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遵循唯物史观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北京大学教授 陈岱孙
在经济思想史中,科学社会主义一词所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人们以之和十九世纪中期以前,亦即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相对照,称后者为空想社会主义而称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发表于1876—1878年的《反杜林论》中写道,由于“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0页)。1880年,他应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中引论的第一章和第三编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改写为一本独立的专著,先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后来又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题出版。
恩格斯在上述著作中,以之和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照的空想社会主义,只涉及十九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但他也承认理想社会的空想的描述,可以溯源于十五至十七世纪的空想家如莫尔、康帕内拉等人和十八世纪已有直接共产主义理论的摩莱里、马布利等人。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理性论是空想社会主义用以解释历史的基本思想。理性是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者,又是历史一切事物发生、灭亡的解释者。人类历史成为背离或遵循理论的过程。私有制的产生,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是人类背离理性的结果。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理性发现的结果。而理性的发现并不是历史发展进程所必然产生的,而是靠着天才人物的出现,靠着天才人物已经正确地认识了真理,从而它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不发达的经济关系和不成熟的阶级状况所能孕育的只能是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不成熟的理论,和期望可以通过宣传和制定得详尽周密的典型示范把它强加于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信奉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一切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应当在人们理性的发现中去寻找,而应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更中去寻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前提。自从大工业从十九世纪后期起以前所未闻的规模和速度发展之后,就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实质的社会化和仍然存在的以个体私人生产为前提的私人占有形式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分析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中,发现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客观规律。那就是要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只有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社会管理不适于其他任何管理的生产力。他们还指明实现这一生产方式变革的社会力量,不是空想社会主义所寄望的天才,而是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而又处被压迫、被剥削地位的无产阶级。马克思以他的剩余价值论揭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资产阶级并没有发明剩余。剩余在奴隶和封建生产制度下早已存在。它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出现的。简单地说,它只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劳动力的交换价值间的差价。资本主义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也同时促使这个社会力量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以革命的手段,而不是以和平宣传的手段,来完成这个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所要论证的,就是这个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必然性。我们要遵循唯物史观,就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第5版(理论)
专栏: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初步显示出优越性
北京大学教授 钱淦荣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需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建立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并逐步成熟起来。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它要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它只能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在空地上建立起来,没有任何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各种具体制度、运行机制等都只能通过实践,经历无数次失败、成功,甚至再失败,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逐步得到建立和完善。因此,社会主义的成长和成熟,更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然而,短短40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初步显示出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我国已经从长期受人欺凌、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我们在旧中国的烂摊子上建立起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比较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在迅速发展传统工业的同时,我们还发展了一批如航天工业、微电子工业、核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为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虽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很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还处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但在人民的健康状况、营养水平、平均寿命等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方面,已经接近、达到,有的甚至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或世界的平均水平。
上述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知道,经济建设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必要的资源和大量的建设资金。而旧中国的底子太差、太落后,近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绝大部分是轻工业,几乎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我国的劳动力虽然很多,但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科学文化素质极差。我国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绝大多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建设资金更缺少。下面我着重谈谈资金问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来积聚大量的货币财富,即通过发动殖民战争,残暴地杀害土著居民、掠夺黄金和财物,贩卖奴隶、毒品,进行殖民贸易以及残酷地剥削和掠夺本国人民财富等方式,积聚大量货币财富的。我国台湾是依靠解放前夕国民党从大陆带去的大量黄金、美钞,以及陆续获得200多亿美元的美援、50多亿美元的侨资。这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数字。台湾1800多万人口,平均每人获得美资和侨资1400多美元。而我国目前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300多美元,所以,按人均计算,这相当于我国三、四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我国40年来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全部投资还要多几倍。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能依靠剥削和掠夺来积累资金,也不可能主要依靠外资来进行建设。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积累必要的建设资金。
解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十分落后。1952年开始进行建设的时候,当年的国民收入(按1957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只有589亿元,人均104元左右。这就是说,每人每天平均新创造的价值只有0.285元。这二角八分五既要用来维持每人最必要的生活开支,又要抽出一部分来积累资金,用于建设。如果按照美国社会学权威伊恩·罗伯特逊对美国现分配格局的分析,1/5最富的人占有国民财富的76%,另外4/5的人占有国民财富24%,那末,1952年我国80%的人只占有国民收入141.36亿元,每人平均31元,每人每天平均0.085元,连最起码的生活也无法维持,而20%最富裕的人占有国民收入447.64亿元,每人平均也只有392元,也并不富裕,很难以此来积聚资本,更无法用来建设大、中型企业。看来,我国如果要采用资本主义的办法,只有使财富更加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在千百万人的白骨堆上建设资本主义。这条道路当然是走不通的!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尽可能地在保证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的前提下,来积累资金用于建设。而经济建设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每人每天平均抽出二、三分钱,全国集中几十亿元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正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规划,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建设,因而在50年代建设了“156项”重点项目,以后又陆续建成四千多项大、中型骨干项目,从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就连布热津斯基也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能够调动社会力量迅速实行工业化”。又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消除了剥削制度,取消了给剥削阶级的贡赋,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社会都关心和竭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科学文化水平,所以我们才能够以如此低收入的经济水平,创造了其他低收入国家无可比拟的生活质量。这些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极好体现!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现今的成就!


第5版(理论)
专栏:

  应宣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
北京大学教授 肖蔚云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和新形势的出现,经济建设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加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搞乱了一些思想是非,在有些人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也逐渐模糊或怀疑起来,这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极需加以阐明。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制度,包含丰富的内容,但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时间不长,实践经验的积累还不够。因此,要较好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作出正确的回答,是不容易的。我国理论界最近简明扼要地对此作了阐述,概括为八条内容,是较好的、非常必要的。这八条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民族关系上要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侵略和压迫,维护世界和平。这就从根本上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告诉人们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应当为什么而奋斗,使人们在思想上有正确的方向,行动上有明确的目标。可以说,在一段时间里,几乎听不到这样明确、系统地对社会主义的论述,相反地一些怀疑和非难社会主义的声音却时有发生。
应当说,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的这一归纳和认识,有其明显的优点:
第一,这种归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基础,又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了更加具体的详细的阐述,例如,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与无产阶级专政,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处理好民族问题,比过去的理解和认识都更加具体了。
第二,这种归纳从实际出发,比较符合我国的现实。例如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方面的特征,阐明了一个中心(即经济建设)、两个为主体(即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一个结合(即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这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一步。既有利于防止过去那些“左”的做法,追求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又批判了鼓吹完全的市场经济,走私有化道路的右的论点。
第三,这种归纳,比较全面而又抓住了主要特征。它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和外交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进行了论述,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工作中不是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同时又着重对各方面的最主要特征进行了论述,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更加明确。
总之,我认为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阐述是必要的,今后应当加强这种宣传。


第5版(理论)
专栏:

  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北京大学教授 赵靖
这个命题说得更准确一些应该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这个词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前早已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已提到许多种“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等。后来,又陆续出现了费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合作社会主义、皇家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等。
如果谁想要的社会主义是这些牌号中的一种,那的确不需要共产党的领导;而且还须以排除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
但是,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非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有一系列本质特点,它们是其他政党所不能坚持,也不愿坚持的。这主要是:
(1)必须通过无产阶级来实现。
(2)必须以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3)必须致力于消灭剥削,坚持按劳分配,共同富裕。
(4)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指导政治路线和政治实践的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坚持。试问,除了共产党之外,还有哪个政党能够坚持和肯于坚持呢?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我国的八个民主党派都不是共产党,它们不是都表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吗?
我国各民主党派的确都表示了这种态度,但是,它们所以愿意并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是以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并且是在同共产党的长期合作中作出这一选择的。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它们原来都是为了抗日、为了反对国民党独裁和争取民主,而在斗争中同共产党走到一起的。通过斗争它们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解放后,它们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逐步形成了我国当前的这种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体制。
在中国,除了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有别的出路。这是中国近代的历史所充分证明了的。
在辛亥革命前,中国资产阶级组织的政党——同盟会,领导过中国革命。在推翻清朝后,人们曾想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政治,各种名称的政党纷纷出台,最多时曾超过300个。1912年,由同盟会改组成的国民党,一度通过选举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该党领导人宋教仁兴高采烈,正准备乘车去北京就任内阁总理,就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的刺客所刺杀。此后,政党和议会就只能为北洋军阀作吹鼓手,演出一幕幕的“民主”丑剧,曹锟贿选就是其中的最可耻一幕。 
在中国近代,从来没有一个政党曾经通过议会选举组阁执政。
在1949年国民党统治被推翻后,中国就只有共产党有领导国家的力量,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唯一的出路。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占世界1/5到1/4人口、情况极为复杂、各地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的中国,在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力量领导的情况下,必然会分崩离析,重新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中国搞多党制也只能和这种局面相适应;但中国人民是不会允许这种历史大倒退重新出现的,任何人想违背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意愿而追求西方式多党制和议会政治的图谋,是决不会得逞的。


第5版(理论)
专栏:

  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
北京大学教授 梁柱
我们党过去在政治工作方面的一个传统和优势,是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注重用社会主义思想去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但是,前几年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被严重地淡化、淡忘了。然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决不会因此而减弱或消失的,因为资本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都表明,意识形态的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就必然被资本主义思想占领。去年春夏之交发生的直接危及人民政权的那场政治风波,既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尖锐对立,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削弱和损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是一个很深刻、很沉痛的教训。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转机。这无疑是一个来之不易的重大胜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今后斗争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这不仅是因为多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的严重破坏和影响,不是短时期内就能消除的,而且还在于产生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国际大气候和国内的某些条件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更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反和平演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坚定不移地、旗帜鲜明地把这场斗争进行下去,决不能停顿下来,半途而废。
有一种观点,认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会不利于稳定,把两者截然分开并对立起来,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中国的大局”,这随着人们对去年那场政治风波和随后出现的东欧一些国家风云变幻的深入反思,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这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出现的严重混乱,以至愈演愈烈终于酿成去年那样一场大动乱,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那些搞自由化的人放肆散布的资产阶级和各种剥削阶级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极大地侵蚀了一部分青年的心灵,使他们思想迷惘,失却了对美好正确理想的追求,以致被诱入歧途。这个事实充分说明,造成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是来自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联系以往几次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中途夭折的教训,深刻说明对这种思潮企图用迁就退让的办法,求得相安无事、“和平共处”,是永远办不到的。这是矛盾和斗争的性质决定的。那些顽固坚持自由化的人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不讲“温良恭俭让”的,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事实上,对自由化思潮采取迁就退让的态度,换来的只能是这种思潮更加严重的泛滥,是对社会主义制度进攻的不断升级。设想一下,当人民共和国的立国原则被任意歪曲、攻击和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面临被颠覆危险的时候,还有什么稳定局面可言呢?所以,以退让求稳定,必然损害以至葬送稳定局面。这是政治斗争的一个常识。诚然,维护稳定局面要靠综合治理,要靠各方面工作的配合,但搞好意识形态工作,深入持续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只要既敢于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善于依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能够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取得胜利。


第5版(理论)
专栏:

  编者的话
本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专栏自今年七月二日开辟以来,相继在七月十六日、七月三十日、八月三日、八月十七日、八月二十七日、九月十四日、十月五日、十月八日、十月十二日、十月十九日、十月二十二日、十月二十六日,共刊出十三期计十八篇文章。根据许多读者的建议,本专栏自本期起在栏题上注明期数和篇数,以便于大家检索查阅。
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主旨的学习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正在全国蓬勃兴起,势如巨澜。这是一件令人鼓舞的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大事。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的道理,中华民族要攀登人类文明的最高峰,也一丝不可轻视理论思维。今天,中华民族正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时代环境,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武装全民族,坚定建立在科学理论思维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信念,才能万众一心,勇往直前,战胜挑战,把握机遇,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为配合全国方兴未艾的学习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本专栏将在今后几个月内继续刊登笔谈文章。本期发表的北京大学陈岱孙等五教授的文章,是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推荐的。我们欢迎各界组织学习的领导机构推荐短小精粹、谈有新意的好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