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小医院创出“围产”新路
关春芳
“临床—科研—实践”的从医之路,使北京市复兴医院妇产科在最近10年内取得8项重要科研成果。尽管是出自一家区级医院之手,可他们制订的产前检查项目标准,已被卫生部列入“全国城市围产保健管理办法”在全国实施。科学运用传统经验,加上大量的临床科研使他们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围产医学。这家医院的孕产妇死亡率已达万分之一(卫生部标准是万分之二),围产儿死亡率也达6.7‰(北京市标准12‰—16‰),均居全国前列。
更有趣的是,这家医院改变了分娩听其自然的被动接产流程,自1983年就实行了有计划地控制住产妇的产程,使82%的产妇(包括高危产妇)能在白天人为地按计划从容分娩。平均产程由16小时缩短至10小时,由于大大降低了分娩前的疼痛,来这里生产的产妇产前都能平稳地在睡眠中度过。他们还在剖腹产中创造了“子宫全肌层缝扎法”,用于3695例,防止了产后大出血。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中国营养指南歌诀
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所长 朱相远
营养指导是个重要的社会教育课题。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常设营养指导委员会,专门从本国的经济条件、消费水平、健康状况、食物供应、饮食习惯等因素出发,结合营养学原理,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营养指南,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宣传普及。
我国营养学界对此也十分重视,曾提出许多指导性意见。笔者将这些归纳成“中国营养指南歌诀”,现介绍给大家。
中国营养指南歌诀:
食物多样化,宜杂不宜偏;
三餐讲平衡,精粗搭配全;
每顿八成饱,收支正相抵;
脂肪勿过量,少糖莫贪甜;
常吃绿叶菜,适当少用盐;
可饮低度酒,喝茶不吸烟。
这12句歌诀,基本概括了营养学对我国人民饮食的一般性指导。
  粗粮杂食颐天年
人们每天要通过各种食物,从外界摄入几十种营养素。由于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素的构成、比重各异,因此所吃食物的品种越多、越杂,就越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从小就要防止偏食,养成杂食的习惯。古人说:“烹龙爆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我国饮食习惯中的“杂合面”、“腊八粥”、“八宝饭”、“大杂烩”、“什锦”、“杂拌”、“拼盘”等等,都是杂食的典范。
营养的消化、吸收是个持续而又缓慢的生化过程,必须细水长流。早、中、晚三餐要保持平衡,一般以3∶4∶3比例为好。“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原则是可取的。主、副食中的精、粗食品也要搭配平衡。“食不厌精”的原则是不科学的。目前城市居民应适量增加粗粮的供应。平时缩食,逢年过节暴饮暴食,是贫困型生活方式的饮食习惯,应逐渐改变。
  新鲜蔬菜营养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由于忽视营养指导,“肥胖”的阴影笼罩着许多人的心头。“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吃得过饱不仅难以消化吸收,还增加肠胃负担。收入大于支出,多余的热能就以体脂沉积,岂有不胖之理。油脂摄入不要过多,不要因贪甜而吃太多的糖,都是值得注意的。
喜食各种新鲜蔬菜,是我国人民良好的饮食习惯。绿叶菜的营养则更高一筹。在冬季的北方,能常吃点绿叶菜将是很有益的。食盐是不可缺少的营养,但有些地区口味较重,应注意适当减少盐的摄入量。
    饮茶忌烟益处多
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适量饮用一些低度酒,不仅增添生活的欢乐,也有益于健康。但过量饮用烈性酒以达一醉方休的酗酒习惯,无论对本人的健康,还是对后代的优生,都是十分有害的。喝茶是我国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营养健康益处甚多。传统的茶文化应加以弘扬。从西方传来的吸烟习惯,确实有百害而无一益。但至今我国烟民仍有增无减。这种不文明的习惯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讲营养一要“因地制宜”,即因人、因时、因物而异,不可一概而论。二要有“度”的概念,适量可能是有益的营养品,过量则可能成为有害的毒物。
请注意:“你就是你所吃的”,或称“你即你所食”。这就是说,你的身体状况如何,就是由你自己长年一日三餐吃出来的。让我们大家都来注意自己的营养吧!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寒冬来临,济南军区,148医院门诊部青年护士对周村驻地的孤寡老人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图为去年11月18日,她们把自己买的热水袋亲手送到李家庄敬老院的8位孤寡老人手中。 储祥明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在实践第一线

  炉火正红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赴基层锻炼纪事
李梦超
1989年10月初,中国人民大学57个专业142名由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在进入正常学习之前,到北京印染厂、北京制呢厂、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等9家企业,接受为期一年的基层锻炼。两个多月来,社会实践熔炉的陶冶,使同学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这里采撷的是砧锤之间迸射出的几片火花。
   学习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
大地初凝,北京焦化厂的炼焦车间依然炉火熊熊。
熄焦的云雾还没有飘散,身着白色石棉服的热修组工人,便冲进12米高的立火道,冒着六七百度的高温,修补灼热的炉膛。
为工人做助手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89级硕士研究生李京文,接应在炉门框口。他满脸乌黑,全身浸泡在汗水中。迎面扑来的热浪使他窒息,背后袭来的寒气又使他觉得彻骨冰凉。在惊心动魄的生产斗争场面中,一种对工人的无限敬意从他心底油然升起。这位22岁的青年知识分子谈了自己的感受:
“过去从文学作品中读到过脱下衬衫拧出汗水的描写,如今是眼前活生生的事实;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革命诗句自己也能背诵,现在真正算是身临其境。为确保首都的煤气供应和焦炭的正常生产,工人师傅冒高温检修炉体,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用汗水和生命换取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表现了崇高的主人翁责任感。热修组的双标兵红旗班组称号,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班长师傅修炉时第一个往里冲,事事带头干,拿奖金时却总是要第二等。工人师傅的奉献精神绝不是动听的空话。如果我们这一代人都具有这样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中华民族的振兴会来得更快。”
这位国际共运专业研究生,打算在基层锻炼期间,广泛接触工人群众,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对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作出理性的概括。
女同学王伟当了调色工,烟熏火烤,使她产生了较重的过敏反应,转动脖颈都很困难。她看到,一些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师傅早来晚走,兢兢业业,有的师傅伤病在身却不下生产岗位。这种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使她深受鼓舞,这位文弱的女生一直没有离开生产岗位。
意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同学们对党的感情有了新的升华。一些同学说,学习工人阶级优秀品质,使我们对她更加热爱。
    在大工业的权威面前
“进门者请放弃一切自治!”
无产阶级导师恩格斯在《论权威》中,借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中的一个句子,来说明大工业的权威。
同学们走出象牙塔,跻身于社会化生产的序列,亲身领略了恩格斯所描述的意境。
准时上下班交接班,进厂打卡,没有午休,厂纪森严,按程序操作,按指令办事,……这些似曾相识的规矩,在运行着的机器设备面前,竟是如此严峻,使某些同学的“自尊”变得苍白无力,以致于许多同学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培养新的起居习惯。
有一位同学第一天上班就因迟到没有打卡。为了争回这口气,第二天夜里他头一次醒来只有午夜0点,第二次醒来刚刚凌晨2点,第三次醒来时针仅仅指向4点,他索性不再入睡,等待上班。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燕化公司三厂的几位同学,随车间四班三运转。上岗工作不外是两小时一巡视,查仪表,作记录,检修设备,搞卫生,看起来劳动并不繁重。但是对于夜班不能睡觉,在岗不准看书等规定则必须严格执行。尤其是没有师傅的指令绝对不许乱动阀门开关。因为在这个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车间,举手投足都牵动全厂的安危,关系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在与大自然搏斗的前线,在大工业的权威面前,同学们懂得了铁一般纪律的深刻含义,组织纪律性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加强。
    想工人农民所想
来到基层,理想和实际的差异,感觉和真实的冲突,逼得同学们苦苦思索,他们多处留心,勤于动脑,争取这一年收获得更多。
在本科学习期间,官僚主义、办事效率低是最让这些学子们激动的话题。而且由于某些人的过分渲染,常常使某些人把这些令人深恶痛绝的字眼归咎于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来到基层,同学们感到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他们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熟悉情况、精通业务、认真负责,带领工人实干。这些同志汗水和工人洒在一起,心和工人联结在一起,并不是想象中的官僚主义老爷。他们认识到,把少数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甚至立场感情方面的问题,加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头上,至少是不公正的。而且看到,官僚主义、办事效率低是党、政府、企业和广大干部坚决反对和正在大力克服的弊端。一些同学在参与某些具体工作以后,深深体会到,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项任务并不那么简单。
他们很有感慨地说,青年学生脱离实际,把事情理想化,认为应该办到的事情而没有办到,不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就乱发议论、乱指责,这种思想方法未免失于偏颇。
程忠权、吴文涛、刘敏等几位同学,前不久离开各自的生产岗位,代表北京第二毛纺厂参加了昌平县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利用这个机会,她们和当地干部群众广泛接触,并请主持这个工作的二等功臣、派出所李所长介绍昌平县的情况。她们了解到,这里的群众对于搞什么西方式的民主根本不感兴趣,所关心的更多的是温饱问题、柴米油盐问题,而且深信,为解决温饱问题、柴米油盐问题,党和国家尽了最大的努力,花了相当的气力。在群众眼里,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昌平县发生了了不起的变化,而且正继续往好的方面变。群众说,中国这么大,情况那么复杂,有这样的发展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里的人民群众理解党、理解国家,对社会主义满怀深情,特别希望安定,不希望乱。还有的同志针对动乱“精英”提出的把中国变成三百年殖民地的反动谬论,尖锐地指出,如果给共产党三百年,中国肯定会成为一流的强大国家。当地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评价,帮同学们弄懂了很多问题,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请为孩子们写作科学文艺作品
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第二届评委会副主任 章道义
传播科学思想,提倡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尽心尽力,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优良传统。也是当今世界诸多国家科技界普遍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少年儿童是祖国和人类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力军。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将对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发生深远的影响。
向儿童、少年传播普及科学技术的最普遍、最持久、最有效的方式是创作出版各种文学体裁的科普作品,如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趣谈、科学诗歌、科学寓言以及科学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等科学文艺作品。因为它们生动、形象、有趣而且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小读者进入科学胜境,引起小读者的种种联想和向往,并从中得到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教育。既便是采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电视、电影和录像,也要有一个好的脚本。
但是,这几年来,为儿童、少年创作的科学文艺作品实在太少太少。据粗略统计,改革10年来,全国共约计出版各种科普图书2万多种,其中以儿童、少年为对象的图书约占15%,但其中大部分为各种学习指导类图书,一部分为一般知识性读物,可以列入科学文艺的作品为数甚少,是一个十分薄弱的方面。因此,宋庆龄基金会决定将这一届的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授予近几年来为儿童少年创作的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科学寓言等具有文学性的科普作品,以提倡、推动儿童、少年的科学文艺创作和出版工作。
评选的结果,原定12个得奖名额,只评出了8个。不仅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三等奖也没有满额。当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好作品没有被推荐上来,被埋没了。但总的状况,确实是不景气的。
是我国的科学家不会写作儿童科学文艺作品吗?的确,为孩子们写作不是一件易事。华罗庚就曾深有体会地说:“深入固然不易,浅出更是困难。”更何况为孩子们写作科学文艺作品,既要有科学根基,又要有文学素养,还要熟悉儿童、少年的心理和语言特征。因此,不能要求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长于此道。但在我国的几百万科技工作者中,擅长写作,颇有文采的人,是大有人在的。仅笔者所知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和中青年科学家中,就有相当一些人是既有学识,又有文才的饱学之士,并有不少人写过一些颇有影响的科普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的已被选入各种文选和教科书中。在这几年举办的各种全国和专业性的作品评奖中,不断地有些新人新作涌现,说明科技界的潜力是很大的。关键还是一个重视不重视和能不能挤出时间的问题,如果有1%的科技工作者愿意挤时间为此奉献一份力量,全国就会有几万人的创作队伍。每个人在一生中为儿童、少年写作一本科学文艺作品,全国就会有几万种科学文艺作品。其中即便只有1%的优秀作品,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其影响和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乐意挤时间为孩子们写作,也希望出版界为科学家们写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与帮助。
这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科学和文学结合的需要,也是科学家们自身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需要!
让我们像宋庆龄名誉主席那样,关心爱护儿童、少年吧!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身在异国 魂系中华
——记中国药科大学胡育筑博士
周希龙 晓舟
胡育筑1989年9月13日通过博士论文答辩,9月25日就风尘仆仆地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
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到中国的南京,远隔万水千山,且中途转机,如此神速,人们无不惊讶。然而,更多的则是赞叹,赞扬和敬佩这位如期归国的巾帼学子——中国药科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的胡育筑博士。 
  在“动乱”中
胡育筑1987年9月由国家公派赴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深造,投师于国际著名分析化学家门下,致力于计算药物分析方面的研究。
然而,正当她潜心学业并将取得突出成就之时,中国发生了动乱。一些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摇唇鼓舌,置客观事实于不顾,对我国局势进行了许多所谓报道和评论,从而掀起了反华浪潮。
身在异国他乡的胡育筑心里十分不安,她忧虑着祖国的命运,从心底发出“我们的祖国再也经不住折腾”的呐喊。
子夜之时,人们已进入梦乡,她却在伏案疾书,给国内的亲友写信,告诫家人务必跟着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信中,她还以自己在国外耳闻目睹的大量事实和切身感受说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不仅如此,她还不失时机的向身边的外国学者、包括自己的导师宣传中国建国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决支持党中央、国务院为制止动乱所采取的一系列果断措施,帮助外国学者正确了解和认识中国形势,充分表现出一个科学教育工作者鲜明的政治立场和炎黄子孙的拳拳爱国之心。
    “我的岗位在祖国”
胡育筑获得博士学位之时,正是我国平息反革命暴乱不久。根据比利时政府的规定,她完全可以申请延长居留,并得到奖学金;也有一些好心的比利时朋友愿意为她找到年薪优厚的工作,但胡育筑始终没有改变按期回国的决定。
她一再向导师讲明自己对国内局势的看法,并表示:“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国家花了很大的代价送我出国学习,我不能辜负祖国的重托。一个正直的人,应该具有爱国之心,这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我一定要回去为祖国服务,把学到的知识带回祖国,促进祖国本学科的发展。”她执著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感动了导师。
胡育筑这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绝非一时的感情冲动。
事实上,她从踏上异国土地之日起,就一直在这种爱国热情的鼓舞下学习和工作。她在国外期间,为了多了解国际药物分析界的最新进展情况,多次自费参加在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举行的国际会议,她还千万百计地收集国外药学教育和专业资料,为回国更好地教学和科研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眼下,她正满怀热情,带着学业成就,雄心勃勃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我们由衷地祝愿胡育筑博士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走向高技术领域
——记上海钟表元件厂借“梯”攀登的事迹
李正华 郭春华
寄自扶桑的公函
1989年7月11日,上海钟表元件厂厂长虞毅伟接过从东邻日本“飞”来的一封公函,心中既紧张又兴奋。这封公函将判定他们日夜为之奋战的小型石英振子的命运。
公布的数字令人振奋:频率偏差只有3.42PPM,大大优于规定的指标;等效电阻好于日本精工、西铁城产品;温度、跌落、弯曲、老化、防震等其他15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日方专家作出了异乎寻常的评价:该厂生产的石英振子产品,可以当之无愧地销售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
小型石英振子是一种高技术产品,也是石英钟表的一个心脏部件。它每秒钟能发出3.2万多次高稳定的振荡频率,能保证石英钟表日误差不超过正负0.5秒。因为有了它,国外薄、小、新、奇的石英手表层出不穷,并像潮水般地涌向中国市场。可是偏偏这样一个关键元件,中国自己不能生产,仅上海一地每年进口这一元件就需50多万美元。
上海有关领导部门决定借“梯”攀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来生产石英振子。引进的责任自然落到了曾经生产过大石英振子的上海钟表元件厂身上。
第一批登“梯”人
虞毅伟正在进行思考。上海钟表元件厂虽然在60年代初期,以自力更生精神试制出第一粒“争气钻”(手表轴承宝石),也生产过大石英振子,但这小石英振子加工太精细了。最挠头的还是这一产品利微量大,设备投资又相当于再建一个钟表元件厂,如不能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或效率不高,工厂就可能背上沉重的包袱。风险太大了。第一步棋该往哪里走?
关键是要有登“梯”人。抓好技术骨干的培训,这是一个关键。虞毅伟把组织精干人马出国培训的任务交给了细心而又懂行的得力助手陆晨。
第一批登“梯”的15名勇士组成了,他们几乎全部是劳动模范、生产能手和技术骨干。有人说出国培训是愉快的公费旅游,是“美差”。可是当这些勇士踏上飞机东渡日本的时候,人人心上似压着一块铅。培训团团长、临时党支部书记陆晨心中清楚,这次培训时间只有52天,要求不仅掌握引进线的全部工艺操作,还要掌握加工原理及设备的性能、维修等技术,任务十分艰巨。一到日本,陆晨就把党员集中起来,召开了第一次党支部会议。陆晨说:日本是以快闻名的,我们要以“长”(延长工作日)制快,以“勤”制难。这个意见得到全体成员的赞成。于是临时党支部作出第一个决定:谢绝每星期天由日方安排的游览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
高节奏的工作,单调的生活,使人疲惫。几天之后许多同志吃不下饭,有的人脚肿得鞋子都穿不进,不少同志工作一完就拖着疲倦的身子倒在床上。培训人员克服种种困难,脚站不稳,就用一只手支撑着工作台继续干;疲倦了,用浓茶、万金油提神。短短52天学习,15位赴日成员平均掉了3.5公斤肉,而陆晨体重竟减轻了7公斤。艰苦的代价换回了可喜的成果,他们顺利通过了日方严格的技术考核。日本朋友十分钦佩,一位公司老社长破例4次接见,称赞他们是“最优秀的工人”。
    “严”字当头
初战告捷,鼓舞了全厂职工的信心。设备安装开始了。这条生产线的设备有51%是国内自己配套的,工作量多,难度大。为了保质按时完成,厂领导规定所有设备、工夹具和原辅料都要达到国际标准;有关人员必须由日本专家和出国培训过的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并按国际规范化标准考核。“严”字当头,使安装工作进展顺利,尽管厂房、设施、管道、设备、工装、原辅材料,环节众多,但是全厂按照日方要求管理得有条不紊。
1989年3月25日,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了第一只小型石英振子合格的数据。
试生产成功了!日本专家一查记录,从今年2月19日设备进港,到生产出第一只合格产品,前后只用了1个半月时间。而建成这一条流水线,在其他发达国家需要半年时间,就是日本也需要3个月!中国工人又创造了一个新记录!
当人们回顾总结成绩的时候,还有一个新的发现: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大部分干部和职工几乎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也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而他们没有伸手多要一分钱的奖金。
产品“空白”就是用这种精神填补的,技术“第一”也是用这种精神创立的。一位专家感动地说:他们不仅仅填补了一项空白,而是铺设了一条走向四个现代化的金色之路!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上好生活第一课
水竹
上海钟表元件厂工人们走向高技术领域的事迹,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工人阶级是一支最有理想、最守纪律、最能吃苦的队伍。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是一个学生要具备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必须经过努力学习和刻苦锻炼。正因为如此,党一再教导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相结合。可是这几年这一思想渐渐淡化了,久而久之,藐视工农、轻视实践的观点在大学生中有所抬头,有一些同学认为只有自己独立思考意识最强,智商最高,思想最净化。应该说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可否认多数大学生有极强的爱国心愿,但毕竟年轻识浅,对国事世事了解十分有限,因此在政治思想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动摇性,有时因为偏激还会走向反面。
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国情,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十一亿中国人民现阶段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接触工农、了解工农。书本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对实际工作做出贡献。一切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都是自觉地坚持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和方向的。
中国人民大学去年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尽管在基层锻炼才两个多月,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与工人在第一线一起劳动、一起流汗,才发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在基层锻炼的大学生要成为工人阶级中的合格成员,就得先从身边的工人师傅学起,一点一滴地从他们的优秀品质中汲取精神力量。
我们希望在生产第一线锻炼的大学生珍惜这一年时间,多培养点工人阶级感情,多交几个工人朋友,在了解国情的同时,使自己成为脚踏实地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