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人——挖不尽的潜力
——凌源钢铁公司经理宋士田一席谈
梁海暄
“困难家家有,招法各不同,悲观泄气没有用。你来这几天看到了吧,外面一片叫难声,厂内一片鼓劲声,数九寒天,‘夺铁增钢’干得热火朝天。关键是事在人为,自己的梦还得自己圆。”辽宁凌源钢铁公司经理宋士田讲话开门见山,“怎么过难关?我们凌钢从做‘人’的文章入手。人,别看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但这篇大文章做起来可难了,难,也得做。人是一座活的火山,有施放不完的能量,挖掘不尽的潜力。我们凌钢14000名职工,就是14000座活的火山,能量大着呢,潜力多着呢!”
    抓管人的人
58岁的宋士田是新中国第一代炼钢工,曾到苏联学习冶炼技术,从事企业领导工作已有12年。
“我非常欣赏外国一位大企业家的治厂秘诀,‘你可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但你不会变成两个人。所以,你必须能让下级一级一级地激励各自的部下,这样才能使人人都动员起来’。”
宋士田回顾一年的工作,深有感触地说:“从1988年四季度开始,我公司日用电指标被压缩了40%以上,各种原材料普遍涨价,初步匡算,去年全公司减利因素达4300多万元,铁路运输紧张,资金也不足。怎样组织生产?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首先抓住那些管人的人。我们需要的是‘于丛安’式既能领又能导的干部。于丛安是一轧厂副厂长,是我们树立的‘工作到位’的典型。他既谋划、决策,发挥‘领’的功能,又深入现场,开展思想工作,同职工一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导’的作用。去年冬季,烧加热炉的煤水分太高,温度总也上不来,于丛安深入到工人中,研究出四项减少煤水分的措施,攻克了难关。一轧连续创高产,日开坯创建厂以来最高纪录。”
“我们大力宣传了于丛安这个典型。‘于丛安’式的干部纷纷涌现,工人大干,干部也大干。一月份电力缺乏,开机不足。有的分厂领导春节不休息,带领职工到焦化分厂去卸焦炭,手磨破了,鞋割破了。工人开70%工资,干部开50%。谁也无怨言。有的分厂领导率领职工到建筑工地找活干,增加盈利。由此看来,管人的人若都振奋起来困难就容易克服。”
    使管人的人抓人
“如何使管人的人抓人?我们提出了‘面向基层,活跃班组,着眼实际,工作沉底’的16字工作方针。因为班组是企业中最小最活跃的基层单位,而几百名兵头将尾的‘小领袖’们成了构筑企业大厦的钢筋铁骨。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选拔、培养工段长和班组长上。去年公司一级办了15期培训班;一轧厂还召开了‘班组长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发布会’,使班组长水平有明显提高。
“年初,我们把减利因素层层分解到各基层单位,造成了‘重重困难万人担’的局面。机械设备口分到了800万元任务。广大职工都行动起来分兵把口。看库的,压缩库存,处理积压;搞计划的,将外委加工转厂内加工;采购的,挑质优价廉的买;技术人员小革小改。一年下来,这个口实现扭亏增盈811.4万元。仅降低钢锭模消耗一项,就节约生铁1081吨,价值129.35万元。
    让每个人都施放能量
“要让每个职工都尽心尽力地为企业而忘我劳动,施放出他自己的那份能量,当厂长经理的,就得时刻把群众记挂在心上。我们班子成员大到生产、工作、学习,小到给职工做生日饭、生豆芽、做豆腐都经常过问。不管工作多么忙,也要经常到食堂、医院、浴池走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大家想的,领导去办,领导想的,大家去办。”这可能是凌钢人共同的原则吧。
去年,在20吨转炉扫尾投产会战中,氧气厂共产党员李树奎、张福林、孙贺林、金星等人,在厂长齐广瑞、书记李新生的带领下,为了保证按时供氧,冒着生命危险,带头参加了送氧“敢死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排除隐患,一次送氧成功。在公司开展双增双节活动中,汽运公司的司机们把小仓库多年积存的价值10万元备件全部交公;各分厂成立的“共青团回收队”回收废钢铁价值140多万元;一炼钢回收渣铁价值170万元。
宋士田激动地说:“有这么好的干部、党员、工人,我这个经理的背后,就像有千万座大山护卫着。去年,我们实际上克服了6000多万元的减利因素,钢、铁、钢材都创出了建厂以来最高水平,实现利税5500万元,比1988年提高了14%。”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郝日芬和隐形眼镜
本报记者 柏生
北京崇文门外幸福大街。在这条普普通通的街道上,有一座挂有“北京隐形眼镜有限公司”招牌的建筑物。许多人戴着眼镜走进去,而当他们出来时,却容貌已改,原来的眼镜不见了,她或他,顾盼自如,轻松舒适,恢复了脸庞的自然美,显露出活力和自信心。
这儿就是郝日芬任中方副总经理的中美合资企业,一个由美国博士伦公司与北京六○八厂合作经营的北京隐形眼镜有限公司。
今年45岁的郝日芬,就像她为之默默耕耘了20多年,付出全部心血的隐形眼镜产品一样,一点也不“特别”,一点也不“有形”。她没有显赫的学历,只有一个中专文凭。但是,她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已远远不能用普通人心目中的大学文凭来衡量。1964年,她从北京化工学校毕业后,即被分配到北京六○八厂从事隐形眼镜的研制工作。那时,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在隐形眼镜的研制上刚刚迈出第一步,郝日芬和同事们一起,在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材料的情况下,硬是摸索出制作隐形眼镜的方法。“文革”中,隐形眼镜的研制工作暂时停顿,而郝日芬的眼睛依然紧紧盯着世界隐形眼镜的发展,将国内外科技文献中的有关资料扎扎实实地搜集和整理出来。1983年,六○八厂和北京眼科研究所、清华大学共同研制出了软质隐形眼镜,使我国的隐形眼镜研制工作出现了可喜的进展。这一成果荣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功夫不负有心人。郝日芬和她的六○八厂的同事们在资金少、设备旧的情况下,利用国家的20万元拨款,终于使第一批软性隐形眼镜在1984年问世了。当时,一般人还不了解隐形眼镜的功能,为打开市场,郝日芬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6个销售点,使隐形眼镜销售量节节上升。1985年,六○八厂又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成功高含水软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86年末,北京六○八厂与世界销量第一的美国博士伦公司合资,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优质材料,生产更优质的隐形眼镜。为此,郝日芬到美国进行了考察学习。
1987年底,六○八厂厂房全部进行改装,并安装上配有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线,准备试生产。按合同规定,如果试生产不成功,且原因在中方,六○八厂将支付美国工程师来华的全部费用几十万美元。为了争这口气,郝日芬和公司的全体职工将全部心血浸透于这一事业中,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劳作,终于一次试生产,一次成功。1988年1月16日获得了美国博士伦公司总部批准的正式生产权。到该年年底,经过公司全体职工的努力,产值利润均超出董事会确定计划的数额。人均利润达20万元人民币,居全北京市合资企业人均创利之冠。公司也被评为北京市技术先进型企业。
北京隐形眼镜有限公司成功的秘诀何在?郝日芬不无感触地谈到,一个重要基础在中美双方不仅实力较强,而且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和真诚合作意愿。拿博士伦公司来说,它是被《幸福》杂志列入美国500家最大公司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眼镜保健产品制造商,技术、设备、产品均属世界一流,而六○八厂是国内最大的眼镜片生产厂家,隐形眼镜的生产也有20多年的历史,拥有一批精兵强将。在合资中,六○八厂出厂房、水电、劳动力,美方提供原材料(镜片毛胚)和配套消毒、清洗药水等全部设备仪器,并提供全部生产工艺。美方派人来厂进行技术指导,严格遵循博士伦公司的操作规程,用美国的检测仪器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并定期抽出部分产品到美国复检,使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参观访问中,记者看到,在密闭、空调恒温的车间里,穿白大褂、白鞋,戴白帽的工人们聚精会神地工作,车间里安静、清洁、井然有序。工人上下班打卡,上班时间不准抽烟、吃东西,八小时工作满负荷;工人经过严格培训,现在的定额同美国工人的定额相同。工人全部为合同制,合同期一年。郝日芬对记者说,这样,工人有危机感,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保证了生产的高效率。去年6月初,北京交通阻塞,公司职工出勤率在80%以上,老职工几乎百分之百上岗。为坚持生产,有的职工步行两个多小时。因此,去年1—6月份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倍。
郝日芬还陪同记者参观了厂内新建的免费为全国各地销售点培训验光人员的培训中心,这是他们周到售后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她强调做好售后复查工作。目前,他们已建立了有400多家眼镜店、100多家医院参加的全国销售网,而且有部分产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地区。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积极兴办“山地庄园”
崔光祖
引导群众加强土地开发和闲散地、荒废地的复垦,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各级土地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山西省土地管理部门,从去年开始,提出要开源节流同时并举,力争实现全省耕地增减大体平衡,稳定山西耕地面积,由耕地锐减变为逐年增加,实现历史转折。全省各级领导对此很重视,层层成立了土地开发领导机构,制定了规划,放宽了政策,进行了试点。据统计,全省去年复垦开发土地16.9万亩,耕地净减少转变为净增加7.4万亩。
山西省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3%。土地复垦开发有很大潜力。
近几年,广大丘陵地区的农民重新选择了一度被遗弃的山地,扎根山区搞开发。由于这些进山复垦开发土地的农民,一般都远离城镇、村庄,而为方便生产,又大都在山坳里、山脚下就近建有临时住处,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山地庄园”。办这样的“山地庄园”普遍投资比较少,效益也很好,一般投资三五百元便可上山办庄,三五年就可大见成效。若是搞以短养长,当年上山当年即可收益。农民说建一个“山地庄园”就等于开一个“小银行”。
据长治、吕梁、运城、晋城四个地市初步统计,这些地区丘陵山区的农民已办起这样的“山地庄园”2100多个,开发复垦土地9.5万亩。其中种粮食作物3.5万亩、经济作物1.1万亩、经济林3.4万亩,种草1.5万亩。沁源县去年就新建“山地庄园”144个,恢复几年前的撂荒山地9300多亩,预计今年就可产粮50万公斤,增加经济收入40多万元。
在建设“山地庄园”过程中,为避免过去那种盲目开垦,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当地政府和土地部门经现场勘察,明确划定“庄园”的开发范围。
对适宜开垦耕地的地带,由土地部门颁发土地开发证后才能开垦;宜种植经济林、木材林的地带,由林业部门发给林权证后植树造林;适宜种草养畜的地带,由畜牧部门划定草场使用面积。为了保护已开垦出来的土地,不少“山地庄园”在山上修筑了防洪渠,打了防洪坝。有的乡政府还选派技术人员帮助正在筹建的“山地庄园”,搞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规划。从而使绝大多数“庄园”能够得到科学治理。
“山地庄园”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农民复垦开发土地的一种新形式。在经营上,各级领导要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帮助,不要乱加干涉。而健全社会化、专业化和系列化的服务体系,则是办好“山地庄园”的必要条件。
从目前来看,不少“庄园”对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们要尽快改进服务工作不配套、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不然的话,就会挫伤农民上山办庄的积极性,已办起来的“庄园”也会中途“流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给他们提供方便,首先要做好“庄园”的通路、通电、通水工作,同时要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等主要生产环节的服务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好人才、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各种物资供应和农副产品推销等方面的问题。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以变应变 变中求活
——记古井酒厂的经营之道
阮亮
1989年,白酒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滑坡。名酒销售一落千丈,由“皇帝女儿不愁嫁”,变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很多厂家相继停产,甚至倒闭。然而,安徽亳州古井酒厂却是另一番景象,厂长王效金、党委书记杨光远带领全厂职工勇于进取,充分发挥大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经济实力,瞄准市场,以变应变,变中求活,争得了主动。年产各种白酒16583吨,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利税4200万元。在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上交利税五个方面都取得同步增长的优异成绩。
1988年下半年,白酒价格放开后,古井贡酒身价倍增。在极为乐观的形势下,厂长王效金冷静地提出“居安思危度难关,寻求机遇求生存,创造条件求发展”,放下名酒厂的架子,并制订一整套优质服务的制度和准则,为市场既提供一流产品,又提供一流服务,对华东、华北、东北、西北、中南、安徽六大市场实行目标管理,巩固了主渠道,开发了新渠道。
围绕市场,古井酒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对滞销的中档酒实施分馏,大力开发新产品,扩大低档酒的生产。该厂在没有增加任何设备的条件下,低档酒的产量从4000吨增到10500吨,创产值1400多万元。
商业占压企业资金太大,怎么办?古井酒厂试行代理商制,先后在全国选择了12家糖酒公司作为古井酒厂的代理商,相互信守章法。这些公司都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贷款回笼比较及时。
为了寻找新的市场,古井酒厂采用“点面结合法”、“点线结合法”。所谓点面结合法,即在国内不同市场上选择销售点,以点为半径,500公里划圆,通过点的销售,占领一片市场,而后向周围辐射。所谓点线结合法,一是选择南京至上海一线;二是选择了福州、厦门、广州一线沿海地区。现在,南京、温州、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已成为古井酒厂的销售网点。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黄土高原电子城
——访陕西彩色显象管总厂
本报记者 林钢
    (一)
咸阳自古帝王都,而今西郊崛起了一座电子城。我国第一家彩管厂——陕西彩色显象管总厂就坐落在这里。与其他电子企业一样,它还有一个用数码标示的厂名:国营4400厂。
没料到一家生产电视机零部件的工厂,规模会这样大。厂区占地面积比北京的故宫还要多出67万平方米。一上午参观,气喘吁吁。现代化的精良设备是从日本引进的,十年过去,维护保养得极好。彩管生产对于水、气和周围环境的要求很高,参观时要穿白大褂,戴白帽,换拖鞋。好多地方只能隔着大玻璃窗观看。工人进入电子枪车间,还要在门道内用6—7级人造风“风淋”几分钟,扫净附着在身上的尘粒。我参观过不少工厂,我得承认到这里有些眼花缭乱。时而管道纵横交叉,疑是到了化工厂;时而机器轰鸣,分明是机械加工企业。离玻璃池炉几十米就感到热浪灼人,而另一些车间则窗明几净,恒温恒湿,宛如进入科学实验室。
世界各国的彩管厂,都只是总装配厂,零配件由社会供应。4400厂却是个联合企业,除了总装,还有荫罩、玻壳、电子枪、偏转线圈、荧光粉等分厂和车间,一应配件俱由自己制造。进来的是原材料,出厂是彩管。当年引进时,日方是四家不同的公司,到了中国则建成为一个厂。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彩管厂,据说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现代工业的总趋势是生产专业化。这样的“大而全”的生产组织形式,究意是先进,还是落后呢?我请教过许多专家,得到的回答竟然都是肯定的。
“要知道,4400厂几乎是在孤岛上建立起来的。当时国内还没有任何彩管配件生产。”高级工程师陈桂生这样说:“根据中国国情,在现阶段,这样的综合性工厂,不仅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在实践中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据介绍,国外建设彩管工程,都是分项建设,从后工序开始,逐步配套,十年八年才能形成体系。对于我们用三年半时间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成龙配套的联合企业的成功经验,来此参观的美国和日本专家都很重视。
    (二)
几乎所有与我谈话的人都提到了“蜗牛事件”。原来当年轰动一时的闹剧,是由彩管工程引起的。年轻的读者可能没听说过什么“蜗牛事件”。早在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建设我国的彩管工业。彩管对于工业和国防都很需要。他派出了一个代表团到美国考察。正值圣诞节,主人赠送的礼品中,有一种是玻璃制品蜗牛。美国民间习俗,此乃吉祥物,寓祝福之意。有人给江青打了个小报告。江青借此大作文章,说引进的决定是“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是“卖国主义”,送蜗牛是美帝有意侮辱我“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其实江青当时在引进报告上也画了圈的,还批了“拟进”两字。江青舞剑,意在周公。
引进工作中断。江青下令要自力更生造“争气管”。难为了工程技术人员。在闭关锁国的年代里几乎没有任何技术资料,更谈不上制造此等高技术产品必需的专用设备。国家拨款5000万元,费时5年,只落得废铁一堆。
彩管工业在世界上已经是成熟的工业,我们何必要从零开始,在黑暗中摸索爬行呢?打倒“四人帮”,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列为国策。4400厂很快把第一批国产彩色显象管造出来了。1983年正式投产,取得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当年创优,当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喜人成绩。1984年,商标为“彩虹牌”的彩管获得国家金质奖。1985年,工厂自己开发了47厘米新产品,填补国内一项空白,总产量超过设计能力。1988年4月回收全部投资。4400彩管工程是“六五”期间有口皆碑的成功引进项目。
最值得称道的,4400厂走的是一条稳定、持续发展的路子。投产7年,既未有过“誉满全球”的“轰动效益”,也没有出现过大起大落,但每年都有新的进步,产值、产量、上交利税逐年稳定增长,平均增长速度为14%。198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但产量、产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三)
“彩虹牌”彩管得了金奖,很少宣传自己。除了有时报刊去“摊派”“拉赞助”外,它从不做广告。也许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吧。
这些年这个厂埋头抓产品质量。他们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原材料进厂,“五步到位”。上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下道工序拒收。产品出厂前层层筛选,出厂后,还派出业务骨干常驻用户厂,跟踪服务,不合格的(包括有些野蛮装卸造成的)产品,负责返修或调换。所以,“彩虹牌”的上机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国产彩电,凡获得金奖或银奖的,装的都是我们的彩管。”一位青年工人自豪地对我说。全厂有7000名职工,绝大多数为三秦关中子弟。来自黄土高原的青年,特别勤奋、虚心、刻苦耐劳,经过出国学习,严格的岗位培训,技术素质相当高。
有一年,工会为本厂职工买来一批“如意牌”彩电。不久之后,人们发现,凡图象清晰的,都是用“彩虹牌”管子装机的,效果差些的,则都是进口的。这使职工们增添无限豪情。据说,现在4400厂职工到商店买彩电,都要用手电从背后的小格格里照一下,看管子是否用的本厂产品。
我问到“使用寿命”,陪同参观的徐副总工程师笑而不答,领我到一间大屋子,数百架彩电在做寿命试验。其中有4台,是从1981年11月21日第一批试生产装出的管子,一直播放到现在,累计已达4.4万多小时。徐总说,新闻报道老是渲染,国产彩管的使用寿命,从数百小时,数千小时,现在已达到2.5万小时云云,其实这不确切。考核质量,有许多严格的数据、参数,我们早已全部达到,有的并超过了国际标准。我问:“和日立比,你们的水平相差多少?”徐总说:“若就同一品种规格而言,我们完全达到了与日立同等的水平。问题在于,世界彩电日新月异,我们却还是老三样,在高起点上固步自封。”
    (四)
4400厂正在扩建。二期工程将新增两条生产线,其中一条就是当今国内外市场流行的53厘米平面直角彩管;另一条是47厘米细管颈彩管,都是80年代中期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主流产品。
扩建总部副主任何良臣领我参观新建工程时介绍说,二期工程的技术和工艺更先进,设备更现代化。和一期的软件、硬件全套引进不同,这次采取了“以我为主,联合设计,合作制造设备”的方式,引进成套技术。凡中国人能自己干的,都由中国人干。设备国产化率达49%。
这虽然大大增加了工程的复杂性,但也长了志气,练了队伍。中央和省里对工程进度和质量都比较满意,尤其是投资概算没有突破,还略有节余这一点,深得各方嘉许。
    (五)
1989年11月24日晚上,4400厂的几乎每个家庭都收看了北京松下彩色显象管厂开工投产的电视新闻。内行看门道,他们还都注意到了普通观众忽略的一个细节:北京松下第一个通过了UL安全规格认证——这是产品进入北美市场必需的“安全通行证”。这条动态新闻在这里引起了小小的震动。它宣告,彩管生产由4400厂独领风骚的历史结束了。
我国现在年产彩电1000万台,国产彩管的配套能力不足14%。“七五”期间国家定点的彩管项目有4家,除了咸阳(扩建)和北京外,今年,上海和南京还将有两家彩管厂建成投产。此外地方投资兴建的,至少还有4家。
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人们注意到的第一个微妙的变化是,“彩虹牌”显象管的广告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出现。竞争对手均非寻常之辈。北京除了有合资的优惠条件,还将推行松下的全套现代化管理。上海项目被列为朱熔基市长亲自抓的重点项目之一,一路绿灯,工程进展迅速。南京引进的是世界著名的荷兰菲利浦技术。群雄并起,各显神威。但观察家们认为,若论综合优势,4400厂目前仍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全国最强大的技术力量。10年建设锻炼就了一支政治素质和技术素质都很好的职工队伍。联合企业的优势将也在相当时期发挥作用,无虞配件供应不上,只要有材料,就能出管子。从长远看,则“彩虹”彩管集团已经建成,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准备“雄踞国内,走向世界”。北京一位专家说,只要管理上去,谁也不是它的对手。
看得出来,4400厂是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的。它只是对“竞争不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感到不平。它们忧虑的是国家不要在宏观上再度失控。得知最近又已批准进口240万只彩管,他们感到不理解。按国家规划,“八五”末期的彩管能力已有富余,然而各地仍在盲目重复引进。有一个省,有4家厂引进了四条生产线,有此必要吗?彩电热已然降温,彩管热哪能再起!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田野  陈惠龄  (原载《讽刺与幽默》)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联合国援助项目,地处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山区的南门峡灌区分工程最近圆满完成。灌区内5万多亩水平梯田将逐步变为水浇地,预计农作物产量可由以前的150公斤/亩提高到250公斤/亩。综合效益也十分显著。图为南门峡灌区干支渠倒虹吸。    
韩悟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