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远洋的召唤
——记我国新兴的远洋渔业
本报记者 黄彩忠
1985年3月10日,在我国渔业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一笔的日子。正是在这一天,由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和有关省市组建的,拥有13艘渔轮的船队,悬挂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洋过海驶往西非海域,拉开了我国渔业发展史上远洋渔业的序幕。
当西征的渔轮鸣笛起航,缓缓离开福建马尾港时,多少人流出了激动的泪水。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总经理张延喜,这位30年的“老水产”说:“我在50年代上学时,就在招生简章上看到过‘发展我国远洋渔业’的词句,这口号喊了二三十年,直到当今这改革的年代才成为现实。”
世界海洋面积3.6亿平方公里,大部分鱼类资源却集中在水深200米以内、面积只占10%的海域。这种鱼类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使许多国家的渔船不得不到公海或别国近海大陆架作业,这就是远洋渔业。远洋渔业,是沿海国家渔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有无与发达程度,体现一个国家渔业的水平。
虽然赶了一个“晚集”,可供“选购”的东西仍然不少,远洋有着丰富的资源
艰难的第一步终于迈出去了。当我们的捕捞船队进入公海,人们高兴之余,瞧瞧远洋渔业的“邻居们”,不免又大吃一惊:50年代以来,苏联、日本、南朝鲜的远洋渔业都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其产量目前已占整个渔业产量的1/3左右,成为这些国家创汇渔业和经济支柱的一部分。有的国家甚至是利用我国生产的渔船,而先于我们进入远洋捕捞。
确实是赶了一个“晚集”。“公海自由”的年月里,我们闭关锁国没有“打”出去。在别人“扫荡”了几十年之后,世界普遍实行了200海里经济专属区,沿海各国相继限制外国渔船在经济区内捕鱼;我们在这个时候跑到别的国家附近海域去打鱼,能有什么收获呢?4年的实践逐渐消除了人们的担心。尽管目前世界各大陆架资源大多已开发利用,但利用情况很不平衡,就某些海区而言,尚有潜力。
曾到伊朗捕鱼的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的同志说,伊朗海域的渔业资源很丰富,一网拉上来,有鳞的、无鳞的鱼都有。由于宗教信仰和习惯上的原因,当地人不吃带鱼、墨鱼等无鳞鱼,约占总捕获量一半的无鳞鱼只得挑出来,倒回大海。这对我们不管“有鳞”、“无鳞”,是鱼都吃的中国人来讲,真是太可惜了。据说,类似的情况阿根廷更甚,这个畜牧国家的人民以吃牛肉为主,鱼吃的很少,那里的渔业资源丰富程度可想而知。
我国渔业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生产、科研、教育、经营、服务等较为完善配套的体系,而且渔业劳力充足,劳务费用较低,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大连远洋渔业公司的渔轮抵达加蓬的几内亚湾后,很快探出3个渔场。那里的渔业资源状况确实比较好,沿着一个趟子(一条线)来回反复拖网,一天6网,连拖16天,平均网产1000多公斤,且多为优质鱼。我国渔轮在西非沿岸几乎处处遇到这种情况,那里的资源相当于50年代中国沿海水产资源的水平。
共同关注的互利事业,只要不是“剃头担子一头热”,远洋欢迎我们
我国远洋渔业一起步,就认准了国际间各种形式的渔业合作,已成为共同关注的互利事业,走着一条平等互利的路。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我国的关系一直较好,迫切希望同我们进行渔业合作。同时,一些渔业发达的国家也希望利用我国低薪劳力,同我们进行合作。
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最早与我国建立捕鱼合作关系的西非3国为例,与塞内加尔的合作是采取合资公司的形式,中方出船出人,对方负责陆上服务和在当地销售。我国渔船在塞拉利昂海域捕鱼是通过当地代理人办理申请等有关手续。跟几内亚比绍则签订了政府间渔业协定,几方允许中国渔船在其海域缴税捕鱼,我们则帮助他们在当地建一批机动渔船,并负责传授技术、培训人员。记得当初为几内亚比绍建造6艘135马力的机动渔船时,他们的总统曾3次亲临现场视察;当第一条机动船下水时,轰动了整个几内亚比绍,他们的国务秘书说:“你们使几内亚比绍第一次有了半工业化船队,合作是真诚的,合作项目是成功的。”我们在西非站稳脚跟一年多后,又有几十个国家主动找上门来,请我们去他们的海域合营渔业。
目前,我国已派出近百艘渔船、两千余名船员和陆地工作人员,分布在西非、北美、南美、西南太平洋10多个国家的海域从事渔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并已形成年捕鱼10多万吨的生产经营能力。4年来,仅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就运回5.3万吨远洋鱼货,其中去年最多,达3.2万吨,而且鱼货质量好,深受消费者欢迎。
远洋渔业不只是光捕鱼,渔轮既是学校又可办展览,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不少人是从近几年大城市菜场的鱼货柜台上见到“外国鱼”,才知道我国的远洋渔业。其实,远洋渔业给予我们的,岂止几条“外国鱼”。
当我们未走出国门时,有鱼就能卖钱;一条渔船开出去,回来时家人关心是打了多少鱼。如今,渔轮开到了海外,人家向我们打听的是你这一船鱼卖了多少钱;鱼种不同,加工方法、质量不一样,价格有着天壤之别。开始阶段,我们不懂这些,有时打回的鱼只能当垃圾处理。这就逼着大家学习。在哪里捕鱼,捕什么鱼,都得学习。甚至请外国专家随船出海,帮助调节鱼品加工机械,指导掌握操作技术。虚心学,努力干,很快产量、质量都上去了,外销价格每吨提高几百美元。不少鱼生意在公海里就做开了,我国的渔轮经常靠上外国运输船卸货,成百成千吨的鱼片、鱼块、鱼籽、鱼粉等鱼产品,从这条通道流往北美、西欧、日本等世界市场。
过去,我们的渔船围绕近海转圈,就像在鱼缸里捞鱼,越捞越少;船上的设备也越捞越陈旧、落后。适应远洋渔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开始装备先进的大中型渔轮,什么鱼群扫描声机、潮流计、网位仪等助渔导航设备都装上了渔轮,靠肉眼找鱼、凭经验打鱼、十网九空的状况开始改变了。我们的渔轮走到哪里,展览会就开到哪里。
我国刚起步4年的远洋渔业发展前景乐观,抓紧利用当前的机遇,国家从政策上、资金上更多一点扶持,把它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效果。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工作研究

讲求规模经济
——从家用电冰箱生产现状谈起
庄升荣 鲁牧
近几年来,我国家用电冰箱生产发展迅猛。除新、青、藏、甘4省(区)外,全国各省(区)市共有生产厂点140多家。轻工系统不消说,电子、机械甚至航天、兵器、船舶、医疗等部门都在发展家用电冰箱生产。明年形成生产能力将不下1280万台/年,超过市场预测需求量50%。
对这种盲目发展势头,早些时候虽经一次整顿,曾从100个厂点中筛选出42个为定点生产厂,但收效甚微,一段时间仅杭州地区短期间就又涌现出30多个生产厂点。
我国家用电冰箱生产现状的特点之一,就是点多分散,规模偏小,缺乏经济性。统计资料表明,企业平均生产规模仅为5.96万台。年产20万台以上的工厂,也只有3家。这与规模经济要求相距甚远;如果与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经济规模年产50至80万台相比,差距更大。
另一个特点是热衷于发展总装能力,而对技术、资金密集程度较高的主要零部件如压缩机、温控器等生产问津者甚少。以1987年为例,全国电冰箱生产的组装能力已有400多万台,而压缩机、温控器的产量分别只有50万和244万台。这给电冰箱生产带来极大被动和损失,主要关键部件只能依赖进口,占用国家大量外汇。
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小,许多厂又缺乏必须的测试设备,产品质量保证体系难以建立,导致质量稳定性很差。据有关部门调查,这些厂的家用电冰箱产品返修率高达6.8%以上。产品成本居高不下,按统一费用标准计算,年产10万台以下的企业,其单位产品不变成本就比年产20万台的高出1倍多。
盲目发展,分散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规模效益低的情况,在过去的“老三件”生产建设中早就出现过,近几年“新三件”的生产建设重蹈覆辙,而今空调器、小轿车、彩色显象管等又有再步后尘之势。它对国家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消费者利益的保障,无不带来严重影响,使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均受到巨大损失。
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规模经济意识。在组织生产建设中,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讲求规模经济。
有人认为,我国人口众多,资金匮乏,应当多搞容易上马、容纳劳力较多的小企业,对推行规模经济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应当说,这是不对的。提高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讲求投入产出效率,包括讲求规模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基础,我们的经济就很难获得实质性的较快增长。
讲求规模经济,核心在于提高生产集中程度,以利于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从而取得规模效益。因此,某些类型产品的生产需要搞大型企业,而众多的装配式产品生产则可分解为零部件,实行专业化集中生产。这些零部件工厂生产批量可以很大,体现了规模经济,但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较小。这类小而专的专业化生产企业,既易上马,又做到了必要集中,不仅符合规模经济要求,而且符合我国国情,值得提倡。当然,对于劳动密集产品来说,生产的集中并不一定带来工艺装备的变化,规模经济性较差,这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分散与集中的问题。
讲求规模经济,需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注意解决某些体制问题。比如,现行的多级财政、分权过度以及价格体系混乱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规模经济的推行。现在,有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追求局部、短期利益,不顾全国整体布局,不讲投资方向是否合理,更不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只要能够增加产值、利润就想方设法争上项目,盲目建设。有的甚至明知上了个项目,三两年后产品将供过于求,但见这两三年内有利可图也要拚命地上。这些问题的产生就与体制不无关系,尽管解决起来很困难,但如果不予解决,那就谈不上推行规模经济,连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也无法真正落实,贯彻执行好。
当然,推行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例如,抓紧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规模经济标准。从我国家用电冰箱生产来说,经过研究分析,目前中等容量普通型电冰箱企业的规模经济标准,应以年产双班能力40万台为宜。当今国际上的企业规模经济标准,钢铁厂为年产600万吨钢,轿车厂为30万辆/年,彩色显象管厂为200万套/年,等等。这些,对我们国家来说,都可作参考而不宜简单套用。
又如,需要加强行业规划和管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规模经济标准,制定好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地区、部门生产建设,并搞好协调与信息服务工作。此外,在加强和改善行政管理的同时,必须辅以经济调控手段。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找米下锅”两面观
许伯贤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们常常把生活中的这个朴素道理引伸到经济工作中来,以此来形容一些企业为生产所需能源、原材料供给不上而犯愁的情状。这也是目前一些工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如何解决“无米之炊”的困难,不少企业采取“找米下锅”的对策,“巧妇”们想方设法,各显神通,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原材料,维持企业生产。
从“无米”到“找米”,应该说,体现了企业经营者的一种主观能动作用,尤其是在商品经济客观存在和允许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显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众多的企业纷纷到市场上去“找米”,由于一些单位乘机“抬价抢购”等原因,导致了一场场“大战”,也给企业增加了不堪承受的负担。实践使人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靠“找米下锅”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原材料短缺的难题吗?
一般来看,“找米下锅”通常是在不掌握“米”资源情况下进行的。找,势必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今天你或许
“找”来了一些,却难保明天还能“找”得来,这种“吃一顿愁一顿”的状况,且不说能维持生产多久?由于一些企业
“饥不择食”,找来的“米”难免杂和差,也未必能保证质量。此其一。其二,企业所以“无米”,根源在于市场原料和能源供给与整个加工工业发展不相平衡,“米”少“锅”多,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继续鼓励那些与原料供给不相适应的加工企业去“找米下锅”,只会进一步加剧供求矛盾,直至影响国家重点企业正常生产。
由此看来,对“找米下锅”行为要作具体分析,你那里原材料有剩余,我这里又急需,“找米下锅”就能充分利用资源。大家都缺的原材料,找的多了,只能加剧供需矛盾。根本的办法是要尽快调整目前那种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不相协调的产业结构,下决心把那些浪费电力和原材料的锅端掉。当然,说“端锅”,决不是提倡简单地把一些企业关掉、把某些项目砍掉完事,而是把用于维持这些企业和项目的资金、设备、劳动力等,转移到其它产业的发展上去,特别是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上去,努力保证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滑坡”。有的地方在经历了“忍痛割爱”的自我压缩、自我调整之后,及时制定了以发展能源、原材料型乡镇企业为主的方针,使许多企业从过去与大企业争“饭”吃转到为大企业提供“粮食”,自身也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工业新格局。这说明只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调整方针和措施,一些地方加工企业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就会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大家业的“小家子气”
——山海关桥梁厂节约纪事
张立明
山海关桥梁厂是个老厂,名气大,产品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包括7座跨越长江、8座跨越黄河的铁路公路大桥的主要设备、部件;现有固定资产1.4亿元,8000多职工。
但是,家大业大的山海关桥梁厂职工却养成了“小家子气”,一把废棉丝,一根草绳头都要捡起来,仅今年上半年,全厂节约、修旧利废达188万元。
职工节俭,是因为有一个保持艰苦作风的领导班子。过去,厂领导们挤在单身宿舍里办公。 1978年,厂职工医院迁入新楼,旧医院修修补补成了机关办公的地方,有的房间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厂领导们在这简陋狭窄的空间里,决策工厂大事,接待各方来客。今年8月,厂里一栋新楼竣工,他们又让工程技术人员搬了进去,党委主要领导和党委机关仍然没有搬。厂领导始终以廉洁自律,并以此做为培养艰苦奋斗企业精神的关键。工厂距秦皇岛市近20公里,厂领导经常要去开会,但是,工厂仅有4台跑了几十年的旧车。有时车不够用,就挤公共汽车。
近几年,一些外商经常来厂洽谈业务,有人认为,堂堂大厂,用旧“上海”接送外商,太掉价了,他们却认为:车子再好,“穷”仍然是中国国情。
为了使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企业的凝聚力量,工厂每年都要在职工中开展“双百”活动(每人节约100元钱,收捡100公斤废钢铁)。厂工会开展“双增双节,立功竞赛”,共青团开展的“双增双节,立志达标”活动。今年全厂2500多名团员青年每人都制订了节约规划。
今年4月11日,是工厂95年厂庆,有的职工认为,95年第一次搞厂庆,肯定要发点东西,放两天假。厂领导没有这样做,规定:“厂庆的主题是
‘爱党、爱厂、艰苦奋斗’”,“厂庆不放假、不请客、不送礼、不发财物”。厂俱乐部大幕布用了十几年,下端已经破碎,换一个新的要6700元。他们左掂量右掂量,硬是没舍得花这笔钱,用800块钱买了点彩布做成花边,把幕布破碎部分剪下,接上花边照常用,整个厂庆没乱花一分钱。
职工们从各种活动中,受到了艰苦奋斗、爱党、爱厂的教育,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
工厂拴住了他们的心,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成了他们自觉行动。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万花筒

是购物得奖还是……
天添
前门,北京的闹市区之一。前不久,东升鞋店与步瀛斋鞋店联合举办有奖销售。为期十天。一等奖一名:名牌旅行箱一件;二等奖三名:工艺贝雕画框一幅;……纪念奖:鞋垫或香皂一双(块)。凡购买五十元商品即可得奖券一张,参加摸奖。
走入这两家鞋店的“辖区”,各种感官刺激不断传来。“来呀!碰碰您的运气”。步瀛斋鞋店楼梯口的标语赫然在目。店堂内,“福至心灵,运气即来”、“有奖购物,莫失良机”等招唤,比比皆是。东升鞋店里则更为直接了当:“运气来了,为何不花五十元”,“只要肯花五十元,保您中奖”……
有奖销售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促销手段,然而,若是使顾客步入店堂就像进了赌场一样,不仅有损商业经营的性质,而且对广大顾客的心灵和感情也是极大的扭曲。其结果,究竟是店家发财,还是购物者走运呢?请看下面的一幕:
在东升鞋店,笔者看到一位中年男子抱着“奖品”
(一双鞋)来退换,说是大了,穿不了。鞋店值班经理及两位负责发奖券的同志坚持不换,说:因为你中奖了,注意事项中明文规定:凡中奖商品,原则上不退换。
这位顾客中奖了,他是交了好运还是自认倒霉呢?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有远见的抉择
——记保定市太行建筑设备厂厂长魏德义
杨振武 张英杰
冀中一带,魏德义是位颇有名气的企业家。六年来,这位48岁的保定市太行建筑设备厂厂长,以其富有远见的抉择,白手起家,闯过道道难关,使企业发展一步一楼,获得“国家星火示范企业奖”。
(一)
魏德义原来是部队副营职干部。1983年春,转业时,放弃“铁交椅”回到保定南郊史庄村,要独辟蹊径,创一番事业。魏德义将自己的470元复员费购设备,买原料,一个钱掰成两瓣花。两间旧房一拾掇,车间有了,再找来几个农村青年,“叮叮当当”,办起来小厂。
第一批产品是六台发电机组。然而,当他们兴冲冲地把经过严格测试的产品送到用户门上时,却吃了“闭门羹”。一个名不见经传小厂的产品,谁敢轻易要呀!没办法,只好转产。不料,他们组装成功的电控柜又遇到了同样的命运。
这重重的两闷棍,把魏德义敲醒了:工厂要是没有自己的定向产品,就永无出头之日。
机会终于来了。这年冬天,魏德义获得一个信息:北京建筑设计院新设计出一种自动供水装置,能把水从平地打到160米的高度。他意识到,这将是一座座高大笨重专砌水塔的换代产品。于是,他火速进京,把这种供水装置的图纸拿到了手。
一张图纸为沉寂的小厂带来生机。魏德义和工人们冒着漫天大雪四处“觅宝”。一次,他们在废品站发现一种罐体封头,问价钱,每公斤3角6分。魏德义如获至宝,一拍胸脯:“这些我们全包了!”原料凑齐了,还缺技术。魏德义到北京向专家请教,从保定聘请了几位“星期日工程师”。五个月后,第一台帽式自动气压供水装置终于诞生了。紧接着,研制出3种规格6个品种的帽式系列自动气压供水装置。1984年8月,来自全国70多个建筑设计部门的100多位专家对太行厂的产品进行严格测试,给予了高度评价。十几家用户当场决定使用这一产品。
(二)
魏德义从技术改造入手,使太行建筑设备厂跨上新台阶。他们先后投资50多万元,购置了国内最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建成了整机车间、橡胶车间、电器车间和机加工车间,还购进了X光探伤机,建成理化试验室。“鸟枪换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化生产线。
在对职工的智力投资上,魏德义舍得下本钱。这几年,厂里先后投资15万元,培训自动焊接、理化实验、企业管理等专业人员60多名,还选送了10名工人进大学深造。目前,全厂职工培训面已达60%以上。厂里还购买了大批专业技术书籍,供职工查阅学习。
太行厂有10名工程师,是魏德义登报招聘来的。他们在厂里担负重任,工作都很积极。魏德义常对工人们说:
“这些知识分子来咱们厂不容易,我们要尊重和信任他们。”
有一次,一位工程师设计制作了一台造浪机,由于工艺制作不合理,放在水里开动不起来。当时有的工人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魏德义给工人们做工作:“工程师也不是样样都会,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心里难过,我们可不能雪上加霜呀!”魏德义又找这位工程师谈心,帮他卸下了思想包袱。从此,这位工程师更加努力钻研技术,并向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学习。受到工人们的欢迎。魏德义一次次有远见的抉择,使太行建筑设备厂不断增添新的活力。这几年,他们年年都有新产品,仅气压供水装置就形成三个系列,10种规格。他们研制生产的球型、囊型两个系列自动气压供水装置,先后通过省级和国家级技术鉴定,其结构和性能都达到8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打入国际市场。1988年,全厂实现产值1000万元,魏德义获得河北省改革杯“金杯奖”。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生意兴隆 王荫华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北京市德胜供水设备厂科研人员,新近研制成全自动变频调速恒压节能型供水设备,节能效果达50%,引起客户关注。图为厂长尹吉山(右二)向客户介绍新产品。
本报记者 钱守仁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