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四十年
张安定
新中国四十年的历程尽管有坎坷曲折,然而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祖国巨轮破浪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但远远超过旧中国的水平,而且也显著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的差距,成绩巨大,硕果喜人。
四十年资本主义满目疮痍 四十年社会主义欣欣向荣
从我国解放前后的历史对比,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在这块陆地上,客观物质条件基本相同,却由于社会的性质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虽然都经历了约40个年头,但所取得的成就却相差悬殊。国民党走资本主义道路,从1911年到1949年失败为止,差不多近40年,结果是经济衰退,民不聊生,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从1949年建国到1989年,也是40年,结果是经济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取得非常伟大的成就,已建成为一个初步繁荣富强的国家。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是一个大进步。但由于阶级特性和指导思想上的局限性,未能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任务。经过多次挫折,深感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可是在他逝世后,即被蒋介石否定了,没能实行下去。蒋介石在中国搞了二十二年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衰退,政治走向腐败。国民党在中国搞了近四十年,其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最高年产量少得可怜。棉花、钢、原油、食糖的最高年产量均仅有几十万吨,年发电量才60亿度,比较发达一点的纺织工业也只年产布28亿米。根本没有大工业,原始小作坊、小手工业成了中国工业的主角。到1949年,旧中国积累的固定资产仅100多亿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一般比解放前达到的最高年产量大大下降,其中轻工业下降30%,重工业下降70%,粮食下降25%,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扩大。旧中国社会贫富悬殊,失业严重,物价暴涨,民不聊生,满目疮痍。
中国共产党解放大陆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受剥削、遭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使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正是由于这个根本变化,新中国尽管是在经过几十年战争破坏,经济非常脆弱的基础上起步的;尽管有错误,有曲折,仍是螺旋形地向前发展,并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科技文教方面比旧中国强许多倍的成就。
自1950年到1988年,全民所有制投资总额累计2.15万多亿元,先后建成4393个大中型骨干项目,新增固定资产1.56万多亿元,为旧中国固定资产的100多倍,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号称“农业立国”的旧中国,主要农产品最高年产粮食只有1.5亿吨,棉花只有84.9万吨,而新中国1988年粮食总产量达3.94亿吨,棉花达414.9万吨,分别增长1.6倍和3.9倍。
工业方面主要产品,以1988年产量和解放前最高年产量相比,布增长5.7倍,钢增长63倍,原煤增长15倍,发电量增长90倍,机床增长35倍。石油、化肥、收音机等更是几百倍到几千倍的增长。现在已建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门类比较齐全、可自我全面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经济的各种设备和海、陆、空运输工具,绝大部分可以自行生产供应。我国的机械电子工业产品已有30%左右达到国际水平,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些重要的发展提高和实力的增强,都是旧中国和台湾所无法相比的。
科技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和提高。高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方面从无到有,取得史无前例的很大进步。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运转成功,核潜艇水下发射火箭成功,实用通讯卫星准确定点赤道上空,制成洲际导弹、6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石油工业掌握海陆打深井、斜井技术;纺织工业推广气流纺、喷气织布;机械工业近几年发展的新产品70%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工程、高温超导、水稻杂交、断指再植、烧伤治疗等国防、工业、农业、医学等方面的科技成就,有不少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文教方面发展也很大。在校学生人数已由解放前最高年的2572万人(其中大学生15.5万人),到1988年达到近2亿人(其中大学生206.6万人),比解放前最高年提高6.8倍。解放后四十年共培养大学生619万人,研究生15.4万人,等于旧中国在1912—1948年内同等学历毕业生总数的30倍。现在我国每年在校读书的学生人数大致相当于美国总人口数2.4亿人的83%。这也是旧中国和我国现在的台湾无法相比的。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生活获得明显改善。旧中国人口比现在少一半,广大劳动人民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解放后人口虽然增加了一倍多,不但能吃饱穿暖,而且普遍提高。据统计,全国居民每人每年实际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76元,到1988年提高到63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每年平均增长3.7%,其中1979到1988年每年增长7.6%。居民在吃、穿、用、住等方面,不但数量增加,而且质量普遍提高。部分居民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已基本普及到每家每户,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彩色电视机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1988年末已达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211亿元增长17倍,比1952年的8.6亿元增长441倍。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趋丰富。
四十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很大增强。以1988年和1952年的水平比较,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分别增长10倍、9倍多。农业总产值增长2.6倍,工业总产值增长54倍。我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八位。其中,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五位,农业总产值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只占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总人口数22%的人口。外国报刊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政府能从根本上解决十亿人的生活问题,这是最不简单而且也是最了不起的。”旧中国的经济非常落后,政治上任人宰割,在世界上没有地位。解放后结束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剥削压迫,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状态,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已愈来愈成为举世瞩目的巨大力量。日本和美国一些知名学者通过综合分析对比,也把我国目前综合国家实力顺序排在世界第六位、第七位。
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搞社会主义得到了巨大成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二百年美国秋风秋雨  四十年中国奋力崛起
将我国与少数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人均的工农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某些方面,暂时还不如他们好,但不能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应当说,我国目前的落后,只是比少数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不是比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世界上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中,比我国落后的也不少。而且我国经济落后是历史形成的,不是近几十年才落后,而是至少已落后了一二百年。这个落后不是搞社会主义造成的。恰恰相反,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只用四十年较短的时间,就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搞了二三百年的差距,使长期的落后变成暂时的落后。从发展的趋势看,这个落后的差距会继续逐步缩小。
就与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发达的美国相比,新中国建国之初,美国已有的经济基础就比我们强得多,发展经济的客观条件比我国好,美国已有二百多年建设的历史,人口增长总数只有1亿人,比我国少增加4.6亿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四十年间,就大大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一些重要产品总产量接近、赶上或超过了美国的水平。
粮食产量:1950年,我国只产1.3亿吨,美国生产1.5亿吨,美国比我国高15%;1986年,我国生产3.9亿吨,美国只生产3.75亿吨,我国比美国高4%。
棉花产量:1950年,我国只产69万吨,美国生产217万吨,美国比我国高2.14倍;1986年,我国生产354万吨,美国只生产213万吨,我国比美国高66%。
猪牛羊肉产量:1950年,我国只生产338万吨,美国生产1002万吨,美国约比我国高2倍;1986年,我国生产1917万吨,美国生产1775万吨,我国比美国高8%。
钢产量:1950年,我国只生产61万吨,美国生产8785万吨,美国比我国高143倍;1987年,我国生产5602万吨,美国也只生产8846万吨,美国只比我国高0.58倍。
煤产量:1950年,我国生产0.43亿吨,美国生产5.08亿吨,美国比我国高10.8倍;1987年,我国生产9.28亿吨,美国只生产8.3亿吨,我国比美国高11.8%。
化肥产量(折100%有效肥):1950年,我国生产1.5万吨,美国生产398万吨,美国比我国高264倍;1985年,我国生产1322万吨,美国生产1815万吨,美国只比我国高0.37倍。
水泥产量:1950年,我国生产141万吨,美国生产3872万吨,美国比我国高26倍;1987年,我国生产1.81亿吨,美国只生产0.67亿吨,我国比美国高1.7倍。
从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看:
国民生产总值:1979—1987年内每年平均增长速度,美国只有2.3%,我国高达9.2%,比美国高3倍。
据世界银行计算的96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增加值:1970年,我国为692亿美元,美国为619亿美元,我国只比美国高12%;到1985年,我国达到1395亿美元,比1970年增长1倍,而美国只达到851亿美元,只比1970年增长37%,我国的增加值比美国高64%。这方面的每年平均增长速度:1965—1980年我国为3%,美国只有1.3%;在1980年到1985年内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我国是9.4%,美国只有1.8%,我国的增长速度比美国高4.2倍。
1951—1985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世界平均4.4%,发达国家4.2%,发展中国家5.9%,我国1951—1987年工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1.5%,大大高于全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和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有不少重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如农业增加值和粮食、棉花、花生、油菜籽、肉类、煤、水泥、布、丝绸、电风扇、电饭锅、自行车、家用缝纫机等年产量不但超过美国,而且在世界上所居的位次分别由1978年的第二、三、四位上升到第一位。电视机的产量由第八位上升到第二位,化肥已上升到第三位,钢、发电量分别由第五、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
从上述情况即可看出,共产党领导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到四十年的成绩就赶上美国花了一百五十年左右所取得的成就,差距大大缩小。从发展的趋势看,我们搞社会主义是成功的,有很大的优越性,特别是从发展后劲看,美国科技水平虽比我国高,但它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得早,剩下的资源有些品种远不如我国多。据外国萨洛蒙投资公司统计:美国的公私债务1987年时即达8万亿美元,其中政府债务2万亿美元。另据美国商务部1989年6月29日公布,美国在外国的总资产为12540亿美元,外国在美国的总资产为17860亿美元,即欠外债5320亿美元。这对美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目前我国的内外债一共只有几百亿美元,比美国的情况好得多。
关于美国人民生活方面,总的说是比我国生活水平高,但也不是像某些人宣传的那样好。
美国经济发达,按人平均计算的水平高,并不是大多数人的收入有这样高。实际上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绝大部分被剥削阶级占有,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很多人还有困难。如美国近几年每年有800多万人失业,这些人生活就很困难。据美国21名专家经过2年多的调查结果,纽约市200万儿童中约有1/4无医疗保险,60%的儿童生活在困难家庭;又据美国保卫儿童基金会今年公布:美国每天有2269名私生子,有3000名儿童成为离婚的牺牲品;多数子女不照料老人,老人受虐待的现象很普遍。
有的人看美国只看目前比我国好的一面,只看优点,不看缺点,不去了解它存在的问题,盲目崇拜;而看共产党搞社会主义,只看暂时存在的缺点,不看优点,不看本质,不看成就,就下结论说共产党不好,社会主义不好,这是不公正的。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殖民统治给非洲带来了什么?
——读《现代非洲史》
钟 菲
前一段时间,有些青年人曾以若无其事的口吻议论殖民统治问题,甚至认为,沦为殖民地有什么要紧,非洲现在还不是都发展起来了。殖民统治究竟给非洲带来了什么后果?英国著名非洲史学家巴兹尔·戴维逊的《现代非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可以给人以启迪。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开始大规模推行殖民统治是在十九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非洲社会许多领域曾经发生过某些关键性的变革。然而,这些变革尚未完成就被殖民制度所葬送,一个个革新者都被殖民政策的车轮碾得粉碎。西方列强在镇压了非洲人民的反抗后,在各殖民地相继建立起殖民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使非洲形成了两类地区。第一种地区是为出口服务的矿产和经济作物生产区,其地域面积极为有限,当时数量不大的欧洲投资全都投入这类地区。第二种地区是所有其他地区,其作用是向“出口生产区”提供廉价劳工和食品。在《现代非洲史》一书中,作者从劳力、土地和贸易三个方面考察了殖民经济体制的运行情况。
在殖民统治的初期,劳力是靠劳役制来解决的。劳工是悄悄地从各处村庄直接弄到手的,后来则通过酋长去征募,采用强制手段的做法很普遍。刚果——大西洋铁路基本上就是靠强行征用12万多名强壮成年男子,在1921—1932年间修筑起来的。按官方统计,在1928年劳动条件略有改善之前,共有1万多人死亡,1928年以后又死了3900人。在大陆的另一端,驻索马里的意大利法西斯党秘书长30年代初在给墨索里尼的报告中也承认,强制作法已经发展到远远不如奴隶制的地步。
由于这种强制措施不足以满足需要,而且往往招致反抗,殖民当局又通过法令规定征收现金税,迫使非洲人为了付税而不得不去挣取现金。在那个时代,这无疑意味着他们得离开村庄而受雇于欧洲人。如果他们不能付清税款,自然要受到惩罚,就会成为服苦役的囚犯。肯尼亚正式注册的非洲人就业者每年的收入共计100万英镑,以1920—1923年期间为例,他们每年的直接税和间接税要占去75万英镑,仅有1/4的收入归劳动者所得。
在殖民统治时期,凡有大量白人移民的地方,当局都采取了剥夺非洲人土地的措施,这就迫使自给自足的农民成为无产者并被赶入一个他们毫无讨价还价余地的劳动力市场。在南罗得西亚(津巴布韦),近一半的土地划为白人定居区,“保留”约1/4的土地划归非洲人,白人自然分到最好的土地。在北罗得西亚(赞比亚),大约100万非洲农民只有7100万英亩土地,而几百个白人农夫却拥有900万英亩土地。对土地剥夺和对劳动力的剥削同步进行。20年代中期,基库尤族和卢奥族约有一半强壮男子为欧洲人干活。同一类例子在坦噶尼喀(坦桑尼亚)、安哥拉、莫桑比克、尼亚萨兰(马拉维)比比皆是。
在贸易方面,殖民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将垄断权从非洲人手里转到欧洲人手中。因此,某种非洲资本主义的因素虽在十九世纪80年代以前即已出现,然而进一步取得重大发展的进程却至少被推迟了75年左右,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也是如此。
总之,通过殖民统治的超经济手段,西方列强将殖民地经济完全纳入欧洲经济的轨道。在整个这一时期,“发展”意味着欧洲在海外延伸部分的增长,并不意味也从未有迹象表明是非洲社会从“落后”向“先进”的转化。恰恰相反,“殖民”往往导致“灭民”,这也是非洲乃至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历史所证明了的。
殖民统治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并没有随着独立的到来而发生根本改变,而是作为一份沉重的遗产对非洲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50年代以来伴随非殖民化而来并且日益严重的结构性危机的主要原因。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略谈强化流通管理问题
沙洪君
当前流通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对市场的管理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前几年强调下放行政权力,往往忽视尽快建立健全新的经济制约机制。与此同时,由于受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的影响,多头经商,政出多门,谁办谁管,自成体系,导致流通渠道混乱、中间环节膨胀、合同约束软化、投机违法丛生、国家财产大量流失等相当严重的无规则无秩序现象,有的行为甚至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经营方向,干扰了改革和开放的顺利进行,迫切需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应该指出,这里讲的强化流通管理必须以开放搞活为前提。通过调整和理顺各项流通政策,加强统一的管理,既能有效地防止旧体制复归,又能较好地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保证国家各项商业政策和法规的贯彻落实;借助法律手段有效地监督多种商业成份的经营活动,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利益,制止种种侵权行为,维护正常合法的企业运行秩序;借助经济手段,调整商业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从根本上改善市场环境,创造和建立能够展开平等竞争的良好的流通秩序。
目前强化流通管理,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统一管理的专门机构和网络化管理体系。
现存的多元化商业管理体制应该尽快结束,成立专门机构对社会上的多种商业成份进行统一管理。所有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分隶属关系,不分经济成份,不分经营方式,不分经营规模,都纳入这一专门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之下。
统管多种商业成份的机构的职能,要按照深化改革的要求而确定。我认为,它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对本地区的市场结构和网点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对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单位之间的商品交易行为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
当前,为适应治理整顿的需要,统管多种商业成份的机构的职能应以行政手段为主。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它的职能将逐步转向以经济的法律的手段为主。
在建立统管的专门机构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适合多种商业成份发展需要的网络化管理体系,实行分行业管理。按行业管理分工,各行业主管部门可以成立行业管理协会,由主管本行业国营企业过渡到对全行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监督本行业商业政策的执行,维护本行业的经营利益,办理统管多种商业成份的机构交办和委托的有关工作。
二、加快经济立法。
统管多种商业成份必须依法办事。只有完备的经济立法和司法制度,才能确立起稳固的市场运行规则,开展平等竞争,商品流通才能长期处于有序状态。目前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完备,这就给统一管理多种商业成份的操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加快经济立法,尽快研究制定《市场法》、《商业法》、《公司法》、《反垄断法》等,以便统一管理多种商业成份的工作有法可依。
三、坚持放管结合的原则,整顿价格秩序。
当前流通领域中出现层层加价、转手倒卖等混乱现象,这表明加强价格管理非常必要。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顺加作价法利弊并存,它往往使紧俏的商品价格随商品经过环节的增多而“水涨船高”。鉴此,目前各地规定商品在同一城市不得超过一道批发环节,在省内流通一般不超过两道环节,等等。但实施起来难度太大,因为对企业购进的众多的商品是否超过了规定的批发环节,不可能每一批每一件都去查清。我认为可行的改进办法是,对主要紧俏商品由物价部门定期公布每道环节的具体价格,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商品多次转手,层层加价。同时,对于一般商品,尤其是供求平衡的商品,可以继续实行顺加作价的办法。对零售企业的商品可以实行最高限价,以防止商品价格“滚雪球”。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中华民国经济史》
史全生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解放以后出版的第一部研究民国时期社会经济的专著。该书在全面阐述整个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一九二七—一九四九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其中对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年的国民党统治区经济、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经济和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沦陷区经济的阐述,尤为重点突出。
(蓝大力)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甲骨学通论》王宇信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甲骨学通论》是一部系统论述甲骨学研究的专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全书总结了九十年来甲骨学研究的成果,系统而科学地论述了甲骨学的基本规律、研究方法与课题,介绍了重要甲骨学论著及著名甲骨学家的研究特点,并论述了西周甲骨这一新分支学科。书后附有甲骨学大事记、著录书目及新中国甲骨学论著目、西周甲骨论著目等工具性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