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今年国际石油市场新特点
王伟
今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供求情况趋于合理,油价保持坚挺。特别是进入3月份以后,油价节节攀升,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3月17日每桶价格破20美元,3月30日破21美元,到4月20日竟高达24.625美元,这是1986年初油价暴跌以来的最高水平。二季度通常是用油淡季,油价仍保持如此高的水平,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同时显露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
特点之一是,需求旺盛,市场上供求矛盾大为缓和。几年以来石油市场供过于求,油价疲软。而今年年初以来,尽管欧佩克一直在超配额生产,上半年欧佩克平均日产量在2000万桶以上,但并没有给市场造成压力。今年以来,国际能源机构一再调高其对今年世界石油需求量的估计,6月份的最新估计为5200万桶/日,增长率为2.4%。这主要是今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势头不减,石油消费旺盛。同时,这也说明1986年以来的低油价确实刺激了对石油的消费。今年石油消费增长最为显著的是亚太地区,增长率达5%。今年一季度美国因需求旺盛,国内生产减少而导致进口量猛增,达到780万桶/日,占美国国内总需求量的45%,比去年同期增加56万桶/日。据估计,这种旺盛的需求将保持到90年代初以至1995年。由于需求旺盛,今年有可能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由乱到治,由供过于求到供求较平衡的转折点。
今年石油市场上出现的上述特点,要求我们今后在分析供求关系这对基本因素时,应该对需求变化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
特点之二是,今年以来各地油田、油管、油轮、炼厂意外事故不断发生。如:3月底北美阿拉斯加油田漏油事件,英国北海油田继去年7月份平台爆炸事件之后,今年4月18日再次因管道漏气引起爆炸,苏联一次油气田爆炸事故致使460人丧生。此外,今年还发生过多起炼油厂和油轮爆炸以及沉船事件。这些事故无疑是偶然的,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市场产生着影响。同时,我们应从这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中看到其中包含着必然因素。这就是低油价使高成本油田的再生产遇到困难,油田设施维修费用的减少,使老油田的事故发生率明显增高。使得这类影响油价的偶然因素有可能变成经常性因素。
特点之三是,非欧佩克石油产量开始下滑。1989年以来,非欧佩克原油产量下降3.2%,其中尤以美、英减产最为明显。美国产量降至760万桶/日,下降5.5%,国产油从占总消费量60%以上,降至55%,这是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且这一趋势仍在持续。英国北海油田产量减少70—80万桶/日。苏联一季度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5%,等等。非欧佩克石油生产的不景气给欧佩克重新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特点之四是,欧佩克内部矛盾相对缓和。欧佩克第84、85届会议达成全部成员国参加的限产协议,尽管阿联酋、科威特对各自的配额水平很不满意,但毕竟还是同意参加协议,这比因战争而各不相让的两伊份额之争给欧佩克带来的威胁要小得多。这使欧佩克内部比前两年易于协调一致。目前石油市场供求矛盾缓解的形势使欧佩克相对地比较容易解决内部矛盾,而欧佩克内部分歧的缓和或减小又反过来使石油市场增加了稳定因素。
特点之五是,今年上半年欧佩克产量和收入均有大幅增加。这与前几年有明显不同。1985年以前,欧佩克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占,石油收入逐年下降;1986年虽产量上升,市场份额增加,却因油价暴跌导致石油收入锐减;1987年油价回升,收入增加,但是市场份额再次有所下降;1988年市场份额增加,但因油价疲软收入不理想。而今年以来,欧佩克不但产量平均每日达2000万桶以上,由于油价坚挺,石油收入有大幅度增加。同时,因美元升值使欧佩克石油收入购买力大增,6个月以来,每一美元石油收入购买力提高11%,每卖出一桶原油可多购买三分之二的物品。因此,今年以来,欧佩克可以说是在产量份额和石油收入两个方面同时获得丰收。
国际石油市场上出现的这些新特点,不仅对目前的油价上升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对今后的石油市场无疑会产生大的影响。
(附图片)
图为卡达尔炼油厂一角。 本报记者 安国章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
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是美国的基准原油,也是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原油,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基本上代表和反映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波动和趋势。
但是,近一个时期来,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的价格波动频繁,与目前世界市场较为平稳的情况大相径庭。
情况表明,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的价格与其他原油的价格的差距不断扩大。以布伦特原油为例,每桶西得克萨斯中质油与布伦特原油之间的差价,1986年为65美分,1987年为70美分,1988年为1美元。而今年已扩大到2.68—2.73美元。
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与世界另一主要原油迪拜油相比,1986年两者差价为2.18美元,1987年为2.25美元,1988年为2.80美元,今年则达到4美元以上。究其原因,是目前美国汽油需求旺盛,导致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的供应日趋紧张。
近年来,美国原油生产呈下降趋势,据剑桥能源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说,美国中部地区的轻油和低硫油即将枯竭。未来美国国内的原油生产将不断下降。这就使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的供应越来越紧张。
此外,近期美国国内汽油需求旺盛,各炼油厂开工率均达90%以上。对出油率最好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的需求也随之上升。
·周鸿·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非欧佩克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祝世齐
1988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0.25亿吨,其中非欧佩克国家产量为19.94亿吨,占总量的65%,与1987年相比减少3%。这主要是由于欧佩克石油产量猛增所致。1988年欧佩克产量10.3亿吨,比1987年增加11%。
非欧佩克产油国按其石油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石油消费大国。它们国内石油产量仅能满足其国内需求的一半,不足部分完全依赖进口。第二类是英国、挪威、丹麦等。它们的能源可以完全自给,并且有能力出口石油。第三类是苏联、墨西哥、中国、埃及等国。它们的石油出口收入是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美国现已进入石油储量的自然衰减期。原油日产量从1986年的868万桶下降到1987年的835万桶,1988年的811万桶。1988年底,石油进口数量第一次超过国内产量。这一势头表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石油消费国对世界石油供应的依赖性增强。这有助于油价升高。
英国、挪威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北海油田已经投入大量的资本,年产量达1.7亿吨。尽管低油价对世界石油勘探产生不利的影响,英国、挪威依然加强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大力开发北海油田,并使目前的开采井成本低于十年前的1/3。同时,低油价有利于降低其国内工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制成品的海外竞争力。因此,油价的波动对它们的影响利弊参半。
苏联原油年出口量约1.37亿吨,占其国内产量的21%。1987年石油出口收入2280亿卢布,占其整个外汇收入的33%,其中硬通货收入中的60%以上依靠石油出口。因此,石油出口数量和油价水平对苏联来讲极为重要。
由此可知,非欧佩克产油国因其石油消费水平、石油贸易收支状况的差异,对油价波动的反应也不同。从近期看,世界市场仍处于供过于求的基本格局。从长期看,受石油储量自然衰减和国内石油需求上升的影响,非欧佩克原油产量、出口数量将明显下降,欧佩克将恢复其对石油市场的支配作用。
(附图片)
1988年全球原油产量最多的十二个国家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试谈世界油价发展趋向
刘崭
前些时候油价一度呈上升的势头,使过去长期不景气的世界石油市场恢复了生机。那么,下半年油价趋向如何,自然成了国际石油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从影响石油市场变化的一些基本因素来看,下半年油价可能不会出现大的下滑,当然不排除时升时降的波动情况。
不久前在维也纳举行的欧佩克第八十五届部长级会议决定,下半年的石油产量限额由上半年的每日一千八百五十万桶提高到一千九百五十万桶。虽然比原来日产限额提高了一百万桶,但与下半年世界石油需要量相比,是可以被吸收的。对新的产量协议,尽管科威特和阿联酋有不同意见,但却表示不会让产量失去控制。欧佩克这种根据市场变化,使产量小幅度上升,步步为营的作法表明,海湾国家的石油政策着眼点已由一九八六年油价战时期的“市场份额第一、油价第二”的低价保额政策转到既逐步增加产量、又提高油价方面来,从而让市场力量把油价推向合理的水平。提高产量的目的不是置油价于不顾,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恢复欧佩克对市场和油价的控制能力。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估计,一九八九年石油消费继续增长,达到日产五千二百万桶,增长率可能为百分之二点四,比一九八八年日产净增万桶,其中下半年石油消费将达每日五千二百六十万桶,比去年同期每日增长一百万桶。
低油价使美国国内产量不断下降。一九八九年前五个月比去年同期减少百分之六点七。与此同时美国的石油进口量猛增,今年头五个月原油进口上升百分之十一点四,比去年同期日产净增五十六万桶。估计这种状况还将继续。
今年二季度经合组织石油库存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千四百万吨,达到四点四四亿吨,但就消费天数而言,却比去年同期减少一天,为九十七天。三季度通常是补进库存的季节,从各方面的情况估计,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石油消费都将显著增加,预计今年三季度将是石油消费国补进库存的繁忙季节,这势必将对油价产生支持作用。此外,过去曾因油价暴跌,西方国家生产和发展替代能源的步伐明显减慢。
由此可见,就总体而言,石油市场前景是好的。当然,石油作为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商品,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它的价格往往还受政治、军事以及政策、措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今后油价可能再次出现波动的现象也是难免的。
(附图片)
世界主要原油价格走势图 (1986—1989上半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