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草原上崛起新兴能源基地
本报讯 建国40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内蒙古的能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兴建了数十个大中型能源重点工程,逐步形成了我国重要的新兴能源基地。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全区含煤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已探明煤炭储量2170亿吨,占全国已探明总储量的1/4,远景储量1.2万亿吨,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储量在50—100亿吨以上的大煤田就有15处。境内有800公里黄河水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建设大型坑口电站提供有利条件。
40年来,国家用于自治区能源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为80亿元,建成投产矿井及露天矿36个,形成煤炭生产能力近4000万吨;500千瓦以上发电厂78座,总装机容量269.29万千瓦。到1988年,自治区原煤年产量达到3734吨,发电量达到138.5亿千瓦小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把能源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使自治区的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1980年到1989年,国家用于自治区煤炭工业的投资高达20亿元,比前30年基建投资总额还多。新建和扩建了伊敏河、霍林河、扎赉诺尔、大雁、平庄、海勃湾、乌达等大中型煤矿,新增生产能力1200万吨;用于电力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是前十年的3.74倍,新增发电设备总装机容量160万千瓦。我国第一台单机容量最大的60万千瓦发电机组,于1985年在内蒙古元宝山发电厂建成投产,通辽发电厂两台各20万千瓦发电机组也相继在1985年建成投产。
“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开发的五大露天煤矿中,就有元宝山、伊敏河、霍林河、准格尔四大露天煤矿在内蒙古境内。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东胜煤田,探明储量高达952亿吨,是我国近年来探明的特大型煤田,该煤田迄今已完成7个年产60万吨矿点的设计,其中4个矿已开工建设。正在积极做前期准备工作的准格尔煤田,煤质优良,探明储量为259亿吨,明年即可动工大规模兴建。自治区自行设计、施工的首座大型火力发电厂——丰镇发电厂4台各20万千瓦发电机组于1986年开始兴建,首台机组可于年内竣工投产。
正在加紧开发建设的内蒙古二连油田,探明储量1亿吨左右,目前已打完采油井和注水井447口,明年可具有100万吨原油开采能力。阿尔善至赛汉塔拉的365公里输油管道,年内即可建成投产。年加工原油100万吨的呼和浩特炼油厂,目前正在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国家能源规划布局,到本世纪末,内蒙古将建成7个动力煤基地,1个炼焦煤基地和1个出口煤基地,煤炭产量达1亿吨以上,将成为我国第二大煤炭基地。到2000年,围绕煤炭基地,将建成一批大型坑口电站群,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 (魏友林)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选准突破口 走好第二步
  内蒙古实施三项翻身工程
本报讯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被称为翻身工程的自治区三项重点工程同时抓紧实施。
位于锡林郭勒草原的二连油田,已建成年产80万吨的生产能力,今年可产原油35万吨,362公里的输油管道已经建成;年加工能力百万吨的内蒙古炼油厂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即将全面开工。
与石油开发配套的内蒙古化肥厂大型工程与炼油厂毗邻,也即将开工。
由国际开发协会援助的“中国北方灌溉项目”河套平原灌区排灌配套工程已经动工。这项由13项配套工程组成的排灌系统可使315.3万亩农田受益;大兴安岭岭南30万亩农田开发工程也进入施工阶段。
这三项工程被内蒙古人民群众称为“翻身工程”。建成后,将会给内蒙古带来三大变化:
全区粮食基本自给,再不用从外省调入;
全区财政自给率大大提高或自立;
全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能够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按人均国民产值计算)。
1987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四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按照十三大关于经济发展战略走好第二步的要求,认真讨论研究,选择资源转换战略的最佳突破口,提出了近期三项奋斗目标和这三项“翻身工程”。
上述工程项目,业经国务院批准,目前全区上下正全力以赴,抓紧实施。(李马钦)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蓬勃发展的民族教育
在我国每万名人口中,平均有小学生1167人,而在内蒙古自治区,每万名蒙古族人口拥有的小学生,比全国平均数多76人。该自治区蒙古族人口中拥有的普通高中生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也比全国平均数多。
自治区实行的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民族教育落后、草原牧民文化水准低的状况。
40年来,自治区在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时,民族教育被放在优先的地位;在编制招生计划、规定招生比例时,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在人、财、物的分配上,优先安排民族教育。
为了培养蒙汉兼通的民族人才,自治区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对多数蒙古族学生以蒙语授课为主。专门出版蒙文教材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保证了各级各类学校蒙文教材的及时供应。“师范先行”的方针大大加快了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
自治区根据牧区居住分散、经济贫困和交通不便等特殊情况,着重在牧区发展公办民族中小学,这些学校以寄宿为主,助学金为主(简称“两主一公”)。到1987年,边境的80个苏木(乡)中心校,全部实现“两主一公”。从去年到今年,自治区每年拨款1000万元,进一步实现区内350个苏木中心校的“两主一公”。现在,自治区境内的8000里边防线上,已经出现了近300所校舍全新的苏木中心小学。
1947年初建时的内蒙古自治区,只有4所民族中学、377所民族小学。如今,民族中学已发展到383所,民族小学达到3216所。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形成了学校、教师、教材、教育科研以至教育管理基本配套的民族教育体系。
(田文仲)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我国北方新的开放带正在形成
绿色的北方,4221公里的中苏、中蒙边界线与内蒙古自治区的边界相重合。改革开放使拥有满洲里这一全国最大陆运口岸的内蒙古自治区,在积极促进国家贸易发展的同时,稳步敞开与苏联和蒙古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门户。现在,内蒙古正逐步形成中国北方的开放带。去年,全区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4亿瑞士法郎,比边贸恢复时的1983年增长50多倍。今年到8月中旬,边贸进出口总额达11450万瑞士法郎,比去年同期又增长74.73%。
现在,内蒙古与苏联和蒙古的边境贸易已出现多层次发展的繁荣局面。除自治区国际贸易总公司等一批自治区和盟的边贸企业外,额尔古纳右旗、陈巴尔虎旗、四子王旗等边境旗县相继创建了8家边贸企业。这些企业用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等苏蒙短缺的轻工和农副产品,换回钢材、木材、水泥、化肥等生产资料。为满足贸易发展的要求,自治区努力抓好满洲里、二连两个口岸的建设。去年两个口岸的进出口货运量已由1983年的160余万吨增加到400余万吨。今年4月经国家批准,正式开放了额尔古纳右旗的黑山头和室韦两个口岸。目前这两个口岸正在抓紧进行额尔古纳河码头和浮箱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黑山头口岸已经开始与苏联边境城镇过货。现在还有呼伦贝尔盟、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地几个苏蒙边境贸易的过货点,正在作筹建工作。
内蒙古在与苏联、蒙古不断发展边境贸易的同时,开始进行多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一年多来,内蒙古先后与苏联和蒙古的一些地区签定23项经济技术合同,总金额近2亿瑞士法郎。按合同规定,内蒙古目前已派出3000多人到对方采伐过火林木、承建工程、办合资企业。其中派出的农艺专家和菜农在北纬50°以北的苏联赤塔州的高寒地区,为当地居民生产出西红柿、黄瓜、菠菜、莴苣等蔬菜,受到苏方当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现在,内蒙古与苏联和蒙古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已由边境地区向两国腹地扩展,其中在苏联已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等加盟共和国的十几个州、市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刘兆和)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千里草原遍地宝
“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是人们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的形象描述。请看几组数字:
△内蒙古的草原面积约88万平方公里,有效天然牧场69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今年,全区大小牲畜达到4750万头(只),创历史最高水平。
△内蒙古的林地总面积26.5万亩,人均有林面积14.3亩,人均占有木材量151立方米,均居全国之首。
△全区含煤面积达9.2万平方公里,远景储量达1万亿吨以上。目前全国五大露天煤矿有4个在内蒙古。储量在15亿吨以上的矿有15个。
△白云鄂博铁矿为我国目前少有的含铌稀土铁矿床。这种矿含各种铁矿12种、稀土矿12种、其它有用矿26种,经济价值前途无量。
△内蒙古的稀土氧化物储量达1亿吨,工业储量达3800万吨,占全国97%,为世界其他各国储量总和的5倍。
△内蒙古的天然碱储量极丰,现已探明的就达5500万吨,为全国之冠。它为发展我国的化工工业提供了保证。
△内蒙古的土豆、甜菜、山羊绒、蓖麻籽、甘草、黄芪、麻黄、肉苁蓉、麦饭石、食盐、乳制品、栲胶等,其产量在国内名列前茅。
(张玉岭辑)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醒来了,乌珠穆沁草原
“如果把草原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作沉沉长梦,那么,乌珠穆沁草原已经从这沉沉长梦中醒来了!”东乌珠穆沁旗旗长朝伦巴特尔自豪地对记者说。
这位精干的蒙古族干部所言的确不差。记者驱车遍访乌珠穆沁草原,看到牧民们延续了千百年的自给自足的游牧生活结束了,牧区单一的畜牧业经济结构被打破了,以建设养畜为核心的畜牧业商品生产蓬勃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方兴未艾,在自然经济的氛围中沉睡的乌珠穆沁草原确实醒来了。
在乌珠穆沁草原深处的白音胡布尔苏木(乡),记者访问了蒙古族牧民伊达木。这位勇冠草原的摔跤手如今是遐迩闻名的商品生产模范,6年前他家的牲畜总共只有300头,现在1年出栏的牲畜就达400多头。伊达木告诉记者:“过去我是满足于‘卖皮卖毛卖肉、够吃够穿够用’生活的‘老’牧民,现在我成了发展商品生产的‘新’牧民。1983年牧区改革以来,我先后盖起500多平方米的棚圈,打了两眼井,围建了1万多亩草库伦,购置了汽车、拖拉机、打草机和搂草机,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到今年,我家的牲畜发展到2000多头,毛绒皮张的产量和出栏牲畜比6年前提高了5到10倍多,纯收入也从2000多元猛增到7万多元。”
朝伦巴特尔介绍说,改革以来,像伊达木这样的先进牧民在乌珠穆沁草原上成批涌现。在他们的带动下,东乌旗数万牧民摆脱了“逐水草而牧”的落后生产方式,走上了定居轮牧、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今年,东乌旗存栏牲畜已由6年前的不足百万头发展到185万头,居内蒙古自治区100个旗县之首,成为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
告别了伊达木,记者来到东乌旗旗府乌里雅斯太镇,眼前一派沸腾景象:毛纺厂车间机声轰鸣,肉联厂工地车水马龙,皮件厂的职工正在翻晒晾满大院的皮张,骨血粉厂的职工正在分理堆积如山的杂骨……数年前还是沉寂冷落的草原小镇,如今竟成了生机勃勃的工业新城。
几位厂长告诉记者,过去单一的畜牧业经济曾使乌珠穆沁草原吃了大亏:解放后到1978年的30年间,东乌旗总计将282万张牛羊皮和25万吨绒毛做为原料廉价卖给外地,白白失去了数目可观的加工增值之利;500万头牲畜千里迢迢赶到外地出售,仅途中掉膘就损失肉达3.5万吨,减少收入1.5亿元。这两笔帐使人们警醒过来了:要振兴乌珠穆沁草原,还必须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工业,彻底改变自然经济旧格局。
草原上办工业,最大的困难是缺技术、缺人才。为了解决这些困难,1984年以来,分管工业的副旗长刘宝明带领有关人员四处奔波,先后从区内外聘请了300多名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帮助旗里进行工业开发的考察论证和规划设计,指导工厂的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同时,旗里先后选派了200多人到外地学习有关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建立起自己的技术骨干队伍。
短短6年时间,东乌旗新建了毛纺织厂、牛羊肉联合加工厂、马肉加工厂和骨血粉厂,改造扩建了皮件厂和乳品厂,形成了包括毛、绒、皮、肉、乳、骨、血和内脏在内的畜产品加工工业体系,产品畅销区内外,经济效益显著增长,去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314万元,比这些工厂创办前增长了8倍。刘宝明说得好:“乌珠穆沁草原单纯生产和输出畜产原料的历史已经结束了,古老的草原从此进入了牧工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商品生产新阶段。”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在改革开放中振兴内蒙古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书记 王群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 布赫
在国庆40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内蒙古两千万各族人民对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满怀必胜的信念,对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充满崇敬和爱戴之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内蒙古逐步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8年同1947年相比,全区社会总产值增长24.6倍,国民收入增长20.5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5倍,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增长15倍,特别是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其他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培养成长起来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雄伟壮丽的画图。各族人民深切认识到:离开中国共产党,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更没有内蒙古的繁荣兴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篇章。十年间,全区国民经济实力成倍增长,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十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十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内蒙古各族人民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得益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决心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
内蒙古是地处边疆的民族区域自治之地,安定团结始终是第一位的工作。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和共同的奋斗中,互助互爱,患难与共,结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血肉关系,曾因此获得“模范自治区”的赞誉。这种基于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坚强团结,即使在十年内乱中也不曾从根本上动摇过。我们的党和人民十分珍视这种团结,把它看作是内蒙古各项事业的可靠的政治基础和基本保证。
内蒙古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是值得自豪的,内蒙古自治区42年的伟大成就是令人鼓舞的。但是,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自满,而是深感任重道远。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我区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给了我们许多特殊的权利,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不仅矿藏丰富,而且有着更加丰富的土地资源、地上资源;我区地跨“三北”,毗邻八省(区),靠近京津,连接苏蒙,有着发展开放、联合的优越地理条件。此外,我们还面临两大机遇:国家重点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这为我区的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大气候。
基于上述条件和机遇,我们提出了发展经济的三项近期奋斗目标: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城乡人民生活达到国内中等以上水平;在林牧农工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财政自给率,增强财政自立能力。为此,我们确定了“团结、建设、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南联北开、双向推进、服务全国、振兴内蒙”的开放战略,制定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本世纪末达小康”的小“三步曲”步骤。
我们内蒙古逢两大机遇之天时,占“四通八达”之地利,得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之人和,通过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一定能够达到我们的宏伟目标,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为社会主义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国内试管家畜的首创者——旭日干博士
蒙古族生物学家旭日干博士五年前在日本成功地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被誉为“试管山羊之父”。1984年回国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具有80年代水平的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十多项重大成果。今年3月10日,我国第一胎“试管绵羊”在研究中心降生,159天后的8月15日,我国第一胎“试管牛”也在这里诞生。不到半年时间,这个研究中心夺得了两项全国第一,并以自己的实力赶上了国际上先进的同类研究机构。试管家畜的诞生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家畜的良种化进程。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的创研者——梁玉
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副总畜牧师、自治区劳模梁玉,多年潜心生态农业研究。为河套农村探索出一条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84年,69岁高龄的副总畜牧师梁玉,为解决河套灌区土地次生盐渍化渐趋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生态失衡的现状,与杭锦后旗光荣乡春光二社的六户农民合作,进行了“粮草轮作、农牧结合”科学试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试验区土壤含盐量下降了0.06%,土壤有机质增加了0.72%。粮食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人均收入超千元。现在,梁玉的试验成果已在巴盟及全区广泛推广。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在戈壁荒滩上为战士创建菜园的教授——林维申
内蒙古农牧学院的林维申教授,最近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内蒙古军区授予“爱国拥军模范”称号。他13年如一日帮助和指导高寒地区的边防部队哨所种植蔬菜。多年来,林教授踏遍了地处戈壁荒滩、茫茫林海的八千里边防线。在戈壁滩上建起第一座温室和塑料大棚;为边防部队精心编写出8万余字的种植蔬菜教材,帮助部队先后举办了几十期培训班,培训种植蔬菜骨干1000多人次。现在地处祖国北疆的许多边防部队,常年可以吃上新鲜的黄瓜、西红柿等菜了,守护在祖国边防线上的干部战士谁也忘不了林维申的名字。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图为新近落成的内蒙古国际贸易大厦。
朝鲁巴根摄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

今年内蒙古畜牧业获得特大丰收,牲畜头数达到4700万头只,创历史最高水平。图为锡林郭勒盟巴音希勒牧场。 白斯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