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学习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同志理论著述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蒋映光
10月下旬,《邓小平生平、思想研究》丛书编委会、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理论部、光明日报理论部、辽宁人民出版社在四川省广安县联合召开了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著述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南充地委、中共南充地区各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成都军区负责同志派人送来了论文。
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著述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原则性、创新性和灵活性。邓小平同志在解决局部问题的时候总是考虑到全局,在解决眼前问题的时候总是考虑到长远。邓小平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他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方向,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又根据实践的需要,提出符合具体情况的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著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使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当前国内外的具体环境下,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著述,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与会同志认为,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著述,当前要特别着重学习和研究他的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致力于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他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曲”的战略构想。为了实现这个“三步曲”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步骤。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及教育、科技等其它方面的改革。开放,包括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为了和平统一祖国,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认为这个构想和“共同开发”的思想,也可以用于解决国与国之间的某些关系问题。为了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始终一贯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强调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强调我国的经济制度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只是必要的补充;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应当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的基础上先富裕起来,但必须实现大家共同富裕,不能导致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的,综合起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突出的新贡献。
在会上发言的同志认为,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要特别注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这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要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思想路线,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选拔和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提高干部素质,正确地有效地运用好手中掌握的权力,保证党和国家的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在会上发言的同志认为,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理论,要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过去那种急风暴雨式的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但是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既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又不能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专政的职能还要继续行使。与此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在会上发言的同志认为,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著述,要很好地注意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他们认为,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鲜明特点,就是继承、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明确完整地表述了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会者强调,邓小平同志是坚持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他根据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回答和解决了我国新时期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但又没有终结自己的理论,为我们研究他的思想和中国实际问题留下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著述,同样要遵循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
与会的同志认为,研究和宣传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理论,首先要认真阅读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和讲话,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发言的同志还强调,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理论,不仅要很好研究邓小平同志的言论和著作,而且要很好研究党的重要决定和文献,研究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言论和著作,还要紧密结合实际,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总结,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做下去。
早在去冬今春筹备这次研讨会的同时,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由袁宝华、王忍之、王充闾任顾问并由金羽任主编的《邓小平生平、思想研究》丛书编委会,拟在近几年内出书若干种。会上,辽宁人民出版社提供了刘建明著《邓小平宣传思想研究》和陈志良等著《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哲学思维方式》等首批推出的四种专著。这个出版社组织编著的有关《邓小平生平、思想研究》丛书的其他专著,今后将陆续出版。
与会代表提供的研究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理论的论文将由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正气歌
——介绍爱国主义教育丛书
陈仲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了配合纪念鸦片战争一百五十周年,推动广泛、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版了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丛书。首批出版的有:《当代爱国主义浅说》、《中国传统文化漫谈》、《华侨爱国心》、《近代爱国诗词选注》、《现代爱国文选》、《当代军魂》、《他们为祖国拚搏》。这套丛书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龚书铎教授主编。丛书从多方面、多角度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它包括了当代爱国主义的理论分析;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阐释;近代以来文艺家强烈的、深沉的、激昂的爱国主义诗词和散文的精品;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史诗;新中国体育健儿在爱国主义交响乐中奏出的激越音符;海外广大爱国华侨感人事迹的介绍等。
该丛书气势磅礴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力地冲刷着近几年来极少数“精英”掀起的一股卖国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逆流,有助于澄清这股逆流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舞人们为振兴中华而拚搏。丛书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寓论于史实,寓教育于知识和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确实是一套包容性广、可读性强的好书。它不仅适合于广大青年阅读,也是党政机关、工厂、学校、部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及参考资料。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对外开放中,对广大干部和群众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我是一个中国人”的国格、人格,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读一读这套丛书是大有裨益的。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从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浏览一下该丛书,有助于以得力的言论和行动去教育青年一代。
希望北师大出版社尽快地把这套丛书出齐。 (陈仲华)


第5版(理论)
专栏:

  学会运用典型
李奇生
运用先进典型进行正面教育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方法。先进典型如同一面旗帜,其价值在于:给人以导向,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给人以激励,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给人以启迪,培植真、善、美的素养;给人以示范,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树立和宣传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张思德、刘胡兰、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励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前仆后继、英勇牺牲;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孟泰、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模范人物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被亿万人民当作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典范。
然而,在十年“文革”时期,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总结典型往往吹、爬、拔,要求典型高、大、全;前些年,思想政治工作被淡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乘虚而入,典型所代表的艰苦奋斗作风、大公无私品德、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度受到非议;同时,又由于我们自身在对典型的宣传和运用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片面性,致使树典型难、当典型难、学典型难。
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笔者认为,运用先进典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应首先解决好以下认识问题。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典型不是完人。在充分肯定典型的先进思想和对社会积极影响的同时,又必须看到,典型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同样会受到社会上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他们自身修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在运用先进典型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一方面要注意教育典型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在取得成绩、获得荣誉、受到赞扬时,要格外谦虚谨慎,防止骄傲自满情绪的滋生;并适度掌握典型传播先进事迹与做好本职工作的关系,避免典型长期脱离工作岗位,使他们植根于群众之中,汇集群众身上的闪光点,吸吮群众的营养和智慧,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同时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根据实际情况,或者送出去学习,或者出题目、交任务,注意量才使用,使之各得其所。另一方面,又要教育群众正确对待典型,不要求全责备,把典型理想化;要引导群众爱护典型,对于他们的缺点毛病给予热情的帮助。
——坚持发展的观点,认识典型不能“终身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生成、发展、消亡的过程。典型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发展变化的。典型具有时代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有新典型脱颖而出。因此,既要保持典型的相对稳定,又要注意新老典型的交替。切忌消极保典型,克服典型树立起来之后,只要没错误就要永远当典型的现象。典型具有历史阶段性,应当允许“离退”,但必须肯定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给以必要的关怀和照顾。典型又具有承接性,既要发挥老典型的作用,又要在实践中发现培养新典型,使新老典型的先进思想融汇发展,一代一代地传诵下去。
——坚持联系的观点,认识典型群的作用。任何事物都在相互联系中呈现出多样性、系统性。人们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典型需求的多样性。由于年龄、文化、经历、职业、岗位等不同,对典型的需求也不同;人们健康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层次性,又决定了对典型需求的层次性。社会不仅需要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层次的共产党人的楷模,而且还需要具有共同理想层次的群众性典型,甚至也需要后进转化为先进这一层次的典型。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典型构成了一个社会典型群。层层有典型,能见度大,可学性强;行行业业有标兵,情理相通,引发性强;条条战线有样板,目标鲜明,感召力强。典型群是先进思想的凝聚,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覆盖面大,感染力强,能够有效地占领时间和空间,给进步舆论以强大的支撑力,抵制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影响,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更好地发挥典型的先进模范作用。因此,我们要树立典型群观念,自觉地运用典型群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推动学典型活动的深入,调动亿万人民建设“四化”的积极性。 (作者为中共吉林市委常委、吉化公司党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政治工作新探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何玉明
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呼声,这些年几乎从未间断过。但为什么总是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在一片“改进”声中被淡化呢?除了别的原因之外,我以为放松对党员和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多年来,我们在到底要不要对党员和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问题上,意见一直不大一致。一些同志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只要把生产力搞上去就行了,谈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不现实。于是在一个时期里,有不少单位,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常常被演化为仅仅是给职工送生日蛋糕、组织沙龙联谊会、跳舞、看电影、放录像等娱乐性和福利性的活动。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根本,在一些表面的东西上下功夫多,在革命的理想、信念、道德、纪律这些本质问题上,却下功夫很少,因而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发动猖狂进攻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软弱无力。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舆论气候:谁主张讲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谁就是“假大空”,就是搞极“左”,就会遭到讽刺、挖苦和嘲笑。这个教训是极为沉痛和深刻的。
我认为,在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上,我们有一个急需要搞清楚的问题,那就是不能把对党员和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同实行共产主义的具体政策混淆起来;另一方面,又不能把最高理想同共同理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在50年代末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我们确实犯了许多“左”的错误,干了不少违反客观规律的蠢事。但是,那并不是由于搞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而是由于搞了一些超越历史阶段的“左”的政策,无休止的折腾和搞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结果。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绝不是说在现阶段就要实行共产主义的各项政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切不可将它们混为一谈。如同在民主革命时期那样,我们一方面要执行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政策,另一方面又始终坚持对党员和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如果没有这种教育,革命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今天,我们在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奋斗的新形势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众所周知,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是我们党总结了过去所犯的“左”的错误的教训,认真分析中国的国情,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这一论断的提出,对于我们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符合中国国情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的依据。但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明确指出的那样,“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1页)我们绝不能以初级阶段来否定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不应该离开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孤立地去理解,乃至片面地认为在初级阶段就不能提倡共产主义精神,把最高理想视为共同理想和改革开放的对立物。我们在过去一个时期的一些宣传,正是存在着这种片面性。更有甚者,一些人甚至提出了“腐败不可避免”论,把它作为腐败现象的挡箭牌,并堂而皇之地作为取消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降低思想政治工作标准的借口。这个教训,也是极为沉痛和深刻的。
改革开放十余年来,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愈是实行各项改革开放的政策,愈要注意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98页)邓小平同志极其深刻的论述,很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为中共四川成都地质学院党委宣传部干部)


第5版(理论)
专栏:

  “奖励”之我见
郭庆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奖励的内容和办法也发生了出乎人们预料的变化。相当数量的企业领导者对生产标兵、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模范等有功人员的奖励,不再满足于发奖状、发锦旗、登光荣榜、通报表彰之类带有荣誉色彩的精神奖励,而是热衷于物质奖励:从衬衣、床单、毛毯,到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甚至干脆明晃晃地点票子。随着奖品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数额越发越大,奖励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种荣誉,而成了一种物质待遇。奖励性质的这一改变,导致一些职工的心理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不再是追求奖励的荣誉感,而是看重奖品本身的实用价值。于是乎,一些职工把“大照片”等精神奖励当作等而下之的奖品而不屑一顾,少数职工为获得某种物质奖励而拚设备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对精神奖励贬值的对策,自然是要促其升值。强化精神奖励,是当务之急。
其一,需要重新认识奖励。奖励,是对某种思想和行为的赞许和鼓励。它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手段,理所当然地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当然,属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性质、作为工资的补充的奖金应当除外)。奖励的宗旨和目的,在于鼓励、倡导和弘扬先进思想,激发进步的、向上的精神。这就决定了奖励当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而决不是相反。通过奖励,使受奖者感受到精神上的鼓舞;同时,也使更多未受奖励的人从奖励中看到一种精神力量,找到可学的榜样,从而促成学先进赶先进的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出现。我们并不排除物质奖励,但是那种动辄以钱、物作为奖励内容,并不断加码升级,弱化乃至完全淹没了奖励的精神内容和精神作用的做法,只能把人们引导到对物质的追求上去。
其次,需克服和纠正“精神奖励无用”的思想。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者认为,靠精神奖励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做法已经过时。不搞物质奖励不足以调动积极性;奖品不丰厚则不称其为奖励,凡奖励必定要有足够“含金量”的奖品。上述弱化、淡化奖励的精神内容和精神作用的做法,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产生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本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尊重人、理解人,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之一的奖励,实际上便体现着对于先进思想、先进人物的理解和尊重。获得奖励,即意味着获得了领导、群众和社会的理解、尊重。这是比任何奖金、奖品都更为宝贵的,绝不能从“含金量”的大小来估价。
其三,精神奖励的重点应放在总结先进人物事迹、宣传先进思想上。精神奖励的贬值,除了物质奖励升级所产生的副作用外,精神奖励本身的弱化和简单化也是重要原因。给先进人物戴大红花、登光荣榜、授予某种荣誉称号,等等,无疑都是精神奖励不能缺少的内容。但是,因为精神奖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上进,调动积极性,这就要求不但奖励的内容是精神的,而且奖励的效果也应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就不是简单地通过戴花、登光荣榜所能奏效的,而是应当把更大的精力用于总结先进人物的事迹,调动宣传工具和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先进思想。这项工作,看起来似与奖励本身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作为精神奖励的一种外延是不可或缺的。
我相信,正确认识精神奖励,并使之不断强化,它将会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链条,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作者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的生活》杂志社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