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专线电话
北京一些读者问:在女子个人飞碟双向200靶的决赛中,中国选手张山和朝鲜选手朴贞兰双双平了世界纪录,并并列第一。请问她们的成绩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答:在女子个人飞碟双向200靶的决赛中,中国选手张山和朝鲜选手朴贞兰200靶射完后成绩相同。因为该项目属非奥运会项目,所以不进行一发一发决赛,按国际射联裁判规则规定再进行25靶的加时赛。这两名运动员在加赛中成绩又相同,故名次并列第一。
北京化工学院刘福森问:印度著名运动员乌莎28日参加200米决赛后,为什么没有参加400米栏决赛?
答:因为400米栏决赛和200米决赛相隔时间太短,她感到来不及作充分的赛前准备,弃权了。
(景月 桂林)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李福恩:重新站起来!
本报记者 何伟
9月29日,男子十项全能夺冠呼声最高的李福恩撑竿跳第一轮三次试跳失败,此项得零分。这意味着以后几项无论他表现如何出色,与冠军已彻底无缘了。这位汉子一头摔在草坪上,任懊悔的泪水滚滚而下。
然而,赛场内外都向这位中国台北选手送来一股股暖流,抚慰着他那颗悲伤的心。第一个为他难过并鼓励他的是比肩拚搏的队友古金水。“别灰心,还有下次。”
坐在看台上的纪政急得连连跺脚。她做各种手势,要李福恩站起来。而得到的回答却是不理不睬。这位老大姐急中生智,把心里话写在遮阳帽上,请工作人员递了过去:“希望你丢开撑竿的伤,不要放弃你的那股拚劲。还有2个项目需要努力。金牌不只是亚运会才有,突破8000大关还有其它舞台。”
一直为李福恩摇旗呐喊的台湾同胞拉拉队没有因李福恩的失利而冷言冷语。大陆的台籍小姐张苓把准备献给冠军的鲜花依旧托古金水交给他。77岁的邱宝曾得过台湾乒乓球冠军,她嵌着泪珠喃喃说:“失败是难免的,下次再努力。”而李福恩在大陆的亲属吴国宏也打来长途,在遥远的上海为侄子鼓劲加油。要知道,意志比金牌更珍贵。
横杆无情人有情。这一份份爱,一片片情,支撑着李福恩站了起来。他抹去泪水,顽强拚搏,取得不同凡响的第5名。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友谊的长城
本报记者 张国成 申明河
10月2日,秋高气爽。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运动员,兴致勃勃地来到万里长城。昔日据险御敌的地方,此刻变成了友谊和欢乐的海洋。
运动员们抚摸着长城,为亲眼看到这象征人类文明的伟大建筑而兴奋。有人对着镜头打出“V”字型手势,不难体会他们到了长城终成“好汉”后的自豪感。
来自斯里兰卡的体育官员佐尔菲克激动地要求联络员帮他找记者。当见到记者时,他就像老友重逢,急切地一吐衷肠:“我第一次来到长城。这里的一切太了不起了。长城是当之无愧的人类奇迹。创造这样伟大建筑的人民,也一定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一批泰国运动员在城堞旁和记者攀谈起来。原来他们1日晚刚从帆船赛场秦皇岛回到北京。一到亚运村,得知第二天要游览长城,高兴极了。大家说,再累也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卡普里先生说:“印中两国都是文明古国,都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今天,我看到中国的长城十分高兴。采访这届亚运会,使我不仅能躬逢其盛,还能亲眼看见长城。我感谢中国。”
700多名运动员的到来,使古老的长城再次唱出了各国各地区人民团结的新曲。不管相识不相识,不管来自什么地方,友善的微笑和中国话“你好”成了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运动员们在烽火台上唱着、跳着,高举双臂向着太阳欢呼,群山也响起了友谊的回声。人们以长城为背景互相拍照,各国朋友都想与她同在,把这美好的时刻变为永久的回忆。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我们是和平的使者”
——访伊朗体育代表团团长萨贾迪
本报记者 申明河
“为友谊而来,为友谊作贡献,我们是和平的使者。”萨贾迪在谈到伊朗体育代表团参加亚运会的目的时这样说。
在谈到两国关系时,萨贾迪说:“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亚运盛会,这体现出我们两个文明古国的友好关系。”
萨贾迪伸出大拇指说:“亚运村的服务好极了!”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升旗的当天上午,他不慎把西装上衣弄脏了。上午11时,他把西装交给洗衣部,要求下午3时取。没有想到,在这之前就送回来了。当穿着洁净、笔挺的西装时,他对服务人员的热情和效率表示钦佩。
最后,他再次说明:“在这次亚运会,我们可能得不到太多的奖牌,但我们的运动员是为友谊而来的。”他祝愿亚运会成功,并希望中国能承担起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重任。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我在北京有许多朋友”
——访越南代表团团长杨业志
本报记者 温宪
对越南代表团团长杨业志来说,北京是熟悉的。1961年,20岁的他进入北京体育学院专修田径。眼下,他不迭地称赞说:“我看到北京人生活和文化水平提高了,整个城市也变得认不出了。亚运村是一群很美丽的建筑,既有现代风格,又有东亚特色。”
杨业志介绍说,这次是越南历史上派出人数最多的体育代表团。
“为实现本届亚运会的宗旨,我希望加强与东道主,以及亚洲各国的团结和友谊。”
“我在北京有很多朋友,”杨业志说,“请你们替我向北京体育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问好,行吗?”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共同合作才能成功
——访巴林代表团团长雅各布
本报记者 刘水明
巴林体育代表团团长雅各布说:“巴林第一次参加亚运会是1974年,其后每届都参加了。这次同样是抱着积极的态度来北京的。”
他说:“亚运会开幕前,我来北京参加了一次团长预备会议,当时对住宿、饮食、交通还有些担心。现在,经过检验,所有顾虑都消失了。”
“中国人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雅各布继续说道:“这为亚运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我们住进亚运村后就强调,巴林代表团要与中国方面合作,因为这是亚洲人民的盛会。我们不仅仅是参与者,同时也是组织者。只有共同合作才能保证成功。”
雅各布说:“整个阿拉伯世界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巴中两国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联络员——记者的好帮手
本报记者 李北大
亚运会开幕前,一位外国记者到北京放下背包,就要采访火炬传递活动。联络员许京洲在短短几小时内,为他购买了去石家庄的火车票,安排了在石食宿等一系列琐事。这位记者称许京洲“神通广大”,赞中国人办事效率高。
本届亚运会首创了联络员制度。像许京洲这样专为2400多名各国各地区记者服务的联络员,共有131名。
记者从他最先接触的联络员身上,看到了东道主的友好、热情,以及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也因为有了联络员的协助,他们才更顺利、详尽地把亚运会盛况传向世界各个角落。
日本记者一来就先打招呼:“我们每天工作很晚,请提供方便。”联络员们回答:“一定奉陪到底。”
联络员唐国强的父亲不幸逝世。这位上海小伙子得到消息时,正在为记者办理开幕式入场券。他直到把记者送上看台,才匆匆赶到火车站。30日,又匆匆而返,继续为记者服务。
记者与联络员朝夕相处,结下深厚友谊。一位外国记者说:“我真希望以后还有机会与他们一起工作。如果将来有一天,中国承办奥运会,希望你们继续实行联络员制度。”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亚运博览

  特别执法官
——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见闻
本报记者 吴骅
白色的小楼,白色的工作服,加上透明的实验瓶和一尘不染的仪器……走进地处国家奥林匹克中心东侧的第11届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映入眼帘的颜色给人纯洁和神圣的感觉。
与外界彩旗飞扬、披红挂绿的节日气氛相比,与赛场激烈竞争、加油助威的喧闹声相比,这个中心像是世外桃源,一切都在平静中度过。强烈的对比,又使人感到这里似乎是被人遗忘的角落。
然而,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是难以忘却的。
在亚运会开幕前的第11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意大利女排一队员就是在这里被检查出使用过量违禁药物;亚运会开幕的第2天下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视察了这个中心,评价极高;亚奥理事会医学委员会官员在检查时,这个中心也受到好评……
39位科技工作者在这里默默而紧张地度过了亚运会开幕后的日日夜夜。几百个运动员尿样,接受了他们严格而细致的检测。24小时内交出了一份份报告。
由160余人组成的场站处,是负责收取和传送尿样的。在翁庆章教授的率领下,他们在23个场馆与项目委员会技术官员协同工作。乒乓球赛至深夜11时半,不少运动员一两小时内无尿。他们就在一旁等着,取到后立即送回。
中心的张长久副教授介绍,三个实验室分别负责类固醇、利尿剂和刺激剂、麻醉剂等兴奋剂的检测。检测过程一般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气相—质谱联合分析,等等。美国惠普公司的12名专家专门在中心负责检测仪器的维修和调试。
兴奋剂检测是在高科技领域内的一项特殊战斗。在维护体育的尊严、遵循公平竞争原则的赛场上,裁判员是微观的执法者,而检测中心的科技人员则是宏观的执法官。丑恶和欺骗行为是他们的死敌。更难的是,这里不允许有任何误判和错判。为此,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即使是我国著名的色谱专家周同惠和年过50的杨天乐教授、王慕邹教授,为了工作也同大家一样熬夜,天天吃盒饭。
这里是一个特殊的赛场。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一句话评论
●高敏在女子跳板比赛中夺金牌
——一米跳板,一秒艺术,一流风采。
          (河南濮阳市人民广播电台胡新会/记者)
●中日男排之战,中国队艰苦取胜
——现在看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的松弛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北京电影制片厂程彤/编辑)
——即使此战不胜,能打到这样,我仍要为他们叫好。
              (北京市人事局何燕梅/干部)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人物速写

  大学来的清洁工
本报记者 黄振中
夜晚,国际会议中心平静了。一个穿黑色西服的小伙子天天在此时出场,将一个个纸篓里的垃圾倒进黑色的大塑料口袋,轻轻地拖走。然后,擦桌子,把一张张椅子放齐……
小伙子名叫杨佳,今年20岁,是培黎大学外语系二年级学生。他运垃圾勤快,英语也棒。有一次,一个泰国记者请他介绍太极拳,挺难翻译。可是,经他一说,人家终于听明白了。
谈到在这里服务,杨佳满意地认为收获不小,总结起来五个字“得到了锻炼”。他说:“这活以前想也没有想过,干着高兴。亚运会没有几天了,还得好好干。”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泰总理致函参加亚运会的本国运动员
向每一个人表示最好祝愿
本报曼谷10月1日电 泰国总理差猜昨天致函正在北京参加亚运会的泰国运动员,鼓励他们努力为国家赢得声誉。
这封传真到北京的信说,“在泰国参加第11届亚运会之际,我向你们每一个人表示最好的祝愿和支持。”信中指出,亚运会是表现亚洲各国体育实力的一项活动。泰国运动员应该在亚运会上证实自己的能力,加强与亚洲其他国家运动员之间的友谊。同时为国家赢得声誉。
差猜总理在信中最后说,“我祝愿泰国所有运动员身体健康和取得成功,我等待着你们成功的消息。”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墨西哥《至上报》评论说
中国体育进步令人欣慕
本报墨西哥城10月1日电 墨西哥有影响的《至上报》今天在体育版显著位置发表题为《中国实现了体育强国的梦想》的评论,称中国是“真正的体育巨人”。
评论说:“中国在第11届亚运会上已经获得222枚奖牌,这令人折服地表明,她已经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中国代表团创造了自行车运动与游泳的世界纪录和亚洲纪录;体操运动员以其无懈可击的技巧,令世界吃惊地创造出完善的‘10’分。”
评论强调指出:“中国人民的体育进步是令人欣慕的。因为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曾经忍受着极端的贫困、营养不良,并被孤立于世界。”“中国人民取得了扎扎实实的进步。他们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已经以经济、文化与体育等各方面的进步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吃惊。”
评论指出:“中国人民是怎样面对贫困的呢?他们努力工作、坚韧不拔、学习、献身、纪律、道德价值与尊严,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秘密,也不存在什么奇迹。”
亚运会开幕以来,墨西哥各报体育版每天均以显著大量的篇幅予以报道,并突出中国运动员在每天竞技项目中取得的成绩。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法国《队报》载文指出
亚运会已经取得成功
本报巴黎10月2日电 法国体育报纸《队报》连日来刊登该报特派记者的报道,介绍了北京亚运会进展情况,并大量报道了中国队的优异成绩。报道认为,亚运会已经取得成功。
《队报》还列表介绍了各国在亚运会上夺得奖牌的数目。报道指出,为了能在亚运会上取得百枚以上金牌的好成绩,中国队经过了两年的集训与选拔。现在可以说,中国队已经取胜,因为赛期过半,中国队夺得的金牌数已超过100枚。文章评论说,中国在亚运会取得的成绩,显示出中国将在未来几年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之一。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巴基斯坦庆贺获金牌
本报伊斯兰堡10月1日电 9月30日,巴基斯坦著名运动员萨迪克和扎高拉夺得国际安特普莱级帆船竞赛金牌的喜讯传到伊斯兰堡后,引起了极大反响。
体育中心的教练员、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一片欢腾,喜庆巴基斯坦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巴基斯坦体育部当即向参加亚运会的巴基斯坦体育代表团和获奖运动员发去贺电,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为国家争取荣誉。昨天晚上,巴基斯坦电视台除分别在英语新闻和乌尔都新闻中报道了这一喜讯外,还在亚运专题新闻中专门报道了帆船比赛和巴基斯坦运动员参赛和领奖情况。
巴基斯坦各主要报纸都在突出位置报道了这两位运动员夺得第一枚金牌的消息,有的还刊出了他们的大幅照片。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美国《侨报》辟专版报道亚运盛况
本报华盛顿10月1日电 几天来,亚运会盛况成了美国《侨报》的报道主题。该报每天的头版头条都是关于亚运会的重大新闻,还开辟了3块“北京亚运专辑”版。
在亚运会开幕前夕,《侨报》发表社论,祝愿在北京举行的这次盛会圆满成功。9月26日,又发表题为《喜见海峡两岸健儿欢聚北京》的社论。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苏联《消息报》发表述评
中国在亚运会上成绩优异
本报莫斯科9月30日电 中国在亚运会上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叹”,这是苏联《消息报》29日晚刊在一篇题为《亚运会的金牌》的体育述评中说的。
这篇由该报记者从北京发回的报道说,人们在预测时从不怀疑,东道主将占极大的优势。
报道说,中国22岁的周玲美在女子自行车1公里计时赛中夺标,打破了苏联运动员萨鲁米叶保持的世界纪录,引起了轰动。因为亚运会上很少打破世界纪录。
来自海南岛的姑娘邢芬在女子举重这个非常新的项目中获得金牌。应当说中国姑娘在这个项目中不仅在亚洲领先,在世界27项最佳成绩中,中国占21项。
报道说,中国男子体操运动员李敬最受观众宠爱,他已成为亚运会的绝对优胜者。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你好北京

亲王“亲征”射击场
本报记者 魏猛
身着射击背心,文莱达鲁萨兰国苏弗里·布勒基亚亲王站在射击场飞碟靶场旁边看队友比赛。
两天前,位高爵显的亲王手持双筒猎枪击碎了168个飞碟,当然他是以一个普通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亚运会射击比赛的。然而,在文莱,苏弗里·布勒基亚亲王不但是4位重臣之一,还是他们国家的奥委会主席。
在北京射击场,戴着黑墨镜的苏弗里亲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亲王说:“文莱是一个年轻的国家,自1984年独立以来,政府把体育运动的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莱盛产石油天然气富甲天下。苏弗里亲王拥有自己的射击场。他说,这次回去还要再建一个。
亲王的项目赛完了,他要在北京游玩几日。他说,这是他初次来北京。这里太漂亮了,人们都很热情。他还要去紫禁城看看,因为那里是历代中国皇帝住过的地方。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流光溢彩

兄妹同战亚运
我国著名泳将杨文意在本届亚运会上一举夺得4枚金牌,其知名度很高。她的哥哥也在中国代表团里,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然而,22岁的杨文勇,也是中国男子重剑队的主力队员。他在刚刚举行的男子重剑个人赛上名列第四。 (苏宁)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流光溢彩

奶茶飘香
亚运村餐厅清真食谱中原先没有奶茶。正巧膳食处的田文雅曾在内蒙古插队10年,加上鸿宾楼特级厨师马文海在伊朗驻华使馆呆过,两人都多少有些制奶茶经验。几经试验,味道醇厚鲜美的奶茶制成了。如今在运动员餐厅,你只要看见一群运动员围着一个大茶壶,这准是蒙古代表团。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流光溢彩

大力士“试举”筷子
黎巴嫩选手喜食海鲜沙拉。110公斤级举重选手阿里哈用刀叉吃了一阵后,抄起筷子想比试一下。怎奈大力士手持筷子竟抖得不行,拿不住。他的同胞、拳击手胡杜尔劝他别学了,怪遭罪的。阿里哈不肯,反复练习。终于,他夹起一块苹果送进嘴里。 (李力)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流光溢彩

忙碌的电话间
“是妈妈吗?我是淑芝呀,我刚从购物中心回来,买了好多东西……”在运动员村电信局,一位高身材的中国台北女运动员正在给海峡对岸的妈妈打电话。
亚运村各个电话间经常占满了人,有些人只好排队等候。工作人员说,打长途电话的,或是报平安、介绍这里的生活情况,或是拿了奖牌报喜讯。
中国台北运动员程淑芝说,来北京后已给妈妈去过好几次电话。“我刚才还告诉她,在这里已吃得胖嘟嘟的,”说到这里,她笑不自禁,“我说,妈妈,回去时可别认不得我哟。”
(王谨 周湘跃)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流光溢彩

叙利亚留学生求援
10月1日,叙利亚的10名留学生把整个拳击馆的中国观众都“煽动”起来,为他们唯一打入半决赛的选手汉吉·艾哈迈德加油。这10名学生又唱又跳,挥舞双手,请求观众们帮他们加油。观众被他们的真诚和热忱所感动,跟着他们的指挥有节奏地喊起来。汉吉终于取胜,进入决赛。为报答中国观众的热情帮助,当中国选手刘立军上场时,叙利亚留学生又用生硬的汉语为他加油,博得全场喝彩。
(何惠飞 王永治)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流光溢彩

赛场“小记者”
10月1日,亚运会曲棍球场的记者席上增添了两位“小记者”。只见他们一会儿尖声高叫,一会儿静静观球,两手托腮,若有所思。他们一个叫丹尼尔,另一个叫约翰,都刚三岁,这次是随同约翰的父亲、美国一家新闻机构的记者来采访的。约翰的父亲从小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工作时让他们在一旁“见习”。小家伙们不负父望,对体育非常喜欢。每当两队发起进攻时,他们总是吱哇怪叫,指指点点,好像两名颇为内行的“记者”在场外“支招儿”。 (江钱峰)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来自美国的旅游者伯恩(左二)和鲍勃(左一)在北京亚运会期间专门收集体育运动纪念章。
  新华社记者 宋连峰摄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北京留念 陈玉先速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