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开放:福建的新形象
福建在哪里?
很难想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个福建人对欧洲人谈起这个问题时,竟要以“台湾的对面”作注,方能使对方有所领悟。然而,曾几何时,福建已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和经济技术关系。
对外开放塑造了福建新的形象。
早在宋、元年代,福建已开始外贸活动,明代曾闪烁过“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光辉,但清王朝的闭关政策,台湾海峡一度弥漫的硝烟,使福建长期呈现封闭的“东南山国”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政策,为共和国,也为福建开辟了走向世界的坦途。
1979年,福建成为全国率先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对外开放省份之一;1988年,福建被定为全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1989年,国务院批准福建在沿海一些地区划定区域,鼓励台商投资开发。
对外开放,福建有很大优势: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居全国第二;对外通商早,是我国重点侨乡,华侨资本雄厚,热心桑梓建设;与台湾一衣带水,80%的台湾同胞祖籍是福建,语言通,血缘同,习俗相近;邻近港澳,70万港澳同胞是福建人。
福建省委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运用中央赋予福建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明确提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战略。
福建在开放初期就注意到,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条件。这几年,全省筹集内资、吸收外资,投资60多亿元,在原有基础上加快兴建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初步形成了海陆空立体运输、现代化的综合通讯和水火配置齐全现代化的电力输送网络,投资环境显著改善。从福建实际条件出发来发挥党的政策的威力,包括厦门经济特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建对外开放城市、闽南三角地带和沿海一片的32个经济开放县,一个由南至北、由沿海到内地、梯度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建立起来了。沿海地区形成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势能,带动山区一线开发和发展,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出口优势。最近10年的全省外贸出口额,相当于前30年总和的3.2倍,外贸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58年的2%、1978年的6%,提高到1988年的20%。外贸,成了福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对外开放有力地冲击了福建陈旧的经济结构。1978年,全省工业的90%以上是小企业,设备达到70年代水平的还不到10%。最近10年,全省1万多家工交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改造现有设备等手段,大部分进行了一遍技术改造。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使用新技术,促使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全省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品已有14种,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工业品近百种。已办起的1200多家三资企业,提供的产值和出口额都占到全省的1/5。
1980年以后,素善商贾的福建人再度跨出国门。现在已在境外办起企业190多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1亿美元,营业额4272万美元,在外劳务人员超过1万。上述三项指标都居全国各省市第一。新一代具有社会主义思想、敢开拓、善经营的人才,在对外开放实践中成长。
别了,封闭的“东南山国”。
开放,成了福建的新形象。
(颜振育 王伯伟)(附图片)
题图说明:马尾造船厂生产的我国第一艘5000吨级江海直达货轮。 黄天色摄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曲曲山歌唱扶贫 地出黄金水流银
贫困的幽灵一直困扰着福建老少边岛。到1986年初,全省农村还有10%的人口没有摆脱贫困。针对这种情况,1986年5月,省委召开了四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果断作出开展扶贫工作的决策,制定了规划,提出了“扶贫先扶志,科技来引路,政策要落实,工作做到户”的要求。三年来,制订了67条扶持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贫困地区人民深受鼓舞,歌颂道:
扶贫政策东风吹,
好似铜锣撞铜锤;
山听锣声开银库,
水听锣声闪金辉。
三年来,省委、省政府用很大的精力抓扶贫工作。老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把脱贫致富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结合起来。各地发展一批立足当地资源、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后劲足、千家万户都能干的项目,如茶、果、林、食用菌和水产畜牧养殖等。群众高兴地唱道:
曲曲山歌唱扶贫,
地出黄金水流银;
改革开放政策好,
致富大路结同心。
在扶贫工作中,克服“等、靠、要”思想,改单纯给钱给物、救济扶贫为启动内在活力、增强“造血”功能,同时把资金“捆”起来使用。经过三年的努力,到今年初,全省原有的48万贫困户,有85%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些地方家家盖新房,户户电灯亮。人们唱道:
摘了贫帽爱唱歌,
歌如春笋满山坡;
芝麻开花节节高,
幸福生活乐心窝。
在开展脱贫致富中,贫困地区人民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成效显著。1988年12月,全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经验交流会南方片会议在福州召开。今年4月又在龙岩市召开全国部分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现在,贫困地区的人民正巩固脱贫成果,走共同致富之路。 (禾 昌)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工业从零开始
电子工业 这是在对外开放中崛起的新兴产业。目前已拥有十三个门类、能生产近六百个品种的产品。一九八八年全省已有一百九十九家电子工厂,工业产值居全国第七位。电视机、收录机、电子计算器的生产能力已达百万部以上,其中彩电产量去年达九十二万部。
制糖工业 解放前,福建土糖年产量不及一点五万吨。一九五四年,福建建成第一家日榨百吨的泉州糖厂。目前,福建有机制糖厂四十六家,日榨糖能力达四点六一万吨,年产糖能力五十八万吨。
罐头工业 解放前,福建省仅有的两家罐头厂先后破产倒闭。解放后,重建罐头工业。一九八八年,全省罐头行业总产值近六亿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福建水仙花牌罐头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目前,福建省的罐头出口品种多达三十多种。蘑菇罐头质量达世界第一流水平。一九八八年福建出口罐头量居全国首位。
纺织工业 四十年来,从没有一枚纱锭发展到三十九万多锭,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技术水平比较高的纺织工业体系。
机械工业 建国初期几乎是一无所有,现已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机械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十年,全省开发新产品一千八百六十二项,创国优四项、部优四十五项。目前,有一百一十一个企业的产品出口。闽东电机连续两次获国家产品质量金质奖,被誉为“中国王牌电机”。
 (郑行高)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台胞频来 朝妈祖
8月23日,台湾“艺之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摄制的42集电视连续剧《妈祖外传》第一集在台湾岛播出,引起轰动。这部连续剧的外景是台湾公司7月份派大批人员到武夷山、湄洲岛拍摄的。
妈祖原名林默,湄洲岛人,生前乐于施善,经常下海救助遇难的渔民和商船,死后被历代朝廷敕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尊号,为海峡两岸同胞共仰。
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以后,朝拜妈祖的台胞香客组团结队而来。去年起,仅旅行团队客人就达5.5万多人次。北京平暴期间,台胞仍络绎不绝。即将到来的重阳节为妈祖“羽化升天”日,届时将有大批台胞来湄洲岛朝奉。
(许上福)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十二道金牌”催不回
福建安溪籍的胡国赞先生是香港群英贸易公司董事长。几年来,他在厦门、三明、石狮等地兴办企业,注册资本1500多万元。
正当他在福州筹办福建金龙地产有限公司之际,北京发生了暴乱。海外一些歪曲真相的舆论,使香港社会人心惶惶,胡先生的太太在香港放心不下,一再打电话催促他回港。胡先生告诉太太:“福州很平静,我很安全。”胡太太将信将疑,派两个儿子来接胡先生回去。孩子来了,胡先生不仅没回港,还把大儿子留下来协助工作。6月19日福建金龙地产有限公司(独资)正式成立,首期工程投资2400万元的金龙新村同时开工。7月份以来,胡先生计划投资1.8亿元,兴建金龙大厦和金龙工业小区。胡先生说:“我相信,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不会改变。”
(吴声雅)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一路顺风 报平安
“祖家政局平稳,社会安定,全体观光团员平安,请海外亲人放宽心。”这是新加坡永定人士中国观光团的客人给海外亲人的电话。
观光团一行47人,应福建省永定县政府邀请,于6月6日到达下洋镇。其时,北京刚平息暴乱,海外谣传很多。观光团的亲属忧心忡忡,不断来电催促他们速返。新加坡客人在观光期间,看到祖籍地局势稳定,数千群众载歌载舞热烈欢迎他们。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长溪和龙岩地委书记郑霖都告诉他们,我国政府有能力迅速稳定秩序。新加坡客人一路上格外兴奋,按计划观光旅游,纷纷电请海外亲属放心。
(李来鉴)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闽星”照耀国际体坛
我国第一块金牌。吴传玉在1953年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游泳比赛中,为新中国赢得第一枚国际比赛金牌。
羽坛冠军多。羽毛球是福建省强项,选手赛绩卓著,获世界冠军和亚军达59人次。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福建省选手10次打破(超过)世界纪录,7次打破亚洲纪录。
金牌总数。福建运动员已有52人次获得世界冠军。60人次获得亚洲冠军。在国际比赛中,福建运动员共获得金牌407枚,银牌198枚,铜牌184枚。中国体坛有不少明星升起于闽山闽水之间。 (林福章)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这里吹拂着文明之风
伴随着改革开放,精神文明之风在八闽大地吹拂。“温暖在榕城(福州)”、“友爱在漳州”、“亲切在龙岩”活动,以及厦门市开展的“百家窗口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从各个侧面反映了福建省各地、市抓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闻名全国的文明之城三明市,从1987年开始一直在进行着“满意在三明”的活动,使人来到这里有着舒适感、安全感和亲切感。漫步市区,大街小巷总像是刚刚清扫过一样。马路旁、机关内、庭院里、沿河旁,到处是树木、草坪和鲜花,令人赏心悦目。动乱期间,三明稳定而平静,全市所有大中专院校,没停一节课,所有工厂、企业没停一天工、一天业,也没人参加游行、示威,搞静坐、绝食那一套。不管你走到哪里,在车站、在宾馆、在商店、在机关,总感到这里的笑脸多,人间真情多。这里发生过一件十分动人的事,四川万县青年李文国,在三明市农村烧炭时不慎掉进炭窑,大面积深度烧伤,生命垂危。为了把他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三明化工厂职工医院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手术台,许多市民争先献血,干部、工人、居民和少年儿童捐款3.5万元。李文国得救了。他感动地说,是三明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福建精神文明建设一步一个台阶,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众和)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荒滩辟成养虾场
福建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是连江县大官坂垦区,面积四万亩,原是荒滩。一九八五年开始挖地养对虾,经过三年发展到一万亩,去年总产达八百三十三吨;有二百二十五户虾农一年纯收入一万元左右。今年养虾面积扩大到一点三万亩,预计两年可为国家创汇一千万美元。
  荒山造出专用林
福建省已创办松脂、造纸、栲胶、紫胶、食用菌等专用林基地一百五十六万亩。全省三十八个松脂厂普遍与乡村林场和林业专业户合资造林。今年初,省委、省府发出了“大干七年绿化八闽”的号召,如今,这号召正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
 网箱养鱼创汇多
目前,已有三十个县发展海水网箱养鱼一万多个,淡水网箱养鱼八千二百多个。放养的鱼大多是真鲷、石斑鱼、比目鱼、鲈鱼等优质珍稀品种,预计今年可提供出口海鱼一千八百吨,产值八千万元,还可向当地市场提供一千多吨鲜活淡水鱼,丰富“菜篮子”。
 “火焰山”上花果香
福建诏安县官陂乡曾是个有名的贫困乡,这里百分之六十八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被称为“火焰山”。当地领导靠承包责任制,调动千家万户治山热情,山顶造林种草,山腰山脚种果。全乡一半以上的“流失区”变成花果山。全乡人均纯收入从一九八五年的一百六十九元提高到三百○八元。
(宗瑜 高文 飞达)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开路
  ——解放军某部支援地方建设侧记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是陆上的路却不尽如人意。记得刚与日本联合生产“福日”彩电之初,因大型集装箱无法在逶迤的小路上运输,曾经引来了人家的好一阵揶揄:“福建的许多道路至今仍保持着‘曲径通幽’的古朴风格……”解放军某部官兵闻讯后,发出了惊天裂石般的誓言:“为八闽的经济腾飞,开路!”经过900个日日夜夜苦战,到1987年7月,这支部队出色地完成了打通全国最长的双向公路隧道——鼓山公路隧道的任务。
福建的经济建设离不开子弟兵的支持。子弟兵无私奉献,受到福建人民的衷心拥戴。今年7月,解放军某部又转战莆田市文甲码头。码头的对面,是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湄洲岛。随着海峡两岸气氛的缓和,台胞来往增多。福建省决定建设一个300吨级的轮渡码头。开工一个多月来,官兵们顶烈日、战台风,每天施工作业14小时以上。码头上淡水贵如油,当地群众关掉自家的水龙头,把自来水引进部队的临时营房;而部队考虑到当地群众用水困难,主动切断了水管,到两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水;村里17名女民兵知道后,夺下战士肩上的扁担,承担起义务送水的任务。
军委主席邓小平曾签署命令,表彰这支部队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 (李泉佃 胡立峰 姚根)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兆年 画 纪则 文
闲来无事,老汉我外出旅游,一路观光,美不胜收。
江口“电子城” 在莆田县江口镇有26家工厂一字摆开,电脑、电子表、电子钟,年产值3亿元,真不简单。
莆田“鞋城” 这里生产的鞋畅销美、英、澳、加、香港等26个国家和地区,一年创汇2000多万美元。
石狮“服装城” 满街的胸罩、内衣、牛仔系列服装,花花绿绿,看得我眼花缭乱。这里有333家服装厂。市场一年的销售额多达2亿元。
韩阳“电机城” 福安县城关韩阳镇,从驰名中外的闽东电机厂开始,发展到348个厂家,什么工业电机呀、家用电器呀,共有4大门类160多个品种。
建瓯“花伞城” 建瓯花伞,外国人也喜欢,6年出口219万把,年年全国第一。老汉我也想打着花伞走天下。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探亲潮

近年来,台湾掀起了“探亲潮”。据统计,近三年台胞回福建探亲、旅游、投资、设厂的达31万多人次。
图为台胞蔡先生与亲人会面的情景。 郑宪摄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历史的纪录 前进的脚印
从数字看福建的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