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出席关贸总协定会议代表团长表示
中国愿为谈判成功作出贡献
新华社布鲁塞尔12月1日电 (记者杨元华)出席关贸总协定缔约国部长级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沈觉人今天在这里表示,“中国要为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作出积极努力。”
沈觉人对中国记者说,“由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将对今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中国愿意与各国代表团一道努力,以真诚和积极合作的态度为乌拉圭回合最后谈判取得平衡和实质性的协议作出积极贡献。”
他希望“各国能从发展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大局出发,互谅互让,使谈判能取得积极的成果”。
乌拉圭回合谈判是世界多边贸易谈判。由10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第8轮谈判将于12月7日在布鲁塞尔结束。
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沈觉人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是11月30日抵达布鲁塞尔的,前来参加将于12月3日到7日举行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最后一次部长级会议。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美工贸研讨会暨展览会在西雅图举行
本报西雅图12月1日电 记者王友恭报道:第三届中美工业、技术、贸易和经济合作研讨会暨展览会,11月29日—12月1日在美国西部海滨城市西雅图举行。
这次活动是由中国科协、中国工业经济协会等四个民间组织同美国国际合作中心、西雅图国际贸易中心等联合举办的。前两届中美工贸研讨会分别于1988年、1989年在北京举行。本届研讨会有中国工业经济协会会长吕东等60多位中国工业、技术、经济、金融、贸易等界人士出席。美国有200多位专家和企业家到会。这是中美建交以来,两国联合在美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关于经贸合作的研讨会。
在11月29日的开幕式上,吕东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为题较详细地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外贸发展情况以及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乃至整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设想。他说,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是中国政府制定第八个五年计划所遵循的基本方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童赠银在发言中说,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侯自强也在大会上发了言,他谈了中美高技术贸易合作及前景。
12月1日的闭幕会上,中国驻美大使朱启祯和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分别讲了话。他们深信,中美两国关系有着广阔的前景。
11月29日同时举行的展览会,四川、江苏、湖北、河北、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等130多个大中小企业的数千种产品在100多个展台上展出。四川时装表演队展示的中国丝绸受到美国商贸界的青睐。


第7版(国际)
专栏:

  安第斯集团首脑会议闭幕
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
本报加拉加斯11月30日电 记者朱满庭报道:为期两天的安第斯集团首脑会议于今天在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闭幕。与会5国总统签署一项文件,决定于1991年年底建成安第斯自由贸易区。这是安第斯集团成员国朝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由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5国总统签署的《拉巴斯纪要》决定,加速推进一体化进程,在1991年12月31日建成一个自由贸易区。为此,各成员国在今明两年要加快缩减关税,取消贸易管制体制,取消(在削减进出口限制中的)保留条款和例外商品目录。会议同意厄瓜多尔在国内征求意见后再决定是否加入这一协定。
会议还决定在1991年间确定该集团对外部的共同关税问题,以便在1995年形成安第斯关税同盟,建立共同市场。
《拉巴斯纪要》决定推动实行共同的农牧业政策,协调成员国间的食品价格,逐步取消对农牧产品的补贴,逐步取消对外国资本投资的障碍,鼓励资本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
会议决定推举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为代表,在12月与布什总统会晤时,转达安第斯集团关于美国提出的“美洲倡议”进行具体对话的意见,并通过安第斯集团部长级会议筹备安第斯国家与美国的首脑会议。


第7版(国际)
专栏:

  乌拉圭回合面临难题
钟传水 刘光溪
关贸总协定缔约国部长级会议将于12月初在布鲁塞尔举行,这是“乌拉圭回合”即将结束前的一次重要会议,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早在1986年9月就开始举行的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即乌拉圭回合,其目的是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制止和扭转贸易保护主义,把更大范围的世界贸易纳入关贸总协定的体制,以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经过历时四年之久的艰难谈判,尽管各方在一些议题上取得了广泛一致,但在一些关键性领域仍有许多重大问题尚待解决。
有107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内容包括15个领域。农产品、知识产权、纺织品、保障措施等项是谈判各方矛盾冲突的主要领域。其中,既有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还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之间的最主要冲突表现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其中美国和欧共体又是最主要的冲突对手。在几乎其它所有领域中,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一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则几乎涉及所有重要领域,它是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中深层矛盾的反映。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只是一些较次要的利益平衡问题。
1、农产品:农产品谈判的难题是美国与欧共体之间在农业补贴上尖锐的利益冲突和巨大的立场分歧。美国基于在农产品贸易上强大的竞争优势,主张自1991年起10年内把国内补贴减少75%,出口补贴减少90%。由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新西兰等14个中小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凯恩斯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美国的立场。欧共体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竞争力差的农业,长期以来实行大力补贴农业的“共同农业政策”,因而极力抵制美国的建议。直到今年11月6日,欧共体12国经过7轮的部长级紧急磋商,才勉强同意自1986年起的10年内,将全部农业补贴削减30%。这与美国的建议相距甚远。
2、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主要的技术创新国和技术出口国的发达国家和作为技术净进口国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是知识产权谈判中的主要矛盾。在发达国家的积极推动下,知识产权协议的基本轮廓已经确定。目前的难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护的标准问题,主要集中在是否保护商业秘密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计算机程序的保护水平如何确定;二是知识产权协议的实施问题,即在关贸总协定内实施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协议。这关系到是否允许把知识产权问题与其它领域的优惠或减让联系起来从而允许进行部门间交叉报复。发展中国家普遍反对过高的保护标准及交叉报复。
3、纺织品:纺织品贸易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的规则之外而受制于一个自成体系“多种纤维协议”。据此,发达国家可以对发展中纺织品出口国单方设限。在乌拉圭回合纺织品谈判中,发展中纺织品出口国一致要求取消“多种纤维协议”,使纺织品贸易回到关贸总协定的轨道,并进而实现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目前,谈判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实施发达国家提出的过渡期特殊保障机制;二是如何处理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与加强其它领域的规则和纪律的关系,这是发达国家的要求,目的是想在其它领域夺回它们在纺织品领域可能失去的利益。
4、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关贸总协定贸易自由化的一个重要的制衡因素,它允许缔约国采取通常情况下不允许的关税或非关税限制措施以避免国内工业受到严重损害。保障措施谈判中各方矛盾的焦点始终围绕着选择性问题。除日本以外的其它发达国家几乎都主张取消保障措施的非歧视要求而代之以选择性,即可以针对特定的损害来源对特定的国家实施限制。这样一来,它们一直实施的“自愿出口限制”、“有秩序的销售安排”等“灰色区域措施”就将获得合法地位。很显然,选择性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因而遭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抵制。日本则由于长期受“灰色区域措施”之害,也反对选择性。四年来,各方围绕选择性问题一直僵持不下。
5、国际收支平衡限制:关贸总协定第十八条允许缔约国因国际收支困难而采取数量限制措施。发展中国家普遍引用这一规定作为实施进口限制、保护国内工业的依据。这是发展中国家从关贸总协定中所得到的唯一具有实际内容的特殊待遇。然而,在关贸总协定条款议题的谈判中,发达国家却提出修改第十八条有关国际收支平衡限制的规定,包括加严实施限制的条件、限制措施必须是临时性的,即一俟国际收支困难不再存在应立即取消限制等。对此,发展中国家强烈反对。这一问题的谈判一下处于僵局,看来在乌拉圭回合中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结果。
能否解决以上这些难题,关系到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与失败。人们预计这次布鲁塞尔部长级会议不大可能在短短八天内解决谈判中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因而“乌拉圭回合”很可能延长一二个月。国际舆论期望谈判各方继续努力,通过协商达成一定妥协,以促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联盟TM—11”号飞船进入太空
据新华社莫斯科12月2日电 据塔斯社报道,苏日联合乘员组已于莫斯科时间2日11时13分乘坐“联盟TM—11”号飞船进入太空。
这个乘员组由指令长阿法纳西耶夫、随船工程师马纳罗夫和日本新闻工作者丰广秋山组成。丰广秋山将成为在“和平”号轨道站上工作的第1位外国新闻工作者。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2日成功地发射上天。这架重达100吨的航天飞机原订于今年5月发射,但因技术故障一再推迟发射日期。这架航天飞机上载有7名宇航员和一个天文观测器,将在太空作10天飞行,对太空中一些最热的物体进行观测研究。


第7版(国际)
专栏:特写

  万年海峡变通途
本报记者 陈特安 吕网大
12月1日,八千多年前后冰期时代形成的英吉利海峡终于被跨越了。人们第一次可以由海底隧道从英国走到法国。这一天,将作为难忘的时刻载入世界交通史册。
今天上午,英法两国电视台现场转播了英法海峡隧道服务隧道最后凿通的历史性场面:伦敦时间11点。英吉利海峡海床底下50米深处,隧道工地一片繁忙。钻机隆隆作响,岩石一块块剥落,隧道两端英法两国工人凯旋会师进入了读秒时刻……“通了!”“通了!”法国建设工人菲利普·科兹特首先钻通了一个洞,他与英方手执钻机的工程师格拉汉·法格几乎同时在洞的两边欢呼起来,两边的工程人员也欢呼起来。格拉汉和菲利普都激动不已,两双有力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此刻,时针指向11点13分。
接着,英国工程师将上半身钻过洞口,在法方拍照留念;而菲利普也兴奋地探出身来在英方一侧拍照,尔后,他们手执两国国旗、两臂交叉,在镁光灯下留下历史性的镜头。
瞬间,钻机又开动了,洞口渐渐扩大,一个约二米高、一米宽的门洞出现了,隧道两端的工人们又情不自禁放下钻机。法国一端的工人一个接一个径直地走到英国一端来,两国工人握手、拥抱、道贺,隧道里一片欢腾。
英法海峡隧道工程受到英法两国政府的重视。法国总统向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工人们发来贺电。英国新的运输国务大臣马尔科姆·里夫金德出席了今天庆祝跨越的仪式,他向法国交通部长米歇尔·德莱巴尔表示祝贺,并带去了英国新首相梅杰对建设工人们的祝贺。梅杰首相说:第一次陆路跨越海峡的实现是新欧洲机会的一个象征,“英法海峡隧道工程将作为两国合作与工程技术的卓越贡献留在后代人的记忆中。”该工程耗资将达850亿法郎之巨。
(综合本报伦敦、巴黎12月1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墨西哥姑娘加比·伯里默从小患脑麻痹症,唯一可受大脑支配的只有一只左脚。她用左脚指点字母表组成词语来与人交谈和坚持学习,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大学学业,并写成一部近10万字的自传。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