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历史的脚印
  ——序童小鹏影集
  陆定一
童小鹏摄影资料选集——《历史的脚印》出版了,这是他的第二部影集。他的第一部影集是《第二次国共合作》,那是“混编”的,即还集有别人拍摄的照片在内。现在这一部影集,都是他本人的佳作。
童小鹏同志从1937年初开始从事业余摄影,至今已五十多年。他积存着数千张照片。这本选集是其中的一部分。
从陈胜、吴广算起,中国人民的反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进行了二千多年;从鸦片战争算起,中国人民的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进行了一百多年。这两个革命,到1949年,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加上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我们这一代人是很可以自豪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1936年以前,共产党人的活动没有用摄影的方法记录下来。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北保安(现名志丹县)写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拍了照片。这本书在中国当时不能以原名出版,改用《西行漫记》作书名,公之于世。其艰难可想而知。惟其艰难,所以才有价值。
童小鹏同志开始从事摄影,在时间上说,是在斯诺访问陕北之后,那时,“双十二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小鹏同志比起斯诺先生来,有他的优势:他是中国人,是共产党的干部。他所拍摄的照片,当然有其特点。
我从牢里出来以后,知道童小鹏同志拥有许多照片,请他早日整理出版。但是他因公务忙碌,搁了多年。1982年以后,他已退居二线,才有功夫来做这件事。他做了这件事,也使我的一件遗憾得到一定的弥补。原来,斯诺先生离开陕北的时候,把他的照相机留交给我,嘱咐我拍些照片,留作记录。由于我对此没有恒心,未能成功。“文革”大劫,这个照相机不知去向。现在,如果斯诺先生还在,我可以把童小鹏同志的影集,向他交账,他一定会高兴的。
最后,向读者推荐:本影集中关于开国大典的照片,是记录这个大典的唯一彩色照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童小鹏影集中的一幅作品: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和张治中、赫尔利由延安飞重庆,下机时钱之光、王炳南前往迎接。


第8版(副刊)
专栏:

  红星凝铸着军魂
——观总政歌舞团歌舞《啊,红星》
  王曼力
总政歌舞团于共和国四十年大庆前夕,推出一台全新的歌舞《啊,红星》,参加全军文艺调演和第二届中国艺术节。
红星凝铸着军魂——共和国的旗帜上有军人血染的风采。为了这样一个神圣的命题,具有庄严使命感的艺术家们走进战争,走进历史,以雄伟悲壮的旋律谱写他们心中的歌。
开场舞蹈《共和国的旗帜》气势博大恢宏,诗化的结构与写意性,酣畅地展现了军人忠诚祖国的内心世界,那在共和国旗帜下请祖国检阅的深情,无一不在渲染着军人独特的风采。如果说开场舞蹈还只是宣告这部命题歌舞的主旨,如果说红衣与黄衣领舞者还只是粗疏地象征国旗的原色,那么随着晚会的呈示展开,女高音与男声合唱《永恒的星魂》就惊心动魄地告诉人们军人的价值。这一段是由观众熟悉而喜爱的歌唱家董文华演唱的,她那圆润甜美富有表现力的歌喉,在浑厚深沉的男声烘托下,以柔情似水的反衬,把这份沉重,这种壮怀激烈的情,汩汩地流到观众的心底。
两边各四面红旗构成的立体侧幕,顶端交相辉映的闪闪红星是全台的整体设计,《血的变奏》的编导者运用横贯舞台的巨幅红旗,既有机地弘扬了整部歌舞的主旨,又把舞台的表演空间拓展开来。他们凭借这空间,这格局,竟然奇妙地把表演区域向观众推近了。那幅横贯全台的红旗不单制造了大气磅礴的舞台氛围,还被编导者机智地分切成若干特写镜头:一个个英武的士兵在红旗下列队,一队队骁勇的战士艰难的跋涉,忽而是英姿勃发的半身胸像,忽而是步履铿锵的行进。嘶哑的嗓音,悲怆的曲调,现代撞击的节奏,在充满了原发性的生命呐喊中,一群战士——战争的幸存者们拥到舞台上,他们的爱与追求,都在这段发自内心的随意性舞蹈里得到了尽情的抒发。
载满鲜花的平台从舞台深处升起来了,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以清丽真纯的声情,娓娓地歌唱《妈妈的太阳》。听着她的歌,人们仿佛回到故乡,回到童年,村边弯弯的小溪,远天七色的彩虹,萦绕在草屋上的缕缕炊烟,等待在桥头望眼欲穿的妈妈……真情的歌唱家柔婉地道出了战士的心愿:为了千万个妈妈的白发和慈颜,军人才扛起钢枪走上战场。舞蹈《月亮之歌》向观众叙述着多少个月夜里发生的多少个动人的故事。在这里,编导者尝试着以舞蹈形象再现歌曲《十五的月亮》的意境。然而他不做浅显地直取,只是悄然地采撷了其间军人的几许情思。编导抓住了情,有意淡化叙事,以泼墨般地大段抒情与写意性舞蹈,去追踪当代军人心灵和行为的历程。
最后的合唱《红星颂——共和国不会忘记》是辉煌的,把整场晚会推向了高潮。它突破了一般的颂歌曲式,主段以军人艺术家的真情见长,他们歌唱“红星上凝聚着的军魂”,流露出连绵不绝的情意。那点题的四句唱词“共和国不会忘记,老一辈不会忘记,新时代不会忘记,子孙们不会忘记”,一任歌唱家程志、王秀芬一泻千里的广阔音域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心灵深处射出,他们领唱的宏大气魄与高亢激越的四部合唱递进式的交替,浓烈地渲染了主题,深化了主题,把全场观众的感情点燃起来了。这首炽热的兵之歌,掀动了人们心灵的潮汐。(附图片)
《啊,红星》中的开场舞《共和国的旗帜》。
肖引章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书武联袂 形神相映
——《孙子兵法新校字帖》评介
  陈大鹏
《孙子兵法》是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一部奇书,其中包含着智慧、哲理、谋略、战术、辩证法。值此书诞生2500周年之际,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日本友人服部千春先生与我国书法家李铎联袂完成的《孙子兵法新校字帖》。
早在战国时代,《孙子兵法》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畅销书”。“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从这一记载足见当日之盛况。宋朝以后,《孙子兵法》更是身价百倍,宋朝曾以朝廷的名义把《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之首,规定为考选武举的必读书。《孙子兵法》传到日本是明朝以后的事,几百年来,不仅为日本习武者推崇,也为日本商界、政界等社会各界所青睐,成为各界人士经商从政、韬晦谋略的一部教科书。
《孙子兵法》问世后,为其注释、通解者不胜枚举,而以军事学术与书法艺术联姻的形式出现,此书尚为首次。
服部千春,号丰年,今年52岁,日本实业家,主理和经营和光建筑株式会社。他自幼受伯父影响,酷爱中国文化,少年时代即开始研习中国兵学古籍,对《孙子兵法》爱之尤深,读之甚勤。年轻时为专攻兵书,曾剔眉进山,独居古刹,闭门谢客,与山河草木作伴为友,苦心钻研。1985年以来,服部千春曾四次来华,在《孙子兵法》的故乡,与中国学者交流
《孙子兵法》研究成果。1987年,中国军事科学院首次出版了服部千春所著《孙子兵法校解》,受到了国内外《孙子兵法》爱好者的称道。这部校解倾注了服部千春几十年的心血。
李铎是人们熟悉的书法家。但中国当前有成就的书法家很多,服部千春为何独钟李铎?这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李铎的书艺,更因为李铎是个军人,具军人的内在气质。这也可从另一面看出,对书法的要求重神胜于重形。李铎幼时受其家庭影响开始学书,几十年来,他广搜博览中国书法名家碑帖,借鉴各家所长,不拘一格,师古习今,有古拙沉稳、舒展流畅的风格,接受为服部千春著述作书之邀可谓天作之合。
这本《孙子兵法新校字帖》的每一页均为尺半宽、三尺长,合起来一百米见长,用了300多张四尺宣纸。为写这本字帖,李铎闭门谢客,逾半月卧于书斋,夜以继日地伏案与翰墨厮磨。这部作品,一千多个字,虽分多次完成,然而字体、风格、气势、笔意一致,从前至后,章法、布局、气韵畅贯。其用墨浓厚,其用笔凝重。


第8版(副刊)
专栏:

  文化明珠——《血海》歌剧团
  赵赛珍
正值我国各族人民喜庆建国四十周年的金秋时节,兄弟之邦的文化使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艺术团,即将和我们欢聚一堂。
这次来访的朝鲜艺术团,是以著名的《血海》歌剧团为主,并抽调朝鲜其它中央艺术团体中的优秀演员组成的。全团共611人,从9月15日起,将先后对天津、沈阳、北京、福州、厦门、广州、深圳等城市进行访问演出,并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和其他演出活动。
《血海》歌剧团是为适应朝鲜现代歌剧的发展需要,于1971年7月17日创立的,现已发展到600多人。它拥有《金日成将军之歌》和
《爱国歌》(国歌)的作者、“金日成桂冠奖”获得者、著名作曲家金元均为代表的50多位人民艺术家、人民演员、功勋演员。十多年来,不仅完成了革命歌剧《血海》的创作,而且还谱写和编写了许多优秀音乐、歌舞作品,先后搬上舞台,开创了朝鲜歌剧艺术的新业绩。他们经常以分队形式,携带丰富多采的节目深入厂矿、农村、渔村巡回演出,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同时,还带着《血海》等歌剧作品和优秀歌舞节目,分赴欧、亚、非、拉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鉴于该团功勋卓著,曾被授予朝鲜最高勋章“金日成勋章”。
朝鲜民族以能歌善舞著称,歌舞有表演细腻、色调明快、活泼热烈的特点,如曾来我国演出的《长鼓舞》、《金刚仙女》、《在泉边》等节目,我国观众至今记忆犹新。
这次来访的艺术团成员,集中了朝鲜优秀的艺术家、演奏家。其中人民演员金承渊,在中国人民熟悉的《卖花姑娘》等多部歌剧中担任男主角,是一位颇有才华的男中音独唱歌手;功勋演员赵青美在歌剧《血海》中担任女主角,于1987年在巴黎国际艺术大赛上获奖,在朝鲜具有很高知名度。朝鲜艺术家这次访华演出,除展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金日成将军之歌》等保留节目外,还为我国观众带来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传统歌舞节目《手鼓舞》等,他们还准备了很多中国歌舞节目,如《祝酒歌》、《信天游》和《春雨》等,以表达中、朝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神秘的雾洞
  刘文娣
黄庵垴是河北省赞皇县境内嶂石岩的主峰,海拔一千七百七十四米。站在峰顶,早晨可观看红日从太行云海中升起,月朗星稀的夜晚,百公里外的省会石家庄和邢台卧牛城的繁华夜景,历历在目。而黄庵垴最美妙的所在应属雾洞。
“雾洞”为嶂石岩迄今发现的四大溶洞之一。其它三个洞自发现后就有人深入考察过,皆为无水无景无韵的岩洞,人间烟火早就有之。唯独黄庵垴上的雾洞,人们至今是望洞叹绝,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雾洞不在半山腰,而在一个草木葱茏的山凹,洞口约五六米方圆很像矿山工人开凿的一眼斜井。不知何故,它一年四季不断地涌出浓浓淡淡的雾来。清晨起,那洞口冒出的雾又浓又白,像漆树上开口处流淌的白汁,像沸锅里溢出的牛奶,像轧花车上堆起的棉花,像山野里升起的炊烟,涌流不断。它像烟柱似地翻卷、上升,等升腾过山顶几十米,雾头便停顿住,似乎前面被什么东西拦住了扶摇直上的路,于是便缓缓地向四周弥散开来,其状如一朵瑰丽的蘑菇云!少顷,风的利剑砍去了蘑菇云的头,被砍之处很快又生出一朵,不断砍,不断生,不见刀光剑影,不见血流喷溅,只有一朵朵断了头的蘑菇云悠悠飘去。这时,你环顾四周就会惊骇,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大小峰峦,林海树梢,那大团大团飘动游弋的云彩,全都是从这里飞出去的。呵,飘游在广阔天宇的云雾,竟源自这黄庵垴的雾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