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致邓小平
(苏联火车司机)鲍里斯·戈果霍夫从十月革命,到新中国的建立,经过漫长的岁月,两国人民结下了友谊。在那停滞的年代,阴霾笼罩着两国关系,您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如今阴霾已经散去。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您的话令我深信不疑。它将成为可靠的保证,使苏中两党的对话,永远充满建设性的气氛。伟大的中国人民,走上改革的道路,我国的航船也朝着同一航向,在中国找到了兄弟。愿两国人民生活在和平中,共同走向革新的社会。
(向光译)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埃及街头“小社会”
齐前进 刘虹
埃及,在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里,无论你到哪座城市,不管是闻名世界的卢克索古城,还是别有风味的伊斯梅丽亚,随处所见景致都令你觉得新奇而有趣味,似乎每一个地方都让你感到这是一个兼融古今文明、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国家:颇具现代气派的豪华饭店与带有浓厚阿拉伯色调的土黄色住宅;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与摆满铝制器皿、叫卖芒果汁的小店,飘香四溢的汉堡包店与街头巷尾卖烤巴巴(一种烤羊肉)的小铺相映成趣,令人目不暇接。
其中最令人体会浓郁阿拉伯风情的当数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咖啡馆了。式样极简朴的木制桌椅由宽敞的咖啡馆一直摆到了街道上。身着西装或阿拉伯大袍的埃及人,都有滋有味地呷着咖啡、红茶,有下棋的、聊天的、看报的,还有咕嘟嘟吸水烟的。对当地人来说,咖啡馆是男人们消闲解闷的场所;对外国旅游者来说,咖啡馆则是他们体会异国情调的好去处。
据说埃及咖啡馆最早出现于1511年。之后,传到土耳其、希腊,直至欧洲。
咖啡馆初出现之时,曾遭人们非议,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去处。但随着大众的接受与认可,咖啡馆如今已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被称为“小社会”。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初,曾是埃及咖啡馆的昌盛时期,许多著名的政界、宗教界和思想界人物及诗人、文学家等经常出入于咖啡馆。如埃及著名思想家穆罕默德·阿卜杜、诗人绍基、文学家陶菲克·哈基姆等就常在咖啡馆各述己见,交流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及大文豪纳吉布·马哈福兹也非常爱去咖啡馆。至今他仍每天上午去开罗解放广场的一家咖啡馆看报,会朋交友,他的很多作品如《平民史诗》等就是描写咖啡馆内发生的事情,而且是在咖啡馆内完成的。
埃及的咖啡馆五花八门。有专门欣赏埃及民歌的咖啡馆,名曰“悦耳咖啡馆”;有专门招待聋哑人的咖啡馆,取名“无声咖啡馆”。还有专门为商人服务的咖啡馆,商人们在那里洽谈生意,签订合同。
开罗现在最有名气的咖啡馆,是1773年建立的“菲沙威”咖啡馆,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这儿经营许多其它咖啡馆不经营的饮料,除供应世界优质咖啡和阿拉伯红茶外,它还是开罗唯一一家经营绿茶的咖啡馆。夏季供应清凉解渴的印度椰枣茶、葡萄茶、柠檬茶等。冬季则有暖和去寒的桂皮茶、沙列布茶
(一种植物)等。此外还备有烈性水烟和波斯水烟。
但独特的饮料并不是这家咖啡馆名闻遐迩的唯一原因,许多名人显贵经常光顾也为它增色不少。由此引来了许多平民百姓,因为或许还能一睹大人物们的风采呢!
“菲沙威”咖啡馆现在的老板法鲁克·菲沙威说,我们并不想通过办咖啡馆发财,只想继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让“菲沙威”的名字世代流传。
近些年来,埃及各种现代公共娱乐设施大量涌现,如体育场、俱乐部和影剧院等,这些都给古老的咖啡馆带来一定冲击。许多咖啡馆内安装了电视机和录像机,人们围坐四周,只顾欣赏自己喜爱的节目,而很少有过去那样亲密的漫谈,甚至面红耳赤的争执了。
正像一位咖啡馆老板所讲:“电视夺走了人们之间感情交流的机会”。
西方现代生活方式,正在渗入埃及的咖啡馆中。
富有特色的埃及咖啡馆将怎样维持,也是埃及人面临的一个课题。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民勤政廉的布基纳法索
青禾
布基纳法索是地处西非内陆的一个小国。自然条件十分差,全年滴雨难见的旱季长达8个多月;再加上缺乏能源和工业原料,所以长期来属非洲最穷国之列。
可是近年来,布基纳法索的经济却出现了可喜现象,实现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少见的经济增长高于人口增长。政府每年都在兴建城市居民住宅,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设施。市场上基本日用品,以及蔬菜、水果、肉类等供应充足;社会秩序安定。在首都瓦加杜古和经济城市博博市,更是到处可见正在紧张施工的建设工地。
布基纳法索取得这样的经济成绩是不平常的。长期以来,勤劳的布基纳法索人民努力发展民族经济。近年来,他们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全面改进棉花耕作技术,从1983年到1988年的六年间棉花出口增长了130%以上,1988年出口棉花6.4万吨。同时,全国1/3的地区建立起了淘金点,在六年内黄金产量增长三倍多,1988年生产黄金3吨多。棉花和黄金成了国家经济的两大支柱。
政府的廉洁奉公和严肃务实精神,是布基纳法索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布基纳法索在1983年
“八·四”革命以后的历届政府中都没有部长经商的现象,也未爆发过贪污受贿一类官场丑闻。
外国援助和贷款都能用于经济发展。地方官员和社会上虽然有经济犯罪行为,但政府对此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
政府官员十分节俭。部长们上下班都坐西德赠送的
“大众”牌小型轿车。政府备有十多辆“奔驰”车,但只供接待国宾用。部长们在节假日私人走亲访友一律不动用公务车,且车上都不安装收录机和空调设备。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持严肃和务实的态度,严格根据国家的财政力量安排投资计划。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巴西“第一胖人”
兰才基
一年前曾被内分泌专家诊断为“只有半年寿命”的“巴西第一胖人”若泽·济纳尔多,今年8月却神奇般地出现在巴西利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的体重从302公斤(下图左)减到182公斤(下图中),又减到120公斤(下图右),现不仅可以自由行走,而且能从事各种体育活动了。
济纳尔多是从1975年患上肥胖症的。当时他年仅21岁,身高1.75米,体重75公斤。在一次骑摩托车时,他不慎出了车祸。由于医生用错了药,致使他脑垂体分泌出现紊乱,新陈代谢失去平衡,于是体重日益增加,饮食量越来越大。到1988年7月,济纳尔多的体重竟达到302.8公斤,被称为巴西“第一胖人”。当时,他已寸步难行,由于心脏负担过重,日夜气喘吁吁,医生们认为已无法救治,他自己也以为“生命已快到尽头”。
去年秋天,济纳尔多通过朋友介绍,住进了圣保罗一家专治肥胖病的私人诊所,进行节食治疗。住院的第一个月,他体重减轻了28公斤,尔后继续减肥,身体的活动机能逐步得到恢复。
对于这位肥胖病人来说,治病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克服“饥饿痛苦”。过去他食量大得惊人,每天的早餐需要吃12个煎鸡蛋、20块面包、半公斤火腿夹奶酪,以及1公升牛奶。上午10点钟还要吃数量可观的水果、饼干和甜点心。午餐要吃3公斤肉和1公斤面条;晚上还需食用包括25个鸡腿在内的丰盛晚餐。如果不塞饱肚子,他就会全身哆嗦,手脚瘫软。医生计算他每日需要1.2万卡路里热量。
在治疗过程中,他早餐只食两块饼干、一片火腿、一杯水和一杯牛奶;上午不吃点心。午餐和晚餐以吃蔬菜和豆荚为主,加上150克的瘦肉。夜里饿得实在难以忍受的时候,医生就给他一杯脱脂牛奶充饥。
现在,他的目标是使体重降到75公斤。(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伦敦希思罗机场所见
其安
去年圣诞节前夕,在苏格兰上空,一架泛美航空公司客机被恐怖组织事先暗藏在旅客行李中的炸弹炸毁。这起空难致使机上旅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罹难。英国政府认真吸取教训,加强了机场的安全检查,而且做得一丝不苟,十分认真。今年4月下旬,我经伦敦回国,一进入希思罗机场的海关,就看见英国警察当局醒目的告示:“凡无人照管的行李,一经发现,即予销毁”。真有点“草木皆兵”的味儿。
走进安全检查口,旅客的随身行李首先经过X线透视检查,然后集中在一旁,当着旅客打开每个人的行李搜查一遍。像其他旅客一样,我的旅行箱打开后,全部衣物被取出来堆在一边,逐一检查;连随身带的几本书也被一页页翻动搜寻。我是最厌烦收拾行李的人,正为此犯愁,没想那位穿制服的英国小伙子在检查完毕后,又把每件物品小心地放回箱内,而且放得整整齐齐,还一边拉上拉锁一边向我表示歉意。这时他发现有一包双喜牌香烟拉下了,又十分认真地要打开箱子把香烟放回去。我拦住他说,用不着了,如果你喜欢就留给你尝尝中国烟吧。我发现他又是高兴又是为难,招呼远处一个同伴。那人应声而至,看来是他的上司。他对来人说:
“这位中国先生送我一包香烟,我可以接受吗?”
“当然。”来人回答,并向我点头致谢。小伙子马上把香烟塞进了裤兜。
我走出安全检查口,回头看那位诚实的小伙子,他又在继续埋头执行任务。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掘墓业盛行大洋彼岸
柯谱 宝成
美国各地拍卖行以拍卖印第安人古董最为时髦。一只泥碗,一片瓦罐,动辄数以万计;至于项圈、念珠、银十字架,更攀上百万高额。除美国商人外,西欧、日本、东南亚等地古董商、收藏家蜂拥而至,争相抬价争购。
于是许多美国人更投入了掘墓的旋风。他们出动了直升机,使用了卫星地图,调用了重型机械,到处深掘细找。一有所获,立即待价而沽。掘墓人因此大发横财,还恬不知耻地称之为“无烟工业——掘墓业”。
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消息,近年来,美国中西部,从亚利桑那到北卡罗莱纳,到处是浩浩荡荡的现代掘墓大军。仅在肯塔基西部的一个名叫斯纳克的农场,场主以高价出让了一处五百年前的密西西比村庄遗址,就有十个掘墓人,用现代机械把这处遗址翻了个底朝天。仅两个月,场地内的六百五十座古墓全被破坏,所有文物,荡然无存。
斯纳克事件使舆论为之大哗。国会不得不通过文物保护法,禁止这疯狂的挖坟活动。但这些法律都抵不住一九七九年联邦文物保护法。国法虽明文规定,禁止在政府拥有的土地上和印第安人拥有的土地上非法挖掘古墓,但却又说:“不干预在私有土地上和租出的土地上掘墓。”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木炭肖像画(比利时) 康·麦尼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