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苦涩中的深沉美
——纪念有吉佐和子逝世七周年
李德纯
东京嘉德罗尔圣母玛利亚教堂里,在头披黑纱女教徒的肃穆赞美诗的歌声中,凝望摆在十字架前有吉佐和子面带笑容的遗像,人们不禁涌起深挚的怀念。这位日本“三大才女”之一,因心脏病猝发在短短6秒钟内匆匆辞别了她勤于耕耘的文学园地,使日本文学界失去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作家,而对我们来说,则失去了深受读者喜爱的外国作家,一位长期致力于两国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这天,文艺界、新闻出版界的知名人士群贤毕至,排成一列长蛇阵,轻挪脚步,在她的遗像前默默献上心香一瓣。才人先殇,这位女作家,时隔7年仍活在人们心中,她的业绩仍为人们所认知。
这位英华早谢的女作家,欣喜于深刻揭示人生命运题材对自己的挑战,集柔美与刚毅于一身,将她多年来理解感受的艺术真谛充分地献给了读者。这在她的代表作《非色》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一些日本妇女战后初期同美军下级军士结婚,从扶桑列岛来到大洋彼岸,此书以她们曲折经历为故事主脉,描写她们怀着对美利坚人间天堂的虚幻图画和对金钱、爱情的憧憬,远涉重洋来到纽约,但是,这个以物质财富和人权夸耀于世的国度,等待她们的不是轿车和平等,而是哈莱姆贫民窟和种族歧视。该书成功地刻画了这批日本妇女在婚姻、恋爱上的不幸遭遇,以及她们对社会不公平待遇的反抗与报复。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日本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原子弹文学”,是日本作家写不完的一个主题。有吉佐和子在《醉中醒》和《祈祷》两个短篇中,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富于地方特色的语言,描绘了作品主人公因原子弹后遗症所引起的灵魂骚动。比起核辐射,心灵的创伤更能置人于死地,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生的执著追求。
由于物质生活的好转,医疗条件的改善,日本也面临人口老化的挑战。有吉佐和子在她70年代的畅销书《恍惚的人》中,采取引人入胜的描写手法,刻画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许多麻烦,流露着鳏寡老人的悲凉苦涩,同时,也渗透着青年人对风烛残年老人的理解和暖意,渲染了老人问题的迫切性和困难性。
诚然,文学作品的美学,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还包含着时代的因素。有吉佐和子始终没有停留在原有审美规范,而是不断拓展审美观念,不断自我冲撞。她的长篇小说《我不能忘记》,通过琉球群岛两个浸透着历史积淀的村落,塑造了刚愎自用的两位村长、沉着而有远见的小学校长、多情而又多难的一对青年男女,选取一次特大台风的典型事件,描绘了他们精诚团结与自然灾害搏斗的过程,从而消除了长期不和。
血浓于水,如今,有吉佐和子的唯一爱女有吉玉青,踏着乃母的足迹,以自传体中篇小说《替身》进入文坛,未及一年再版多达22次,并获第5届坪田让治文学奖。这篇以她们母女骨肉情深和思想碰撞为主题的小说,采取日本传统的“私小说”手法,写出了她们相依为命的真挚心灵。从未熄灭内在的执著和拥抱生活的满腔热情中,展示了玉青不甘在母亲盛名庇荫下而萌发的自主意识的朦胧觉醒。流畅的行文中,也不时显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知识。
在纪念有吉佐和子的集会上,留披肩发的玉青独当一面,落落大方,淡远舒朗,几年前我所认识的小姑娘已出落得举止端庄秀雅,气度不凡。我请她对喜欢她母亲的广大中国读者说些什么,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多么想去中国!”孩提时,她曾随同母亲访华,虽也留下美好的记忆,但毕竟年幼,不免飘渺而遥远,现在,她渴望带着凝重的思索,成熟的赤诚,领略她母亲毕生热爱而具有悠久绵亘文化的黄土地。我相信她会如愿以偿。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陈辽主编的《台湾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辞典》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辞典收录有大量有关香港澳门和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的条目,其中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华文文学作家,更为一般读者所罕知。《辞典》还收有台湾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著作的简介。(舒亦)
▲吴锦才的纪实文集《爱与恨:一个时代的倒影》最近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作者在书中以记者特有的敏锐观察和犀利笔锋,剖析了一些现实生活问题。 (小马)
▲由王梦辉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连环画《百国历史画册》,最近已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部联历史知识与连环画于一体,熔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炉的画册,共分上下两集,上集选亚、非、澳洲,下集选欧、美近百个重要国家,以精当的文字说明和生动连续的画面,简明地介绍了各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牛黄)


第8版(副刊)
专栏:

  《围城》:第八种译本是电视
陆文虎
承孙雄飞先生的美意,我有幸看了他根据钱钟书先生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10集电视连续剧《围城》。真可谓先睹为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乏长篇佳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其中之一。这部经过惨淡经营的学人之书对于士林世相的体察、描画,对于语言文字的驱遣、调度,均很有特色。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978年以来,此书打破语言之壁障,先后在国外出版了俄、捷、英、日、法、德、西等七种语言的译本,并获广泛好评。在我的师友当中,凡读到《围城》其书者,没有不拍案叫绝的,而这书的妙处全在于语言的精细与奇创,是地地道道的文学作品,要移植为别一种艺术形式,其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据我所知,欲将此书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动议曾由十余家电影厂、电视台提出过,到后来皆“知其不可”而急流勇退。所以,当去年女导演黄蜀芹和编剧孙雄飞来看我,提出要将《围城》搬上荧屏时,我一方面感到振奋,一方面却感到担忧。他们两人勇敢、果决的情绪很能感染人,我不能不把我对钱钟书和《围城》的全部理解和盘托出。这一次接到雄飞先生的报捷电话后,我还是满腹狐疑。当最无耐心看电视连续剧的我一口气看完这部电视剧,面对书架上不同版本、不同译本的钱钟书著作,沉思我应当为它说几句什么话的时候,突然醒悟到:我今日之所见,正是《围城》的第八种译本。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语言,诸如文学的语言是文字、绘画的语言是色彩与线条、音乐的语言是旋律与节奏、舞蹈的语言是形体与动作……等等。要把一种艺术形式改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不啻把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电视剧是现代科学文化的产儿,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成为影视作品的基础,这是无争的事实。然而,《围城》不是一部演义、不是一本传奇,而是一部语言修辞上达到极高造诣的美文学作品,要作忠实于原著的翻译,困难是很大的。好在《围城》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的,电视剧可以就这些对话而直接剪裁搬演。原作中关于人物的某些刻画,正好成为导演、演员的表演提示;原作中关于风光景致的描绘,则可作为美工、摄像人员的参考。可以想见,最使编导者为难的,当是充斥全书的妙譬巧喻、隽语警策。尽管电视剧通过人物对话和44段旁白,已经尽量取用,妙趣横生,但我们读熟了原著的人,总觉得味道已经淡了几分。随着情节的发展,原书中的连珠妙语,那富于机趣的讽刺与幽默、那适切传神的比喻、那峻刻洞彻的心理分析,时时不断地浮上心头,我期望着它们在剧中遇合,可是,这种愿望不能次次得到满足,有时等来的只是落空,它们只能暗暗地给剧情以补充和注解。钱钟书先生有一次说过,语言翻译,“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我知道,由于表现手法、语言习惯的不同,也由于电视剧容量的限制,编导只能做到这一步。如果撇开小说不谈,电视剧本身已经够好了。面对电视剧,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钱钟书先生正站在人生边上,随着他“清扬的”“银笑”声,把旧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指给我们看。一部改编的电视剧,能使熟悉小说原作的读者成为屏声静气的观众,而且不时会心微笑,应当说是很难能可贵的。
当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那70多个人物身上时,我感到他们与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围城”中人的形象大多是吻合的。特别是方鸿渐。这是一个留洋归国的学生,他的生命途程中所遭际的都是黑暗、腐败、虚伪、丑恶、落后和愚昧。情人之间、亲友之间、同事之间、夫妇之间,乃至一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忌、互相欺骗、互相拆台、互相倾轧,使他走投无路,万念俱灰。一方面,他是一个“兴趣很广,毫无心得”,“本领没有,脾气很大”的人;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富于机智,辩才无碍和不乏正义感的人。所以,不管方鸿渐如何不谙世事、百无一用,如何麻木不仁、随波逐流,如何众里身单、孤独无助,他还是能赢得观众的理解和同情。他身上的某种“痴气”,使他增添了几分可爱。有几个较为次要的人物不能尽如人意,但总算无伤大雅。
十分感谢黄蜀芹女士、孙雄飞先生和他们的同事,没有把《围城》弄成一部情节剧,而是刻意保留了它“忧世伤生”,探讨人生哲学的主旨。书名“围城”源于两句西方古语。英国的说法是:“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处处碰壁的恋爱故事和时时遭受围困的人生经历,正好可以用“围城”二字来概括。事实上,人类生活中的许多情况、态势都可以用“围城”来象征。而这就是小说和电视剧共同具有的深刻哲理内涵。
钱钟书先生在谈到好译本的时候曾经说过:“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人们为了“看个饱、看个着实,就得设法去读原作。”观众在得到灯火阑珊的享受之后,自然而然地还想亲自呼吸纸墨馨香。所以,我想向《围城》的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大胆建言:赶快加印《围城》吧,成千上万的电视观众要来抢购。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南之歌
[歌词]
裘之倬
啊……
三万里绿野椰林
百万顷蓝色海疆
五指山巍然耸立
万泉河滋润四方
啊,海南,我可爱的家乡
三十个勤劳的民族
六百万英雄的儿女
山一般坚强的性格
海一样宽阔的胸膛
啊,海南,我自豪的家乡
四季瓜果啊飘香
到处是无尽宝藏
牙龙湾水碧沙白
莺歌海油浪欢唱
啊,海南,我富饶的家乡
祖国最年轻的特区省
举世瞩目的好地方
诚招四海宾客
情牵五洲琼胞
啊,海南,我兴旺的家乡
海南,宝岛
海南,母亲
你是养育我的地方
我为你赞颂,我为你歌唱
赞美你青春常在
歌唱你繁荣富强


第8版(副刊)
专栏:

  听王次恒的笛子独奏有感
阿吾
在嘈杂繁忙的都市,近日有幸于北京音乐厅欣赏了青年笛子演奏家王次恒富有特色的独奏音乐会。
王次恒在演奏我国传统吹奏乐器方面多才多艺,而且常常为扬乐器长处自作小曲,像这场音乐会上他表演的埙独奏《古风乐舞》,即是他为充分表现我国古代吹奏乐器埙独特的音色且避其音域狭窄而谱写的得意之作。置身音乐厅的老少听众,无论内行还是外行,听他的梆笛独奏《五梆子》、曲笛独奏《桑园春》、葫芦丝独奏《傣寨情歌》等乐曲,曲子或华丽典雅、圆润悠长,或热烈奔放、明亮高亢,都能让人或置身林间树荫,或驻足阳光草地,进入一种悠闲、空灵之境。
这种意境对于成天接触高楼大厦、高速度的交通工具的现代人来说,或许更有其不可多得的价值。农业社会的某些文化产物(比如中国文学、绘画、音乐中的意境)经过一定的转化,可能对工业社会的人们还有其特别价值。
王次恒笛子独奏在这种转化方面也有所尝试,如下半场的套笛与乐队协奏《咏春三章》。这支乐曲中的笛子演奏技巧和配器有所突破和创新,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和音乐中关于春天的意境表现形态与现代人对于春天的多重矛盾的意识得到了融合。首先是激烈、冲突的旋律撼动了听众,随后又将听众带入恬静的独特意境中进行抚慰和休整。


第8版(副刊)
专栏:

他们是河北省固安县的农民艺术家,绝大多数是六十岁上下的老人。他们来到北京龙潭湖吹打流传了五百年的古乐曲。吴力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