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我爱中国的每一个地方”
郭伟成
他递给我一张木质名片,上面用汉字印着:“柯拉士高”。他是位墨西哥人,却爱中国、爱中国文化、爱中国人民。22年来,他已经45次访问中国。
我走进办公室时,他正趴在长长的八角形写字台上,专心致志地整理着一盒幻灯片。让坐后,他开始放幻灯,“你先瞧这个。”银幕上立即出现一片无垠的戈壁,之后是雄伟的嘉峪关。他得意地说,“这都是我自己拍摄的。”他操纵着幻灯机,一张张壮丽的画面交替映现在幕布上。雪山下的长城、高高的城堡、巍峨的角楼、彩色依旧的砖画,还有狩猎、烹调、贵族饮宴的场面等等。他告诉我,在嘉峪关附近有1080座汉墓,其中已经发掘并向公众开放的只有3座。他是第一个被获准参观的西方人。他几十次中国之行到过20多个省,总共摄制了约8万多张有关中国的幻灯片及照片,并从中选了一小部分编印出了3本画册;还摄制了13部6毫米的电影片。我问道:“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儿呢?”“全中国!我爱中国的每一个地方。”
柯拉士高绘声绘色地给我说起第一次去中国的情形。那是1968年,中墨还未建交。那年,他听说可以从香港申请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于是来到香港,向中国有关方面提出了申请。“当我终于乘上开往广州的火车,进入向往已久的中国时,确实感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6个月后,我收到了再次访华邀请。”从此,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我是中国进步的见证人。这22年来,我亲眼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与变化,也看到了西藏的繁荣与进步。”
访问中我还得知,在中国与西德大众汽车公司的合作中,也融进过这位墨西哥人的心血。70年代,他经营的工厂85%的产品是为大众汽车配套的,他开始为大众与中国的合作牵线搭桥。当时,他把大众的部件发往中国;中国加工后交给他,再由他转交大众,进行来样加工。这是中国与大众最初的接触之一。这一过程持续了7年之久,直到中国正式与大众合作。他终于看到中国造出漂亮的“桑塔纳”。
我有点糊涂了。“做生意与对文化艺术的爱好,究竟哪样占第一位呢?”老人像孩子似地乐了:“我当然爱好中国文化,不过,我也得吃饭。这是经济基础啊!”就在他最近一次中国之行中,又与中国签订了近20万美元的供货合同。
他打开办公室旁边的小门,里面是一座盘旋式楼梯。上了一层楼,豁然开朗,那里是他的私人博物馆。正面挂着一幅毛泽东的织锦画像,边上是小电影厅,资料架上整整齐齐放着他几十次中国之行中拍摄的电影片与幻灯片。
第一层,是他的家族200年来收藏的15000件墨西哥古代文物。再一层,是中国西藏厅,陈列着他从尼泊尔、印度、西藏买回来的各种文物,他指着镶孔雀石的铜龙、藏龙袍说:“你瞧这藏龙袍、藏铜龙以及文成公主座像,都证明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
穿过一处宽敞的门厅,走上一座窄小的盘旋式楼梯,再上一层,便是中国厅。他风趣地说,“你现在到了自己的故乡了。”2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他几十年来收集的中国历代文物。进口处的玻璃柜里藏着各种文本的毛主席著作和艺术画册。还有历代文物:汉代的磁塔与陶驼、北魏年间的骑马俑、宋代的石塔、清代的镶玉如意、古画、古玩、古钱、古印、屏风、乐器、地毯、家具等等。
他真诚地说:“无论是中国厅还是中国西藏厅的文物,无论哪一件,只要中国人民需要它返回故里,我都乐意奉还。只有中国人民才是我唯一情愿赠与的。”“我爱中国、爱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老人说:“我还培育了一个同我一样热爱中国文化的女儿,这是我一生爱好的证明。”
(附图片)
柯拉士高在他的私人博物馆中国厅里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波多黎各的“女性”化
周媛媛
波多黎各实在很“女性”化。从机场出来,扑面而来的热浪都带着浓浓的香水味儿。满街的花裙子在椰影的浓荫中朗朗地跳出一片一片的窈窕来。海风总是温热的,满山遍野的热带植物泼洒着无尽的绿茵,高而硕壮的非洲郁金香好远好远就涂满了一树的红火,很情绪化的,一如波多黎各女人。
据说波多黎各男女比例为1∶4。女人们在这片地界上竞争,不得不释放出女性的智慧与魄力。波多黎各各个大学的女生比例超过男生。有的大学文科,那几乎就成了女孩子的天下。
波多黎各女人在男女失衡的地界上找平衡,她们挂在嘴上的话是“forget it!(忘掉它)”。无奈中寻找一种超脱,这也不失为波多黎各女人别具一格的开朗劲。
波多黎各离婚率高,我的一位波多黎各朋友父母离婚多年,家里始终挂着父亲的照片,母亲偶尔谈到他,口气似在谈一个旧日的朋友。他的女朋友家父母也是离婚的,他甚至告诉我们,他的4个亲戚家都是离婚的。父母的离异似乎没有在家庭气氛中投下阴影,主妇依旧将居室布置得很有情调,客厅里的鲜花,厨房的手绣布垫,卫生间的化妆品都透发着女性的温馨。
波多黎各有些老式家庭对女孩恋爱约束很紧,女孩的母亲严格规定,女儿与男友出去,必须由家里人陪同才行。有的恋人只能坐在母亲的眼皮底下谈情说爱,或者打电话聊慰相思。
波多黎各男人何以那么少?据说出生率是平衡的,但是有条件的人家喜欢把男孩送到美国去受教育,留下了众多的寂寞女性。
寂寞的女人把这个美丽的小岛点缀得很热闹。波多黎各的时尚都被女性潮流推动着,连山光水色都女性化了。周末你去海边看看,那简直是女人世界。椰林里花花绿绿的帐篷,是女人们阖家到海边宿营。当月光把沙滩涂成银色时,女人们就忙乎开了,不一会儿,大片椰林充塞着女人香水味、腻人的厨房味。
波多黎各的崇山峻岭终年孕育着勃勃的生命,浑圆的山脊更有成熟女性的韵味儿。一次我们驱车登山观海,山崖边探出一簇簇小粉花儿,笑盈盈地迎着路人。驾车的朋友告诉我,它有个逗人的名字,叫“看我多美”。
哦,这倒很像波多黎各女人!他笑了。他让我观看一种红红的小花,朵儿不大,在阳光下总垂着头,欲落未落。波多黎各人称它为“男人的眼泪”,这实在是波多黎各女人的夸张。山前屋后,到处都长满了含羞草,波多黎各女人不解“含羞”为何意。她们叫它“死去活来”草,初听好像有点歇斯底里,好没风度。细细想想,倒觉得那实在是爱的至真境界。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卡拉OK”的由来
“卡拉OK”自唱自娱,在世界各地颇受欢迎,大有风靡一时之势。你可知道它的由来吗?
“卡拉OK”是日语和英语的组合词。“卡拉”(Kara)在日文中是“空”的意思。“OK”(orchestra)在英文中是“乐队”之意。合起来就是用伴唱机奏出有曲无歌的音乐,制造音乐演奏现场的气氛,供人们自演自唱的一种娱乐方式。它30年代始于日本。那时唱片收集尚无系统,过时歌曲易成“绝唱”。于是,有人把有曲无词的音乐唱片存了起来,以备急用。到40年代,日本有的唱片公司录制了许多有曲无歌的音乐唱片,售给小型舞厅、酒吧,以便减轻请乐队伴奏的负担,于是它一出现即大受青睐。
从50年代起,涌现了一批通过“卡拉OK”训练而成名的新秀,到70年代后,“卡拉OK”步入家庭,它的自唱自娱功用日益扩大。
     (成)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老爷们回来了
许宏治
随着波兰政局变化和私有化的全面推行,一个引人注目的组织在波兰出现。不久前,在华沙举行了几十年来闻所未闻的“波兰地主代表大会”,并成立了“波兰地主协会”。协会的七百多名成员都是昔日的庄园、田产拥有者。他们还开始出版自己的刊物,名叫《地主》。
“波兰地主代表大会”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向政府提出一系列要求,主要是对一九四五年的土地改革进行重新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波兰百分之三十点四的土地属于六万地主所有,而无地或只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却有数百万。一九四五年进行的土地改革剥夺了地主的土地,分给了贫苦农民。土改的成果早已成为不可动摇的历史事实,被载入史册,写进了教科书。不料四十五年后的今天,“地主代表大会”的“代表”们竟公然对当年深受人民拥护的土地改革的“合法性”和“人道主义价值”提出了怀疑。
据报道,近来不少先前的波兰地主回到他们昔日的土地上察看,指望至少把一部分土地、财产重新收回。有的前地主说,现在波兰国内正在进行私有化,但他们认为,在此之前首先应该有一个“重新私有化”的过程,即首先将解放前属于私人的财产重新归还“原主”。不少前地主明目张胆地表示,他们希望回到自己昔日的庄园居住。华沙郊外维利亚诺夫有一幢豪华的宫殿式建筑,现在是一所著名的博物馆。不久前,它过去的“主人”勃拉尼茨基家族的一些成员对这所博物馆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博物馆馆长感到担心:莫非他们想把馆舍连同珍贵的收藏品全部收归己有?
当然,要将四十五年前失去的土地和财产全部收回恐怕并非易事。所以有些“明智”的前地主和地主后裔声称,他们是“现实主义者”,并不企图和农民们“算帐”,而只要求政府赔偿他们的“损失”。
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反攻倒算式的活动竟在波兰议会中得到有些人的支持,现在已经有人提出将过去的地主庄园和珍贵财物归还“原主”的提案。波兰《论坛报》在一篇题为《尊贵的老爷回来了》的文章中问道:“难道历史的车轮能倒转?”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别具一格的音乐会
陆廷洁
费城是美国的历史名城,也是著名的文化城市。费城交响乐团在美国内外享有盛誉。一年一度的夏季音乐会就是由费城交响乐团在本市举行的长期演奏会,为本地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提供欣赏古典乐曲的良好机会。夏季音乐会是别具一格的文艺演出活动,每次演出都有成千上万的听众。由著名指挥担任客座指挥,还常约请一些杰出的歌唱家参加演出。费城夏季音乐会已有半个世纪的悠久历史,它始于1930年,每年举行一次,每次一个半月,通常在6月底到8月初进行。今年适逢费城交响乐团第六十届夏季音乐演奏会,前后共有18场音乐晚会和一次儿童音乐会。
举办音乐会的曼恩音乐中心是费城的一景。它位于费城著名的费尔蒙特公园内,建筑新颖、别致、宏大,除了可供二三百人演奏的舞台外,有一个半露天剧场,室内场地设有5000个座位,室外场地可容万人就坐,室内室外连成一体。整个建筑设计精美,音响效果极佳。这个音乐中心奉行大众化的宗旨。每场演出的1.5万张门票,都是优待券和赠送券。任何人都可凭音乐中心在当地报纸上刊出的票单邮寄索取(每次两张),这样,各阶层的音乐爱好者在夏季音乐演奏会期间都能有机会得到一次或多次免费享受。
我们这次费城之行,欣赏了其中的一场演出,印象颇深。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设计——
九十年代新热门
王如君
进入90年代,一种新的行业——设计悄然显示魅力,成为众所追逐的新目标。
今天,无论是在发达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还是发展中的亚非拉国家,设计已成为企业家们关注的目标。事实证明,产品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市场销售。要想赢得更多的顾客,就必须推出符合顾客喜好的产品,而做到这一点,产品设计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美国市场上,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设计的“美雅达”牌汽车曾以其独具一格的外型引起轰动,成为不少顾客竞相争购的热门产品。这表明,设计的好坏往往能决定产品是否会受到用户欢迎,能否成为抢手货的关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设计具有一本万利之功效,对产品设计花1美元,带来的利润可高达1500美元。
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产品设计已朝着简洁、美观、方便、安全和舒适等方向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产品设计在市场上的作用日显威力,世界各国在设计领域的竞争正在展开。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正在掀起一个产品设计热潮。美国的西部名城洛杉矶被称为“设计之都”。在洛杉矶,有许多设计学校和敢于创新的产品设计公司专门为厂商设计各种产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设计艺术中心学院,这所学院规模并不大,但几十年来培养出了无数著名设计师,执掌着许多世界一流公司的设计部门。美国目前的汽车设计师中大约有一半是该校的毕业生。日本企业家一向以精明过人而著称于世,他们早已注意到了设计所具有的魔力,因而在产品设计方面格外肯下本钱。今天“日本造”风靡天下,其中设计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英国,政府认为产品设计是英国工业的命脉,工业革新必须以设计为中心。英国一些企业还提出“为利润而设计”的口号,力求产品设计尽善尽美。他们把大量的资金投入产品设计,1988年,英国用于产品设计的投资达2000万美元以上。在法国,甚至有人疾呼:不重视产品设计,法国工业必将崩溃。
目前,在世界实业界,产品设计的功效已受到普遍重视,一些世界性大公司都设有相当实力的产品设计机构,专门负责探讨和研究新的产品设计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必将显示出更大的威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