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新措施
29所农业院校招收农民入学
本报讯 我国今年推出一条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新措施——试行普通高等农业学校招收青年农民入学。
到目前为止,今年招收的1800多名有高中文化程度和一定实践经验、立志务农的农村青年已经走进29所高等农业学校的大门。
长期以来,农业院校普遍存在着“招生招不来,分配下不去,农村留不住”的现象,使得农业生产第一线人才匮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经过一年试点后,国家教委和农业部于今年3月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普通高等农业学校试行招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村青年入学。
今年招收的是现住户口在农村或国营农场,高中或农业职业技术高中毕业后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两年以上的在乡青年。
招生采取三种办法:或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考、加试相应科目、单独划线录取,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单独命题考试、统一划线录取,或参加全国成人统考择优录取。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国家计划内统考招生同等待遇。
毕业生纳入国家分配计划,由学生来源地方政府择优录用或招聘到乡镇一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乡镇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职业技术教育等岗位工作。
这项改革措施,受到广大农村青年、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院校的欢迎。去年在西南农业大学进行试点时,只招20人,却有800人报名。
今年西北农业大学招60人,又有4000人报名。一位青年农业技术员说,“我养鸭子赔了本,真想多学点科学技术,这个招生改革措施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学习机会,学成后我们一定要把知识奉献给乡亲们。”
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进入高校,给校园带来了良好学风。过去所招新生,大多从校门到校门,年龄小,涉世浅,不了解社会,不了解农村。而这些有实践经验的农村青年政治素质较好,朴实勤奋,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
西南农大去年的农村新生们选修课遍及全校十几个系。20名学生中除1名党员外,19名同学在去年动乱之后入学的第一个学期里全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刘如森)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短评

  一项有意义的改革
今年农业大学试行招收农村青年入学,是一项值得重视的改革。
过去几十年,农业大学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到不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叫做“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养不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用不上”和“养不起”的情况已在逐步改变。“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就不能再不解决了。所以,农业大学招收在农村实践了几年的高中毕业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改革。这些学生来自农村,了解农村的需要,懂得农村是可以实现理想、发挥才干的广阔天地。只要学校根据他们的特点(包括长处和短处)、按照农村的需要加以科学的培养,可以预期,这批学生是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也不必靠别人来供养他们。
高等教育还有几个科类存在类似问题。林科如何向林区输送合用的人才,工科如何向农村的乡镇企业输送适用的人才,完全可以借鉴农业大学这个做法。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也需要尽快地伸向农村。初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最担心的还不是遭灾,而是患病,因病复贫的时有发生,亟须加以解决。另外,在农村逐步富裕起来以后,医疗卫生事业如果仍然跟不上,上亿的农民都拥进城市来看病,将造成极大的冲击。这两年,有些医学院到边远地区设立分校,培养专科层次的人才,就近招生,毕业后输送到农村和山区,应当说是有远见的。
农业大学这项改革刚刚起步,需要各个方面、各级领导了解它、重视它,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支持。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绿水青山再送瘟神
——湖区五省继续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本报记者 艾笑
1989年12月12日,是湘、鄂、赣、苏、皖五省百姓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主持的湖区五省省长血防工作会议在血吸虫病重疫区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了。这一天,人们反复地读着江泽民总书记写给他们的信:“防治血吸虫病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又有所回升,一些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仍较严重。疫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唯一的宗旨,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努力消灭血吸虫病,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声
会后不久,国务院就下达了“关于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决定”。
自此,一场千军万马齐上阵的消灭血吸虫战斗又打响了!它的特点是大动作、硬措施,自上而下层层展开。
——湖南省召开了70年代以来规格最高的血防工作会议,成立了省政府血防领导小组。副省长王向天说:“群众的疾病就是领导的心病。心病不除,寝食难安。”全省上下很快健全了血防组织,243个疫区乡镇都有了血防组,并在2482个村里设了血防管理员。省财政在去年拨款736万元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250万元。还在全省开展动员社会关心扶助晚期病人活动,如沅江市的162个市直单位与162个晚期病人贫困户建立了扶贫关系,并对流行区家畜进行了普治。
——江西省省长吴官正多次深入疫区检查血防工作,副省长陈癸尊率计委、农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基层现场办公,解决了灭螺问题上的多年纠纷。还抽调110名医务人员组成20个血防医疗队到重疫区查治病人;组织800名血防业务人员对疫区县普查,对晚期病人逐一登记建卡送院治疗;并发动厂矿企业赞助,建立社会血防基金。
——湖北省省长郭树言坐镇主持全省血防对策论证,并破例增加了省血防办人员编制,还建立了晚期病人抢救基金。武汉市召开了全市灭螺大会,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分片包干灭螺244处、2.6万多亩,并治理了有螺江滩35万平方米。省农牧厅还专门成立了家畜血防领导小组。
——江苏省省委副书记曹鸿鸣、副省长凌启鸿一竿到底地抓了全省的人畜同步防治、江湖滩灭螺、血防费用分级负担、专业机耕和编制待遇等实际问题的解决,还确定了血防工作的市长、县长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并于今春就提前动手组织22万人、投入162万个工日查螺,安排了20余万民工挖灭螺土方220多万亩。
——安徽省副省长汪涉云组织卫生、农业、水利厅局等负责人,在南昌会议结束后的归途中即分赴该省各疫区县市检查血防工作。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省里决定今年专门增拨血防经费200万元。现在,血防宣传已广泛深入,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发展。
血防工作本是系统工程,是大农业、大卫生的一部分,涉及部门多,是全社会的事,必须密切协作综合治理才能提高整体效果。南昌会议后,国务院各部委在“血防会战”中团结协作,高效率地开展工作。
卫生部开展了大规模查治病人、特别是晚期病人的救治,并承担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农业部主动派出了5人血防小组深入疫区现场办公,召开了全国动物血防工作会和农垦系统血防工作会,起草并下发了有关家畜血防管理办法和规划。水利部部长杨振怀深入血吸虫病疫区调查研究,副部长王守强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水利建设中的血防工作规划。国家计委联合卫生部和疫区省制定了“八五”血防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并专拨600万元对天津大沽化工厂进行设备更新改造,为灭螺用药提供可靠保证;化工部和国家医药局领导多次深入工厂检查血防用药的生产、质量和价格情况;物资部专批了血防用车指标;轻工部优先确立了疫区芦苇基地防治钉螺的科研课题;国家科委拨专款支持疫区血防科研立项……
    还需几番苦战
这种大投入、办实事的形势很令人鼓舞。为此,记者向卫生部一位血防工作负责人询问,可否做些乐观的估计?
他说,尽管取得明显成绩,但我们面临的血防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艰巨。他认为“防治进度与计划目标差距仍较大,工作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一份《1989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展示:目前,全国仍有血吸虫病人150万,其中晚期病人5.5万,有钉螺面积35.5亿平方米,病畜119万多头。由于人力物力的制约,每年查病治病的能力只相当于发病病人总数的1/4,查治病畜能力则不足病畜总数的1/10,易感地带的处理量仅及总数的24%,灭螺速度赶不上钉螺的扩散速度。
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疾病,疫区牛、羊、猪、马、犬四处敞放,已成主要传染源,使防治难度越来越大。湖北省有个统计,1983年该省的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为2.6%,1989年就上升为4.87%。湖南居民血吸虫病检出率1979年晚期病人统计为2711人,到1989年就发展为5399人。湖北省石首市冯家谭、仙桃市沙湖、孝感市鲢鱼池等水电站职工中已有70—80%患血吸虫病。石首小河口镇60位干部中58人感染了血吸虫病,另两位未感染者是新近才调去的。恶虫不除难对江东父老啊!
    中南海关注着疫区群众
党中央和国务院无时不惦记着疫区群众。南昌会议后的半年时间,仅国务院就派出两个专业组深入疫区帮助工作和解决问题;国务院领导同志专门研究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会开了4次;国务委员陈俊生把疫区群众向他反映的问题,火急地向李鹏总理和主管的李铁映同志写了报告;国务委员李铁映到疫区研究疫情,询问血防人员的工作困难,鼓励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学血防知识……
李铁映十分坚决地表示,今后血防工作要一抓到底,春查秋汇,10年不变。国务院每年要召开一次以湖区为重点、有疫区各省省长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全国血防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部署第二年工作。
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和卫生部草拟了一份务实的防治血吸虫病“八五”规划,将在今年的全国血防工作会议上讨论。据了解,“八五”期间,我们各级政府将计划增加一定的投入用于血防。血防计划将纳入大江大河整理、农田水利建设、改水改土和防病治病计划。实施这一规划将由政府出面组织,有关部门通力协作。要采取打歼灭战的方式各个击破,消灭一处,巩固一处,开展人畜血防同步,保证防治工作质量。争取在二三年内集中力量控制疫情。在疫情得到控制以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为彻底消灭血吸虫病打下基础。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外奋力拚搏 归来大显身手
解放军总医院发挥回国学子的作用
本报讯 解放军总医院积极为留学回国人员创造条件,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那些在外拚搏的赤子,归来后大显身手。在已回国的105人中,其中89人获得国家及军队三等奖以上科技成果170项。
该院作为全军医院改革试点单位,1984年率先向国外开放,先后直接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医院、学校建立了联系,相继选派了158名医务人员出国留学,400多名专家、学者、技术骨干出国进行技术交流和科技考察。他们在国外学习期间,大都掌握了国际上最新的医学科技信息和先进科学技术。回国后,医院党委为了使他们集中精力发挥出国所学之长,对他们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39岁的肾病专家陈香美,7年前到日本留学,为了振兴祖国的肾病医疗事业,奋力拚搏,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医院党委任命她为肾病科副主任,并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全力地支持她建立了肾病研究实验室。两年来,她就带领科里的青年医生们完成了35篇优质研究论文,其中2篇获全军中青年优秀论文奖,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今年9月,他们又有8篇论文被11届国际肾病会议选中。
目前,该院出国归来人员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医院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其中有47人走上科室及医院的各级领导岗位,有7人破格晋升了专业技术职务,有10人承担了11项国家及军队的重大科研攻关课题。     (樵矛)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健全农技推广机构 提高一线人员待遇
吉林省稳定农业科技队伍
新华社长春11月9日电 (记者辛明华)吉林省把稳定农业科技队伍作为“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最近,省政府为工作在农业第一线的科技人员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做出了27项新规定。
这些新规定是吉林省人事部门调查了全省17个县33个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之后制定的。
目前,全省县乡两级共有9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据省农业厅统计,近10年来,全省粮食增产的43%来自农业科技。
吉林省为稳定农业科技队伍制定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三项:
    一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实农业科技人员,积极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
这一条主要是主要解决好乡镇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配备实验设备,给各地农业站解决1至2公顷实验示范基地。加强对在职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要求县乡农业技术人员脱产或半脱产业务培训每年不得少于30天。
    二是逐步提高一线农业技术人员的待遇。
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年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经营收入较好的县、乡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可在收入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医疗保健基金,用于解决农业技术人员的体检和治疗危重疾病的补贴。
    三是鼓励农林院校、科研单位和其它农业技术部门的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成果推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原单位的一切福利待遇不变。
对于连续下乡满3年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晋升工资、评聘技术职务、分配住房、安排子女就业和办理家属子女“农转非”时,优先给予照顾。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芳草地

  解开寒武系底界年龄之谜
准确测得年龄为距今563百万年
本报讯 令几代地质学家皓首穷经的寒武系底界年龄之谜已被破解,它是由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杨杰东、王银喜与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孙卫国、王宗哲合作,首创化石钐—钕等时线方法,并成功地在我国云南省梅树村前寒武/寒武系国际界线层型侯选剖面工作时完成的,准确测得寒武系底界年龄为距今563百万年。
准确确定地质界线年龄是地质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志地史演化中最重大变革的——前寒武/寒武系界线,历来是地层学和古生物领域最关心的地层界线之一。然而,多少年以来,各国对该界线地层的年龄测定数值一直分歧甚大,面对这一重大课题,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于去年6月,号召全世界各国科学家为准确确定寒武系底界年龄而努力。
有关专家高兴地指出:这一地质年龄的准确确定,不仅对确定寒武系底界在国际地质年表中的位置,而且对于推断元古宙—显生宙过渡期所发生的各种变化速率,特别是后生动物早期演化分异的速率,以及对在世界其它地域寻找这一时期构成的磷、稀有金属等矿藏,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延明)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简讯

  教科文简讯
▲中国社会出版社推出《中学生文学手册》一书,以词条解释的形式介绍现行初、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全部古今中外著名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基础理论。该书由中学一级教师肖钧编著。          
        (文涛)
▲首卷《中国环境年鉴》问世,薄一波、彭冲、王任重、宋健题词祝贺。这本环境保护事业年度百科全书,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编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柯联)
▲《中国新闻年鉴》第十届全国工作会议日前在邢台举行。受《年鉴》编辑部委托,此次会议由邢台市彩色印刷厂承办。     
  (董海勇 韩凤鹏)
▲一种对人体健康作用重大的生物制剂——“华星一号菌株”,最近在上海研制成功。经研究实验,证明它对急慢性腹泻疗效显著。特别是治疗儿童急慢性腹泻效果更佳。                
    (据新华社)
▲大学生高爱扎根基层,先后为农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六十多项,使农民增收四百多万元,最近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   
   (据新华社)
▲青海省扫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近十年来全省先后共组织扫盲入学五十三万人次,脱盲十六万多人。 
     (据新华社)
▲“七五”期间,我国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已初具规模。据统计,全国已有二千二百五十一个县建成计划生育服务站。        
   (据新华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日前在京成立,其宗旨是面向城市,为我国城市发展服务。
(田雨)
▲山西省西山矿务局职工教育成绩显著,经过十年努力,全局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科级干部接受了干部岗位培训。          
   (据新华社)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芳草地

  黑龙江发现板块碰撞的标志
新华社哈尔滨电 (地质矿产报记者王家华、新华社记者张持坚)我国地质工作者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境内发现了地质学上板块碰撞的标志——蛇绿岩套,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
这处蛇绿岩套南北长50多公里,东西宽5至8公里,构造完整而又典型。有关专家指出,这处蛇绿岩套的发现,对研究亚洲东部大陆边缘地壳演化和太平洋板块早期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两名教授专程前来考察后,提出了远古日本岛与亚洲大陆相连接的观点,引起地质界的重视。苏联和台湾地质学家也怀着极大的兴趣到饶河考察,认为这是研究亚洲东部板块构造的极好地带。
饶河蛇绿岩套的发现也拓展了地质找矿的思路。目前,地质工作者在这个地区以及毗邻地带先后发现了铜、钼、金等矿产。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芳草地

  西安半坡刻划符号系古彝文始祖
据新华社贵阳电 (贵州民族报记者黄克学、新华社记者王念)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名誉主席、彝族老作家李乔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认为西安半坡刻划符号系古彝文始祖,这一研究成果引起贵州彝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与会专家们的重视。
李乔发现,彝族文字的偏旁部首与半坡刻划符号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将西安半坡刻划符号与已被认定为古彝文的巴蜀铜器刻划符号作对比,大多数竟是完全相同的。四川凉山的彝族学者和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工作者都能根据彝文的形、音、义去释读一部分半坡刻划符号,凉山彝族衣饰的刺绣图案与半坡遗址陶器的刻划图案也极为相似。他认为,彝族聚居的云、贵、川三省都能找到这样的实证绝非偶然。尤其是不懂汉语的彝族老笔摩(大学者)李八一昆对二十二个半坡刻划符号的释读,与半坡遗址文化特征惊人的一致。李乔提出,由此可以推断彝文起源于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芳草地

  渤、黄海今冬明春冰情为常年偏重
本报北京11月11日讯 据国家海洋局透露,去年冬季渤、黄海冰情为常年,预计今冬明春,渤、黄海冰情3.5级左右,为常年偏重。
由于目前太阳活动仍处在高峰活跃期,赤道、太平洋海温也有所异常,不能低估它对地球大气环流的影响,专家们呼吁,入冬以后,各预报单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加强从天文、地球、物理因子和海气相互作用及有关海冰要素等方面多做工作,做好预报。    
           (陈文凯)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他以白求恩“弟子”自勉
——记金华骨科名医吴凤堂
任贵银
66岁的吴凤堂,是浙江省金华市著名骨科医生。40多年前,他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始终以白求恩“弟子”自勉,使无数的瘫痪病人重新站立起来。
1985年,身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新疆青年尹礼钊万里迢迢慕名来到金华第一人民医院求医。由于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需分多次进行,手术间隙要住招待所。吴凤堂一次又一次地为他精心手术,又帮助小尹联系住房,繁忙中抽时间看望他。小尹经过半年多的矫治,包括延长肢体5.9厘米,终于能直立步行了。当他病愈离金返疆时,吴凤堂又帮助他买火车票、托运行李,并挤上车厢为小尹找到座位。在这依依惜别的时刻,小尹纵有千言万语,连一句也说不出来,只是热泪夺眶而出。
1988年吴凤堂在云南保山指导小儿麻痹康复工作,每天接待许多病人,忙得不可开交。一天上街,看到一位少女拄着拐杖在大街上艰难地行走,他就主动上前询问病情,并约她到医院门诊。吴凤堂仔细地为她检查了病情:小儿麻痹后遗症造成左髋关节外展、外旋、屈曲畸形,肢体短缩6厘米,骨盆倾斜,脊柱侧弯。吴凤堂先后为她做了3次手术,伴随她十几年的拐杖终于甩掉了。
吴凤堂常说,医生的职责就是要对病人的健康负责,以病人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多少年来,有人被他从死亡线上挽救出来,有人可能残缺的肢体,被他健康地保留下来。
青年工人于金炉工作中不慎右手被滚动机卷入,造成严重的右上肢皮肤剥脱伤和肌肉广泛性挫伤。医院决定截肢,病人家属也签了字。手术由吴凤堂主刀。但在消毒、铺巾后,吴凤堂发现患肢有少许血液循环,说明还有保留肢体的一线希望,但难度很大,截肢是既定方案,一二个小时就可解决问题,也不需担风险。而保留肢体,不仅手术难度大,而且万一发生感染或肢体坏死可导致致命的毒血症。为了病人,吴凤堂毅然担起风险:改变手术方案,采用整片细网眼式植皮手术。等候在手术室门口的于金炉的母亲,看到儿子的右上肢尚存,真是喜出望外。
60年代初,金华市中心医院做的一例颈椎自发性脱位手术失败后,在该院形成了颈椎禁忌,一些颈椎病患者及因外伤引起的脊髓神经受压病人等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1980年6月,吴凤堂在医院党委的支持下,带着攻克颈椎前路手术等难题,赴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三院进修学习。那年,吴凤堂已经56岁。他决心利用这次学习机会,不仅掌握颈椎前路手术,而且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手外科手术等也不放过。
吴凤堂学成回院后,主持开展了风险性较大的颈椎前路和高位颈椎后路手术,获得了成功,打开了医院手术“禁区”。这项手术自开展至今已进行了50多例,无一意外。中年妇女马彩英因外伤引起高位颈椎自发性脱位,表现为颈痛、胸闷、腹胀、不能立坐、四肢及胸腹部麻木,病痛折磨她多年,连家门也出不去。家里人曾送她到上海两家大医院就诊。医生明确告诉她必须进行手术,否则会导致瘫痪。但手术危险性极大,有可能造成瘫痪,甚至死亡。病人无奈,只得返回金华,最后抱着一线希望来到金华市中心医院请求吴凤堂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两年后能步行十余里,现在是家里的“整劳力”。马彩英对人说:“我是到了阎王殿门口而被吴主任硬拉回来的。救命之恩,终身报答不完啊!”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坐落在肇嘉浜路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学术活动中心最近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活动中心由公寓、国际会议多功能厅和餐厅组成,采用先进的电脑系统进行管理,是学术交流的理想场所。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