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11-10

1990-11-10新闻联播 文字版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电视剧《井冈之子》观后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br/> ——电视剧《井冈之子》观后<br/> 晏政<br/> 在群峰簇拥的井冈山,有一座著名的雕塑园。在雕塑园的苍松翠柏掩映中,矗立着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拓者们的铜雕群像。其中有大家熟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有一些名字,“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br/> 电视剧《井冈之子》,以陈正人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井冈山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讴歌了井冈山的英雄儿女,歌颂了光照千秋的井冈山革命精神。对于今天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们,是有着切合时宜的思想启迪意义的。<br/> 《井冈之子》着重写的是陈正人在井冈山时期的斗争故事。陈正人,正如剧中那位革命老人所说的,“现在知道他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这个名字,在江西是颇有名气的,在井冈山斗争初创时期,更是声扬遐迩,曾经使井冈山一带的土豪劣绅、地主武装闻风丧胆。他担任过井冈山特委副书记,他是以毛泽东为首的湘赣边界特委的成员之一。因此,他的名字进入了《毛泽东选集》。<br/> 《井冈之子》反映的虽然主要是陈正人一生中短暂的一段革命生涯,但它所概括的生活容量和思想蕴含远不止于此。从《井冈之子》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斗争环境是异常艰苦的。真正是“外有压力,内有困难”啊!当时陈正人身为县委书记,竟然没有一双好鞋子,没有一件可资换洗的外衣,新婚之夜,还要借门板架床铺,两对夫妻挤住一间破屋。就是在这样艰难、残酷的条件下,人们仍是那样的乐观、自信。因为他们懂得,革命的道路就像井冈山的羊肠小道一样,七弯八拐,曲曲折折,崎岖不平,但是只要奋力攀登,跨越过坎坷和山涧,登上山顶,前面就是一片光明。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一点,从电视剧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印证。请看吧,在井冈山上,领袖和同志之间、军民之间、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之间,是一种多么民主、平等、融洽的关系,真正达到了甘苦与共、血肉相连、乳水交融的地步!<br/> 《井冈之子》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片,而且写的是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如何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较好地结合起来,其难度是很大的。在这方面,编导者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使之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这部电视剧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的影视片,不着眼于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发展的全过程,不以曲折的情节和恢宏的战争场面取胜,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对几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注意描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样就使井冈山革命精神得到了更好的渲染和表现。应该说,剧中所刻画的陈正人、彭良凤等人物,以及革命领袖毛泽东、陈毅的形象,都各有其独自的性格特色。<br/>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江山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反映井冈山精神,反映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斗争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问世!

写给第七个献血者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写给第七个献血者<br/> 易仁寰<br/> 报载:几十名素不相识的职工闻讯赶来给一位陌生的工人献血,其中第七个不愿留下姓名的献血者,曾是失足青年<br/> 正因为过去你失血过多,<br/> 曾有过一段苍白的生活;<br/> 所以今天你献出的赤诚,<br/> 才加倍地可泣可歌……<br/> 在那血淡如水的岁月,<br/> 你把它像污水一样洒泼;<br/> 也许因为不可名状的发泄,<br/> 你曾用愚昧把人的尊严刺破;<br/> 也许由于一种颠狂的诱惑,<br/> 你祭起酒神给祖国母亲放血……<br/> 今天,你把荒唐交给一场噩梦,<br/> 今天,你向医生伸出一只胳膊——<br/> 咸味的血呵,莫非含有你悔恨的泪水?<br/> 滚热的血呵,理当溶化那世俗的冷漠;<br/> 呵,三百CC、三百CC的容量,<br/> 输出去,是一条荡涤心灵的长河……<br/> 这何尝不是一次血的洗礼?!<br/> ——洗刷那逝去的荒诞、邪恶;<br/> 这难道不是一次血的宣言?!<br/> ——血,总是热的……<br/> 带着你的体温、带着你的求索,<br/> 无声地溶进伟大时代的脉搏;<br/> 我们民族美好情操的滚滚热流呵,<br/> 今天,又有一条迷路的小溪奔来汇合……<br/> (作者单位:锦州市委统战部)

阳光下的思索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br/><br/>  阳光下的思索<br/> 超日<br/> 比起定陵那个洞穴这里还显冷落<br/> 我千里而来先尝受鸦片的硝烟<br/> 邓世昌倒出炮弹里的沙子撒进我的眼窝<br/> 我痛得流泪又拚命睁开<br/> 我当然知道这里没有故宫金碧辉煌<br/> 我也不想进颐和园做一个黄粱美梦<br/> 谭嗣同以死唤醒民众<br/> 我不来又有什么理由<br/> 这里的衣难遮体锅难煮粥<br/> 片纸丝缕也贵如宝物<br/> 我却以三十岁的眼睛贪婪地索取<br/> 商人误以为我钻进金库<br/> 我不顾禁令触摸绞死李大钊的绞刑架<br/> 阴森森的冷气如灼人的电弧<br/> 我摸到了先驱者不朽的根须<br/> 青春之民族扎进中华之沃土<br/> 我走到杀害刘胡兰的铡刀前迈不动脚步<br/> 她就义的年纪不到我的半数<br/> 我生得逢时死能无愧吗<br/> 并非乱世才出英雄<br/> 北京城游客如潮水流动<br/> 如冷落这里我将痛感难受<br/> 同伴呵别催我走马看花<br/> 浸在历史的激流荡涤灵魂<br/>     (作者单位:黄岩市文化馆)

一点一滴 如海如山——西藏民间艺术藏品展览一瞥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一点一滴 如海如山 <br/> ——西藏民间艺术藏品展览一瞥<br/> 黄一丁<br/> 在民族文化宫西藏民间艺术藏品展中转一转,那些到过西藏的人便好像又转进了布达拉宫所俯瞰的八廓街罗盘街道,细细品赏满街上看熟了眼的藏器工艺。从日用品到宗教法器,从300多件大小藏式器物上浓浓地飘来藏地才有的高原气息,令人悟到:那博大恢宏自成一系的藏地风情,都是一点一滴化身在一鳞一爪的器物细节之上的。西藏自治区美术工作者叶星生入藏26年来千辛万苦把其中珍品收集起来,展于北京,终于向世人展现了“这些不该被埋没的事物。”<br/> 展品中最初的几件一下子就让人回溯到西藏的古羌人文化源头,回溯到动物崇拜的时代。几根自然神本教的黑铁神器组成“万”字图案,是西藏先民崇尚生命祝福生命的象征。展品还展示了藏民日常生活中器物的工艺格调,像织氆氇毛的机板、糌粑勺与焚香勺、藏式鼻烟壶、土枪筒火药袋和藏刀,还有门环门锁门楣装饰物,以及多孔多齿形的藏式钥匙,这些都以高原特有的凝重沉郁而又乐观强悍的豁达风格,表达了藏民族强烈的美感意识。藏式器皿,如酒具、糌粑壶、酥油筒等,也有值得收藏的装饰品,造型形象持重敦厚,缺少圆滑的过度,显示出高原审美心理结构的坚实朴拙,凝聚了来自严峻生活现实的造型力感;其表面色泽郁暗而不轻巧,与藏包藏袍等构成风格的一致,带着浓郁的酥油气息。草原地区的装饰工艺自成一体,到处渲染着草原一般辽阔而豪放的气质,色彩更加浓烈繁复,工艺装饰的欲望更形强化,仿佛是对一望无际的自然景观的刻意突破和反衬。所有这一切,仅是叶星生面具收藏品的一小部分,但已足够让人领略到藏式用具的丰富魅力了。<br/> 展品的最后一部分是西藏最为奇异神秘的宗教工艺品,留下无以数计的宗教艺术奇观;其庙堂艺术群体博大而深不可测,但即使是流散于民间的佛品藏器,也带有沉重、鲜明的藏式风格。在高寒世界的神佛艺术中还揉杂了相当明显的热带风采,充斥着装饰变体的水族类羽鸟类形象,使人们不难推测西藏是如何通过佛教弘传而融会贯通印度西亚文化和汉地中原文化的。藏民们终生都在塑制的“嚓扎”小泥佛龛像,终生都在刻制的玛?石刻,这次也在京亮相。嚓扎泥塑数千累万,庞杂多姿,曼陀罗坛城、佛塔、三世佛、十一面观音、历代高僧、怖畏金刚、传罗天女仙……每一座都酷似缩小万倍的摩崖石刻,千万方泥塑共列一墙,又像是规模宏巨的龙门石窟。把这些泥塑珍品保存得这么完整,也真是用尽心血了。

澧浦遗佩群玉诗

第8版(副刊)<br/>专栏:品书札记<br/><br/>  澧浦遗佩群玉诗<br/> 萧汉初<br/> 最近,我参加了湖南古典文学研究会、常德市文联、澧县县委和县政府联合召开唐代诗人李群玉学术讨论会,感触颇深,获益匪浅。<br/> 记得1957年购到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冯沅君、陆侃如著《中国诗史》,我向文友们抱怨说:“郑先生在文学史中高度评价了屈原,须知屈原是到过我的家乡湖南澧州的,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有句‘沅有茝兮澧有兰’,‘遗余褋兮澧浦’,正是对澧州的美好礼赞呵!澧州出了个宗师屈原的诗人李群玉,《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三大卷诗哩!可郑先生只在文学史中略提了几句。”又说:“至于冯陆二位的《中国诗史》论及晚唐诗人只列出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五人,竟把李群玉给忘了,诗史上无名!须知杜牧也到过澧州,是李群玉的好友,有诗句‘玉白花红三百首’赞李群玉哩!”<br/> 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添,我对李群玉的认识有了进步。我反复研读收录在《全唐诗》中的李群玉诗,涉猎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澧州志》等关于李群玉生平轶事的材料,我似乎觉得《中国诗史》不提他又是有道理的。一部比较简略的诗史在论名份、排座次时当然有所取舍。李群玉自不能与唐代第一流的大诗人比。与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著名诗人相较,也明显地不足。李群玉未能写出像皮日休的《橡媪叹》、聂夷中的《伤田家》、杜荀鹤的《山中寡妇》那样反映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的忧时愤世之作。<br/> 不过,李群玉毕竟是一位有成就有影响的古代诗人,《全唐诗》中的三卷诗毕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唐才子传》评他“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决非一味奉承的谀辞。李群玉集中确有不少好诗丽句,特别是他的一些登山临水、羁旅怀人之作,显示了他的鲜明的艺术风格。他的反映澧州家乡民俗风习的篇什为我所爱,常能引发美好的乡情,如《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写龙舟竞赛盛况,何等奔放;《引水行》写山乡竹筒引水设施,何等悠长;《石?》写煤窑烧制陶器场景,何等热烈;《人日梅花病中作》写江岸宅旁梅花姿质,何等清雅。应当学习、继承并发扬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这是系统全面而深入地开掘唐诗宝库所必需的,至少是振兴澧州乃至湖湘文坛所必需的。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我读了余冠英、王水照两先生撰写的《前言》,看到李群玉有《九子坂闻鹧鸪》、《黄陵庙词》、《引水行》等三首诗入选,非常高兴,《唐诗选》无疑是权威的新选本,入选的群玉诗确是精当的。接着,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推出了《新选唐诗三百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群玉的《引水行》居然高中!《引水行》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中选是当之无愧的。<br/> 自此以后,报刊上时有研究诗人李群玉的文章出现,1987年岳麓书社出版了羊春秋教授辑注的《李群玉诗集》,这是迄今最为完备的李群玉诗集,较之《明抄本》多12首诗,较之《全唐诗》也多出10首诗,书后还附录了历代典籍中关于李群玉的各种参考资料40余条,这对于读者了解诗人及其创作在当时和后代的地位影响是大有帮助的。

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穆桂英我53岁又出征”——68岁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金秋10月给首都观众再次送来了马派名剧《穆桂英挂帅》。<br/> 吴力田 文并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