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历史片视野的拓宽
—─影片《龙云与蒋介石》观后
思忖
八一电影制片厂新近摄制完成的《龙云与蒋介石》,是一部在题材上颇见新意的影片。
很多人都知道,蒋介石总是把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人民武装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却不太知道蒋介石对于自己营垒内部有民主进步思想的有识之士,也总是视为心腹大患,千方百计使用各种手段排除、消灭之。不少人知道,拥有几百万美式装备的蒋介石集团,最终是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的,却不太知道蒋介石是独裁反被独裁误,最终落了个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使自己完全陷落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而无以自救。《龙云与蒋介石》恰是从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入手,道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历史真谛。
影片告诉人们,龙云和蒋介石之间并无水火不容以致于兵戎相见的个人矛盾。即使在军阀混战时期“委员长曾两次下野,政潮四起,可我龙云从未参与倒蒋活动。”然而,抗日战争的烽火刚刚熄灭,蒋介石便借接受日军投降之机将龙云所辖三个军调出云南,又乘虚制造了腥风血雨的昆明兵变。龙云虽幸免于难,从此后蒋介石即把他裹挟在身边,并派遣特务鹰犬严密监视。直到龙云逃至香港,还多次派遣杀手行刺。龙云究竟如何开罪于蒋介石,引得蒋介石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已?影片通过蒋介石召见杜聿明面授机宜,做了明白的交待—─“龙云连年阻挠政令,包庇左翼分子,使昆明成为共党的温床,现在抗战已经胜利,是解决云南问题的时候了。”蒋介石对龙云实行如此严厉的军事制裁,是一种封建法西斯专制独裁者惯用的“霹雳手段”,目的是为了警告所有他治下的地方长官,谁敢对蒋介石的意志说声“不”字,谁敢和左翼分子发生联系,谁就要受到龙云一样的惩罚。蒋介石原以为他这样做了,他的后方就巩固了,他就可以放手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实现他至尊独裁的一统天下。蒋介石的一意孤行,打击、压制他营垒内部敢于持不同意见者,但最终的打击却无可避免地统统落在他自己身上。他企图压服龙云,不使龙云亲近共产党和民主力量,反把龙云逼到香港,逼成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逼出一个云南和平解放的局面来。这就是从来反动统治者的逻辑: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以害人始,以害己终。龙云完全投向人民怀抱,是和蒋介石这个反面教员现身说法的“教育”分不开的。
《龙云与蒋介石》虽包容颇为繁富的历史内涵,但就银幕剧作结构而言,却似一泓清流,追波逐浪而去。情节线索单纯到只叙龙云与蒋介石之间军事的、道义的、公开的、秘密的争斗和较量,但从这些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当中,却容括了蒋介石王朝统治的许多黑幕丑闻,那些策划于密室的勾当,那些阴一套阳一套的表演,虽然只是秉笔直书,却无异于阳光下的显影现形,证明着让倾向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艺术力量。演员对角色性格的把握也十分出色,蒋介石的独裁专制,阴狠毒辣,口蜜腹剑,文过饰非,诿过于人,色厉内荏,日暮途穷;龙云的直言犯上,面责廷争,以诚待人,处变不惊,刚正执拗,不卑不亢,以及他被困于樊笼后的自尊、自制、悲愤、隐忍,都很有内在的深度,能给观众留下无穷的回味。
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一个拍摄军事题材、战争题材影片的专业厂。建厂38年来主要致力于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的战斗里程和丰功伟绩,也取得许多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就题材选择来说,究竟还是有些偏狭。这次拍摄的《龙云与蒋介石》,可说是八一厂题材领域上意义重大的开拓。它所包容的历史内涵,是那些专门描写人民解放军如何打败蒋介石的影片所无法代替的。


第8版(副刊)
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诗征文

  士兵与太阳
姚毅
太阳和我们一样,
是朴实的年轻人。
士兵的太阳。
就是我们头顶光芒四射的五星,
那灼灼闪耀的光焰,
是身旁迎风飘扬的军旗。
我们和太阳一起站岗执勤,
绿色的戎装覆盖着祖国的和平和安宁,
即使风雨如磐,
闪亮的刺刀也护卫着光明。
我们和太阳一样不知疲倦,
有热就发光,从不企求赞美,
从不因虚荣而丧失热能。
也许有人看不起“大兵”,
恰似只爱果实,厌恶土地和甘露;
有人只仰慕经理、厂长、科学家,
犹如只爱佳肴,嫌弃大米和面粉。
我们从不自卑自弃,
因为我们的心和太阳一样明净。
没有太阳,地球只能一片黑暗,
没有战士,祖国就不会充满歌声。
呵,太阳,火红的太阳,
不是稍纵即逝的流星;
呵,战士,英勇的战士,
不是贪图功名的逃兵。
我们憎恶强暴,热爱和平,
时刻准备消灭战争,
战争的鸿沟只能用生命填平,
和平的奠基需要不朽的青春。
我们在茫茫的边防线上巡逻,
在迎春的爆竹声中行进,
在丰收的锣鼓声中潜伏,
在巍然耸立的瞭望塔上,
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黎明。
我们是太阳的骄子,
把美丽的太阳花高高举起,
中国士兵的微笑,太阳神的微笑,
将使世界大吃一惊。
我们盼望有一天,
将滚烫的冲锋枪,
插在祖国肥沃的土壤,
它会长成一排挺拔的树,
给大地留下一片凉荫。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84558部队)


第8版(副刊)
专栏:

  以技示艺 艺中见人
—─观何伶《六月雪》及其他
黄宗江
两年前,我看过一场何伶的《六月雪》,难忘,难忘。是夜观众稀落,尤其专家里手冷落。出得剧场,还暖乍寒,星月无光,踏车途中,我似乎也感到了些微冷意,但心头又存温暖,感到川剧界,戏曲界,又将或已然出现一位此世名伶,何人也?曰何伶!(何曾用苓字或玲字为名,我尤中意伶字,盖寓一代名优也。)
这场《六月雪》为何如此令人难忘?幼年间就听过并看过程砚秋的《六月雪》,真是绕梁三日。据说程拜过的年轻老师梅兰芳从此就不再动此戏,因为这是属于程的绝活了。程腔以哀怨著称,此剧此曲尤令人感到哀怨连广宇,放声天地间。现生及长,读到了关汉卿原著《窦娥冤》,后来又见到了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对此冤的精辟动人的今释,乃悟到程砚秋所沿用的明季叶宪祖的传奇又改皮黄的《金锁记》,是大大地削弱了原剧精神,甚至法场未就刑,团圆做结,尤是俗笔。这就淹没了冤妇在就刑前提出的三桩奇誓:血溅高竿白绫,遍地三年大旱,普天六月降雪;这就局限了虽是大师的演员程砚秋,乃哀怨有余,悲愤不足,更难及于控诉与复仇了。近年来一些剧种做了一些改编的努力,恢复了这三誓,我才感到又见到了关家汉卿。
川剧窦娥在法场的主要唱辞,完全脱胎于关氏原作。现在只做了必要的川剧化处理,几乎都是原句原字。并非所有的改编都照抄原字句便是忠实于原作,但这样的原句响当当地响了八百年有如“铜豌豆”(关汉卿自况语),后人如何乱改?岂能不落得个佛头沾粪,狗尾续貂?川剧把原作字句,原作精神找回来了!改编与导演炼字炼句,十分精练,可称返朴归真。只由一个二净扮做监斩,非官非卒,有如中军。仅由他出面执行,和窦娥对口,也就可以了。窦娥在行腔表演中一系列甩发、跪步、扑跌、僵尸等等,均出于老程式,又做了新处理。真是一句一个技巧,一句一个画面,演员大胆地用武戏中的高难特技表达出人物的深层感情。终场,刽子手挥刀,演员以“倒扎虎”翻下断头台,又起跳,180度转体,倒僵尸。在灯火明亮并无变化的舞台上,却令观众悚然,如亲临法场,见身首异处,冤血飞溅,冤雪纷落。……何伶真是个多能演员,诚所谓文武昆乱不挡,唱念做打俱精,达到了以技示艺示人,即完成了以技巧表达艺术,以艺术表现人物的融化过程。
一个多能的演员,才能更有力地成为一个能见性格变化的性格演员。女演员多以本色出现,成为性格演员尤难,难做千面人,然一张面孔千种表情,于本色中见性格,尤可贵也。这次何伶专场安排了三出戏,《六月雪》外还有常演的老戏《打神》,并有不常演的老戏《庆云宫》中的《别宫出征》与《箭射马踏》二折。有意思的是这三出戏都描绘了女主人公的强烈已亟的复仇欲念。在《打神》与《六月雪》中是出于被迫害致死的敫桂英与窦娥,在《庆云宫》中却出于害人致死的郗妃。在亘古以来人性的正邪斗争中,那民女之恨与奸后之恨是何等的正与邪的对照,在人性中又有何等的阶级性。何伶何幸在一台塑造了正反典型。看的出这演员是有师承的,梨园行话是有“实授”的。从何伶身上可见到阳友鹤、陈书舫、竞华、琼艳芳、左清飞……的一招一式的音影,也更见到何伶本人。继承传统,发展传统,是一切戏曲艺术,是一切文化的通天入地的正道、大道。
两年前,观罢《六月雪》,我曾为那晚的剧场冷落而为伊人抱屈,又想她还小还早呢,那年22,今年24,即使倒过来,还赶得上“梅花奖”45岁的坎儿呢。后来我又为多年驰骋舞台,已届45岁的左清飞意外地梅花落榜而抱屈。我这可不是为谁喊冤!梅花奖是近年来创立的最有学术性、权威性的,能激励演员上进的一种奖了。谁上谁下又自有其天时地利人和,更是高度实践“双百”的。但两年前我很想提笔,寄赠所有梅花奖失获者,拟题为《驿外梅花》取自陆游原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演员事业是一种最难于寂寞的事业,然而也只有甘于寂寞,才能做出一番大不寂寞的事业。做为一个年入古稀的观众,我为千百年来的名伶谱中又添何伶感到何等的欣慰。
(附图片)
《六月雪》剧照:何玲饰敫桂英 田京辉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民风浓郁 画风古朴
—─萍乡上栗区农民漆画展观后
易建湘
看过江西萍乡上栗区农民漆画展之后,有一番感受。从题材、造型、布局用色都有其独特之处。过去常看到其它省市的农民画,还从来没见过农民漆画。我曾有过把农民画和漆画结合起来的想法;上栗的农民画家们走在了前面,把这种想法变成了现实,在题材和表现材料的结合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我国的农民画大都是在纸本上,虽然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却存在着难以保存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国内国外的收藏。况全国用料模式一样,在表现形式上和采用物料上就显得单调。上栗农民漆画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农民画只停留在纸本上的局面。
这些农民漆画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看后觉得里面有不少好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色彩、质感等绘画要素方面都处理得得心应手,再加上巧妙地运用漆画材料与之结合,就更觉耐看。他们把农民画转化成漆画的探索是比较成功的。
上栗区的农民漆画的题材来自于农村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出农民画家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的取材大都是极其平凡的生活小事,通过他们对这些的理解,再运用他们独特的表现手法,又与漆的材料结合,展示给观者的是一幅幅极有表现力的现代农民漆画。
我们还可看到这些农民漆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和其地理位置及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上栗自古为文化之乡,灿烂的楚文化孕育了上栗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雕刻、剪纸、纸扎、漆绘、刺绣等等,在民间广泛繁衍,为农民作者探索现代绘画的道路提供了传统的经验和丰富的营养。上栗农民漆画表现了他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文化风貌。
农民漆画家带给我们的是这样一幅幅画面:那一山,那一水,无不饱含着农民漆画家对自然的感情。正是他们立足于自己的土地,才有可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也因为他们创作的漆画具有浓郁古朴的画风,才使每个欣赏者耳目一新。
江西萍乡上栗区的农民漆画只是一个开始,我期待着他们下一次漆画展览。从漆画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作品,有些还不够成熟,还有待提高的地方。但他们毕竟起步了,并且是极其真诚的。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农民漆画家会创作出艺术质量较高的现代农民漆画作品,在普及和提高的双重变奏中,为推动全国的农民画和漆画的创造贡献更大的力量。


第8版(副刊)
专栏:

水磨坊 [漆画]
作者:钟友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