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一国两制 共同发展
姬鹏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的国庆日即将来临,我谨向关心和热爱祖国的港澳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曾一再声明,香港、澳门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不承认外国强加给我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政府主张在时机成熟时,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有利于港澳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方针。特别是内地以优惠的价格供应大量主副食品、日用品、淡水和工业原料等,对港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几十年来,无论内地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和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的这一方针始终没有改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三大任务之一,而收回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1997年的日益临近,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政府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制定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一系列特殊政策。经过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谈判,签订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我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先后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港澳问题的解决,使我国在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同时,也为国与国之间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借鉴。
我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这一构想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从港澳的历史和现状出发的,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又能保证港澳继续繁荣稳定,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受到了港澳同胞的拥护和国际社会的赞许。我国政府对港澳方针政策已在中英、中葡联合声明中得到了具体体现。目前正在起草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将把这些方针政策用法律规定下来,50年不变。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港澳有些人对我国政府能否继续贯彻执行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方针政策产生了疑虑。关于这个问题,今年6月22日,我已经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了郑重声明,现在我愿再一次重申:中国政府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所制定的对香港、澳门的一系列政策是不会改变的。中国政府将始终不渝地信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我们的政策不会改变,这是因为“一国两制”构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实行这一决策,有利于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继续保持港澳的稳定和繁荣,有利于有关国家保持和发展它们在港澳合理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利益的决策是完全正确、切实可行的,是没有理由改变的。
无论是现在的过渡时期,还是中国恢复行使主权以后,港澳地区实行的是与内地社会主义制度不同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处理两地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我希望,在经济上,内地和港澳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通力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政治上,内地承认港澳长期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不会把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推行到港澳去;港澳也要尊重内地的社会主义制度,不要干预或企图改变内地的社会主义制度,更不允许有人利用港澳作为颠覆中央人民政府的基地。内地人到港澳去,要遵守港澳的法律;港澳同胞回到内地,也要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总之,内地与港澳应当求一国之同,存两制之异,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解放40年来的实践证明,港澳与内地是休戚与共、盛衰相继的关系。港澳的稳定繁荣,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祖国的强大,又是港澳稳定繁荣的可靠保证。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港澳与内地的经济合作关系必将取得全面的蓬勃的发展。我相信,依靠港澳和内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开创一国两制、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从现实出发制定基本法
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梁振英
鉴于中国内地五六月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曾经暂停所有在香港进行的咨询工作。及至内地局势稳定后,咨委会的执行委员会于7月20日宣布咨询工作全面恢复。人大常委会决定颁布基本法的日期不变,但咨委会原定在6月30日结束的咨询期则延长4个月至10月底。
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基本法可说是1997年后中央对香港实施的基本方针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它为香港未来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法理依据,而且也规范了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将来有很多事情,我们都得按基本法的规定进行,或依循它定立的程序去解决问题。一部好的基本法无疑是“一国两制”政策能切实执行的最佳保证,是维持香港社会安定繁荣的有利因素,对香港人而言也是最大的保障。
在过去几年的基本法草拟过程中,基本法咨询委员会一直担当着沟通香港社会各界人士与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桥梁的角色。香港市民的意见受到起草委员会的重视,这点是肯定的,而且也可以从去年第一次全面性咨询后草委会对基本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所作的大幅修改反映出来。
近期的北京事件使香港的政治气候起了重大的变化,以致基本法咨询工作难以有效进行。但我们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会以豁达、乐观的心情坚守岗位及面对未来。目前香港社会内已逐步恢复对基本法问题的讨论。北京事件后,由于种种原因,香港人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同时,我们也很高兴见到,一些以前甚少关注基本法的市民开始觉察到基本法的重要,正跟进上来。
现在咨委会的咨询工作分三方面开展:
(1)厘定新的咨询重点,再进行会内讨论,并向各团体征询意见;
(2)定期举行公开的专题研讨会或讲座,就港人所关心的基本法有关的问题展开讨论;
(3)计划组织咨委和安排各界团体北上与内地草委交流意见。
自从7月底咨询工作全面恢复后,咨委会的六个专责小组及其属下的统筹组已先后开会,研讨未来的工作。咨委会曾与草委会再次商谈相互配合及工作安排,并向有关方面反应港人对前途的忧虑。咨委会并希望在剩下的两个月咨询期间,香港市民能更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使咨询期结束之前出现比较和谐的气氛。届时如果内地草委访港,咨询工作就会更有成效。
香港在以往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风浪,但都能平安渡过,并取得更大的发展。最近,一些人士对香港的未来路向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构想,但我认为,从现实出发,“一国两制”是香港前途问题的唯一出路,因此,为香港未来制定一套完整、良好的基本法,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打下稳固的基础,正是每一个香港人当前首要的任务。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澳门过渡期经济充满活力
钟征祥
澳门自1988年踏进过渡期以来,社会安定,出口加工业、旅游、建筑地产及金融业四大经济支柱续有新的发展。外来投资显著增加。各项大型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喜人的进步,显示了这个地区充满活力,前景广阔。
占澳门生产总值三成的出口加工业,是澳门最大的经济支柱,它于70年代中期崛起之后,历年增幅多达两位数。近期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去年仍增长6.9%,创造了工业出口总值120亿澳门元的历史纪录。今年进入第二季度以后,亦扭转了首季出口大跌颓势,业内人士估计,全年出口额会有5%至10%的增长。
旅游业迅猛发展,带动了商业、服务业的全面兴旺,是澳门进入过渡期经济显示的一个特色。澳门去年游客总数达到510多万人次,是本地区人口的10倍。今年来游客更众,预计全年可突破600万人次。酒店、酒楼、餐厅、商店及娱乐博彩业生意滔滔,给澳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建筑地产业在经过连续4年旺景之后,近来受北京事件影响,提早出现调整期,但目前楼价仍较前年为高,而且正呈止跌回升之势。建筑地产界人士对未来行情具有信心。
金融业发展平稳,各家银行均有盈利。中资银行前段一度发生“挤提”,如今业务已逐步恢复正常。据澳门银行季报公布的数字统计,今年6月底,澳门各银行存款余额比去年底上升了6%,放款额增加13%。
各项经济发展使澳府财政收入大增,去年达29.4亿澳门元,增幅近两成。今年收入更佳,预料将可再创新纪录。
台湾、日本及南朝鲜的资金源源流入澳门投资旅游服务业、商业、船运及地产业,是澳门过渡期的新现象,它不仅给澳门经济注进了新血,而且表明了外来投资者对澳门未来的前途有信心。本地商人对工商业投资意欲也加强了。
澳门国际机场、深水港、松山隧道及第二座澳氹大桥与氹仔新城等大型建设,在过渡期紧锣密鼓地进行,振奋着人们繁荣澳门的雄心,给澳门经济发展增添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澳门的前景将更好
澳门日报社社长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我国屡遭侵略而未亡、历尽劫难而不衰,这都是我们伟大的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结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40年来,虽有失误、挫折,但我们解决了10多亿人民的温饱,经济实力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1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澳门同胞具有光辉的爱国传统,每年热烈庆祝国庆,凝聚了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林则徐有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种竭智尽忠、以身报国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发人深思。
自从前年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签署后,去年成立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今年成立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按照“一国两制”、“澳人治澳”、“50年不变”及其一系列方针政策,澳门社会稳定,经济形势很好。尽管人们对一时一事的观点可能有暂时的分歧,但并不否定在爱祖国、爱澳门的根本目标上的一致。
目前澳门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国际联系广泛,而且是
“普通优惠税制”的受惠地区。今后澳门将继续发挥本身的特点和优势。估计几项大型建设工程次第竣工后,将从各方面不同程度地带动有关行业的发展,使城市功能多元化,继续促进澳门经济的增长,巩固和提高澳门自由港的地位,加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饮水思源”,澳门的食水和部分电力都是来自祖国的供应。澳门同胞强烈地感受到同祖国命运相连,荣辱与共。在过渡时期,努力维持澳门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可以预见,随着澳门问题的圆满解决,澳门的前景将更好!
(附图片)
(题头照片:澳门跨海大桥)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港澳概况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及邻近岛屿)
面积1066平方公里
人口576万,98%以上为中国人。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
面积15.5平方公里
人口50多万,95%以上是中国人。
张雅文绘图
(附图片)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中国的开放给香港工业发展提供了新机会
香港半岛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翔千
人生,有许许多多难忘的第一次,1979年初,我第一次到了中国西北部的新疆。那时,中国刚实施开放政策,到那里参观游览的海外人士还不多,考虑投资的就更少,很多东西对我来说还是个谜。现在回过头看,这趟新疆之行没有白费。我亲眼看到了广阔的牧场,大片还没有开发的土地,亲身接触了热情真诚的新疆人。我的投资设想变得比较具体、实在了。此后的一年多,我5次察访新疆,最后在合资协议书上正式签了字,办起了新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此外,我在上海、广东等地陆续投资,办了10多家规模大小不等的合资工厂。
也许有人会问,你为什么对到内地投资设厂这样热心?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最不能忽略的是,内地有很多我们在香港办工业难以求得的条件。
我一直从事纺织工业,苦心经营近40年。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我和友人合伙开办的第一家棉纺厂,每个工人平均日工资是3港元,土地、电力价格都是很低的。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每个工人平均日工资上升到七八十港元,土地价格昂贵,电力也不再便宜了。香港政府采取高利率政策,致使已面临困境的众多中小厂家难上加难。在1978年至1980年间,本地纺织业内好些厂都深感难以为继。
中国内地的开放,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新机会。内地原料、土地、劳动力等条件,都是我们在香港继续发展所需要而又难以寻觅的。我们到天山建厂时,那里虽是一片荒芜,道路不平,供水供电也谈不上,但土地、劳动力不缺。几年努力,这里就建设起来了。去年一年,我们的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产品销售收入突破了两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近5000万元。这番事业,若囿于香港,那是无法实现的。如今,仅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和我在上海投资的上海联合毛纺织
(集团)有限公司,已共有员工5000多人了,而整个香港300多家毛纺、毛针织厂,总共也才5000多工人。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等于表示到内地投资设厂一切都会很顺利,事实上困难也不少,10年下来,发展有波峰也有浪谷。我觉得,这在工业发展成长中是很难免的。一个精明的实业家,应有阔大的胸怀,远大的目光。
最近,我到过北京,还到过珠江三角洲去参观、洽谈。我们洽谈的项目也有进展。我深信,香港的经济发展,不能没有工业。中国的10年开放,已经使香港工业和内地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
(附图片)
香港中国银行新厦。 新华社记者 周家国摄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合作
岗岩
新中国成立40年来,我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开创了两地之间经济合作的新阶段。两地的经济联系已从过去的仅限于贸易往来扩展到金融、工业、科技、交通以及旅游等领域。
内地是香港居民需要的食品、日用消费品和工业需要的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地。香港也是内地的传统出口市场,是我国吸取现汇的重要来源地。40年来,双边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1950年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总额为20.43亿港元,1979年增加到170.48亿港元。1988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885.72亿港元,10年间增长了16倍。近10年来,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内地已成为香港转口货的最大来源地和转口贸易的最大销售市场。香港在沟通大陆和台湾之间的经济联系中亦日益扮演了重要角色。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香港是内地引进外资最多的地区。港商在内地投资的企业有1.2万多家,实际使用的直接投资金额超过50亿美元。与此同时,香港也是内地企业在海外投资最多的地区。
近几年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合作已扩大到工业生产领域。内地为香港提供低廉的土地和劳力,香港厂商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形式,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工序转移到内地沿海各省市,内地的部分地区已成为香港的巨大生产基地,这对缓解香港工业面临的困难,增强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起了积极作用,也有利于内地经济发展。此外,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科技合作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综上所述,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基础上的,是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展望未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附图片)
昔日小渔港,今日“后花园”。香港离岛区的长洲岛近年来发展成典型的小海港都市,旅游业和小商品经济发达。图为长洲岛上,人们坐在商店里边卖东西边看文艺演出。
新华社记者 周家国摄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香港之最
●香港手表出口量居世界之首。
●香港玩具出口量居世界之首。
●香港高级成衣出口量居世界之首。
●香港电风扇出口量居世界之首。
●香港手电筒出口量居世界之首。
●香港电动卷发器出口量居世界之首。
●香港私人货柜码头居世界之首。
●香港与伦敦、纽约并列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
●香港与伦敦、苏黎世并列为世界三大黄金贸易中心。
●香港与纽约、鹿特丹并列为世界三大货柜码头。
 (沙秀敏)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我的事业就在这里”
——访香港大学讲师程介明
本报记者 黄幸群
宛如一个巨大的磁场,把他紧紧吸住。程介明在香港生活的40年,几乎全是在学校度过的。9月的一天,记者与他相叙半天,话没离开过教育。
“我5岁随父母到了香港,”程介明说,“从小学到中学,先后就读过9所学校。其中,有教会办的,也有英文书院、中文学校。现在,不论谈起香港哪一种类型的学校,我都不陌生。”
程介明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应聘回母校培侨中学当了教员。后来,有一批年老退休的教员酝酿开办一所新的学校,让他当校长。这一当就是9年。他全部的心血都浇在校园里了。这段经历使他终生难忘。
听说,程介明后来在妻子的支持下,倾尽所有积蓄,远赴英伦求学。终于在1978年获得了教育规划和政策分析的博士学位。如今,他在港大讲授教育行政管理课程,经常有不少香港官立、私立学校的人士上门找他,请他为学校“诊病”,提供改善学校管理的建议。
当话题从往昔的追忆中回到现实时,程介明话更多了。他说:“现在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除了日常教务,压在手上的研究课题就有好几个。”他扳着手指数:“第一,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约,为一个国际研讨会准备一份总结报告,主题是近年亚太地区教育规划和改革的变化;第二,接受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的邀请,参与对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调查,预定在今、明两年中,奔赴浙江作专题调查;第三,受世界银行的委托,参与对内地困难省份提供教育经费援助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此外程介明正在主持香港有史以来第一份“教育工作者专业守则”的草拟工作,还被选为香港“教师中心”的管理咨询委员会主席。
“你是决心留在香港继续耕耘下去了?”
“是的。理由很简单,香港的未来不能没有教育。我是亲眼看着香港的教育一步步走过来的,在香港从事教育是我的心愿。而且,我感到香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有一种独有优势,那就是充当‘文化翻译’的角色。我很乐意为中国与世界的教育交流尽一份绵力。”
程介明最后说:“近来,不少朋友善意地问我:你为什么不移民?我常反问:为什么要移民?对我来说,根本不存在移民与否的抉择。我的事业就在这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