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扶贫工作难度加大
全国尚有五千多万农民人均收入低于二百元
据国家主管部门最新统计,如果以1985年可比价格计算,目前全国尚有195个县、5788.5万人年纯收入平均水平低于200元。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同志说,这些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扶持难度相对增加。
根据国务院“七五”期间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温饱问题的部署和要求,从1986年起,国家增加了对贫困地区的资金、物资投入,扶持贫困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扶贫任务仍十分艰巨。据了解,目前剩下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库区、深山区、多灾区和人畜饮水困难地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目前国家重点扶持的328个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贫困县有141个,占43%。去年,这些少数民族贫困县人均工农业产值338元,只相当于同期全国平均的27%。同时,全国贫困地区目前仍有1000万人、7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库区700万移民尚未得到妥善安置,生活也十分困难。
扶贫难度增加还表现在,由于退耕还林还牧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国贫困县人均粮食占有水平下降,返销粮增加。1988年全国贫困县人均粮食产量306.8公斤,比1985年减少2.6%,返销农村粮食381.3万吨,比1985年增长29.3%。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要求各级领导绝不可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必须再接再厉,把被群众誉为“功德无量”之举的扶贫工作继续认真抓好。
(8月21日《经济参考》蒲立业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亟需指导中学生选择书目
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最近在部分中学学生中进行的“中学生暑期读物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喜欢读书,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对读什么样的书适合自己的特点不会选择,需要家长、教师及社会文化部门给予指导。
分析能力不强,对鱼龙混杂的书刊良莠难辨,是当前中学生在阅读中所存在的一大弊病。这次“中学生暑期读物问卷调查”显示,一些学生曾在暑假期间看过被查禁的书刊5种6册。有个别学生提出想看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某中学的一名学生在问卷中写道:
“我喜欢看关于色情方面的书,别的不太喜欢。”某颇有名气中学的一位学生,暑期看的书是《妙法莲华经》、《大悲咒》等。
在回答“今后你打算看哪些书”一问时,被调查的240名学生的打算堪称五花八门,海阔天空。57人要看中外名著,38人要看《天龙八部》、
《福尔摩斯探案集》等通俗小说,23人要看科普读物,21人要看科幻小说,还有不少学生则分别表示对诗歌音乐、名人传记、体育书籍、报告文学、心理学、哲学方面的书刊有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学生希望出版表现中学生精神风貌、真实反映中学生生活书刊的呼声高涨。在这次问卷调查中,还有81名中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呼吁:“多多出版有助于提高青少年修养、有益我们身心健康的好书。”面对着广大中学生迫切的读书欲望,面对着他们缺乏分析能力的客观现实,应该由谁来引导他们?由谁来响应他们的呼吁呢?是教师、家庭、出版界、社会?还是兼而有之?这些可爱的中学生们,向人们提出了一份新的问卷。
(8月21日《今晚报》郭纪华 汤春华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这种传统说法是错误的,现代天文学证明
月球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
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是地球的卫星”。但现代天文学证明月球是地球的伴星,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
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阿瑟·拜塞尔在《地球》一书中就曾说过:近代太阳系形成的学说确认月球是个正统的行星。实际上地球和月球是一个双星系统的关系,而绝不是月球从属于地球的母子关系。有如下证据:
第一,在形成年代上,月球略早于地球。月球表面最古老的岩石形成于四十六亿年前,而地球上发现最早的岩石形成时间不过三十九亿年。
第二,地球月球的直径和质量比相差不多。月球的直径是三千四百七十多公里,超过地球的直径一点二七万公里的四分之一,这样大比例的卫星在太阳系中没有第二个。从质量上看,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这在太阳系中也没有第二例。
第三,不合乎“类地行星”的规律特点。太阳系的大行星共分两大类:即“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其特点之一是卫星较少。而这一特点纯粹是针对地球而言的,因为除地球有一个“卫星”月亮外,其他类地行星严格地说都没有卫星。
第四,月球并没有绕着地球旋转,而是伴着地球对转。在太阳系中,其它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直线状的图形。唯有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波浪形(如图)。天文学家们研究发现,出现这种怪事的原因正是月球的作用。月球做为地球的伴星,两者在太阳引力作用下,沿着共同的轨道——地月轨道围绕着太阳运转,地月轨道是两者的质量中心,地球质量大,所以这个中心离地球近;月亮质量小,这个中心就离月亮远。
除太阳外,月球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星球,因而,恢复月球行星的本来面目,对人类有相当大的意义。
(八月二十二日《科技日报》张福增 文 李志毅摘)(附图片)
说明:
粗线:地月轨道
虚线:地球轨道
细线:月球轨道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不该受冷落的村民会
“对农民进行教育,首要的问题是要有一个阵地,而农村起主要作用的阵地就是村民会议,但近几年这种会议被冷落了。这是当前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莒县爱国村党支部书记、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劳动模范吕鸿宾当了四十年的村支部书记,对农村的兴衰进退,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有句话,说我们共产党的会多,当然太多不好,但没有会也不行。过去,我们靠村民会闹土改斗地主,解放后也是靠村民会议发动农民开展生产建设,进行政治斗争的。因此,这种会议对鼓动农民、组织农民、教育农民,都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吕鸿宾说,小平同志说得多么尖锐,近几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对人民的教育不够。在农村也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大包干后,土地到了户,有些村干部几乎把村民会放弃了。他们到县里、乡里开了会,责任心强的对着麦克风说几句,有的干脆“贪污”了。农民呢,就是“聋子看戏,什么动静也听不着”了。
他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几年的村干部不抓思想工作,就是开起村民会,也是交粮啦、提留啊、火化呀、计划生育之类的,而专门进行思想教育,表扬好人好事,打击歪风邪气的村民会议,却很少。现在小平同志点出了问题,为我们村干部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就是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思想教育。作为村干部,要回顾过去,思考未来,从现在起,通过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村民会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千万忽视不得。
(8月18日《大众日报》侯永盛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央苏区的反腐败运动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红色政权建立后不久,出现了一些贪污和浪费现象。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中,有随便乱用,隐报存款、吞没公款,把没收来的东西(如金银物品等)随便据为己有的现象。其时,中央苏区正在进行激烈的反“围剿”斗争,军事形势相当严峻。如果不及时制止这些犯罪行为,势必给红军造成极大的损失,使党在人民中失去威信。为此,中央政府从1932年2月起,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反贪污浪费的斗争,直到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时为止。当时,中央政府确认,贪污浪费在苏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和官僚主义是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的。因此从斗争一开始,就以反官僚腐化和反贪污浪费为工作重心。1932年3月1日,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八次常委会议决:惩办政府工作人员中的贪污分子;中央颁发布告,号召群众监督各级政府经济,并驱逐贪污分子。此后,中央政府带头在中央几十个机关进行检举、揭发;同时,还责成中央工农检查部负责这项工作的日常事务,并会同苏维埃主席团、工会、军队、少先队组成“临时检举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各部门的财务情况。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报》还大造舆论,揭露种种贪污浪费行为和官僚主义现象。
经过揭发、检举,查处了一批官僚主义者和贪污分子,查出贪污钱款2000多元,检举出官僚主义者和贪污分子40多人,其中厅长1人,局长3人,处长6人,还有一些厂长、所长、科长等。送交法庭制裁者有29人。当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制定了严格的惩治条例,从警告处分到没收家产,直至判处死刑(贪污300元以上者)。
(8月19日《周末》蒋晓星文 徐厚裕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寸寸山河 寸寸知识
——谭其骧教授谈中国非汉语地名
我国有些地名貌似汉语,实际乃是非汉语的汉译,而人们常按汉字望文生义,强事诠释,以致造成讹误。
人们通常看到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呼和浩特、和林格尔、齐齐哈尔、海拉尔、哈尔滨等地名,都易理会到这不是汉语地名。但有些内地两字地名,事实上也是非汉语的汉词。
现今江浙一带,还有不少县市名原是春秋战国时的越语的字音词。苏州、杭州的“州”字虽是汉语,
“苏”与“杭”却是越语。此外如无锡、句容、于潜、余杭、余姚、上虞、诸暨,都是越语。这些越语地名的汉词在秦汉时早已有定字,其越语原义大抵亦已不为当地的汉人所知,所以王莽改郡县名,就把无锡改成有锡,可见他是把无锡按汉字字义解释的。刘秀复兴汉室,尽罢王莽所改县名,有锡又改无锡。有了王莽、刘秀这两改名,后人望文生义,便编撰出一段故事:周秦时产锡,地名本为锡山;汉兴锡殚,故置无锡县;王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锡又竭,乃复改为无锡。许多笔记方志都采用了这种说法,民间流播甚广。
不仅南方有些地名被曲解,北方也有些源出于古胡语的地名。(8月10日《社会科学报》盛巽昌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少次战争
战争是人类给自己制造的最大灾难之一。据瑞典学者统计,至本世纪七十年代,在有历史记载的五千五百六十年中,共发生过大小战争一万四千五百三十一次,其间只有三百二十九年是和平的。在这些战争中丧生的人达三十六点四亿,而损失的财富,若折合成黄金,可制成一条宽一百五十公里、厚十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
匈牙利有位教授于一九八三年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十七年中,世界爆发局部战争四百七十余起,大约有一千万人死于战火,无任何战争的日子只有二十六天。
(八月一日《长江日报》翟军志文 林其成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一场关于“禹”的风波
顾颉刚是“古史辩学派”的掌旗人物,他打破了长期沿用的古史体系,提出先秦的历史是战国秦汉人主观改造的历史,历史上既没有盘古,也没有三皇五帝。他据《说文》
“禹,虫也,从风,象形”,怀疑“禹”是古代神话里的动物,被我们的先民附会为治水的功臣。他的结论本身是否精当倒是不重要的,问题是他这一石破天惊的说法打破了上千年来没有人敢怀疑的古史观,一时毁誉蜂起,一些人感到无法接受。
国民政府要人陈立夫经常在演讲中讥讽颉刚先生,说“顾颉刚说大禹是一条虫呢”,以博得听众的一笑。
1940年,在成都,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来拜访颉刚先生,问到禹的生日可不可考,他回答说:“禹是神话里的人物,有无其人尚不能定,何以去考证他的生日来呢,只不过川西羌人居住的地方,人们习惯以六月六日为禹的生日,祭祀还很热闹。”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过了些日子,人们看到国民政府定于六月六日举行工程师节的新闻,报纸上还出现了特刊,载有陈立夫的一篇演说,说:“大禹治水是我国工程史上的第一件大事,现在禹的生日已由顾颉刚先生考证出来了,是六月六日,所以我们就定这一天为工程师节。”陈立夫的话使顾颉刚先生背了黑锅,当时中央大学的缪风林教授就写文章骂他“首鼠两端”,既否认禹的存在,又确定他的生日。直到解放以后,顾颉刚先生想起这事,心中仍有余怨。
(1989年第7期《历史大观园》 朱金瑞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创收 (8月23日《天津日报》李佐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