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电影《红楼梦》印象
德 波
把《红楼梦》这部背景宏大、人物众多、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文学巨著搬上银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小说《红楼梦》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但有两点是最主要的:一是通过贾氏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写出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和它崩溃的必然性;二是通过宝黛纯真的爱情写出了人性的觉醒和呼唤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谢铁骊执导的电影《红楼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贾府的盛衰为背景,基本上体现了原著的思想内涵。
谢铁骊在展现典型环境和表现“社会悲剧”部分,有时使用大起大落、浓墨重彩、对比分明的手法,如第一部的“秦可卿出殡”和“元妃省亲”都是色彩鲜明、情绪浓重的“大块文章”。在表现宝黛爱情时则使用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手法,具有淡雅含蓄、柔和抒情的格调。随着他们爱情的加深,危机阴影的笼罩和悲剧结局临近,情绪渐次浓重而强烈。“晴日玉生香”表现少年时期“两小无猜”的纯情;
“蜂腰桥传心事”、“紫鹃情词试莽玉”表现的是鲜明的痴情;黛玉焚稿和宝玉哭灵则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刻骨铭心的、至诚至勇的至情。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奇情幻境中,把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内心情感外化,并充分加以推展、延伸,达到饱和点。在这里,谢铁骊显示了电影艺术的强大表现力和它不可取代的魅力。
《红》片的表演力求神似。刘晓庆饰演的王熙凤从她“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两场的表现,可以称得起“神采奕奕、光芒四射”八个大字。王熙凤的容貌艳丽、性格泼辣、机敏乖觉、工于心计、心肠狠毒、巧言令色、装腔作势……这是一个由多种元素、多种色彩构成的典型形象,被刘晓庆演得活灵活现。
林默予的表演含蓄凝重,她所饰演的贾母雍容大度,具有大家气派。贾母对于她在这个大家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有充分自信,在封建贵族中,她是明大义、识大体的人物,是慈祥宽厚的长者,也是温和开明的主人;她最爱宝玉和黛玉,却又亲手制造了他们的悲剧,而这对贾母本身何尝不是个大悲剧呢?林默予把这个复杂而又统一的性格演得真切而有深度。
由李秀明饰演的元春形象显示出编、导、演、摄、音、美整体配合的“合力优势”。
“元妃省亲”是大块文章,在第一部下集中占有一半重量,它靠不上情节帮忙,也沾不上语言的光。在这半部影片中,主人公元春只有207个字的台词,可以说是“意在言外”了。但影片中的一切景物、色彩、光线似乎都在说话,都有表情。万宫墙、紧闭的宫门像是闭锁人性的牢狱;气势浩大的仪仗队、隆重的君臣礼仪使人感到是隔人伦之情的鸿沟。元春乘彩船游于火树银花之中,场面虽然豪华奢丽,但那些灯火似乎被蒙上一层悲凉哀怨的雾气,倒给人一种“身外之物”的冷漠感,映衬着景中人孤独和悲凉心情。演员只用两声“免”字和洒在宝玉脸颊上的一串悲泪,便表达出人物压抑在心中的无穷的哀怨。李秀明的演技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从《红楼梦》电影改编本讨论时,我就有一个想法,觉得谢铁骊和他们这一代艺术家已经有了一个十分坚定的艺术见解,认为对于作品中的正面主人公如宝玉、黛玉,应当加以“保护”,不使他们做出什么“有损于自己形象”的事情。在《红楼梦》影片中,宝黛两个形象,特别是宝玉的形象是被“纯净化”了,犹如两块白绢,虽有微疵却也不失为洁白。究竟得失如何?这涉及艺术家的美学信念、审美趣味、创作个性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又有电影的直观特点可能引起的社会效果等诸多相关问题,一时难以细论,我愿多看几遍影片后作进一步探讨。
读了六部八集电影改编本,看了部分影片,总的印象是:这是一部忠于原著又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特点的作品;真实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格调宏深雅丽;手法细腻,是一部难得的电影。
(附图片)
影片《红楼梦》剧照:贾宝玉和林黛玉。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妙趣横生的《女人街》
思忖
我任由张良导演的引领,从嘈杂热闹的“雅马哈鱼档”,来到繁华富丽的
“女人街”。
这里金银首饰、腰带提包、文胸内衣、时装鞋帽等各种妇女用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店面装潢、橱窗摆设、灯箱布置,五光十色,争奇斗妍,各有千秋。年轻漂亮的女企业家是这个既普通又奇异的商业世界的真正主人。我看到凯莎琳时装店的靓女们穿着本店新试制的新款式,正落落大方地踏着摇滚音乐的节拍迎着顾客走来,对面雄燕服装店的男女拍档也在起用年轻女店员以迎接对手的新挑战;我看到街头迎亲队伍中俏丽的新娘身着一件款式新颖罕见的婚纱,立刻受到“商业间谍”的跟踪、速写、拍照,时隔一天这种婚纱已先后出现在女人街的店面上成为走俏商品;我看到女强人欧阳穗红穿着入时、美丽端方、居室豪华、事业发达,却也有失意、孤寂和痛苦的时候;我看到穗红的竞争对手白燕热辣爽朗、敢说敢做、心地坦荡、情意执著,在商业竞争和情场角逐中倒有相当的实力;我看到阿坤鞋店的男老板落入圈套趸进了一大批滞销货,急得他扯开嗓门吆喝:“贱卖了,廉价大酬宾,这是大西北最新潮的破鞋”……
总之,电影《女人街》以它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流动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当今南国都市商业文化的一角。它不是熙熙攘攘、人潮如涌的市场盛况的实景录相,却荟萃了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大潮中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包容了很大的信息量,有相当的观赏价值和认识价值,可以当做一幅当代银幕的市井百态图来读。它不是一部志在逗人开怀大笑的喜剧片,却算得上是一部妙趣横生、大俗且又大雅的娱乐片。它叙事简洁明快,无非是述说两个靓女同时在追求一个其貌不扬也无甚雄才大略的普普通通的“小男人”。每一个场景画面都用来抒写当代都市青年的生存方式和情感方式,他们在新的商品经济秩序中的人生追求和探寻,欢乐和困扰,机会和挑战,事业和爱情。它没有回避很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和很不健全的法制秩序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惶惑、骚动和不安,没有回避商品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某些消极的影响,但它的审美兴奋点更多地是放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生活对于提高现代人的素质的积极、健康、有益的影响上面。它把一代新人正在确立起崭新的信息观念、效益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信誉观念、平等观念、法制观念的历史进程,用饶有趣味的生活画面自然呈露出来,而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气。的确,生活本身蕴含着对世人的无尽启迪。倘若女人街的靓女们不在商品竞争中摆脱了对男人的依附和取得了人格的独立,我们的女主人公穗红是不会发生“为什么男人强了,女人可以依附;女人强了,男人就不能依附”的诘问的。
《女人街》的主要演员都是初登影坛的新手,这一点同海外娱乐片往往起用大明星以增加票房号召力的惯例是大相径庭的。饰演欧阳穗红的陈玲,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与人合伙开办时装店的店东,她既是业余时装模特儿,又是时装设计爱好者,饰演白燕的茅海童则是在“八八年羊城国际舞蹈节”上荣获铜牌奖的舞蹈演员,她们的表演都是以实生活的体验为依归,所以能进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女人街》人美、景美、情美、物美、歌也美,这些都作为不可或缺的影象元素整合在一起,提高了这部娱乐片的艺术品位。


第8版(副刊)
专栏:

有追求有开拓
——由电影《豆蔻年华》说起
王云缦
青少年题材的电影,要拍得活泼清新,让人爱看,而又要让一代新人接触、了解、品尝一点人生的滋味。这正是由《多梦时节》、《普莱维梯彻公司》至新近问世的《豆蔻年华》等青少年题材影片的艺术追求,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相比而言,《豆蔻年华》的文学本更具有校园剧的模式。它主要表现的是一所寄宿中学的生活,场景也相对集中于一间高中女生宿舍里,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相近似的《女大学生宿舍》,区别似乎仅在大学和中学而已。应该说,正是导演的艺术再创造,较好地发掘了剧作的思想内涵,以流畅、新颖、灵活的电影手段,再现了一段多采多姿、耐人寻味的中学生生活。可见,同等水准的文学本,经过导演的精心探索和辛勤努力,是可能更上一层楼的。
电影艺术的主体是人。青、少年银幕形象的贫乏和薄弱,至今是创作上的一大难题。我们始终没有像《小兵张嘎》这样鲜明生动的当代少年形象。《豆蔻年华》表现的是一伙中学生的群像,以个别形象论,自还有各自的缺憾。但,这些女学生的群像,特别是城市姑娘曹咪咪和农村女孩姚小禾,相互映照,各添其彩。例如她们个性不同,喜好有别,却具有分外亲密的友谊。只是当曹咪咪意外受伤、住院之际,姚小禾却一心扑在功课上,忽略了对知心同学殷切期待着的关注。这便从一个侧面启示少年一代,即使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也不要忘了爱别人,关心别人。青、少年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同学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特别频繁,影片选取这样的情节来刻画两名女学生形象,确有“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成人形象在这部影片中着墨不多,有的却颇具魅力。如那个始终背向镜头、终生默默劳作的大李老师;如那个手不离大把宿舍钥匙的老年女管理员等等,导演正是强化了这些细节和造型效果,使之为少年们提供了一个可敬可爱的成人世界。
当今的一代新人,对电影的观赏口味、爱好、需求,已发生了种种新的变化。《多梦时节》有意在生活真实的基点上,引伸出诗意的人生哲理,其用意是可取的。只是,尚有一种外加的、人为化的痕迹。《普莱维梯彻公司》和
《豆蔻年华》便又跨进了一步,使观众从不同形象和生活场景中自如地体会到人生的多种涵义。
在结构上,影片也摆脱了惯用的单一情节故事的叙事模式,而采取了多线索的、交织式的形式。这便显得比较开放,自由,活泼。自然,重点、中心仍在这一群女学生身上,她们的线索、脉络是清晰的,一贯的,而由此生发开去,从盖平、夏雨以及由海外归来的老校友尹琼的形象,将生活面扩展至社会、文革和海外。这种多线索、交织式的开放结构,使观众的视野不仅看到了一间宿舍,一所中学,而是一个社会、一个世界的侧影。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除了采取明晰、具体的情节线索外,有的还采取暗示、虚写的表现方式,如有人在国际中学生数学大赛前,冒名给姚小禾发来母亲病危的电报,便始终没有交代这是谁的行为,留给人们自由猜想的悬念感。这种虚虚实实,亦明亦暗的情节结构方式,是引人入胜和富有新颖感的。
《豆蔻年华》的生活色彩也显得较为丰富多样。如女同学们在宿舍里模拟“时装表演”的场景,拍摄角度灵活,形象造型活泼,且反映了一群天真可爱的女孩子对现代生活和美的向往,虽显得浪漫色彩过重了点。又如盖平这一人物的引入和出现,使生活的严峻和校园的闲适构成了对比和反差,也使影片在色调上改变了过于纯化的通病。此外,全片具有优美向上的艺术格调,树丛,石路,大墙,广告等等都拍得很美,颇具艺术匠心和魅力。这从整体上构成了一种生活背景和韵味,既符合青少年审美的心态,又反映了一定的文化格调。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电影节花絮
△中国电影节首映式影片片目中,除已普遍获得专家好评的
《开国大典》、《红楼梦》、
《最后的贵族》、《普莱维梯彻公司》外,还有一部峨嵋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布达拉宫秘史》受到赞誉。这部由藏、汉艺术工作者联合制作的历史巨片,在浓郁的西藏地域文化的底色上,精心塑造了藏族历史上两位杰出的人物——五世达赖和第司桑杰嘉措的形象,并展示了汉、藏、蒙文化相互交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影片被专家们誉为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突出的一部。
△电影节特安排一批优秀参展影片及其剧组分别到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学城与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见面、座谈,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电影节举办了“长影之夜”、“八一之夜”晚会,邀请观众代表同电影工作者联欢。当群众熟悉并喜爱的导演、演员出现在舞台上时,人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美好的艺术创造。
△电影局机关报《中国电影周报》为祝贺中国电影节,评选出了“建国四十年十大影星”,他们是:赵丹、崔嵬、白杨、孙道临、于兰、王心刚、谢芳、刘晓庆、潘虹、姜文。(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