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01-04

1990-01-04新闻联播 文字版

文人说画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文人说画<br/> 方成 端木蕻良<br/> 唐代大诗人王维,被后世称为画中有诗;宋代大诗人苏轼,被称为诗中有画。中国还有一种文人画的传统,像赵孟頫的马、高其佩的指画、傅山的山水……,他们都是些有修养的文士,他们作的画,都成为艺苑所瞩目的珍品。近代的陈衡恪、苏曼殊等人,也都能画。所以,许多画家,大都通过当时文人的欣赏和品题,向世人推荐,才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流传。王维画“雪里芭蕉”,可谓以诗情创画意;苏轼题《书李世南所画之秋景》: <br/> 野水参差落涨痕,<br/> 疏林欹侧出霜根。<br/> 扁舟一棹归何处,<br/> 家在江南黄叶村。<br/> 可谓以诗笔当画笔。中国画的题词,常常有画龙点睛的妙用。齐白石早年画一群虾,题曰:“鱼龙不见,虾蟹偏多。”又赋予这幅画更深一层的意义。文与画相辅相成,文人与画家常合二为一。<br/> 画的种类很多,不止于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及民间绘画,还有西洋传来的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漫画、版画、招贴画;也有东洋传来的画;有谁也看得懂的画,还有谁也不敢说看得懂的画。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日新月异。文人呢?分类就更多了,不但有传统的诗词歌赋、诗曰子云、之乎者也的专家,还有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戏剧、戏曲等作家和各门专业的学者、教授、理论家。他们与画、和画家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确是个令人十分感兴趣的问题。<br/> 也正因此,中外文化出版社约我们编一本文人对于绘画的评说文集,这想法很新颖开阔,我们便漫应下来了。但这个集子征稿期间不过一两个月,约稿函尚未发完,便承各地朋友纷纷赐稿。有站着写的,有躺着写的,有追着写的,有从国外赶着寄来的,各申论见,各叙所怀。这就表明现代文人与画、及画家的关系,是多么紧密无间了。不但文采流动,立论也是辉映理趣,有的还提到许多书画友人的轶闻逸事,更为人们所乐知。<br/> 书名《说画》,意为雅谈,上天下地,淋漓尽致,表现出洒脱自然的气氛。说者自得其乐,读者广识其闻。当然,这种编法,不是首创,半个世纪之前陈望道先生所编的《小品文与漫画》,已是先行。不过,现在有所发展,这个小集也许更具新意而已。<br/> (按:这是本文二位作者为《说画集》一书所写的前言)

孙其峰和肖形印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孙其峰和肖形印<br/> 高惠敏<br/> 只见图形而不著文字的印鉨,历来有“螭纹”、“形肖”、“图像”、“图章”、“鸟虫印”等名称,现在一般被称为“肖形印”。这类印章,在古代可能用作佩带避邪,取证凭信,钤制封泥或描记图腾,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到汉代较为盛行。元明以后,随着篆刻艺术的重振,肖形印从无名工匠的即兴制作变成了篆刻家展现艺术风采的新的形式,成为别有特色的独立篆刻门类。<br/> 从传世的原物或印谱看,肖形印以动物形象为多。龙、鱼、虎、马、鹿、犬、凤、鹤、鸭、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都是入印的题材。此外,人物、车马、神怪、楼阁以及狩猎、战斗、歌舞、演艺、百戏也常成为表现的对象。印中鸟兽人物,古朴简练,极具时代风采,除别具欣赏价值外,对历史研究还有重要的参证旁启意义。<br/> 肖形印延续至今,又有新形式和专家出现,有人专擅表现一种动物的各种面貌形态,有人能作人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从传统着眼,肖形印以古拙的造型、简明的刀法和灵动的虚实为艺术特色;现代人作肖形,除承袭古风之外,还须竭力简约、夸张和变形,如同水印木刻小品,以能见刀趣、石味和印感的佳构最耐人寻味。<br/> 这里发表的几帧生肖肖形,形象生动、构图新颖,是著名画家、书法家孙其峰教授的作品。虽属偶一为之,却已在方寸之间透露了作者画家的构思奇巧、书家的虚实自如和印家的刀法沉稳。<br/> 孙先生是山东招远人,今年已届七旬,毕生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世人皆知他是大画家,却对他在教学上的卓越建树少有所闻;有人又以他的篆隶气魄宏大、苍劲醇厚尊为书法名手,却不知他在篆刻上也曾苦心经营,能集传统艺术之大成。孙其峰先生是一位修养深厚、兴趣广泛、思维机敏、讲究方法却又很愿意下死功夫的人。天性开朗幽默和处世认真谦逊,使他的艺术别具旺盛的活力和强烈的个性。这里,威武的虎、雄健的马、诚实的牛、调皮的猴,以及温顺的兔和狡黠的鼠,都被他用刀与石赋予新的生命,它们分明是画家笔下生动的造型,又似乎在诸多古器上能寻得民间艺术的踪影。《其峰画语》有云:“离象而求,就是敢于舍去那些无关本质的枝节,突出应当突出的东西——‘神’。离象而求的结果,就是‘不似之似’”。听其言,观其印,想读者也能稍稍领略孙先生的创作匠心。

桔子熟了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桔子熟了<br/> 叶廷芳<br/> 45次特快列车过了金华站就向浙西的金衢盆地疾驶,进入衢州市的范围,南边那红土壤起伏的山恋和田垅上,满目是葱茏的桔树,有的还没有成年,有的则正在挂果,绿树丛中不时透现着斑斑色彩,那是采桔的姑娘们出没在树林间。这时,伴随着火车的节奏,我心头不禁响起了50年代《桔子熟了》那首名歌,就像当年在北国我一听到这首轻歌曲,就想起桔乡的金秋时节一样。<br/> 车过“樟树潭”,一片广袤的平展展的原野出现在眼前:这是盆地中的盆地,是衢州有名的“千塘畈”,大自然给予衢州人的唯一的便于种庄稼的地方。如今这里与庄稼相伴的还有一片片四季常青的桔林和一座座砖瓦新盖的村落,此外还有一座庞大的化工城。哦,这果真是“千塘畈”吗?回忆的长丝不断把我牵回到过去,脑海中一再浮现出那个“万户萧索鬼唱歌”的荒凉景象,原来这个“畈”先前并不是种庄稼的米粮仓,而是个血吸虫的温床,曾经夺走过千万人生命的坟场。我小时候曾经两次穿越过这个地方,岁月洗不掉我的记忆。作为一个曾经也被这个“瘟神”袭击过并且也曾与家乡人一起与这一天敌搏斗过的过来人,看到今天这派景象,昨天上火车时被北方的寒冷冻凉了的心一下子就温暖过来了。<br/> 到了乡下的老家,这里的秋色更使我兴奋:以往从来没有人种桔子的这个村子,现在几乎家家成了业余的桔农,就连我自己的一对兄弟,各自就收了一千多斤;我的一个外甥则有五千多斤;据说本村还有三户人家上了万斤!年正花甲的姐姐对我说:“你小时候爱吃桔子,却吃不上,就到梦里去过瘾——你不是说过做梦买了一大筐桔子,放在床底下,想吃时就摸一个出来……”哦,姐姐,你记得真清楚。是的,那时父亲患肺痨,每天早晨咳得不行,常去镇上买一二斤桔子放在枕边,咳得难受时就吃个把,用来镇咳,偶而也递一个给我。我拿在手里摸了又摸,闻了又闻,总也舍不得吃……<br/> 我出生的这个村子位于衢北,座落在崇山峻岭之麓的丘陵地带。70年代以前衢州的桔园多集中在衢南,80年代初,大家才种桔树。这一措施当然与衢北水利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名扬省内外的大型水利工程——铜山源水库的建成有直接关系。于是,荒山被征服了!家乡人民的这一成就,不仅改变了农业经营的结构,丰富了经济生活的内容,而且明显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使衢州地区的森林覆盖面达到总面积的42%,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三倍半。<br/> 我去衢县石梁区的一个桔乡,领略了一番桔林的喜人景象。我们站在约200米高的山坡上,向下俯瞰,只见一垅长长的田地伸展出十几里之外,其间座落着间距几乎相等的三个大型村庄,那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新农舍在午后的斜阳下闪烁着亮光,有一种明暗清晰的层次感;傍晚的炊烟还没有升起,显得格外宁静;但远远近近的“鸡犬相闻”构成一种立体的音响效果,透露着宁静下的活力与生气。再环顾周围,那马蹄型的、海拔三五百米高的山坡上,到处是密密匝匝、郁郁葱葱的桔树,焕发着蓬蓬勃勃的生机。<br/> 硃桔,个子较小,颜色深红如硃砂,是衢州正宗名桔,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南宋以来就列为贡品。但衢州人目前种得最多、最为之得意的是“栟柑”,这个陌生的桔名近年来我才听到,它的特点和优点是个大、皮脆、味美,与蜜桔相比,它便于存放,而且越放越甜,一般农家用传统的保藏法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br/> 1984年,衢州已成为浙江的第二产桔之乡,仅次于黄岩。在衢州市桔科所,我们又获悉:现在衢州已跃居为浙江省的第一产桔之乡,全年总产量300万担,超过黄岩!一位市文联的同志不止一次对我说:“下回你们换个季节回来吧,比如4月下旬,那时满山遍野都是桔花的世界,这种花洁白、清雅,朵小但繁茂,那时,即使在城里,也弥漫着它馥郁芳香。嘿,会叫你陶醉呢!”我立刻回答说:“好啊!——不过还是等退休以后吧!”桔子熟了我回来尝,桔花开时我回来赏;这里是我童年的摇篮,这里也将是我暮年的归宿。

播种者的节日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播种者的节日<br/> 播种者总是有节日的<br/> 当一片稻谷飘香的时候<br/> 那翩跹的燕子<br/> 就会把这一讯息<br/> 缚在翅羽里<br/> 告知南方的土地<br/> 因此北方总有公开的秘密<br/> 于是天也透明地也多情<br/> 扯忙碌的风<br/> 站在河边裁剪节日的盛装<br/> 是的有播种就会有收获<br/> 不管昨天有多少凄风苦雨<br/> 今天的气候正宜笑声正稠<br/> 灿烂的阳光正艳丽<br/> 我们充满喜悦<br/> 用这激动的泪滴<br/> 去浇灌沉甸甸的遐想<br/> 我们所期望的日子<br/> 已赶在最初的雪花<br/> 燃烧成漫山遍野的鲜绿<br/>     庄稼人<br/> 土地最能读懂你的心思<br/> 于是你把思想<br/> 也种在这片温暖的土地<br/> 春天是一颗神奇的种子<br/> 洒向每一寸犁开的田野<br/> 每一个沸腾的日子<br/> 你站在田头<br/> 看这分娩后的土地<br/> 你说你最愿读秋季的书<br/> 这一张镀了金的扉页<br/> 会叫你回味一辈子<br/> ……

粮食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粮食<br/> 袁冰峰<br/> 没有粮食<br/> 人瘦得唱不出歌<br/> 水瘦得流不进土地<br/> 山瘦得结不出果实<br/> 没有粮食<br/> 锅碗瓢盆没有香气飘出<br/> 空气很沉<br/> 生命很渴很饿<br/> 于是人们绷紧神经<br/> 把种子撒进土地<br/> 把感情撒进土地<br/> 生命旺盛地成长<br/> 绿色起伏如绸<br/> 向四方飘着歌声<br/> 歌声唱甜了汗水<br/> 唱圆了月亮<br/> 家家户户盆盆罐罐<br/> 盛满粮食的新传说

三颗樱桃(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三颗樱桃(版画) 丛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