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国庆报告文学征文

共和国的华诞
林玉华
40年前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横空出世,犹如东方升起的朝阳,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倒转历史摄像机的镜头,展示出新中国那开基立业的光辉时辰吧!喜迎盛典的
金色日子
1949年金秋9月末的北平,从中南海传出的每一个信息都强烈地激荡着人民的心。
长街短巷,千家万户,挂上了大大小小的五星红旗和红星灯笼,古城沉浸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
新政协筹备会议后,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开国典礼筹委会。9月2日,周恩来秉笔挥毫,签署了庆祝会场和阅兵游行“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方案。
天安门城楼将作为开国典礼的主席台。华北军区宣传部长张致祥受命负责天安门的布置和宣传工作。他急如星火,从德胜门内的庆王府驻地驱车来到了天安门。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叫承天门,表示皇帝“奉天承运”、“受命于天”。然而天安门命运多舛,屡遭洗劫。1860年英法联军在焚烧圆明园的同时,也捣毁了天安门城楼上的菱花窗;1900年八国联军一路残暴地烧杀炮击,在天安门前西华表圆柱上留下了弹痕;城楼朱红色的宫墙遍体鳞伤……
一种强烈的悲愤感在张致祥的胸中喷涌。此刻他身负令箭,天安门交在他的手中,他要让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民面前。
几天后,一批能工巧匠云集到这里,在城楼上下摆开了战场。
城楼的东山墙下,中央美术学院的周令钊教授正站在高架子上绘制毛主席巨幅画像: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仰,洋溢出慈祥的笑容。原照片是新闻摄影局的郑景康在延安时拍摄的,是当时解放区最流行的一张毛主席像,而且是经毛泽东亲自选定同意的。周令钊一手拿着画笔,一手扶着梯子爬上爬下,把方寸小照放大在高6米、宽4.6米的铁皮画框上、形神兼似,维妙维肖。
天安门城楼是庆典的中心,如何既体现出全民族的大喜庆又与古典的建筑格局相协调呢?半个多月之前,张致祥迫不及待地跑到东单洋溢胡同,“咚咚咚”敲响了华北军区文工团舞美队的院门。队长苏凡带着两个能手赶来了,一个叫小野泽,一个叫森茂,他们都是来自东瀛的日籍
美术专家。在烽火连天的解放战场上,小野泽和森茂跟随抗敌剧社转战南北,设计出了大量的舞台布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像这块大地上酿造的醇酒一样,溶入了他们汩汩奔流的血液中。苏凡和小野泽、森茂从城墙根跑到城楼上,又从城台侧跑到券门下,有时张致祥也来和他们一起量皮尺、出主意,几天后便设计出了二十几张草图。其中大宫灯的设计倍受瞩目。
苏凡坐上一辆吉普车,满北京城去找扎灯的艺人,终于请来了一位过去曾在清宫扎灯的花甲老翁,又找来两个徒弟,于是就在城楼上中间的大厅里干了起来。小野泽和森茂负责装饰宫灯的云头和金穗。临近大典的前一天,八盏瑞气盈盈的大宫灯终于告成了。
“这八盏大宫灯、八面大红旗设计得好,象征着革命的欢乐、人民的胜利!”大典前夕的深夜,周恩来来到天安门审查,他站在金水桥上,借着探照灯的银辉,面向天安门环顾四望,欣喜万状。
早在三大战役的隆隆炮声震撼中华大地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一面指挥全国作战,一面就发函致电并派人接迎爱国民主人士、社会贤达前来解放区共商建国大计。新政协筹备会议确定周恩来负责起草新中国第一部人民宪章《共同纲领》,他在中南海勤政殿“关”了一个星期,亲自执笔写出全文,以后又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七次反复讨论修改。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共同纲领》,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9月30日傍晚,天安门城楼霞彩氤氲,云气缭绕。出席政协会议的全体委员沿着“千步廊”的青石御道来到天安门广场,周恩来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毛泽东宣读了纪念碑碑文。随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以及政协委员们,怀着虔诚崇仰之情,为近百年来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斗争中英勇捐躯的两千万英灵,铲下了一锹锹土……
当天夜里,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内灯火通明,毛泽东俯案笔走龙蛇,起草准备第二天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当黎明的晨曦给中南海的楼阁亭榭镀上一层金辉的时候,毛泽东披着一件旧棉袄,手里拿着写好的“公告”草稿,神色从容地来到西华厅,同周恩来共同商讨“公告”的内容和措词……
此时,古都京城欢呼声、锣鼓声阵阵传来,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伟大庄严的一天。
奏响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0月1日清晨,天安门在熹微的霞光中渐渐露出了金黄的冠盖。城楼的内檐上通贯着巨幅会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重楼九楹的朱漆红柱之间高悬着八盏垂金流苏的大红宫灯,城台上面飘扬着八面鲜艳的红旗;正中券门的上方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两侧宫墙镶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的横幅标语,金水桥两边临时搭起的观礼台上,红色的绸卷花环随风飘扬……
旭日初上,首都各界群众就手擎红旗,高挑彩灯,从四面八方涌进广场,天安门前汇成了锦绣的海洋。
下午两点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毛泽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等副主席和56名委员宣布就职。2点55分,55岁盛年的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们经西华门来到天安门,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拾级而上,第一次出现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上……
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人民领袖毛泽东走近麦克风前,以浓重的湘音,激昂的语调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顿时,广场上30万军民群情激动,欢声雷动,红旗、花束、彩灯卷起了汹涌的波浪。毛主席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世世代代饱受苦难、奴役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此刻,站立在广场中心的联合军乐队总指挥罗浪将指挥旗一抖,200件乐器奏响了威武雄壮的《国歌》。
《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于民族危亡的关头,是经过硝烟与鲜血洗礼的悲壮乐章。1935年,革命戏剧家田汉在被捕前把这首歌词仓促写在一张包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辗转传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在面临反动派迫害即将离国之前,以巨大的热情创作了这首歌曲,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出现,立即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后来经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演唱并灌制唱片,使这首歌享誉世界,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昂的战歌。
在一次商讨国歌的会上,以画骏马而名扬天下的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委员力荐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毛泽东、周恩来当即支持他们的意见。但有人认为新中国就要成立了,而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时了,主张改词。周恩来发言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他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建设越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就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的好。”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政协会议通过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40年来,这支雄壮的乐曲通过军乐演奏,已经响彻了全世界。
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请毛主席升国旗!”大会秘书长宣布议程。
此时毛泽东神情庄重,两眼闪射出神圣的光芒。他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现在正由毛主席亲手把它升起。参加大会的30万人都整齐肃立致敬,注视着人民祖国的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新华广播电台现场播音员丁一岚,以她那清新明亮的语调对听众解说。
“轰——”“轰——”“轰——”……54尊山炮齐鸣28响,震天动地,更震动着每个人的心。
据说,54尊礼炮代表54个民族(根据当时统计数字),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国际礼仪中没有这样的规定,这是根据中国的“国情”确定的。由中央军委办公厅负责人唐永健起草、毛主席批发的一份报告就是这样说的。
三天前,政协全体会议刚刚通过了国旗的议案。
人民不会忘记,在那民族危难的岁月,“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使人感到屈辱和悲愤;也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的“太阳旗”猖狂地玷污祖国的天空。饱受欺凌蹂躏的中国人民多么渴盼看到自己的国旗在天空中自由飘扬啊!
1949年7月,报刊上刊载了全国政协筹委会关于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应征图案跨山涉水,联翩飞来,短短一个月之内就收到2992幅。其中还有朱老总的心血。
评选委员会精选出38幅国旗草图,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交政协一次全体会议讨论。
一天晚上,毛泽东请客。席间,曾多次参加过国共谈判的爱国人士、政协委员张治中先生问毛泽东:“你同意哪一个国旗图案?”
毛答:“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你怎样?”
“我反对这个图案。红地国旗是代表国家和革命的,中间这一杠,不变成分裂国家分裂革命了吗?”张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毛泽东听了,皱了皱眉头:“这倒是一个问题,不少人很主张采用这一图案,并且也举了很多的理由,我再约大家来研究吧!”
9月25日,张治中先生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邀请,到中南海参加关于国旗设计的专题讨论会。与会代表尽是文化人、画家、艺术家。毛泽东客气地和张先生握了握手,并当众介绍了张治中的意见,然后接着说:“我知道反对这黄河一道杠的,在大会里恐怕只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四分之三或三分之二的赞成票通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样不够圆满,我们一定要选一幅让全场一致通过的才好。大家想想吧。”
说到这里,毛泽东顺手翻出《国旗图案参考资料》第36号,就是现在的五星红旗图案给大家看:“这个图案怎样?”
设计者从“盼星星”中得到启发,一颗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四颗小五角星代表人民大众,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每颗小星各有一角对准大星的中心点,表达亿万人民团结在共产党周围。旗面为红色,喻意革命如红霞一片。五星位于旗面的左上方,似闪闪星辰居高临下,金碧交辉映照大地……
在场的代表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好!”
当场有三人提出异议:“这四颗星是代表四个阶级,假如将来进入社会主义,国旗不是又要改吗?”
毛泽东呷了一口浓茶,思路敏捷地说:“把说明改一改好不好?不说四小星代表四个阶级。五星红旗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毛泽东的话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到周恩来主持大会讨论时,五星红旗图案顺利通过了。这天,怀仁堂的主席台上挂上了大幅五星红旗,满台生辉,掌声雷动。
五星红旗图案的设计者,是一位身居上海不足十平米斗室的无名小卒。他的名字叫曾联松。
从9月27日确定了国旗图案那一天起,首都人民连续三天突击赶制了无数面五星红旗。其中有一幅特制的大红旗,长460厘米,宽338厘米,用红色绸料作旗面,用黄色缎料制成五角星,鲜红中泛着金光。这就是毛主席亲手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此刻,丁一岚的声音更加激动了:“国旗已经上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它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大地上。”
盛大空前的立体阅兵
从当年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镜头,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的英姿雄风。
阅兵总司令员朱德特地穿了一身新制服军装,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驱车从天安门中间的门洞出来,缓缓通过金水桥。
这里是“天街御路”,从前只有皇帝坐的大轿通行;而今这位农民出身的统帅,乘坐当时被认为是最高级的美式敞篷轿车,威风凛凛。
聂荣臻总指挥迎候在东华表下,向总司令郑重敬礼并报告:“受阅部队准备完毕,请总司令检阅!”
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乐的鸣奏中,朱总司令由聂将军陪同,出东三座门,沿着东长安街、东单广场,直到外国领事馆聚集的东交民巷,顺序检阅肃立严整的三军部队。“祝同志们健康!”——“祝总司令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万岁!万岁!”统帅和士兵此呼彼应,海啸般的声音在京城大街上涌伏、滚动。
朱总司令回到天安门城楼主席台,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接着分列式开始了。
一面火红的军旗在护旗兵的掌护下,伴着《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雄壮节奏,引导受阅方队由东向西而来。这是“八一”军旗第一次向全国人民亮相。这支诞生在南昌城头的人民军队,经过血与火的漫漫征程,终于来到了天安门。
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轻的人民海军方队,水兵们头戴白色无沿帽,脑后飘动着黑色缎带,身着蓝白相间的海魂服,显得格外英俊潇洒。紧跟着是强大的步兵师,8000余名指战员携带缴获的各种武器,组成12个方阵,英姿勃勃,锐不可挡。接着开过来的是炮兵师,野炮、榴弹炮、战防炮、高射炮,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随着隆隆的马达声,各种坦克车、装甲车,以排山倒海之势通过检阅台,战士们挺胸昂首站立在车上,注目城楼,庄严敬礼。在《骑兵进行曲》的激越节奏中,来自察哈尔草原的骑兵师,分别组成“红马连”、“白马连”,五马并行,以整齐划一的动作跑过天安门前,骑兵们握枪挎刀,英风赫赫,激起群众队伍中暴风雨般的鼓掌欢呼。
当人民解放军战车方队似铁流汹涌通过天安门前时,突然从东天上落下一串霹雳,只见9架P—51战斗机、两架蚊式战斗机及6架运输机和教练机,呼啸着飞临天安门上空。几分钟后天空又有9架P—51战斗机从空中掠过。天上地下浑然一体,形成立体的武装阵容。
几个月前,国民党空军的6架B—24飞机,轰炸了刚解放不久的南苑机场。为了确保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军委决定建立一支空中战斗力量。8月中旬,军委航空局下令成立了“南苑飞行队”。9月初,军委召开阅兵会议,确定空军也要参加开国大典受阅。
9月22日,华北军区航空处拟定上报了《空军参加检阅计划表》,其中明确规定:P—51战斗机和蚊式战斗轰炸机各两架,完成受阅后即分别升空10000英尺和12000英尺处,“担负北平、通州、良乡、大兴上空警戒任务”。
在飞行编队中,有国民党空军第一个驾机起义者——刘善本。三年前,由于他经常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决心退出内战的漩涡。一次,他借着运送无线电器材的机会,驾机飞到了延安,第二天毛主席就亲切接见了他。新中国诞生前夕,他光荣出席了政协一届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
站在城楼上的毛泽东最先看到了天上的机群,他仰脸东方,略眯双眼,一只手不停地用力朝天上挥动着。广场上的群众雀跃欢腾,把头上的帽子,手中的报纸、毛巾都抛向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执行防空警戒任务的4架战斗机飞临复兴门后即升高空了。欢腾的群众并不知道,那上面装有防敌袭扰的枪弹。40年后的今天,当我通过电话采访当年担任受阅飞行领队的邢海帆时,他说:“飞机带弹受阅这在世界空军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但那时敌情十分复杂,如果遇到敌机来了再落地装炮弹,那就晚三春了。常言道:‘有备而无患’。敌人不是不想来捣乱,而是因为我们有充分准备,他们才不敢来!”
阅兵结束后的当晚,朱总司令在北京饭店宴请受阅的陆海空部队代表。觥筹交错,总司令来到空军代表席,气宇轩昂地说:“你们飞得很好嘛,从现在起,我才真正是陆海空军总司令了!”
毛泽东高呼:“同志们万岁!”
当晚霞的金辉映照到天安门前的蟠龙华表时,长安街上华灯齐放。群众游行开始了。刹那间,满天金花飞迸,遍地火龙翻滚,广场变成了灯火的海洋。游行队伍以工人老大哥为先导,农民兄弟跟近,随后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浩浩荡荡,欢呼着通过天安门前。
从长辛店、丰台、通州来的铁路工人,从石景山来的电厂、钢厂工人,一清早就到了北平站,下了车就直奔会场。北平解放前夕,各厂组织了工人纠察队、护厂队,保护工厂的机器设备,抵制了反动派的破坏捣乱。石景山发电厂解放后,只停了一天就开始发电。三个月前,石景山钢厂的炼铁、炼焦、铸造、动力、运输全面恢复了生产,朱德总司令亲临工厂祝贺,鼓励职工们开展革命竞赛,为建设新中国出力。参加游行的数万名工人举着旗帜、火把,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显示出工人阶级主人翁的豪迈姿态。
郊区的翻身农民五更天就摸着黑起来,敲锣打鼓,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会场。千年来的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彻底砸碎了,他们欢欣鼓舞,庆祝土地还家和土地改革的胜利,把写好自己名字的木牌插在分得的土地上。听那欢乐的鼓点,奔放的锣声,都洋溢着翻身农民的无比喜悦。
一支近百人组成的大学生军乐队吹奏着《新民主主义进行曲》,引导着四万名学生汇成的大军向广场中心涌来,那嘹亮高昂的乐曲迸发着青春的活力。这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青年学生队伍。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大批青年学生奔赴解放区,为接管城市工作,建立新生政权输送了大量的骨干。学生们抬着一丈二尺高的红纱扎的大五角星和八根火炬造型的红灯,30人横成一排,大纵队行进走过主席台前,年轻的声音清脆地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始终不曾坐一坐。他一手扶着栏杆,一只手举在空中不停地挥动着。突然,他面对着扩音器吩咐工作人员:“把水银灯全打亮!”瞬息间,城楼上下雪亮的水银灯一起打开,把天安门前照耀得像白昼一样。
广场上的群众听到了领袖的声音,顿时高兴得跳跃起来,潮水般地涌向五座白玉石桥,他们要亲眼看一看开创新中国的一代伟人。无数面大红旗挥舞招展,无数支火把熊熊闪耀,无数盏花灯汇成一片灯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像海潮迭起……面对这沸腾的场面,毛泽东的脸上焕发着庄严慈祥的光辉。在几十年的烽烟烈火中他认识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时代的主人。只有他们,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
从金田暴动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南昌起义,从抗日游击战争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近百年来革命斗争史上的丰功伟业,哪一件不是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奋起创造的呢!毛泽东把身子探出栏杆外,一只手举向空中,时而招呼着群众,时而有力地挥动着向群众致意。当“万岁”声的高潮再次涌起时,毛泽东终于遏制不住自己的激情——
“同志们万岁!”
蓦然,广播喇叭里传出了毛泽东那宏亮激昂的声音。随即这声音又从天安门广场四面的宫墙弹射回来,发出阵阵响亮的回声:
“同志们万岁!”
领袖和群众的心在一起交融、激荡,化作巨大的声浪直冲霄汉。人民爱戴领袖,领袖热爱人民,胜利的欢欣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在人们的心中汹涌、奔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