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在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
我六项发明获奖
本报布鲁塞尔11月12日电 记者姚立报道:第39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特别奖评选结果今晚在这里揭晓。参展的中国代表团获得三枚“军官勋章”奖、三枚“骑士勋章”奖。
获得“军官勋章”奖的有:贵州省遵义市男性不育症研究所所长曾超文,他的发明为SGS生物工程技术“生精散”,主治男性不育症,还有滋补强壮剂“长寿长乐补酒”;北京现代中医临床免疫研究所所长范世中,其发明为用于戒毒的“范氏复康糖”及治疗红斑性狼疮的“范氏温阳化斑散”;还有发明“人参生命源”口服液的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张树臣教授。获得“骑士勋章”奖的有:江西景德镇建国瓷厂的邓希平,其发明为彩虹釉艺术瓷盘;四川省重庆市的唐维礼,其发明微型除痔钳;江西省的占小平,其发明为混合柴油。此外,曾超文还获得了比利时瓦隆区公共工程部部长安德烈·博得森大奖。
此次参展的中国代表团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吉林、重庆、贵州、江西和温州的一些部门,主要带来了一些医疗、生活及保健方面的实用技术产品。展览期间,中国展台的产品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兴趣。
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首次参加了博览会,其中部分展品也获奖。
本届博览会是于7日开幕的,将于本月14日闭幕。届时,评选委员会还将颁布本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的项目奖。


第7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巴黎归来话同行(上)
本报记者 马为民
上个月陪人民日报社高狄社长出访法国,使我得以旧地重游。作别法国两年多了,它有些什么重要变化呢?
漫步在巴黎拉丁区的圣·雅克街上,陪同的朋友洛朗·杜波瓦针对我提的问题,边思索边断断续续作答:经济状况不坏,法郎一直坚挺,失业问题略有缓解;但是,同移民相关的社会矛盾日渐突出,极右翼勒庞的得票率居高不下……
不过,对于移民这类触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单凭一周的短促访问是难以掂量出轻重的。还是巴黎报界的变化较为直观,况且我们此行主要接触的正是新闻界同行。
在我们参观的几家报社中,《费加罗报》10多年前已采用电脑排版,《世界报》和《人道报》近年也实现了信息化。如今,记者都借助微电脑调用报社藏有的资料和掌握的信息,利用键盘在屏幕上写稿、审稿和组版,实现了“无笔写作和编辑”。于是,操作电脑成了记者必备的基本功。《世界报》计划用三四年时间轮训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全部采编人员。
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费加罗报》同行说,如今更动版面只需几分钟。法新社的图片传输实现数字化后,速度由过去的一张一个多小时减至12分钟。《世界报》的编辑部同印刷厂相距好几公里,版面通过电脑线路传输,十分便捷。
杜波瓦介绍说,从技术上讲,5年前甚至更早即可走这一步,只是它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好解决。他解释说,报业本来是编、排、印三位一体的,而信息化则使编排合一,编辑一身二任。那么,对原来的排字排版工怎么办呢?简单地解雇在法国是行不通的。后来,劳资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才达成妥协:对年轻的进行转业培训,对55岁以上的实行带全薪提前退休。后者从社会保险中领取退休金,另从一项专设基金中领取退休金与工资的差额,直到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对此不妨这样看,积极地说,劳资双方的妥协终于使报业信息化成为可能;消极地讲,固有的社会矛盾妨碍了及时应用新技术,使信息化延迟了至少5年。
报业信息化促成了内部人员的重新组合,也为办公设备自动化和采用新的印刷工艺提供了契机,然而,旧社址不适应新需要。于是,《人道报》和《世界报》这两年都告别旧址而搬迁了。
参观法国同行的新社址时,我们为他们的工作条件的改善而高兴,更为他们不事铺张的务实精神所感染。
《世界报》为迁址花费6亿法郎,开支是巨大的。同时它又是精打细算的。位于巴黎15区拉法勒基埃尔街的编辑部新楼,设计别致,系全透明玻璃钢架结构。我们在一层大厅等候时,能仰望见二层的人在奔走忙碌。
经介绍,我们才知道,这座漂亮的大楼原来是利用雷诺公司的一个汽车维修库改建的,报社也只是租用了经营权而未购买所有权。
位于伊夫里市的新印刷厂俨然是栋崭新楼房,其实它的主体乃是座1890年的建筑,扩建部分在旧楼外侧。旧楼之上加盖一顶层作职工食堂,顶层之上则是供职工休息时光顾的露天咖啡座。精心的设计使百年老屋换了新颜。《人道报》同行在谈及该报在圣德尼市的新址时说了句带哲理性的话:“财政状况不允许我们把新址建设得更好,也不允许我们甘于落后。”
常驻巴黎期间,我寄居在电视五台附近,常从其门前过往。殊不知这家富有生气的电视台是在一幢由车库改建的小楼里奋斗的。
接待我们的女士开门见山地说:“建筑没什么好参观的,要看,3分钟就够了。”然而,就在这方狭小的空间里,五台坚持着全天24小时播放,其中4小时是新闻,记者只有75名。参观结束时,我们被引到该台当时的董事长、著名富翁埃尔桑的办公室。主人解释说:“我们的地方小,没有专门的接待厅。幸好董事长不常来办公,我们就经常把他的办公室当接待室一用。”
用“因陋就简”来称道我们的法国同行,或许失之夸张。但说他们注重实用,不事铺张,大概是符合实情的。同行竞争和经济规律迫使人们讲求效益,剥夺了人们追求排场和奢华的权利。


第7版(国际)
专栏:

  国际经济学家预测
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前景难以乐观
据新华社马尼拉电 (记者王金和)1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最近在这里预测,1990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只能增长2%左右,明年的增长率还要大大低于这个数字。
这些经济学家说,亚洲发展中国家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可达5%,比1989年低0.5%。明年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稳定在今年的水平上。
这100多名经济学家来自欧洲、北美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参加了最近在这里闭幕的由亚洲开发银行组织的关于亚洲经济发展前景国际研讨会。
与会的经济学家指出,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下跌的趋势影响了工业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他们说,海湾危机的后果波及到了全世界,特别是需要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油价飞涨。加上有些国家又因劳工遣返回国而创汇减少,将导致又一次的国际债务危机。因此,亚、非、拉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短期内将有较大的下降,下降率普遍将在2%到3%之间。同时,进口石油资金的增长和世界贸易额的下跌又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外贸逆差增加300亿到400亿美元。


第7版(国际)
专栏:

  德国粒子加速器投入使用
本报波恩电 记者江建国报道:德国基本粒子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装置——强子—电子环形加速器近日在汉堡落成。这个被喻为“超级显微镜”的世界上唯一的装置历时6年,耗资10亿马克,它将给高能物理学家们提供观察质子基本结构的实验手段。
这个装置位于汉堡市区地下20—30米的深处,巨大的环形隧道长6336米,此外还包括深入地下达七层楼高的4个实验大厅。这个装置可以使携带300亿电子伏特能量的电子与携带8200亿电子伏特能量的质子碰撞,从而更精确地观察质子内部更微小的粒子。
这个加速器利用了一些新技术。例如用氦作冷却剂的超导高能磁体。加速装置由具有超导特性的铌制成。
1991年科学家们将利用这个装置进行首次碰撞实验。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夸克”是比质子和电子更小的基本粒子。迄今为止,第6种“夸克”尚未被实验证实它的存在。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洲广泛采用针灸疗法
本报罗马电 记者罗晋标报道:据意大利帕拉切尔索研究所调查,针灸疗法在欧洲已被广泛采用:目前共有88000名针灸医生,其中62000名是医学系毕业生;91个针灸协会;242个私人常设针灸训练班,学生近8000人。
接受针灸疗法的病人估计达总人口的5.7%。在27个欧洲国家中,有31%的医生从事针灸疗法,另有30%的医生也建议病人接受针灸疗法。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根廷和土耳其将联合建造微型核电站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记者李志明报道:阿根廷和土耳其最近签订协议成立合营公司建造发电能力两万五千千瓦的微型核电站。合营公司由阿根廷方面提供技术,土耳其方面提供资金,首先分别在两国各建造一座这种新型核电站,为以后成批生产向第三国出口做准备。
这种核电站属于第四代核电站,是阿根廷原子能委员会及其技术开发公司设计的,定名为卡伦。阿根廷开发的“卡伦”,内循环不用管道和水泵,而是利用水受热后的自然循环。这种反应堆的优点是造价低,每千瓦发电能力造价两千至三千美元;可折成“零件”用卡车甚至直升飞机运送到所需地点装配。缺点是功率小,不超过五万千瓦,而且核燃料使用效率低。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科技

  哈勃望远镜首次观察类星体
美国宇航局宣布,美国今年4月发射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最近对一颗距地球数10亿光年的类星体的化学结构进行了首次观察。
这颗命名为Um675的类星体是哈勃太空望远镜上暗弱天体分光摄谱仪的第一个观察目标,目前它正以每秒钟24万公里的速度远离地球。
宇航局官员说,对这颗类星体的化学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将能提供线索,以便了解宇宙形成初期存在的化学物质。
类星体是宇宙中最亮的天体,它释放出的能量相当大,虽然早在约30年前就发现了类星体,但是科学家们仍然对它了解很少。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科技

  控制煤尘新法
苏联伊尔库茨克铁路工程学院发明一种控制煤尘的新方法,可大大减轻煤炭在装运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这种新方法非常简单,它是用一层薄膜罩住煤块。制造薄膜所用的原料是旧汽车轮胎和从油罐车中取出的油脚。先将旧轮胎粉碎并使之与油脚相混合,再用蒸汽烘烤混合物,使橡胶熔化。待冷却后再加一份油脚,再次加热。
为增加粘合力,加入表面活性物质。把得到的流质喷洒到煤上,它会在煤的表面结成一层薄膜,煤尘再也不会飞扬。
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煤的燃烧值不会降低,还能避免煤在装运过程中的损耗。
                      (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科技

  新型雷电报警装置
警笛声划破长空,在高压输电线上作业的工人迅速离开现场,躲避即将到来的雷电。这是苏联科学家发明的雷电报警器的功能。
据苏联《科学与生活》杂志报道,这种雷电报警装置能自动监测半径25公里以内大气中雷电的参数,算出即将到来的雷电的远近和强度。在半径3至5公里范围内,第一次闪电到来前20至30分钟,警笛就会响起,人们完全来得及离开危险地点。
报警器联接电子计算机和辅助仪表后,可以准确地算出雷电到达建筑物的时间。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科技

  基因技术“阉割”植物
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们将只对某种花粉细胞(植物雄性生殖细胞)起作用的基因与一种从细菌中提取出的、能刺激产生具有杀伤作用的酶的基因拼接成基因组,然后移入植物体内。该基因组最终杀死花粉细胞本身。


第7版(国际)
专栏:

风车又转起来了——风能发电在德国受到重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