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10-20

1990-10-20新闻联播 文字版

深切怀念刘岘同志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深切怀念刘岘同志<br/> 于敏<br/> 幼不觉其幼,孜孜以追求。老不觉其老,也孜孜以追求。追求什么?追求理想,追求艺术,追求真正共产党人的品格。这就是我所知的刘岘同志。惊闻他不幸逝世,我始则悲戚,继而沉思。艺术无穷,革命无限,人生有涯。党是整体,革命是整体,人民是整体,正如海洋。海水不枯,革命事业永继,代代相传,因而生命也是无涯的。<br/> 刘岘同志自始就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他60年来创作的丰富业绩,一方面证明革命理想与艺术精进是多么契合无间,因而造就优秀的艺品和人品,另方面也驳斥了近两年某些貌似高深的调调:“纯艺术”论、“主体意识”论、“自我反射”论、“非功利”论以及脱离时代与人民的种种“新”流派。<br/> 刘岘同志的最早版画是一帧马克思的木刻像,这时他才17岁。现在的少年大概不知道,这样的刻刀是与国民党的屠刀为邻的。艺术家有选择描写对象的自由,那么他为什么单单选中了马克思?一幅肖像宣告了艺术理想与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相一致。30年代初期,鲁迅先生大力提倡木刻,同时大力扶持青年木刻家,刘岘也是受教者之一。1934年,他东去日本,攻习油画。“七七”事变之后,他毅然归国,去新四军创办拂晓剧团。1939年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当时我在《新中华报》工作。为了版面的插图,常常求助于刘岘同志。报纸版面有限,所需插图小如二寸照片,而且必须服从时事的需要,这真是“遵命艺术”。他精于“木口刀法”,以工细见长。小小方寸之木,很难施展他的才能,但他总是慨然应诺。他的谦和,宽厚,律己之严,待人之诚,给了我深刻的印象。<br/> 也正是在同一年,他亲手拓印一册版画,呈送党中央领导同志。画册包括延安景物,大生产中的人物等等。毛泽东同志过目后,欣然命笔,题曰:“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欢看木刻。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弹指60年,刘岘同志共有版画千余幅。惊人的毅力造成惊人的成果。他早期的作品多半是新文学的插图。《阿Q正传之图》、《野草之图》、《子夜之图》、《怒吼吧,中国之图》等。为人生的文学和为人生的艺术互相辉映,使他青年时代就以文坛先驱为良师益友,如鲁迅、茅盾、叶圣陶等。而后他的刻刀所向,一则控诉旧社会。讨饭的老妇,码头的苦力,这些被侮辱与损害的无一不引起他深厚的同情。二是对于新社会的歌颂。延安的景物和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中倾注了他对新事物的热爱。他的艺术已经臻于成熟,其标志是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里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刘岘的创作融合了外国的良规和中国的优秀遗产,使两条路合为一体,这使他的版画具有两种鲜明的特色:一是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的,为老百姓喜爱的;二是艺术家独特发现的,独特创立的,自成一家,又与我国的新的版画融为和谐的一体。<br/> 建国以后,刘岘同志的版画更有了新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建设者的形象,志愿军的形象,农民的形象,新的生活场景,都成为他描绘的对象。特别值得一提是他为郭老的百花诗配的百花图。没有一种花卉不是他求得原型,细心揣摩,然后动刀的。他的《寓言百图》也是用心良苦,其中对于某些消极社会现象的嘲讽,对于“四人帮”的痛恨,都出自他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深憎,这深憎里又蕴含对于光明和真理的期望和深爱。<br/> 朴实无华,俭约自奉,刻苦自励,热诚待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刘岘同志的性格特点。战争年代,他背负木板和刻刀,足迹踏遍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全国解放,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好多了,他仍然每日操刀,没有午休,常至深夜。他痛恨脱离时代、脱离人民,自我膨胀,互相吹捧的那种以“新”玩意儿哗众取宠,敲财神爷之门的哥儿们。而对于真诚的艺术青年,他则以真诚、以谆谆的教导,以最大的热情相待,品评他们的作品,指点其得失,鼓励他们创办有地方特色的版画社,也认真地回复大量的来信。可见他不但在版画艺术的发展上师从鲁迅,也在为青年一代倾注心血上师从鲁迅。<br/> (附图片)<br/> 鲁迅像[版画]刘岘作

艾比风谷

第8版(副刊)<br/>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br/><br/>  艾比风谷<br/> 宁宇<br/> 一<br/> 驶过石峰岩浪巅狂的<br/> 郎库勒台地<br/> 阿拉山沟谷<br/> 驶过山羊胯骨似的红山江巴士<br/> 驶过骆驼刺紧紧咬牢砂砾的<br/> 边防战士踩出的小路……<br/> 阿拉套山在身后退潮了<br/> 眼前展现一望无际的瀚海<br/> 鹰,要飞三天三夜<br/> 马,要跑三天三夜<br/> 对岸巴尔鲁克山<br/> 凝固成一条灰蓝的烟雾<br/> 二<br/> 当太阳从高纬度滑落<br/> 站立地球之巅的北冰洋女神<br/> 苏醒过来<br/> 进入中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寒潮<br/> 最早在这里登陆<br/> 凛冽的寒风<br/> 以每秒五十五米的速度<br/> 闯进赭红的阿拉山口<br/> 冲过银亮的艾比湖<br/> 将盐粒碱粉搅得纷纷扬扬<br/> 冲向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br/> 曳起遮天蔽日黄尘<br/> 钻进阳关、嘉峪关、玉门关……<br/> 祁连山立即披上白色羊皮<br/> 黄河梳妆台摆摆明亮镜子<br/> 坝桥杨柳洒落金色泪滴<br/> 我的家乡上海哟<br/> 也颤抖地感到寒冷的风速……<br/> 三<br/> 伫立山口哨所塔楼<br/> 用望远镜俯瞰骆驼刺燃烧的<br/> 艾比风谷<br/> 我看到北丝绸之路,穿出<br/> 劝君饮酒的阳关<br/> 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踏<br/> 天山月而来<br/> 曳骆驼丝路客打起手遮咀嚼风沙<br/> 火红的狐皮帽耳遮<br/> 在风中一舞一舞……<br/> 铜铃叮咚<br/> 与风搏杀<br/> 金属阵阵敲击穹窿<br/> 恁焚风炙烧<br/> 恁寒潮淹陆<br/> 恁石弹排炮的轰炸<br/> 如席雪片割裂天幕<br/> 从未断了千年<br/> 人民的交往<br/> 贸易的互助<br/> 四<br/> 越野车驶过艾比风谷<br/> 我看到红白小旗火炬<br/> 野芦伸臂举起<br/> 接力赛跑奔向瀚海深处<br/> 呼唤北疆铁路<br/> 当欧亚大陆之桥<br/> 从东海之滨,穿越华夏腹地<br/> 跨过中亚细亚,抵达喀尔巴阡山麓……<br/> 当第一声破天荒汽笛<br/> 摇撼郎库勒台地<br/> 引起西天山奔腾欢呼<br/> 湿润的太平洋贸易风<br/> 满载绿色、活力和生命<br/> 浩浩荡荡开过来<br/> 艾比湖畔矗立银亮的炼塔<br/> 谷底深处升起雪白的楼屋<br/> 边界友谊握手<br/> 交流畅通无阻<br/> 一万多公里的距离<br/> 在掌声中焊接成最短的欧亚桥<br/> 桥下淌的是汗珠<br/> 我的遥远又令人难忘的艾比风谷<br/> (作者单位:上海市文联研究室)

草原的舞蹈骄子——记藏族舞蹈家普华杰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草原的舞蹈骄子 <br/> ——记藏族舞蹈家普华杰<br/> 宋邦义 桑德<br/> 普华杰是一位藏族文艺工作者,他曾以勇于探索的精神,将流传在我国藏蒙族地区家喻户晓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部分章节,首次用藏族歌舞剧的艺术形式编导为大型古典歌舞剧《霍岭之部》。<br/> 1967年,正在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舞蹈班学习的18岁的普华杰被迫中断了学业,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从这时起,他怀着对艺术的虔诚决心用自己的实践叩开民族艺术的大门。<br/> 海南民族歌舞团是一个以自编群众喜闻乐见的藏族歌舞节目为主的艺术团体。回到团里的短短几年,普华杰演出了几部舞剧,在藏族歌舞剧《草原银河》中,还担任了主角。以后,他相继创作了舞蹈《珍贵的礼物》,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牧区巨大变化的藏族踢踏舞《快乐的人们》和《美朵赛久》(赛久是报春花,美朵为藏语“花”之意)。《快乐的人们》表演形式别具一格,它吸收了踢踏舞的特点,充实了藏族舞的表演手法。普华杰还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实,编导了藏族舞蹈《欢庆节日》和《龙腾西海》。这些节目由中央电视台和青海电视台分别在1988年、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藏语节目)播放。20余年来,普华杰已搜集整理出民族民间舞蹈素材近百种,编导出大小型舞蹈节目40余部。<br/> 为了将《格萨尔王传》这部艺术瑰宝用民族的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在舞台上,普华杰在构思创作《霍岭之部》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先后去西藏、甘肃、青海的许多州县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向民间艺人求教。从寺院的雕塑、壁画、寺院舞和民间的“则柔”(藏族歌舞的一种)等许多艺术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舞蹈、音乐语汇。藏族民间舞蹈是声乐与舞蹈的结合,往往是载歌载舞,舞剧是藏族所没有的,是外来的艺术形式。《霍岭之部》在学习舞剧这种艺术形式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藏族的艺术传统、藏族人民的审美观点和欣赏习惯进行创新,把歌、舞、说、音乐结合在一起。<br/> 终于,他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换来了《霍岭之部》的成功演出。巍峨的雪山、广袤的草原、古朴的唐卡、奔放的舞姿、浓郁的藏区民俗民情和跌宕起伏的剧情把观众引到那远古的史诗时代。这出戏演出两百场,这在青海省自编自演节目中是罕见的,引起了藏族同胞的盛赞和珍爱。1983年4月,《霍》剧赴广州、海南岛、湛江、贵阳、成都等地演出,1986年7月,《霍》剧赴西藏公演,受到各地观众和藏族同胞的欢迎。1987年仲夏《霍》剧应邀赴北京演出,受到首都文艺界和中央领导的称赞。<br/> 是什么原因使普华杰着迷于藏族艺术?他说:“我之所以热爱藏族艺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无限魅力……”。

曲阳石木雕刻艺术节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曲阳石木雕刻艺术节<br/> 河北省曲阳县于最近举办了首届石木雕刻艺术节。<br/> 曲阳是具有两千多年雕刻历史的“雕刻之乡”。早在元代,曲阳匠人杨琼雕琢的一狮一鼎,被元始祖忽必烈赞为此绝艺也;清朝末年,曲阳雕刻的“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石雕艺术博览会上获得工艺成就第二名。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年来,古老的曲阳雕刻艺术不断焕发出新的异彩。曲阳石雕曾被用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十大建筑、天安门复修、毛主席纪念堂、天津引滦纪念工程,全国各大公园和烈士陵园等重要工程。其作品,既有仿古的观音、佛像,又有现代人物肖像;既有飞禽走兽,又有游鱼花卉;既有古建筑的装饰品,又有现代园林雕塑作品;既有高十几米的巨作,又有长不盈寸的精品。到目前为止,曲阳雕刻作品已畅销东南亚、欧美、港澳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多达几百个品种。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芦进桥雕刻的卧兽观音等四件作品,被国家列为珍品,永久收藏。<br/> 石木雕刻艺术节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将文化、旅游、经济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艺术节期间举办了雕刻产品展览,其中,古代珍品一百七十多件,有高十几米的唐代大佛,现代精品数百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