审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的、美的形式;我们的文艺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现代的和民族的三者有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产生的,具有世界性重大影响的理论,对文艺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仅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后算起,社会主义文艺的产生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是在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大量传入的。解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文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存在着和发展着,它向人们展现了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和新的思想,产生了一系列举世闻名的文艺家和优秀的文艺作品,打开了人类文艺史新的一页。
中国近代以来全部历史的发展,中国人民大众的解放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需要许多代人去为之奋斗的,艰巨而伟大的事业。我们的文艺必须为这一事业服务。
社会主义文艺是以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为其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服务的文艺。不论文艺家所写的是什么题材,形式、风格怎样,只要文艺家怀有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其作品是为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服务的,就都属于社会主义的文艺。此外,社会主义文艺还应当给某些虽不主张社会主义,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文艺以应有的地位。
社会主义文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定的美学要求、审美理想。这是很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而要研究这个课题,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认文艺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并且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看到有人主张从社会生活出发去解释和研究文艺,就加之以“庸俗社会学”的帽子,斥之为“反美学”,这是毫无道理的。文艺从来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不论它如何特殊、复杂、“神秘”,总不会特殊到与社会生活无关,不受社会生活的制约。相反,脱离了社会生活、人类实践这一大源泉,就不可能对文艺的特殊复杂性作出真正科学的解释。
我认为,就大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加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社会主义文艺是具有历史的最大的深度与广度,高度真实的文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空想,而是科学。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要求具体历史地去观察和认识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坚决反对一切脱离具体历史的唯心的空想,不管这种空想看起来是如何地善良和美妙。因此,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但这种真实性的要求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离的。它是一种深刻地显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的真实性,不是唯心主义美学所说的那种与人类历史的客观必然的发展无关,非历史和超历史的、抽象的真实性(这种真实论一般是以资产阶级抽象的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的)。这一点,非常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上的现实主义作家,对拉萨尔、哈克纳斯的作品,以及对典型问题的论述中;也非常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列宁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卓越的分析中。列宁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只要不把列宁所说的“反映”以及他用以赞美托尔斯泰作品的高度真实性的“镜子”这一比喻曲解为如实地摹拟生活(这是一些反对列宁的观点的人经常使用的论据),只要不对列宁在这里所说的“革命”一词作过于狭隘的理解,那末列宁的这一重要论断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正确而深刻的。我们的不少作品之所以是肤浅的,缺乏深度和分量,就因为它未能深刻地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生活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在理论上,又有人将文艺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反映同文艺的审美特征互不相容地对立起来,用后者去否定前者。实际上,脱离了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反映,所谓审美特征就会成为一种没有深刻历史内容的、空虚的东西,不会有什么真正的价值。社会主义文艺在美学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在于它不把文艺的审美价值和文艺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反映分离开来和对立起来,而要求两者的内在的统一。此外,社会主义文艺既是高度真实的文艺,同时又是具有最崇高的理想的文艺,这两者同样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文艺中一切优秀的作品都具有上述的特征。由于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文艺在深入地把握历史的真实本质这一点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如果对真实性作一种简单机械的理解,忽视甚或否认生活和历史本身的具体性、曲折性、复杂性,那就会妨碍社会主义文艺对真实的追求。
第二、社会主义文艺要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表现社会主义的人性的崇高与优美。
文艺不能脱离人,文艺的发展不能脱离人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产生了具有新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新人,从而也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艺。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新人,指的是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不同的,具有社会主义思想信念的人。既包含建立了某种显著的功勋的人,也包含默默地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而献身的千百万普普通通的人。和资产阶级流行的偏见相反,这种社会主义新人决不是一种简单、贫乏的人,而是马克思早就指出的,“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过去所不能设想的高度发展,从而使人彻度摆脱资本与金钱的奴役与统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本来就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困扰着当代世界的巨大问题——人的问题的科学的解决。因此,对社会主义新人作一种简单化的理解,是不符合于马克思主义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发展、成熟,在各个方面都能超越和战胜资产阶级,需要有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义文艺要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服务;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和成熟的程度,又决定于实际生活中社会主义新人发展和成熟的程度。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的塑造所达到的历史的高度与美学的高度,是衡量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标尺。在当前的历史阶段上,社会主义新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怀有社会主义的思想信念,能够自觉地使个体的发展与社会、集体的发展相统一,并勇于为社会、集体的发展而献身。
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成将是十分艰巨的,因此提倡这种献身的精神尤为重要。我们的文艺应当努力去塑造这种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并充分注意到社会主义新人个性的丰富性、具体的历史性,真实而有感染力地展现社会主义的人性的崇高与优美,而切不可去鼓吹、歌颂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醉心于荒诞与丑恶。打倒“四人帮”后,我们的文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不能否认的重要成就。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不能低估的失误。与“文革”直接相联的对人的问题的“反思”,有的不是走向马克思主义,而是走向抽象的人道主义,接着又由抽象的人道主义走向以萨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个人主义。一时之间,表现人的存在的孤独、虚无、荒谬、丑恶成了最走红、时髦的主题。尽管在这一类作品中确实包含有对“四人帮”推行封建法西斯主义的极大愤慨与批判,也包含有企图冲决封建主义对中国人民个性发展的束缚的要求,但它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方向,向西方现代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呼救,这是完全错误的。这一类作品在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上,散布了不少浅薄、谬误的唯心主义幻想,不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有害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社会主义文艺需要创造出与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审美要求相适应的、现代的、美的形式。
社会主义只有在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建设起来。而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又必然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从而引起审美的趣味、要求的改变。这种趣味、要求已大不同于小生产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趣味、要求。这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否则就会与新的历史时期审美的趣味、要求的变化相脱离。这些年来,一部分人对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崇拜得五体投地,并出现了一些需要坚决纠正的坏现象,但同时又应看到由于两者都是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文艺,因而在形式、结构上,又会有和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人们的审美要求相适应的某些共同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既要摒弃和批判西方现代派艺术中一切腐朽的东西,同时又要借鉴、吸取、改造它的某些合理的东西,创造出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内容相统一的现代的形式、风格,用它来表现、传播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这对于扩大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前一段文艺界在形式、风格的创新上出现的失误需要认真加以总结、纠正。但创新不应停止,而要使它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把形式、风格的创新同表现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统一起来。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文艺传统十分宝贵,不容否定。但又要看到今天时代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丰富这个传统,而不是简单地回归到过去的时代。
第四、我们的文艺既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和民族的,三者应当有机地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文艺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脱离本民族文艺的优秀传统。相反,只有社会主义文艺才是民族文艺优秀传统的真正忠实的继承者。这些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加上某些偏激情绪和对传统的无知,出现了一种将传统、民族化与现代化互不相容地对立起来,主张全盘否定传统的错误思想。这种浅薄的西化派论调,自“五四”以来早已被证明为行不通。包括文艺、美学在内的中国文化传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采的。它包含着不利于现代化的东西,但同时又包含着经过批判的改造之后能够通向现代化,并大大有助于克服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许多优秀的东西。中国近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之所以很快地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既同中国人民解放的现实要求有关,同时也受着中国文化思想传统的深刻影响。就文艺而论,我们今天需要深入研究和批判地继承与发展的东西很多很多。我们今天的文艺,既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应当是现代的和民族的。这三者不是互相排斥、彼此不能相容的,而应当是互相贯通,彼此交融在一起的。这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审美趋向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金马”人 当代人
荒煤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我一口气读完了《金马人物选萃》,心潮澎湃,难以平息。有些特写,我反复看了三四次,那些可爱、可尊敬的真正的人,那些看来似乎平凡而又异常感人的形象,不断闪现在这老年浑浊的泪光之中,却非常清晰和亲切。有很久没有过这种感觉了,在一个很短的期间,突然被许多鲜明生动、真实可信、亲切可爱的形象所包围,我的心随着他们的遭遇和命运而跳动,而终于感到我的心和他们的心完全融化在一起了。
我不能不为这本“金马”人物特写征文选集的出版感到非常高兴,也不能不感到异常的感慨。
高兴的是,这本选集的确给人们打开了一座生动鲜明、真实可信、美好感人的“当代人”形象的画廊。他们来自祖国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出于作家的想象与虚构。
这些特写都只不过是一两千字的短文,既无法展开什么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结构丰富情节的故事,也不可能有充分的笔墨去描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作者恐怕多数也不是作家。所以,这些感人的形象,正如一篇特写叫做《本色》一样,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这些人物在实际生活中本来的色彩——是原色却又展示出真实的、丰富的、纯真的、未经雕琢的光彩。
这一群当代人,尽管年龄、性别、经历、工作、地位、素质各不相同,他们各自的贡献也绝不相同;然而他们有一颗共同的心,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各尽所能,努力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尽可能作出更多的贡献。这就是他们的本色,这就是我们当代最可爱的人的本色,这也就是社会主义新人的本色!
看到如此众多的社会主义新人正在蓬勃成长、涌现,看到他们美好心灵所闪发出来的光彩,我不能不感到心情振奋。
感慨的是,近些年来,这些当代人,甚至确有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当代英雄,在我们大量的文艺作品中被遗忘了,或者说,表现得太少、太没有力量了。
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把表现社会主义新人的不足和缺点都归之于作者的创作思想问题;也绝不是要重复过去简单化的要求,不加具体分析地要求不同的题材、风格和样式的作品,都按照一种模式去表现社会主义新人。一切有利于人们、特别是青年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丰富和提高人们精神境界的作品,都还是应该欢迎和鼓励的,这仍然是创作者无比辽阔的天地。
但是,也不能否认,近些年来,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有些评论工作者和作家的确有完全否认文艺的教育作用的倾向,完全否定社会主义文艺要积极表现新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新的典型、榜样的种种观点(当然,过去的某些提法与观点也的确有简单化、片面性的缺点),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地、脱离我国社会主义实际地去倡导、赞扬所谓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主体和本性、人的自我实现等等,其结果,必然导致文艺创作忽视、轻视甚至实际上否认了文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这个光荣的根本任务。
这本选集正好以大量的事实、真实生动的形象来证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在各自的战线上的确是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新的英雄、新的典型、先进人物和应该学习的榜样,受到祖国表扬的劳动模范。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的崇高品德,他们在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作出的贡献,远远不是这一两千言能表达的。
就这本选集中的所写的人物来讲,最使人感动的,最令人难忘的,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拥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默默无闻,竭尽全力,埋头苦干,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数年如一日,忠于自己的职责,达到忘我的境界。
这是很难用什么“价值”、“尊严”、“自我”等观念来加以概括或说明的。
《形象》这篇特写中的一位粮站的女工,十年来在工余时间抖了10万条空面袋,抖出了2500公斤面粉,不取任何报酬上交给粮站。面粉的价值是可以计算的,可是她这种精神,能够用价值来计算么?
《老李头》利用工余时间拾垃圾,12年如一日,单是马粪拾了50万公斤,无偿送给郊区农田使用,这种精神又怎么可以用什么价值观来加以解释?
《军中“鲁宾逊”》中的尹方伟,管理、维修一个雷达靶标、一个轰炸靶标和六个地靶标,是海军航空兵某场站靶场一个志愿兵。他独自一人在一块礁石岛上就呆了十年!他圆满地完成了近万个架次的靶标保障任务,排除了500多颗哑弹。他在工作之余,还种菜、养鸡养羊,打捞鱼虾,给场站提供了3万多斤鱼虾和鸡羊肉改善伙食。我们怎么来计算价值?
以上几个例子,就可以证明,这种忘我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是我们当代人、社会主义新人的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最有尊严的、最根本的精神!这种忘我的献身精神是无价之宝!
十一亿人口一个大国,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成我们祖国更加繁荣和昌盛,就要靠这种无价之宝。
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即将70周年,在各个革命时期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无数先烈,英勇奋斗,流血牺牲,都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就必须有忘我的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伟大的胜利。
所以,新时期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是建设精神文明最根本的任务。这也是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的优秀传统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深化。
因此我觉得这本选集的出版,值得祝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全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导教材——生动、真实、感人的形象教材,青少年的文艺读物,有些特写也的确是散文精品;也激励文艺工作者到实际生活中去发现、理解、熟悉、研究已经卓有贡献与正在成长的社会主义新人,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我们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这些特写的作者,倘若继续深入熟悉他所表现的人物,或者根据原型加以典型化,难道不会产生许多真实感人的报告文学、中长篇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么?
我衷心期望从90年代开始,文艺作品中出现更多更优秀的反映各种社会主义新人真实感人形象的作品!(本文是作者为《“金马”人物选萃》一书写的序。该书原名《“金马”人物特写征文选》,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唐诗研究的新收获
——《全唐诗人名考》评价
徐宗文
唐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历代学者都把研究唐诗作为弘扬祖国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可是,人们在进行这一研究时,如果对诗题(包括题注)中的人名搞不清楚,妄加猜测,以致张冠李戴,这就势必要影响研究的深入。基于这个原因,历代学者都极为重视对唐诗中人名的考证工作。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唐诗人名的考证,总体上还处于散乱状态,作为一门学问,一项专门性的研究工作,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求得更大发展。吴汝煜、胡可先两位先生著《全唐诗人名考》(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一部系统总结前人考订成果,并有重大收获的著作。
考证工作是一项极为艰苦而细致的工作。一方面,搜集、总结、研究前人的考订成果,需要付出极大的劳动。《全唐诗人名考》共搜集前人(包括同时代人)的考订成果约3440余人次,翻检他人著作达145种之多。同时,搜集前人的劳动成果,并不是简单的罗列,作者还对其进行了一番归纳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再考订、再研究。另一方面,他们还在此基础上向前延伸、扩展,把研究工作提高一步。他们首先花大力气把《全唐诗》细细翻检一遍,检索出诗题和题注中需考证的所有人名,再排列出已考知的人名,总汇出待考的人名,然后进入这一著作的核心工作——阅读和研究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新考出的人名累计约3860余人次,加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合起来总人数约有7300余人次,占《全唐诗》人名的相当比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证工作最能看出作者治学的真功,最能看出作者治学的作风和精神。例如,在本书开卷第一篇,作者考证《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之序中所云“袁仁恭”应为“袁仁敬”,共引用了10种书,最后才作出结论。这不仅表明作者引用文献之多;而且,这些资料又涉及到正史、方志、笔记、类书以及学术专著等诸多知识领域,门类极广,足以说明作者的学识之博,以及对文献资料的驾驭能力。引用别人成果时,一方面在全书前用《编号表》表明,另外一些残篇短章,不足以编表的,也能随文注明,绝不掠人之美。这些,不仅反映了本书的特色,而且更反映了作者的学术品质和高尚精神——做学问和做人,都能实事求是,谨严审慎。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简讯
▲长篇小说《骚动之秋》讨论会本月初在京举行,与会的首都文艺界人士认为刘玉民创作的这部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改革之风、商品经济之风引起的社会和人的灵魂的变化,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复杂性。作品中自始至终贯串着作者对民族命运和农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作者对现实人生和历史发展采取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他把作品中的三代人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来写,让读者从中看到了希望。大家还对作品的不足之处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文平)
▲《阎纲短评集》是作者继《文学八年》之后又一部文艺评论选集,最近由华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作者短文二百五十一篇,共五十四万字。每篇文字长不过两千,短则数百。作者追求要言不烦的明快风格。
     (东水)
▲青年农民业余作者杨道金的长篇小说《女儿苦》讨论会最近在湖北钟祥县举行。这部作品描写了改革后的青年农民婚姻爱情观念的变化,揭示了刘志才等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会者分析讨论了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章印)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了严文井主编的《世界童话画库》、《世界寓言画库》。两套画集都有中、英文。
                  (文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