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蓝眼睛里的中国——访爱泼斯坦
本报记者 陆振华
“我从小在中国长大,和这块土地、这里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曾为中国革命成功和建设事业发展而骄傲。今天,在新中国四十岁的时候,我高兴,同时寄予希望。”中国建设杂志社名誉社长、经历了新旧中国的爱泼斯坦,闪动着蓝色的眼睛,向前来他的寓所采访的记者叙述着他最深切的感受。
“我激动得颤抖不已”
今年74岁的爱泼斯坦,孩提时随波兰籍的父母飘零到中国后,没想到现实把他推入中华民族生活的旋涡。三十年代他结识了中国人民的朋友斯诺。1938年,他参加了宋庆龄直接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总部工作。不仅如此,1944年,他随中外记者团访问了延安和晋绥抗日根据地。谁也没有料到,经历这4个月的采访,中国人民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给他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他说:“延安之行给我决定性的影响,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预感到新中国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诞生。”
可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他不在中国,而在美国。爱泼斯坦回忆说:“我同妻子兴奋地参加了美国进步人士庆祝活动后,又单独举行庆祝。当我们走到纽约时报广场拐角处一家录音店前,我停住脚步,在录音室里给妻子唱起了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虽说我的嗓音不太好,但我的心却激动得颤抖不已。”这张录音唱片至今他还珍藏着呢。
“我眼里的中国一切都变了!”当爱泼斯坦与妻子邱茉莉于1951年踏上离别7年之久的中国时,他们不禁大吃一惊,骨瘦如柴的饥民、无处不有的乞丐、无业游民不见了;横行霸道的外国殖民主义者以及他们的走狗也不知去向;吸毒、娼妓等社会丑恶现象也一扫而光。眼前是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人们以“同志”相称,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团结一心。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举世公认的进步
爱泼斯坦走的是一条奇特的路,即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1957年他加入中国籍后,在他的蓝眼睛里中国似乎变得更加可亲了。他的寓所里有许多照片,发黄的黑白照片和新近搜集的彩色照片陈列在一起。它们像一幅幅不同时代的画页,每一细节都能勾起爱泼斯坦对新中国的爱。
“中国的进步是举世公认的!”爱泼斯坦说起中国的发展,带有特殊的感情。他说:“解放前,我所使用的钢笔尖、大头针等都靠进口。解放后,当中国靠手工造出第一辆吉普车时,全国上下为之骄傲。在旧中国我从没见到有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现在中国不仅能生产数百万台各种型号的拖拉机,还能生产数十万辆卡车和大小轿车。前几年,外国人带来彩电、录音机,人家都来看,觉得外国人多高明,可现在我们也都大批生产了。前些年,当我坐上中国造的飞机和从电视里看到发射火箭时,我同其他人一样欢乐。据我所知,现在,中国许多工农产品产量已跃居到世界前列,钢名列第4位,原油第5位,发电量第4位,煤、水泥、布、粮食、棉花、花生等都名列世界首位。中国也几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电风扇、洗衣机生产国。这些事实说明,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自己宏伟的现代化目标。”
爱泼斯坦的足迹遍及中国南北,生机勃勃的城乡和壮观的火箭发射场,都曾给他留下难忘的记忆。他曾先后4次进入西藏实地采访,每次三四个月。他比划着说,光笔记本就有一米多高,详细记录了这块土地在推翻农奴制后震撼人心的变革。
他拿出几本他的英文版著作给我看,其中一本是《西藏的转变》,厚厚的,内容有西藏的前后对比,宗教和农奴制,农业、工业、新干部,解放军在西藏,统一战线等章节。爱泼斯坦真实地把这个
“神秘”的世界屋脊的昨天、今天和未来介绍给各国读者。他画龙点睛地说:“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变革,是中国共产党正确政策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爱泼斯坦在198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后,他观察中国的视野更加广阔,并有机会和中国的领导人一起议论国事。
记者问:“你如何看近10年来的中国?”
“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1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页。”爱泼斯坦说:“今天,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已超额完成。这1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超过了建国后30年的总和。到公元2000年时,即便经济速度放慢一些,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可以再翻一番。到下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是说新中国诞生100周年时,整个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以为拥有世界人口1/4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本身,就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
提起爱泼斯坦为之贡献大半生心血的《中国建设》杂志,他说,《中国建设》也要和时代一起前进,明年开始将改名为《今日中国》,他将继续为之效力。
“我经常进行三个对比”
中国已做了许多事,取得了值得骄傲的成绩,但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爱泼斯坦说:“面对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如何缩短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我们应该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发展中的国家,任重道远。”
爱泼斯坦阅历深广,对事物颇有独到之见。他认为,中国现在出现的问题,有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例如,工业发展了,又导致了耕地减少,城市居民增加,出现了住房难、乘车难等问题;对外开放后把大量的技术、信息和资金引进中国,但确也使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有所抬头;思想教育忽视了,社会上重新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他说:“我们看到成绩时,也不能忽视因失误造成的困难;看到困难时,也不能灰心丧气。”
爱泼斯坦经历了新旧两种不同的中国,对许多问题感触很深。他说:“我经常进行三个对比:过去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我们已做的事和未做的事;我们已取得的成就和应该取得的成就。这样一比较,对我们国家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前途也就能满怀信心。”
值此建国四十周年之际,他向记者建议,具有历史意义的真理应该多加宣传。这个真理就是,没有共产党领导,没有社会主义,中国的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中国也不可能富强。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清一清私人借支款
江溪
据江苏省宜兴市统计,全市48个乡镇个人向集体借支的欠款达5499万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现在,许多单位都感到资金紧缺。这些单位不妨查一查,你那里私人借支的公款是否还了,留在私人手中的公款到底有多少?
本来,私人因公干或急需,通过正当的财务手续向公家借支部分款项,是可以的。问题在于,有些人事后欠拖不还,长期占用。你欠一点,他欠一点,集中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就是个不大不小的数字,就会影响到正常的经营活动。这实质上是“吃公家”的表现。
国家和集体的资金被个人长期占用,一方面使资金不能正常运转,人为地加剧资金紧缺程度,公家每年还须为此向银行支付利息。即以宜兴市为例,5000余万元欠款一年须付息990万元。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扰乱了财经纪律。一些地方,拖欠公款者有不少是单位上得罪不起的人物。宜兴市3万多拖欠公款者,有1156名厂级干部、6894名供销人员。有的人利用借支款,挥霍浪费,甚至用来建私人住宅,经商做买卖。当前,整顿财经纪律,管好用好资金,很有必要抓一抓私人借支款的清收工作。
清收欠款,以往也年年搞,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关键是决心不大,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对于那些拖欠公款者难道真的没办法了?办法还是有的。中共宜兴市委、宜兴市政府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下决心把这项工作抓起来。各乡镇都成立清收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收款队。许多单位将欠款情况公开曝光,上墙公布。有的乡镇还规定,谁借出的钱,由谁限期收回,若收不回,扣发出借人的工资。据了解,从8月5日至8月25日,20天就收回欠款5063万元,占应清收总额的92%。
看来,做任何事情,只要动真格的,丁是丁卯是卯地去做,就能收到成效。整顿财务秩序、清收个人欠款的工作,也同样如此。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中国工业之最(五)
交通运输
最长的电气化铁路:陇海线宝鸡兰州段。1984年5月建成营运。全长511公里。郑州宝鸡段在建设中,全长684公里。
最长的新建铁路大桥:新荷线长垣东明黄河大桥。1985年铺通。全长10282米,也是亚洲最长的铁道桥。
最长的公路:青藏公路。1985年建成营运。西宁至拉萨全长1937公里。这是在海拔最高的“世界屋脊”上建成的我国工程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二级公路。
最长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建成营运。全长6772米(公路桥4588米),主桥为双线铁路桥。
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上海港。1957年开始扩建。经30多年改建、扩建,货物吞吐量已达1.13亿吨。自1984年起跨入世界10个超亿吨港口行列。
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天津港集装箱码头。1985年建成。吞吐能力300万吨/年。
最新最大的10万吨级码头泊位:浙江北仑港矿石码头。1982年建成。有3个10万吨级泊位。山东石臼港煤码头、大连港鲇鱼湾油码头分别于1985年12月和1986年建成,各有一个10万吨级泊位。
(摘自《奋进的四十年》)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如何尽快改变滞后局面——交通运输问题讨论

编者按:如何加快公路运输的发展?日前,本报经济部邀请国家计委、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中心、国家科委、交通部等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座谈。现将他们的发言,分期摘要刊登。
本期要点:
▲讨论发展公路运输,目的在于提高国家综合运输能力
▲近期要少建新路,把有限资金、有限物力用于旧路的改造升级
▲发展公路运输关键在于调整好政策
要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交通部副部长 王展意
讨论发展公路运输问题,是立足于提高整个国家综合运输能力,适应国家经济需要来考虑的,也是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出发的。从交通部门来说,并不是说讨论公路重要,而排斥其它运输方式。在中国,起码在近二三十年内,不存在这种运输方式挤掉那种运输方式的问题。按照现在测算,从公路来讲,一年也只能建汽车专用路和一级路三百多公里,二级公路几千公里。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几种运输方式,是相辅相成,共同为缓解运输的紧张状况,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做出贡献。总的方针,我赞成这个观点,即:几种运输方式统筹规划,合理分工,扬长避短,协调发展,以提高我国整个的运输能力,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五种运输方式都要有一定的发展。
要解决公路发展问题,必须增加投资,在短期内要国家拿很多钱不现实。但是有一条,就是养路费交的25%的能源交通基金和调节基金,车购费交的10%的调节基金,国务院原来定的是专款专用,用于发展公路,现在收走了一块,就没有全部用到公路上去。建议把这一块都用到公路上,除了国防、边防公路国家拿一定的钱外,养路费、车购费都用于养护、修建公路,再加上地方的积极性,公路的面貌也会逐步得到改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用车单位买汽车时交了一部分钱,跑车交养路费,这部分钱不都拿来改善公路,而去干别的,再收别的费,就增加了用车单位的额外负担,事实上是制约了汽车运输的发展。现在公路路况不好,每年在汽车运输上造成的浪费是很大的,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另一笔是耕地占用税,铁路、民航机场免交,而公路要交,公路是直接为广大群众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希望能和铁路、机场一样对待。如果这类问题能够解决,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和群众的积极性,交通部门努力做好工作,改变公路的落后面貌就会快一些。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如何尽快改变滞后局面——交通运输问题讨论

搞好旧路改造升级
国家科委政策司副司长 孔德涌
我国近100万公里的公路中,一二级只占1.6%,三级占12.4%,四级占45.7%,其余40.2%为等外。由于公路质量差,实际行车时速为30多公里,几乎是经济时速的一半。
据专家估计,只要把三级公路改成二级公路(沙石路面改成沥青路面),每万公里的年效益为:行车时速可提高15公里,车辆拖挂能力可提高50%以上,仅此,运输效益便可提高35%—45%。此外,轮胎寿命可延长4万公里以上,油耗可节省15%—30%,发动机大修间隔里程可增加80%。以每天一千车次计算,每万公里一年可节省轮胎9万多条、柴油11万多吨,运输成本减少20%。
因此,在财力紧张、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在旧路因种种原因效益很低情况下,当前应当把有限资金、有限物力用于旧路的改造升级,使现有国道主干线系统全部成为一二级的安全、快速、高效汽车专用路。除了必需与港口配合构筑综合运输网以及极个别地区外,近期要尽可能少建新路。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如何尽快改变滞后局面——交通运输问题讨论

解决交通问题要想点新办法
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信息部经理、研究员 张铮
交通运输问题是老问题了,也老没解决好,可见用老观点、老办法不行,必须靠深化改革,转变观念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一点,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很复杂,必须要有国家综合部门组织交通运输发展问题的软科学队伍建设;建立交通运输发展问题研究基金会,保证上述专业队伍的科研事业费用;在国家已经颁布实行的交通运输技术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做工作,不要总是新起炉灶,研究一阵子,浅尝辄止。
第二点,我国交通运输的状况首先得弄清楚,情况明才能下决心,实际上我国交通运输的状况有许多重要情况不清。运输量、周转量的总量统计包含的内容与实际发生的量有相当差距。而运量与周转量的构成则可以说基本不清楚。而这些资料是制订科学全面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前提。另外,交通运输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指标,至今没有个科学全面的说法,有些说法不很科学,似是而非而广为流传。说句坦率的话,连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都分不清,还谈什么解决问题?为什么分不清,除了知识、经验之外,部门利益、财迷心窍也是重要原因。
第三,要避免把福利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不能把交通运输业办成社会福利业,靠国家补贴过日子。一方面修路、造桥、建机场要靠各级政府投资,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国家不管谁管?要改变目前不投资或投资不足的局面,钱从哪里来?主要是在受益者负担原则下的各种税、费,以及组织民众以工、以料代赈、代税、代费等办法。兴修水利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用来兴修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如何尽快改变滞后局面——交通运输问题讨论

要重视高等级公路建设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级经济师 周明
为改变我国公路交通的落后局面,在经济发达地区、在运输繁忙、交通量大的国道上逐步建设一些高等级公路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近年来,我接触到一些高等级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参与了少数高等级公路的评估工作。从我接触到的上述材料看,高等级公路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显著的,收费公路的财务效益也是很好的。如杭州到宁波,现有一条二级公路,全长246公里,全线穿越绍兴等5个市、县城区和15个乡镇企业发达的集镇,由于交通量增长快,加上各种非机动车辆在路上混合行驶,致使道路拥挤,交通堵塞,事故频繁,平均时速只有35公里,也就是说,杭州到宁波需要7个小时行程,满足不了客、货运输要求。为此,浙江省提出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并作了可行性研究。拟修建的高速公路全长170公里,比现有公路里程缩短70余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公路建成后,从杭州到终点宁波大石契,若按时速85公里计算,只需两小时即可到达,比现有公路需7小时和铁路普客列车(这一段没有快车)约需6个小时运行时间,都缩短很多。这就减少客、货运送时间,加速车辆周转,节省能源,减少车辆损耗和交通事故,从而降低了运输成本并提高了旅客的舒适性,社会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这条公路从投资建设开始计算,只需11年的时间即可全部收回投资。
由于这条公路是贷款建设,需要收过路费偿还,因此作了财务效益分析。财务效益是根据总投资额、贷款利息、运营管理及大修费用与收取的过路费测算的。为兼顾投资者与使用者双方利益,过路费是按照比现有公路缩短运输里程70公里直接收益的30%收取的,如小客车每车公里只收0.075元,中型货车0.129元,这与国外已实施的收费标准相比是较低的,易于被使用者接受。按照上述收费标准测算的财务效益分析结果,从投资开始计算,20年即可还清贷款本息。如从建成投入运营后计算,只要16年就还清了。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如何尽快改变滞后局面——交通运输问题讨论

发展公路运输出路在政策
交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鲁勤智
中国公路建设、公路运输的发展,关键在于调整好政策。现在的情况是,国家对交通建设的大方针大政策是十分明确的,但在落实这些方针、政策上,还有许多调整完善的工作要做。
第一,大、小政策要配套。国家提出要对交通实行“倾斜”政策,但国家对公路的投资,除国防边防公路外,其它几乎全部靠计划外自筹资金,缺少稳定资金渠道,而且自筹资金又多分散于各个地区,难以对重点项目实施统一安排。此外,贷款利率高、燃料物料供应价格不断上涨,各种税收费率增加等,使公路工程造价和公路运输成本大幅度上升,投入与产出的反差越来越大,长此下去公路交通的“滞后”,甚难改变。从政策角度来说,必须是大政策管住小政策;各方面的具体政策,要与国家的大政策配套,为大政策服务,确保大政策的落实。
第二,前后政策要衔接。1984年国务院为了加强公路建设,先后出台了提高养路费费率、征收汽车购置附加费等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使近几年我国公路建设,出现了一线生机,发展的势头很好。但是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又出台了一些其它政策,使国家原来想用于加强公路建设的资金,又从另外一些方面被抽走了。例如养路费,“来自于车,用之于路”,带有企业与群众集资的性质。国家收取这部分钱,用于财政的其它支出,就显得前后政策不衔接,使原来的政策失去应有的效力。
第三,相同的情况应有相同的政策。养路费是用于养护现有道路的专项基金,它与国营企业的大修理基金及油田维护费属于同样性质。可是后二者免予征收能源交通基金,而养路费不仅不免征,还要按全额征收,这很不合理。再如公路建设要征耕地占用税,铁路和民航机场建设却免征,公路同样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同属社会公用性基础设施,完全应该以相同政策对待。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如何尽快改变滞后局面——交通运输问题讨论

一点借鉴
交通部公路科研所一级研究员 鲁威
近年我到了美国和苏联,想看看两个阵营有代表性的国家是怎样搞交通建设的。
苏联的交通建设模式长期是以铁路为主的,对公路只是近年才引起重视,所以那里的公路分布以及路况都不好,还不如东欧的一些国家。
东西欧的公路网是互相沟通的。美国是拥有汽车最多和公路最多的西方大国,然而一个资本主义的大国不可能对交通网络综合地加以规划和调整,对各种运输方式是任其在商业竞争中自行发展和消失的,因此不可避免出现此兴彼废的浪费现象,不能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运输作用。公路作为公用的基础设施,这一点几乎是世人所公认的,因此称之为“公路”的都姓“公”,有别于“收费路”和“私有路”。公路主要是由公家投资供公众使用的,这一点在美、苏是共同的。设卡收费的路,在美国占的比例仅约1%,据我所知在苏联还是没有的。这种方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的措施,不能当作主体。
在多种运输方式并存条件下,人们一方面要求运输经济,另一方面要求便利。
美国的公路全长600多万公里,自从完成其不到7万公里的国防和州际公路建设规划以后,其所承担的交通量占全国1/4以上,这是很好的实践经验,值得吸取。我国的公路连起码的干线网还未形成,我认为改善公路滞后状况的当务之急,是从战略上应集中全力首先实现全国公路主骨架的建设,改变目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这样做全靠地方是办不到的,光靠贷款和集资也完成无日,只有我们的决策机关和领导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才有可能。
陆上交通线路经过的地方,往往起土地增值的作用。在私有制的美国,在财产税上税率显然提高,税收有所增加。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应该在土地使用税上也有政策规定,随着公路通过,乡镇也很快繁荣起来,土地的使用是可改变的,税收是可以增加的,这也是政府再投资的一个财源。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今年5月以来,四川省龚嘴发电厂排除动乱干扰,利用水情有利条件,坚持安全生产,满发多供。1—7月总发电量达11.5亿千瓦小时,比去年同期多发1.38亿千瓦小时。 张在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