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忆延安
傅钟
遗作延河水,流呀流,
流在人们心里头。
朝思暮念期无尽,
盼回娘怀度春秋。
清凉山,宝塔山,
山山巅巅赞延安。
迎来青春红似火,
古城歌震敌胆寒。
延河水,流呀流,
奔腾不息无尽头。
代代同饮延河水,
延安精神遍神州。
1985年4月


第8版(副刊)
专栏:

祖国
霁虹(彝族)
生长在我生命里的高高长青树,
飘扬着我理想的火红旗帜,
从鲜花里开出来,
在和平中屹立。
不能没有阳光,
不能没有水源,
更不能没有你——
祖国。
有泪只在祖国的心怀里洒,
有歌只在祖国的爱抚中唱,
有诗只在祖国大地上吟诵,
我用幸福的微笑告诉亲爱的朋友,
我被祖国爱着,
我深爱着祖国。
让我选择最富于感情的辞句,
描绘你的锦绣;
让我用灿烂的生命,
倾吐对你热烈的爱恋。


第8版(副刊)
专栏:谈艺录

美声唱法与中国歌唱艺术
王宝璋
歌唱艺术是研究语言在音乐旋律上延长的艺术。由于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语言不同,咬字发音器官运用的部位不同,所以歌唱发音方法、嗓音的特色、演唱的风格也就不同。以“唱法”而论,我们中华民族声乐学派的正统唱法,应认定为“中国美声唱法”。但这一唱法在我国音乐界却一直未被确认。
我国人民对声乐门类、流派不太习惯称“唱法”,而是称京剧、豫剧、越剧、秦腔、黄梅戏、川剧、梆子、二黄、民歌、花儿等来说明“唱法”。我国声乐派别剧种虽多,但就嗓音训练,均有一个共同的要求,这就是要具备响、甜、脆、亮、水、美的金属般膛音成份。古代我国就流传有秦青的歌喉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的嗓音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故事。所以若论“唱法”,用“美声”来标志我中华民族声乐学派最为确切。
有人说,我国近年来举办的一些“大奖赛”中所设的“美声唱法”,就是“中国美声唱法”,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大奖赛”所设的“美声唱法”实际是指外来的意大利唱法,此艺术形式是十六世纪末,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因为它是从古罗马教皇音乐及咏唱圣经的歌唱方法延续发展至今,所以50年代我国声乐界称其为
“西洋传统唱法”。意大利语言和我国汉语普通话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西洋”语言中的韵母(元音)及其发音技法部位的运用,是无法与汉语语言相比的。语言不同,歌唱发音方法也必然不同。“中国美声唱法”的声音形象,比“西洋传统唱法”的嗓音要更结实、更明亮、更集中,位置更高,穿透力更强。以前嘴为主导,前、后嘴协力的说机能咬、吐、走、收的定位能力更鲜明,语音更真切,嗓音的亮暗反差、强弱伸缩幅度更大,演唱曲目的适应性、可塑性更广,更强。“中国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从根本上防治了“西洋传统唱法”歌手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常常会出现的“口腔音”、“声包字”。
由于“中国美声唱法”在以往的“大奖赛”中,未被组织者确认设立,使得这种唱法的歌手有时只得栖身在所谓“美声唱法”组的比赛中。本应选唱意大利传统艺术歌曲或西洋歌剧选曲,却又不恰当地选唱《黄河怨》、《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中国艺术歌曲参赛。导致了概念的混乱,也显得不伦不类。
也有人认为,“中国美声唱法”包括在“民族民间唱法”之内,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大奖赛”所设“民族民间唱法”,应该是指我国各个民族或各个地方的各自独具风格的演唱方法,而“中国美声唱法”则是继承了我国民族声乐传统,又借鉴了“西洋”歌唱手段的一种歌唱方法,不属于某个民族或地区。
文化艺术,首先要有其民族性,而后才可能有其世界性。凡是能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歌唱方法,必定首先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唱法。我国声乐艺术要立于世界歌坛之林,必须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民族声乐学派。建国以来,曾涌现了一大批属于“中国美声唱法”的歌唱家,如李双江、姜嘉锵、蒋大为、彭丽媛、董文华、阎维文等。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的唱法“属性”是极为含混的,使许多演员和作品在比赛中总是无法界定准确的领域,听众听起来也感到“三不像”(美声、民族民间、通俗),或者放在哪里都还可以。我以为,在确立了“中国美声唱法”后,这类困惑便能迎刃而解,或起码能有所遵循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探索
——评电视剧《忻口战役》
苏华
在纪念我们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反映抗日战争的电视剧《忻口战役》(编剧董耀章、郭秋池,导演白夫今,山西忻州电视台摄制),播出后受到好评。这部六集的电视剧以抗战初期国共两党、两军在山西忻口正面阻击日寇之血战为内容,真实地再现了五十年前的那场大会战,成功地塑造了我党、我军将领彭德怀、左权、聂荣臻、廖汉生、陈锡联,国民党将领卫立煌、傅作义、郝梦龄、阎锡山、王靖国、姜玉贞等众多的艺术形象,是我国视坛一部反映国共两党两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熔铸了创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层思考,体现了创作者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弘扬。《忻口战役》通过驳杂恢宏的历史画卷所着力阐发的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双流合抱”民族和平统一的题旨,是具有思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它强有力地拨动着观众最普遍的民族感情和统一愿望,是重温国共合作历史,呼唤台湾回归祖国的艺术作品。
《忻口战役》在艺术表现方面有许多新的追求。首先,我们看到它在题材选择上所显示的独特性和发现性。它不但描写了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的作战的具体过程,同时又把视焦对准了人的感情世界;不但揭示了正义与邪恶的生死搏杀,赞美了在民族生死存亡时可歌可泣的一代脊梁,而且站在了新的历史高度和时代高度来回顾、把握和表现这段历史,立体交叉地展现了整个中华民族各方人士全面抗战的真实一隅。它从忠实于历史史实之中发现独特的、深邃的思想容量,对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的深化是有意义的。
《忻口战役》在描写战争进程和将士战斗的外部行动与着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情波澜的结合上,也有着较好的处理。
《忻口战役》在人物性格刻画上是很成功的。它从活生生的作为战争主体因素的人物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有意识地追求形神兼似的艺术效果,塑造了一批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在这一批成功的艺术形象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尤以彭德怀、卫立煌、阎锡山、姜玉贞等为重。这固然与作者在这些人物身上着墨颇多有关,但最主要的恐怕还在于编导在这些人物身上发掘出了具有相当概括意义的人物性格。众多的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在剧中能多侧面、多层次的塑造,确属编导在艺术处理上由人物外表走向人物心理,由人物性格的单一走向性格多重的可贵探索。


第8版(副刊)
专栏:

冈山纪行
黄侯兴
6月3日,高岛俊男先生与石田米子女士,陪同我们来到冈山朝日高等学校——原郭沫若的母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旧址参观访问。
郭沫若留学日本10年。1915年9月,他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半后,来到冈山六高读书,在这里度过了3个春秋。六高于1945年6月被美军炸毁。时隔70年,眼前六高旧址,当然不复是昔日乡镇素朴的风貌了,不过我们依然怀着一种敬意凭吊这里的一草一木,在遐想中追寻郭沫若当年走过的足迹。
我细细翻看了石田米子女士预先为我们复制的一份郭开贞
(即郭沫若)在六高就读3年的学业成绩单。因为准备学医,而日本医学当年以德国为祖,所以德语课时所占比重较大。德语分数:第1学年85、71、84,第2学年72、87、82,第3学年68、75、82;英语分数:第1学年70,第2学年74,第3学年93。此外还有数学,动物植物,物理,化学,体操等课的成绩。3学年的总平均是73.5分。……透过这份成绩单,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贫困而孤寂的中国留学生勤奋上进的顽强毅力与求知精神。他终于修完了这里的全部课程,于1918年夏如愿地考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在校园里,我们眺望郁郁苍苍的操山——它把校园装点得更加瑰丽多姿。郭沫若当年于课余时常常一个人登山游玩。在松林中、怪石旁,他吟诵泰戈尔的诗、海涅的诗,迸发了汹涌澎湃的灵感,一胸舒畅,写下了激愤的或婉约的诗篇。
操山脚下,矗立一块诗碑,上面镌刻着郭沫若于1975年夏为纪念冈山六高建校70周年题赠的七绝一首:“陟坡操山松径斜,思乡曾自望天涯。如今四海为家日,转忆操山胜似家。”
下午,我们游览了冈山后乐园。这是日本著名的3大公园之一。园内的假山、怪石、亭阁、茶园以及池塘、梅林,显得古朴典雅,错落有致。1955年冬,郭沫若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日本,在百忙中特意重游冈山后乐园,对此园怀有一片深情,而且在寻觅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时,竟能忆起“乌城”——园旁一座乌色的古城堡和丹顶鹤。可憾的是,“乌城”和丹顶鹤都毁于二次大战了。冈山县知事三木行治先生说,“丹顶鹤在日本很少,我们很难弄到,以后这公园的‘一景’怕再也见不到了。”郭沫若当即表示,回国后一定送一对丹顶鹤给后乐园。他应日本友人的请求,赋诗一首:“后乐园仍在,乌城不可寻。愿将丹顶鹤,作对立梅林。”翌年7月,郭沫若果真送去了一对丹顶鹤。石田米子女士指指点点说:“你们看,丹顶鹤已经繁殖好几代了,这也可以说是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的象征罢!”几只鹤鸟昂着首,舒展两翼,兴奋地来回跑动,好像在欢迎从北京郭沫若故居来访的中国客人哩!


第8版(副刊)
专栏:

翰墨丹青
——观《余新志国画展》
刘丕祥
巴山蜀水,人杰地灵。“八一”建军节之际,武警四川总队干部、国画家余新志,在经历了35年的苦苦追求之后,终于带着百余幅匠心独具的花鸟画作品,迈进了我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余新志多年深入生活,抒发爱国爱军热情的真实写照。他擅长写意花鸟,尤以画竹独到。他的画用笔潇洒,泼墨酣畅,格调高雅,形神兼备,具有朴实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明快和谐的轻松节韵。
余新志常年奔波于山间丛林,竹海梅乡体验生活,博取百家而造化。他既借鉴传统经验,而又不落俗套,既注重前辈笔墨功底的练就,又不墨守成规。他以一个革命军人坚韧不拔的激情,去探索,求新,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


第8版(副刊)
专栏:

《画家的足迹》
《画家的足迹》(范芸安著)一书,最近由济南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根据山东籍或长期在山东工作的著名画家、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和事迹写成的。其中有李苦禅、崔子范、孙其峰、孙瑛、王企华、张鹤云、张彦青、柳子谷等共二十六人。
(刘华)


第8版(副刊)
专栏:

《台湾新诗发展史》
古继堂著的《台湾新诗发展史》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大陆首次出版的台湾新诗史的研究专著。书中分为:上篇——台湾新诗的诞生和成长期;中篇——台湾新诗的西化期;下篇——台湾新诗的回归期。
(王)


第8版(副刊)
专栏:

又一个春天(中国画)
潘觐绩


第8版(副刊)
专栏:

雄鹰(中国画) 余新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