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可爱的阿布扎比
侯其侠
阿布扎比是阿联酋的首都。3年前,我曾在那里工作过6个多月,这颗璀璨夺目的海湾明珠,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际。
去阿联酋时,北京正值秋高气爽、北雁南飞的季节,抵达沙迦机场后,却是热浪袭人,胜过三伏天气。当夜即乘汽车去阿布扎比,一路上茫茫沙漠一片,数百里全是不毛之地。及至驶入首都市郊后,在晶亮的路灯下,使我惊奇地看到那里竟是林荫夹道、茸草遮地、繁花似锦的绿洲!阿联酋常年干旱少雨,政府十分重视绿化环境,首都的街心区、交道口、公园里、海岸上、居民的楼前房后,处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沙漠育翠,贵在有水,阿联酋的淡水虽不能说它贵似油,但海水加工成淡水每吨价格十三个迪拉姆,据当地朋友告诉我们:“每植活一棵树要花费一万美元”。
阿布扎比市原是一个不大的商港,1972年,首都从迪拜迁来以后才开始大规模建设,阿联酋人民只用10多年时间,就把它建成一座有数十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市区以贯穿东西的第一、二号大街和南北方向的机场路为纵横轴线,网布着100多条街道,街面两边10至20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造型时髦多样。结构设计多属现浇体系,高层建筑的上部围护,多用铝合金作骨架,上装茶色玻璃,或嵌浅蓝、淡绿色复合塑料板,底层墙面镶贴大理石、花岗石或各式瓷片,远远望去美观大方、朴雅清淡。室内装饰也很豪华,卫生、空调、制冷设备齐全,电梯更是必备之物。当时,首都的最高建筑物是以扎耶德·本·苏尔坦·阿勒纳哈扬总统的名字命名的一座大厦,它坐落在撒拉姆大街的尽头,高106米,共26层。阿联酋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首都的每一个街段都建有自己的清真寺,两柱耸立的灯塔,紧偎着3幢半圆屋顶的经堂,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在这里,每天5次准时播放伊斯兰教神圣的经文。阿联酋人民爱好体育活动,首都共建有48个体育场,市郊还有一个方圆约4平方公里的体育城。阿联酋政府关心人民的身体健康,全部实行公费医疗,首都建有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医疗抢救中心,院内可降落直升机。阿布扎比市有66个国家的航空公司设有办事处,首都机场的候机大厅,是一幢两层薄壳结构,外形像一朵盛开倒卷的喇叭花,内有花坛、喷泉,使川流不息的旅客耳目一新。阿布扎比市容整洁,街道宽坦,秩序井然。主干道宽50米,中间是绿化带,两侧分上、下行车道、停车处和人行道,上、下班时小轿车特别多,入夜更是热闹非凡。上、下道常常并排而行8辆汽车,车灯、路灯、商店门面的装饰灯,宛如奇珠异宝一般,它们相互交织成一幅五光十色的立体画面。
阿布扎比是一座海滨城市,每逢公休假日,我们常去海滨游玩。从希尔敦大饭店到露天浴场约有10多公里,一边是参差耸立的高楼大厦,一边是碧波万顷的大海。护海的栏杆全是铝合金制成,宽广平坦的沿海路面,用古色古香的瓷砖铺砌,海面上有破浪急驶的游艇,有追食鱼虾的鸥群;海岸上有假山、亭榭、花木和如茵的草坪。海滨公园有各式各样的人造喷泉,体现了沙漠人民对水的渴望。喷泉和雕塑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丰富多采的建筑艺术。我们看到的有海蚌喷珠和飞鹬穿泉等奇观,有的喷泉设施还表达了对信仰的虔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有一把铜制的伊斯兰教壶,高两米多,能自动旋转倒水,下放7只直径半米的铜杯,它斟满一杯又斟一杯,依次周而复始,昼夜倒水不停,象征着7个酋长国有福同享。首都最大的喷泉在中心公园,直径30米,喷高20多米,照明色彩和泉型变幻颇多,时而像峰峦迭翠,时而如冰柱参天,有时像夕照晚霞,有时如落英缤纷,在朦胧的月色中,更显示出它无限的艺术魅力。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变天堑为坦途
士平
大贝耳特海峡是丹麦连接全国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势在必破的一道天堑。
地处北欧的丹麦主要由西兰岛、日德兰半岛和菲英岛三块土地组成。菲英岛面积最小,夹在前两者的中间;西边与日德兰半岛隔小贝尔特海峡相望,因峡面较窄,已架桥相连,东边与首都哥本哈根所在地西兰岛之间横卧着的就是大贝尔特海峡。此峡海面宽十八公里,浩浩淼淼,水急风大。迄今为止,两岸往来仍然依靠渡轮,每天运送约六千辆各类机动车,一百节火车车皮和数以万计的过往人员。渡轮运行缓慢,加之等候时间又长,甚为不便。
多少年来,丹麦人一直梦想着在这大海峡上架设一座桥梁,征服这道天堑,使丹麦东西南北交通畅通无阻。
现在,这个梦正在成为现实,大贝耳特海峡不久将变为坦途。
去年秋天,大贝耳特海峡大桥已破土动工。根据设计,全部工程将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修建铁路桥,先从西兰岛开掘一条八公里长的铁路遂道至位于海峡中部的斯柏罗格小岛,然后再建一座长六公里的铁路和公路两用桥至菲英岛。这一阶段工程预计于一九九三年完成。第二阶段工程是从西兰岛至斯柏罗格小岛之间架设一座七公里长的公路大桥,并完成另一侧两用桥的公路部分,预计到一九九六年完工通车。
海峡大桥的投资十分可观。按一九八八年价格计算,总额为一百八十亿克朗,约合三十亿美元,平均每公里一点六亿美元。丹麦人着眼于未来,舍得花这笔投资。
他们相信,一旦建成,大贝耳特海峡大桥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宏伟壮观的桥梁之一,从而使丹麦跻身于巨型桥梁建设强国的行列。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从经纪人到小说家
怡冰
对于42岁的美国国际军事题材小说家汤姆·克兰西来说,文学创作的成功绝不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富有青春活力的梦想”。自1984年他那轰动全球的处女作《追踪“红十月”号潜艇》问世以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为畅销书。在北美,《追踪“红十月”号潜艇》、《爱国游戏》和《克里姆林宫的红衣主教》已销售2000万册;在东京和伦敦,他的小说被热情好奇的读者抢购一空。目前,美国一家制片厂正在拍摄根据其《追踪“红十月”号潜艇》改编的影片。他的新作《旦夕之危》于1989年秋天付梓之前,美国颇有声誉的矮脚鸡出版社生怕被人挖走,不惜血本,给作者预付了400万美元的稿酬。
《追踪“红十月”号潜艇》是一部描写苏联最新式导弹核潜艇叛逃到美国的小说。1976年,苏联的一艘驱逐舰在瑞典附近的公海上叛逃未遂。此事触发了汤姆·克兰西的灵感和创作欲。他阅读了大量有关美苏海军的公开材料,采访退役潜艇军官,观看模拟美苏海战的电子游戏,以此事为蓝本,在狭小的厨房餐桌上潜心写出了《追踪“红十月”号潜艇》。小说由美国海军学会出版社出版后,惊动了白宫、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以及新闻总署的头面人物。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也在白宫邀见作者。不仅如此,据《时代》周刊报道,苏联驻美大使馆也迅速购买此书,并送往莫斯科。此书的成功使汤姆·克兰西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克兰西能在国际军事题材小说中一举成名,并非他有与此相关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他从未在军界或情报机构供过职。青年时期,他虽毕业于大学文学系,却要深藏起小说创作的梦想,为了谋生,他只得去一家保险公司干经纪人的行当。后来,他和妻子万达在华盛顿市郊经营一家小小的保险行。但他仍不忘情于写作。他在妻子的埋怨、孩子的啼哭、拮据的经济境况中艰难地编织着美妙而神圣的文学之梦,直到1984年才实现了夙愿。对于许多小说家来说,创作国际军事题材小说是颇有难度的。这对克兰西更是如此,因为他无法接触秘密材料。尽管如此,他却能凭借良好的艺术感觉、丰富的想象力与对文学的真诚,从浩如烟海的公开出版物中寻觅涉及军事、恐怖活动及国际关系的资料,进行曲折奇特的构思,写出一本本有关人类安全题材的小说。在《追踪“红十月”号潜艇》中,涉及海战、海军装备与技术的描写,都令海军专家叹为观止。
为了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克兰西不断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依赖扩大自己的艺术感受世界。他广交朋友,尤其愿与军界人士结友。他认为军界朋友会成为激发其艺术灵感的不竭源泉。此外,他还准备接受美国航空理事会的聘请,担任它的义务咨询顾问。“我们想利用他的创作技巧来激发公众对航天计划的热情。”该理事会的一位人士这样说。
克兰西已功成名就,他在马里兰州切萨皮克湾修建了一幢漂亮住宅,和妻子及4个孩子住在那里。每当写完一部作品,他便携带家人乘车漫游美国,一边饱览迷人风光,一边休整和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像所有声名显赫的作家一样,克兰西身后总有一大群出版商蜜蜂撵花般向他索稿。有时候,他难免生厌。“我真不想有截稿日期而造成的压力,”他对记者说。其实,他是难以停笔的。《旦夕之危》刚交稿,他便与一家出版社签定了创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为题材的小说《毫无悔恨》的合同。也许这部小说写得更精彩。至少作家本人有这种信心。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西班牙港不在西班牙
王葵
“西班牙港在哪里?”你可能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当然是在西班牙呗!”其实不然。西班牙港不但不在西班牙,而且也不在欧洲。西班牙港在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东南端,靠近南美洲大陆,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的首都,距地处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有上万公里之遥。
如果一般人不知道西班牙港在哪里,还无碍大事,顶多说你世界地理知识浅薄。如果是从事经贸或外事工作的人误认为西班牙港就在西班牙,不仅会贻笑大方,而且会造成不良后果。
最近我在加勒比海岛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就听到有商人抱怨:一些人常把西班牙港误认为是西班牙的港,在欧洲而不是在加勒比海。
这一字之差,不仅耽搁了生意,商人不满意,同时还使自己蒙受经济损失。
西班牙港是一座美丽的滨海花园城市,在北纬11度,恰好是南北美洲的中心,有“美洲的中枢”之称。它之所以叫“西班牙港”,据说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在400多年前曾一度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有关。西班牙港地近赤道,终年炎热。原为印第安人村落,1774年起成为特立尼达首府。目前有人口10多万。它不仅是西印度群岛的海空交通要站,也是加勒比海主要深水港之一。
离开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时,友好的商人还一再叮嘱我:请提醒中国朋友,西班牙港不在西班牙!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奇寒和干燥——
火星气候两大特点
近些年来,各国科学家对火星气候的“描述”千差万别,莫衷一是。但在英国最近召开的一次国际专题会议上,分歧似乎得到了统一。在会议结束前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中,火星气候得到了迄今为止最准确、最全面的说明——
由于火星要比地球距太阳远一倍半,火星获得的太阳能也不及地球的一半,加上火星大气层远不像地球大气层那么“厚密”,因而地面上的热量极易散发出去,火星的年平均气温仅零下53摄氏度,比地球要低得多。在这样的超低温下,水无法呈液态,因而谈不上有雨雪,也根本见不到江河湖海。
超低温使火星两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冬季化作冰霜,这就是地球上通过天文望远镜也能看见的白色冠状物。在火星的其它地区,大气层中的主要成份二氧化碳的20%也会在冬季化成冰霜,这使火星上的大气压在不同季节变化甚大。
由于火星无水,地面终年尘土飞扬,天空布满密密的尘埃,尘暴往往覆盖半个火星,而且要在40米高空滞留好几个月。每当春夏之际(此时离太阳较近),火星南半球上便出现特大尘暴,此时要回避任何着陆。
奇寒和干燥是火星气候的两大特点,形象些说,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撒哈拉大沙漠和最寒冷的地区南北极与火星相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
若水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峡谷溪流 (苏联版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