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巴希尔主席时说
中国建设需要和平安定环境
本报北京11月9日讯 记者温宪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了苏丹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
江泽民对客人说,根据我们多年来的经验,要在中国搞建设和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国内要安定团结。没有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就不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政治上的安定团结。
江泽民对两国关系表示满意。他说,我们两国有传统的友谊。建交31年来,这种友谊又得到不断发展。如果说我们对你们有所帮助的话,那也是应该的,只是表达了我们一点心意。因为我们同属第三世界,有着共同的命运和遭遇。此外,援助也是相互的。
巴希尔主席认为,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需要加强团结与合作。我们更为重视加强苏丹同中国兄弟的关系。他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他的来访所给予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
巴希尔还向江泽民介绍了苏丹政府的内外政策以及苏丹在海湾问题上的立场。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会见台湾《中国时报》记者时
杨尚昆主席论祖国统一
主张两岸尽快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即台湾是在一个中国下的特别行政区,比内地自治区的自主权还要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社会制度,你实行你的三民主义,我实行我的社会主义,互不干预。台湾还可以保留部分军队,大陆不派人去台湾参加政权管理,相反,我们欢迎台湾派人来大陆参加中央政府。如何实现一国两制,应由国共两党平等地坐下来商谈。“三通”的目的是要逐步消除相互之间的对立情绪,增进彼此共识。目前最重要的是需要沟通,建立能代表双方直接谈判的渠道。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杨尚昆主席1990年9月24日会见台湾《中国时报》记者时发表谈话。全文如下:
很高兴见到《中国时报》的各位朋友。近几年来,贵报对两岸往来情况作了不少报道。这次亚运会台湾新闻机构派了很多记者来采访,实况转播了亚运会开幕式。这就很好,这就是沟通。
现在两岸的形势比前几年要好得多。首先是岛内人员来得多,不仅是一般的来探亲、旅游的,还有不少知识界的学者、政府机构中的公务人员,还有一些在国民党中地位比较高的人士。在蒋经国先生去世之前,没有这种现象。那时封锁得很严。现在来的人多了,而且凡是大陆重要活动,台湾新闻界都派人来。这对两岸沟通很有好处。
我们主张两岸尽快统一。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历史上台湾与大陆分开几次,都是外来力量造成的。这次两岸分开40多年,是因为国共两党过去的斗争,也是人为的。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到了台湾。我们一直想解决台湾问题,毛泽东先生在世时,就曾提出最好双方来谈如何统一,共同把中国建设好。
蒋经国先生去世后,台湾比较开放了一些,两岸来往增多了。蒋经国先生在世时就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攻大陆”等口号提得少了。而我们则考虑如何实现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主张。这个主张是邓小平先生提出来的,经过了我们中央政治局的,由邓小平先生会见杨力宇先生时作了表述,给台湾一个信息。
一国两制,即台湾不同于大陆的其他省份,是在一个中国下的特别行政区,比内地自治区的自主权还要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社会制度,你实行你的三民主义,我实行我的社会主义,互不干预。台湾还可以保留部分军队,大陆不派人去台湾参加政权管理,相反,我们欢迎台湾派人来大陆参加中央政府。
我们是主张“三通”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两岸往来还不是双向、公平的。目前,来大陆的台胞已超过160万人次,而大陆去台人员仅六七千人,不成比例。台湾对大陆去台人员防备很严,限制很多,而我们对台湾来的人没有限制,公务人员、国民党的高层人士到大陆来,我们都是欢迎的。民进党成员也来过。至于那些家在台湾、定居国外的人士来得就更多了。
“三通”对两岸双方沟通很有益处。比如,我们主张直接通商,但现在还没有做到。台湾需要大陆的煤,我们愿意供应,可现在却不能直接通商,要转口其他地区,增加费用。人员往来上,台湾对我去台人员搞政治歧视,要求共产党员脱党。大陆有5000万共产党员。要他们填表脱党,当然不能去。台湾在大陆的很多亲属是共产党员,他们就无法到台湾探望亲属。我们从不过问台湾来人的政治身份,不问他们是不是国民党员,不要他们脱离国民党。所以,现在的“三通”很不公平。台湾2000万人中已有160多万人次来过大陆,而大陆11亿人却只去了几千人,这就不对等。
岛内过去有人说我们怕台湾人到大陆来,说我们怕台湾人看到大陆的落后,而欢迎大陆人去台湾,去看台湾繁荣。可事实并非如此,是台湾当局的政策不准我们去。我看了一些台湾报纸,台湾大批人从大陆回去后,也并不是都说大陆不好。就像我们看台湾一样,也不是一切都好。对大陆的问题,我们从不避讳。我们认为台湾也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来的人多了,自己观察,就会有自己的评价,应以公平的立场来看待一个社会,每个社会都有它的长处。如果鸡蛋里挑骨头,任何事情都能找到坏处。台湾当局有些人还没有完全想通这个道理。一怕我们的“统战”,二怕被我们“洗脑”,搞特务。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禁止在台湾来的人中搞这类事情,因为这对统一没有好处。
“三通”的目的是要逐步消除相互之间的对立情绪,增进彼此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两岸关系更加融洽。这一点上,我们比台湾做得多。
如何实现一国两制,应由国共两党平等地坐下来商谈。这些年,尽管通过一些渠道传过信息,但一直未能沟通。当然也不是没有隔阂,只要愿意谈,不一定要高级的官员,也可以从较低层次的开始,你有什么意见,均可提出来。台湾有些人以大陆生活水平不如台湾为由,拖延统一。我认为这是一个借口,也是没有道理的。台湾的人口只有这么多。两岸比起来,大陆有的,台湾很多没有,如大的钢铁工业,大的机器制造,尖端电子工业等。管理经验台湾固然比我们好一些,但我们也在学习中。所以,并不是台湾样样都比大陆强。从综合实力看,台湾是瘦子,大陆是胖子。不能以人均多少钱作为统一的条件。而且两岸统一不是融化台湾,不是没收台湾人的钱财,不是“打土豪”。我们的政策是大陆发展,台湾也发展,而且还可以通商,通商的目的就是互通有无。比如大陆煤炭每年有10亿吨,石油也有1亿几千万吨。台湾缺乏钢铁、煤炭、石油,大陆有丰富的资源,可以供应给台湾。所以,如果两岸平等往来,总能解决一些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可以平心地比一比,各自都取得了什么成就。大陆每年出生1600万人口,要花很大力气解决这些人的吃穿、读书、就业问题。(⑴⑷)
我们提出两党坐下来无条件地和平谈判,按一国两制来谈。可到现在还没谈,拖延至今。这是很不利的。如果前5年就开始谈,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就会促进双方的发展。就我所知,台湾工业现在再要发展也很困难,因为台湾基本上是加工工业,虽然也有一些电子工业,但毕竟很小。我们主张一国两制,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台湾搞你的三民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你。现在台湾有些人还不相信这个道理。
目前最重要的是需要沟通,建立能代表双方直接谈判的渠道。这几年台湾来的很多人都声称代表台湾当局,其中不少是搞政治投机的。为了真正谈起来,现在最重要的是沟通,两岸负责人或机构,可先从层次低一些的谈起,逐步谈起来,最后正式商谈。
我们之所以提国共两党商谈,首先是考虑到台湾方面的处境。如果不是两党谈,很难处理台湾是地方政府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主张由国共两党对等商谈。所以,李登辉先生当选国民党主席时,我们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名义发了贺电,希望两岸尽早统一,希望李登辉先生为统一出力。而他当选“总统”时,我们不能祝贺,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只有一个政府,在北京,台湾历来是中国的一个省。这是不可改变的。谈判初期,这个问题可以先不谈,先谈如何通商、文化交流等两岸往来的问题。当然,这些不能解决政治上的最终统一问题,但可以先避开这个问题。我们也无意“以大凌小”。这已经是仁至义尽,再没有可以退让的地方了。
我们绝不能承认台湾与大陆是平等的两个政府,因为这就成了两个中国了。现在台湾又有人挖空心思地想出了“一国两地区”。要统一,中央政府一定是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肯定的,是不能让步的。这是最重要的原则。为避免台湾人觉得我们把台湾吞并,才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在解决香港问题前提出的,后来在港、澳问题上获得成功。当然,台湾与港、澳不同,可以与香港同中央的关系不一样。我们曾托人把《香港基本法》带给台湾,请他们看看,有什么意见,有什么对台湾还可以更加变通的,但至今还没有回音。
对中国统一问题,我们有些着急,因为已经拖了40年了。现在世界上的事情变动很大。如果从台湾这种状况来讲,在国际法上,现在的台湾是站不住脚的,在国际法上是没有地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是明确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蒋介石先生当年就是代表中国接受台湾回归祖国的。但现在台湾的地位仍不稳固,存在着被人拿去的危险。所以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以武力阻止台湾的分裂。这不是要打台湾。台湾是自己的同胞,打自己的同胞有什么意思?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对外国讲的,是对某些想拿走台湾的国家讲的。岛内外有很多朋友劝我们放弃。我们反复解释了不能放弃的理由。对此,台湾当局也是很清楚的。
双方商谈时,可以先不谈中央、地方问题。不是说没有这个问题,其实这是最症结的问题。现在就是要促进两岸继续沟通。现在当政的还是国民党,当然国民党已不像从前的国民党。台湾现在的当局可以派人来谈。谈起来不一定就谈统一,可以谈各种方案,大家来讨论。台湾各民众组织、党派都可以参加讨论,但总要有一个作主的。至于台湾其他党派、组织,我们都可征求意见,欢迎他们来,我们也可以去,集思广益各方面的意见,大家来比较,看看哪种方案可行。有人提出从经济沟通到政治沟通,这也不是不行的。
最近,台湾有人提出要“冻结、冷却”大陆热。这对两岸沟通没有好处。我们认为应该多沟通,我们不怕它热,就怕它冷,冷了就不好了。台湾有很多企业家来大陆投资。我们是欢迎的。我们这边也有很多国民党老人,如郑洞国先生、侯镜如先生,在台湾有很多部属,应当让他们去台湾看看。这次钱穆先生去世,台湾当局却不让他在大陆的亲属赴台奔丧。过去张大千先生过世时也是这样。这实在不近情理。这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而不是共产主义宣传。
总之,现在彼此互信不够。共识有了,但程度不同。新闻界可以多做沟通工作。当然,新闻比较超然,不好的东西可以批评。我希望你们推动舆论界从这方面做点工作,增加两岸的互信和共识。办法就是多来往,多沟通。确立共识,增加互信,增进往来。目前台湾国民党与我们沟通、互信不够,怀疑我们太多。
台湾方面有人说我们故意大量走私枪支到台湾,是有计划地对台湾进行内部颠覆。我可以负责地说,我们一直在抓枪支走私,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有意纵容。但是福建海岸太长,总还是有漏网的。如果说凭着走私几百支枪,就是要在台湾搞什么“暴动”,谁会有那么蠢?
还有人要我们从福建退兵300公里。这是可笑的。我们裁减了100万军队,又撤消了台湾对面的福州军区。现在那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部队。如果退兵100公里,我也提一个对等要求,从台北退100公里,台湾能退到哪里去?现代战争中,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的距离飞机几分钟就到。所以这种说法太外行。我们如果对台湾有敌意,有动武意向,那么福建地区绝不会只保留有限兵力,将会有两个、三个、甚至十个军的兵力部署。
我们对台湾提出两个寄希望,一是寄希望于当局,一是寄希望台湾的民众。两方面都要来往,都要多沟通。现在同台湾当局和民众的来往都还不够,了解不够。同当局沟通,不应只是泛泛地进行,而是应由有权威、有代表性的人来谈;同民众沟通,欢迎台湾民众团体来谈,以旅游、探亲的名义都可以。台湾80%的人与大陆有亲缘,包括民进党,我们也欢迎他们来,其他几十个党都可以来。我们可以分头谈,把各方意见收集起来,取得共识。沟通很重要,不要限制,不要怕。
我还可以提出一点,如果李登辉先生下决心请我去,只要保证安全,我就去。蒋经国在世时,我就捎过这样的话。因为我同他是同学。只有多沟通,才能达到共识,建立互信。就像我们今天见面一样。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周恩来先生进行了几年的接触、沟通,才开始谈判的,是最后在庐山才公开的,很不容易。现在缺少一个有力的沟通渠道。
我所说的对统一问题有些着急,是因为蒋经国先生在世时,传出一些信息,似乎要解决两岸统一问题,所以我们比较乐观。现在看急不得,但太慢了也不行。邓小平先生就曾提出,最好在国共两党老一辈人物在世时,双方能进行沟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知道国共两党历史的人健在,问题好解决一些。再拖下去,新一代的人有很多问题不知道。这是我说有些急的意思。
李登辉先生也有他的优势,因为他同国共两党的纠纷没有什么瓜葛,没有多少历史包袱。江总书记讲话中就提到,希望李登辉先生能够推动两岸统一进程。统一进程太慢了确实不行,像我这样的年纪看不到统一是可能的,如果在座的各位也看不到统一的那一天,就不好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夜长梦多”,台湾确实也有人不希望统一,想搞独立。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水到渠成”,我们应该让水流得快一些,最好能加上水泵,把坡度加大,让水能够流得更快,更顺畅。如果流一千年,岂不呜乎哀哉!


第1版(要闻)
专栏:

  针对农产品“卖难”“买难”的周期性变化
浙江探索农产品流通新体制
对计划形式价格政策购销办法分类调控
本报杭州11月8日电 新华社记者虞云达、本报记者高海浩报道:浙江省积极探索计划购销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农产品流通新体制,对各种农产品采取不同的计划形式、价格政策和购销办法,实行分类调控,为沟通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针对周期性发生的农产品“卖难”、“买难”现象,浙江省委、省政府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要求各地重视研究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并提出对农产品购销分三类实施调控。
第一类是按指令性计划调控的产品,主要包括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由国家定价,农民和经营部门要按计划生产、收购。对粮、油等实行“双轨制”的产品,在完成指令性计划后,允许农民自由交易,国家对这部分议价收购的产品规定最低保护价,农民要求卖给国家的,保证收购。从去年起,省政府在冬种前公布第二年的大麦收购保护价和优惠政策。
第二类是按指导性计划调控的产品,主要是生猪、基地蔬菜、茶叶、兔毛、蘑菇等重要副食品、工业原料和出口产品。办法是商品基地和种养大户通过签订购销合同衔接产销,并强化购销合同的严肃性。在完成合同后,农民可自行销售产品,任何部门不得垄断收购。同时,各级政府积极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提供服务,商业、供销、外贸、农业等部门与农民建立一大批产供销一体化组织。
第三类是实行市场调节的产品,主要是水果、水产等农副产品。对这类产品实行多渠道经营,随行就市,同时要求各级政府为农民主动服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1版(要闻)
专栏:

  积极引导 常抓不懈
文明春风劲拂燕赵大地
建成文明村镇一万二千多个
本报石家庄11月9日电 记者陈国琦报道:改革开放促进河北经济跃上新台阶,也推动了全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文明村镇1.28万个;军民共建点2239个。
河北省委、省政府抓精神文明建设,突出群众性,强调实效性,着重抓了3件事。
分类指导,抓好文明村镇建设。河北把文明村镇建设作为稳定和发展农村的一项战略措施,下力气抓出了成效。全省绝大部分村镇都开展这项活动,河北实行分类指导,并制订了《河北省文明村标准》,对山区、坝上、平原文明村的标准分别做了明文规定。今年上半年,全省评出文明村168个。
积极引导,加强群众组织建设。1985年以来,全省不少农村先后创建了红白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等10余种群众组织,在移风易俗、科技普及、计划生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北对这些组织积极扶持引导,一方面加强对其进行理论指导,一方面由党支部负责,帮助其做到“组织、章程、活动”三落实。省里还编写教材,对这些组织的成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常抓不懈,搞好军民共建活动。河北军民共建文明活动已有10年历史。10年间,这项活动内容不断丰富,领域逐渐拓宽,已建成一些文明小区和保定市军民团结模范城。共建活动在提高广大军民的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等方面收到成效。在农村,共建活动重点是围绕加强党支部建设,完善双层承包责任制,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城市,要齐抓共管,支持工业生产,把经济搞上去。
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改变了社会环境面貌。据统计,3年来全省农村筹集办学资金54798.7万元;农民集资修建乡间公路17万公里。今年,全省农业收成再创历史纪录,工业生产扭转3年被动局面,出现了月月增长的好势头。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举行常务会议
原则通过《行政复议条例(草案)》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主持召开国务院第71次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行政复议条例(草案)》。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相对人),不服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申诉,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根据申请,依法对原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近十年我国已有100多个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了行政复议。这些规定,对有效地解决行政争议、加强行政机关的自身监督,发挥了积极作用。
会议讨论认为,随着《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施行,行政复议在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明显,对行政复议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近几年的行政复议实践,已为完善行政复议立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为了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行政复议条例》是十分必要的。
会议决定,这个条例经修改后,由国务院发布施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东北电网历百年沧桑
年发电九百亿千瓦时
据新华社大连11月9日电 (记者周保华、孟唤)一百年前的今天,我国东北地区第一盏电灯在这里亮起,从而使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人们拉开了告别麻油灯的序幕。经历百年沧桑,如今东北电网年发电量超过900亿千瓦时,已成为全国最大电网之一。
1890年11月9日,当时的清朝政府兴办北洋水师,在旅顺建成了船坞电灯厂,从此东北地区有了电灯。建国后的40多年间,东北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统辖全国的中国东北电力总公司拥有的固定资产净值已达146.83亿元,比1949年前旧中国全国工业的固定资产还多26.8亿元,在我国500家大企业中荣居榜首。
东北电网现有的375座各类发电厂,年发电量达927.13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53.62倍。这些电量通过总长7万多公里的3000多条线路,源源不断地把光、热和动力送进千家万户,特别是保证了鞍钢、大庆油田等大型骨干企业的生产和生活。


第1版(要闻)
专栏:

  王丙乾在全国税务局长会议上说
明年部分地区试点财政改革
要求税务干部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完成税收任务
本报北京11月9日讯 记者王清宪报道: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王丙乾今天在全国税务局长会议上,针对一些地方今年税收基数大了,明年财政体制改革时会吃亏的顾虑说,请各地领导放心,明年只在部分地区实行财政体制改革的试点,无需担心收入基数大了,将来吃亏。
他说,如果有这种想法而留一手,不愿多收,显然是一种缺乏全局观念的表现,是不对的,也是没必要的。
王丙乾说,虽然前10个月的收入进度不够理想,但各级税务机关的工作是积极努力的,取得的成绩,应当充分给予肯定。他说,今年1—10月,国家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经常性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6.3%,而财政支出却增长很多。因此,努力完成今年税收任务,对于缓解财政紧张状况,平衡国家预算,减小赤字,更好地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稳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说,广大税务干部要变压力为动力,为完成今年的税收而努力奋斗。


第1版(要闻)
专栏:

  日本明仁天皇十二日即位典礼
 吴学谦将应邀出席
新华社北京十一月九日电 应日本国政府邀请,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将作为中国代表出席日本明仁天皇的即位典礼。明仁天皇的即位典礼系由日本政府举办,定于十一月十二日在东京举行,迄今已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决定派代表出席。


第1版(要闻)
专栏:

  成都市解决特困户住房
成都市委、市政府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千方百计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目前,人均居住面积已由10年前的3.4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7.4平方米,住房特困户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年内又有300户特困户搬进新居。
                      (陈华)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不要“看人下菜碟”
柳桂珍
一位穿便装的女将军,在为同行的一位年老体弱的同志补办卧铺票时遭到了冷遇。警卫员亮出将军的工作证后,问题马上就解决了。从这件事上看,卧铺票应当解决也可以解决,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不过,其间的周折却值得深思。
社会主义服务行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于在服务窗口工作的人员来说,无论服务对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是熟人还是生人,都应一视同仁。按规定该办的事情就办,不管他是干部还是群众,是熟人还是生人,按规定不该办的事情,就要坚持原则,谁来也不行。可是,现在有些人却不是这样。按规定该办的事情,普通群众来了,他们总是推三阻四,拖着不办。而按规定不该办的事情,某领导来了,亲朋好友来了,他们就顺水推舟,大开绿灯。国家的有关规定,在他们手里,似乎变成了可以随意处置的橡皮泥。他们这样做,不但损害了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的严肃性,也败坏了自己行业的声誉。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看人下菜碟”也应在纠正之列。


第1版(要闻)
专栏:

  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
中国中止同尼加拉瓜外交关系
希望尼从长远利益考虑纠正与台复交的错误决定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就尼加拉瓜政府宣布同台湾当局恢复所谓“外交关系”一事发表谈话如下:
11月6日,尼加拉瓜政府宣布同台湾当局恢复所谓“外交关系”。尼加拉瓜政府的这一决定,不仅违反了1985年中尼建交联合公报的原则和尼加拉瓜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承诺,也违背了尼加拉瓜人民与中国人民友好的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自即日起中止同尼加拉瓜的外交关系。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坚决反对与我建交的国家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具有官方性质的往来。近年来,台湾当局不顾民族大义,以金钱收买等不正当手段,推行所谓“弹性外交”,引诱个别国家同其“建交”或“复交”,企图搞“双重承认”,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这是违背台湾当局关于“中国只有一个”的主张的,也是决不能得逞的。中国人民终将要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珍视与尼的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希望尼加拉瓜政府能从中尼两国关系的长远利益考虑,纠正其与台“复交”的错误决定,重新回到中尼建交公报的原则立场上来。


第1版(要闻)
专栏:

  建设银行将增新储蓄卡
据全国省会城市建设银行信息网络在此间召开的年会透露,从12月1日起,该行将在全国25个城市尝试一种新的存钱取钱办法——异地储蓄卡。这项新的存取办法规定,只要储户持有这种证明他在建设银行存有款项的卡片,以及本人的身份证,便可以从25个城市专门指定的50个建设银行的储蓄所中的任何一个取到所需要的钱。存款也可以是在上述的任何一个城市的任何一个储蓄所。
                      (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九农民办厂产品销国外
山西省文水县油脂化工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其主导产品蓖麻油和癸二酸远销东南亚、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建厂4年来,这家小厂出口创汇达366万多美元。文水县油脂化工厂是由文水县西城乡以李效端为首的九户农民集资兴办的。             
          (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黑河水稻亩产400公斤
地处北纬50度以北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幸福乡,今年种植的150亩水稻,亩产超过400公斤。农业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寒地水稻栽培史上的突破,证明高寒地区水稻同样能获得高产。        
   
   (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电讯科技精华荟萃北京
正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进行的中国国际电讯展,荟萃了全球电讯高科技的精华,被行家誉为一次展示高技术的盛会。世界上的一些最著名的公司,带着一批最先进的技术与产品参加。展览会从11月8日开始13日结束。(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由天津新港船厂建造的载重12300吨的多用途集装箱货船——“孟加拉之光”号,8日在塘沽下水。图为“孟加拉之光”号下水时情景。新华社记者 李昌元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