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赣南:从老区到改革试验区
本报记者 赵相如
毗邻在崛起,赣南怎么办
这里是著名的老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根据地就建在赣南。长征时,赣南人牺牲25万,有人说:赣南对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这里是一片红壤丘陵。贫瘠得出了名。全国取得政权以后,国家每年给赣南几千万救济和补贴,赣南人民为温饱苦斗了30多年。到1987年,赣南18个县(市)工农业总产值还不到广东韶关地区的一半,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00元左右,还有13个县入不敷出,粮、棉、油统统要靠调入。面对着毗邻广东、福建开放、搞活之后的迅速崛起,赣南显然成了经济上的侏儒。
赣南确也有天然的不足:没有铁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能源不足,虽有地下矿产资源,也仅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农民的商品意识不强。江西省领导与赣南地区领导经过反复研究之后,决定从1988年1月1日起,把赣南列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允许他们的政策与广东、福建衔接,广东和福建能干的,赣南从实际出发也可以去干。
江西明智地对赣南实行倾斜政策。
创办改革试验区
事实证明,政策的力量加上思想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试验区创办才1年半,人们对这一点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龙南县小慕村有个水产场,307亩水面,12个工人,每年投入5000元,只产鱼9000斤,连工人都养不活。有关部门坚决进行变革,公开招贤,结果由钟水生夫妇承包。2年后,产鱼5万公斤,其中出售4.5万公斤,交税4000元。他们夫妇还饲养150头猪。钟水生夫妇为当地农民搞商品农业作出榜样。赣南地区抓住这一类典型,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和农业生产责任制上下功夫。现在国营农林水产场招标承包面已达80%。
赣南人均8分田、8亩山,剩余劳力上百万。以前,农民爱唱这样的山歌:“夏有米饭冬有火,几只母鸡二头猪,天上神仙不及我。”守在家里无所事事,山上光了,田地荒了。农业投入不一定是资金投入。如果一个劳力一年投入100个工,剩余的百万劳力就是投入上亿个工,去山上造林,下水面养殖,搞乡镇企业和商品流通,能创造出多少财富!
赣南的领导就农业问题连续下了好几个具体政策规定。农民积极性发挥出来了,改革试验区的头一年,农业全面增产,柑桔、茶叶、水产品总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增产4500万公斤,今年早稻又丰收在望。特别可喜的是,去冬冬闲田种上了油菜,今春收获750万公斤油和1500多万公斤油饼,赣南多年调进油吃的日子快结束了。
撤除关卡,发展横向联系
赣南的同志认识到,自己是在没有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办起的试验区,因此,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特区的做法和忽视市场的导向作用,只能从实际出发,选准发展的突破口。比如,在面临闽粤特区和港澳东南亚广阔市场的地理优势情况下,赣南却流通不畅,那么,改善流通环境,增强经济活力,催化市场发育,搞活流通,是可以不花多少钱就能见效的。
赣南与闽粤的边界长达400多公里,以前赣南怕农副土特产品流入闽粤,设下189个关卡。有一件事让赣南同志勇于冲破了防线:兴国县有7万头猪,平均每头已到104公斤,闽粤来收购一公斤出价3.8元—4.6元,上级有关部门不准生猪出去,只能在江西收购,每公斤出价2.2元。农民不愿卖,很有意见。赣南地区领导觉得不光兴国县有这类问题,其它县也有类似情况。他们从实际出发,鼓励农民发展生猪生产,除了保证本地市场供应以外,撤除关卡,允许把猪卖到闽粤去。单这一招,就让兴国县增加1400多万收入。农民养猪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商品经济意识增强了。通过这件事,赣南的同志下定决心,撤销所有阻碍流通的关卡,开放上百个边界集市。以前全南县西瓜只销广东20万公斤,去年销800万公斤,这个县农村单这一项人均增收50元。石城县白莲出名,边界市场开放后,由以前外销150 万公斤发展到1000多万公斤。寻乌县开放边界以后,全县90%以上的化肥由广东进来,比从500公里外的南昌运,不仅快了,还便宜。
撤卡通商的一年半,全地区通过省际贸易所获得的货币净收入已达2亿元,相当于目前纵向投入和区内积累可用投资的1倍多,同时以贸易为契机的多元横向经济联系也得到广泛发展,共签订合同601项,实际引进资金5394万元,物资协进协出总金额达4.27亿,均比以前成倍地增长。
改革企业内部机制,推动工业发展
赣南的工业不发达,叫做“一小二穷三缺”:小企业占全地区企业的97%;企业穷得没有自我发展能力;企业管理人才奇缺,“常败将军常挂帅,十八罗汉打转转”。要改变这个境况,他们放开手脚,在所有工商企业中推行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经营者,结果本地区和外地区的人才源源而来。全地区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承包经营、租赁面已达95%以上。记者来到了赣南无线电厂,全厂631名职工,原先欠债1000多万元。实行承包经营后,一年下来,实现利税300万元,归还贷款200来万元,今年经济效益也不错。赣南机械厂创办以来的18年累计亏损734万元,成了赣州市一大包袱。1987年后实行租赁经营,一年时间实现利税130万元。
创办试验区头一年,全区工业生产取得了新的突破,提前40天完成全年生产计划,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上交利税均超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赣南的个体和私营经济也有了发展,每千人中有25人从事个体工商业,去年个体和私营经济提供税收就占全地区财政收入的9.5%。乡镇企业也有了大发展,全地区抽调2100名干部下到各乡挂职办好乡镇企业,现在已有31万人在乡镇企业劳动。过去沉寂的老区,现在有了一大批总收入超千万元的乡和超百万元的村。
赣南改革试验区在一年半中,18个县(市)在解放以来第一次实现县县增收,全地区一年财政收入增8000万元,今年头5个月财政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长14%。消灭赤字的县从上年的3个增加到11个。
多年来,“老少边穷”地区如何摆脱穷困,走向富裕,一直是个大问题。赣南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所走出的路,向人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注意克服企业内部分配不公现象
小可
最近看到一份材料,有个县对十几家国有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生产者去年人均收入为1700元,而这些厂厂长的年人均收入为11000元,是职工人均收入的6倍多,最高的厂长年收入是职工收入的13倍。有个县制药厂的两个供销员,去年纯收入共8万多元,占了全厂职工年工资收入总额的44%还多。生产者与经营者收入相差悬殊,是企业内部分配不公的新情况,值得注意。
过去,在“大锅饭”体制下,企业职工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些年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奖勤罚懒,岗位不同,工作好坏不一样,收入就有了差别。同时,国家也作出相应的规定,根据企业经营的情况,允许经营者的收入高于生产者1至3倍。毫无疑问,继续克服平均主义,认真执行按劳分配原则,仍是企业当前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但是,有些部门、有些企业过分地、片面地强调经营者的作用,在工厂承包合同时,经营者的报酬偏高;也有的是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不合理,或者经营者以权谋私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经营者和生产者收入差别太大,出现新的分配不公现象,影响了职工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企业的主人,要说有区别的话,只是分工不同,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企业离开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不行,离开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也不行。试想,没有生产者的努力,再好的决策也会落空的,必须是两方面积极性的结合。企业要调动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合理分配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收入要适当拉开距离,但不能悬殊过大。像上述那个县的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收入相差6倍甚至13倍,生产者怎么能有积极性?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企业的主管部门要做好工作,执行国家政策;属于企业经营者职权范围内的工资、奖金分配,应经职代会讨论。对经营得好的企业的经营者要奖励,但要注意不重复奖励。企业领导人开展经营活动是必要的,但要注意节俭。广大职工是通情达理的,注意克服企业内部分配不公现象,他们的心气顺了,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再把海涂巧安排
——普陀区发展多品种海水养殖的调查
徐博龙
近一两年,我国海水养殖重要基地之一的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出现了海参、鲍鱼、牡蛎等多品种立体化养殖业快步发展的好势头。全区海珍品及多品种养殖面积已超过7000亩(不包括对虾),今年预计可创产值600多万元。
在海水养殖业成本提高、饵料紧张、生产滑坡、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内涵潜力,提高海涂综合利用和总体经济效益?普陀区的经验令人耳目一新。
靠科技请“外客”落户
生长在我国北方的著名海珍品海参,过去与东南沿海没有什么“缘份”。去年10月下旬,普陀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从辽宁“请”来近3万头刺参苗,在本地一个海岛的对虾塘内试养。由于虾塘水质肥沃、底栖硅藻茂盛,参苗生长不到7个月,平均体重竟超过20克、体长12厘米以上,比在北方长得还快。今年下半年,他们将再“请来”10万头小刺参。相比海参、海湾扇贝的家乡就远多啰!它们来自美国西太平洋,到普陀落户已有3年。开初这些客人很不习惯在当地海区半混水生活。科技人员就千方百计改善条件,现在它们已经渐渐习惯了。今年,这种扇贝养殖面积扩大到20亩,其中有15亩是在对虾塘内。据调查,1988年与对虾混养的海湾扇贝平均壳高达4.64厘米,出鲜肉率达14.2%,均超过了我国北方养殖的扇贝,其中一批进入了香港市场。
海产品中最珍贵的鲍鱼,从辽宁引到这里的4年多来,一直是单独笼养的。今年初,这个区从省海研所购进5000多只鲍鱼
“贵子”,试着用笼子与海带一起套养。目前鲍鱼、海带长势都不错。这一成功,对逐步形成“以藻带贝,以贝促藻,贝藻结合”的海水养殖新格局有重要意义。
由单一走向多样
为了改变海水养殖业中品种单一,外界(主要是国际市场)制约因素多及“虾荣俱荣、虾衰百衰”的被动局面,这个区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在5000亩虾塘实行立体混养。往日对虾的一统天下变成了毛蚶、缢蜻、泥蚶、日本真牡蛎、菲律宾蛤子、鲻鱼等近10种海产品共同生长的新天地。
虾塘立体混养,不仅充分利用水体、泥层,而且由于生物的摄食作用不同,消耗了虾塘的残饵和硅藻类,虾塘水质明显提高,更有利于贝类、对虾的生长。据了解,贝类与对虾混养,每亩对虾可增产10公斤左右,贝类部分可增加产值300—400元。
六横五星乡积峙村养殖户陈金世,1988年承包7亩虾塘养殖,仅毛蚶就盈利2.1万余元。平峧乡盐场利用80平方米滩面播放蜻苗15公斤,经3个多月养殖,起捕蜻子600余公斤,产值达1800余元。
建立服务体系
为了解决发展多品种立体化养殖业中的困难,该区有关部门努力在苗种、资金、物资、信息等多方面服务上下功夫,使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养殖多品种海水产品,首先要解决苗种来源。普陀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多次组织人员从辽宁、山东等地,调运贻贝、扇贝、毛蚶、菲律宾蛤仔等苗种,及时提供给养殖户。区海珍品养殖开发公司还筹集60万元建造海珍品育苗场,去年首批育出13万颗海湾扇贝幼苗。这不仅降低了种苗成本,而且避免了种苗在长途运输中死亡率高的问题。
海带是当地水产养殖的传统当家品种,后来由于产品滞销积压,养殖面积急剧下降,1986年全区养殖面积仅170亩。为了帮助渔民恢复这一低成本的传统产品,区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帮助养殖户订购苗种,供应柴油,调剂物资,推销产品。去年以来,仅区海珍品养殖开发公司就向养殖户提供海带专项贷款5.5万元。今年,全区海带产量可比去年增长两倍多。
搞好技术培训和现场辅导是发展多品种养殖的重要措施之一。1987年3月,对虾塘立体养殖刚刚起步,区水产科技推广站就举办了专项技术培训班,使60多养殖专业户较系统地掌握了新技术。当年,全区立体养殖面积就由上年的830亩猛增到3300亩,总产值近200万元。去年,海湾扇贝从小区试验向生产性养殖推广,区有关部门也及时举办了专题培训班,分批向渔民群众普及养殖知识,为扩大养殖面积打下了基础。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实对实 心对心
——铁道部第三工程局运输工程处二队是怎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
“50年代忆苦饭,60年代一声唤,70年代大批判,80年代怎么办?”如今,一提起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少基层领导的感觉是刺窝里摘花——难下手。运输工程处二队党支部一班人却善于在难中找易。他们认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有独特之点,不能地对空,不能空对地,必须实对实,心对心。
实对实
有一天,一位职工和党支部书记“侃大山”:“说句实在话,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不灵,没别的理儿,就因为当官的理只对外,不对内,只教育别人,不教育自己。”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党支部书记领着一班人讨论了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口吃的人上台演讲,会不会有好的效果。讨论的结果,得出一个认识:自身形象不好,是思想政治工作不灵的主要原因。没二话,马上定下约法三章,咱当领导的要实实在在工作,实实在在做人。队里的几位领导,两年来先后拒贿几千元。有一回,兄弟单位北周庄车站送来几只打牙祭的小鸡,领导也坚持送到食堂慰劳了大伙儿。
党支部一班人不回避矛盾。职工没按队里规定的日期归队,按制度必须扣除工资和奖金。没料到,今年春节后,晚归队的职工中有好几位工班长,还有几位生产骨干。有的职工暗暗欢喜,这回能借上“好人”的光了。党支部一班 人研究,一致认为在是非面前不能讲情面。会议一散,几位委员分头去做工班长的工作,交换意见。第二天,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宣布了处理决定。职工议论说:领导解决问题公正,扣了钱也让人舒心。
心对心
二队党支部一班人认为,做思想政治工作,离开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没路走。
队里有一位青年工人,工作吊儿郎当,是个软硬不吃的“刺头”。不少职工认为没指望。小伙子也破罐子破摔,当天和尚撞天钟。党支部书记老王把帮助小伙子作为自己的重点工作之一。
有一天,书记到工点检查工作,老远看见小伙子活干得挺起劲。走到跟前,当着众人夸奖了小伙子。虽没说几句话,小伙子却感到脸红心跳,要和书记交朋友。书记见小伙子和自己在感情上接近了,趁机引导他走正路。“就凭你这一表人材,好好干工作,不愁没前途。”小伙子眼睛一亮,觉得书记说得有理。不蒸馒头蒸口气。打那以后,小伙子像变了一个人,工作干得呱呱叫。
(铁道工程报供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由装配基地向出口基地迈进
——访“电子表城”福建省莆田市
林中奇 张建山
稻香荔红之际,我们来到有着“电子表城”称誉的福建省莆田市采访。近几年来,莆田市充分利用开放地区所享有的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吸引外资兴办电子表装配厂。目前,全市有外向型电子表装配厂23家,年可装配生产液晶表、电子石英表、石英钟,跑表等十多个品种25000万只。1988年装配出口到香港、印度次大陆、欧洲、美洲、苏联等地的电子表和表芯13000万只,分别占香港和世界低档电子表销量的70%和30%。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莆田市低档电子表虽已占领了世界销售市场的近1/3,但仍处在“生产在国内,交换在香港”、由客商调度生产,控制销售渠道的“来件装配”、“来料加工”的初级阶段。显然,这既不利于莆田市电子表厂家以最终产品的形式挤占国际市场,从而减少中间环节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也不利于建立自己的电子表工业体系和提高经济效益。
在市政府办公室,分管电子工业的杨学明副市长告诉我们,市有关部门领导已认识到这种危机。他们提出了“组船出海”的战略设想,并组建了“天龙(中国)电子计时企业联合公司”。目前,联合公司已开始为市内各电子表装配厂提供配套件。莆田市全年将有2000万只电子表元器件实现国产化,增加出口创汇五六百万美元。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保护绿色的功臣
——记三位全国模范护林员
林萱
森林生长在露天,在开放性的大环境中常遭七灾八难之摧残,备受愚昧与贪欲之亵渎。火灾、风灾、旱灾、虫灾、病害和人为的乱砍滥伐,都能致森林于死地。十年树木,可能毁于一旦!
大地需要森林护盖,森林需要人们保护。下面我们介绍的是几个普普通通的护林员,他们常年生活在森林之中,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用他们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保卫着祖国有限的森林资源。
给树木上户口
柴万训是1979年12月由泰安农校毕业,来到彭集林业站的。也许是距孔老夫子的家乡太近,“克己复礼”这个词家喻户晓。年轻的柴万训竟然独出心裁,把“克己复礼”一词借用到护林工作中,改为“克己护绿”,决心一辈子当绿色文明的拱卫者。
1981年春,年仅22岁的柴万训被提为副站长,主持工作。他出手第一拳就是调整林业站的运行机制,转变职能,强化管理。林业站有了一点钱,就毫不犹豫地投到森林保护上来,添了交通通讯和管护手段。
若大的彭集镇,只有十几个护林员,当然远远不够!他组织更多的人来护绿。于是,由53个自然村每村4人组织起来的联防护林队诞生了。护林队员月工资60元,少一棵小树罚5角,少一棵大树罚树木价值的一倍。
柴万训该放心了吧,不,柴万训还觉得美中不足。他要给树木上户口,编号码,记入档案。当人们坐车从公路上驶过,见到两边行道树,有大树标明即将采伐,有些小树标明是接班树。棵棵编了号,上了帐;谁栽、谁管一清二楚。少一株马上就能找到责任者,马上就能兑现罚款,订出补植期限。
那一望无边的大树、小树,腰间涂着用红油漆编写的号码,一个个就像用红毛绳扎头的人参,都成了有娘的孩儿;有人看,有人护。它们的慈母,就是这个爱树如子的柴万训。
严格把关守口
湖北省蒲圻市官塘驿木材检查站站长肖继良,人称“林包公”。他为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把关守口,人情风吹不动,不法分子闯不过,拳打脚踢摧不垮。去年6月的一天,站值班员告诉肖继良,他的哥哥一大早带着一车椅子闯过关口。老肖一听火冒三丈,拦住一辆过路车就追。在八公里以外的汀泗桥,追到了哥哥,哥哥一见就吼了起来:“你来干什么?1984年,你在赵李桥检查站害了我一次,这次是不是又来害我?”老肖毫不客气:“你是自己害自己,你想一想,放了你,我如何去管别人。”最后,椅子被拉回站里作价没收。
时下说情风、批条风盛行,老肖就是不吃这一套。去年1月,市里一位领导人的亲戚用煤伪装带树出境,被老肖检查发现卡了下来,主管部门三番五次打电话、来条子要求放行,可老肖就是不放。“不许百姓点灯,难道州官就能放火吗?”这已成为老肖的口头语。难怪人们常说,官塘驿木材检查站那红杆子就像钉子钉的一样,是从来不认人的。
老肖经常说:“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只要自己的心血能融汇在保护森林资源事业中,换来山河翠绿,一切痛苦都会在幸福中淡化。”去年底,官塘驿土产收购站,无证收购柄把1.6万根,老肖知道后,亲自上门劝阻。可是,他们不但不听,反而对老肖拳打脚踢,打成重伤,住院治疗。他只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便又走上了岗位。
双腿走遍贺兰山
建国以来,政府对贺兰山的森林资源采取了保护措施,配备了一批专职护林员。周占成便是其中的一名。自担任此工作以来,他把根牢牢地扎在了贺兰山上,把身交给党安排。从南到北长达100多公里山路,在无公路又无交通工具的条件下,他硬是凭两条腿走遍了贺兰山脉。不论是浩瀚的针叶林区,还是成荫的阔叶林内,都洒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足迹。
进行巡查是护林人员的一项辛苦的工作。对50多岁的人来讲,那就更吃力,每往高坡上迈进一步,每跋一座山坡,老周就大汗淋漓,腰酸腿痛,坐下就不想起来了。不行,必须查完这片林,还得回去吃饭和休息。也许有人说,回不去就不回去了。不回吃啥?往哪住?在山里,冻死人是常有的事。老周每月都坚持巡山多次。每逢节假日,别人在家休息,他在山里值班,并且还要操心游人玩火、折树枝等。在他的管辖区内,从没有发生火情、火灾,也没有乱砍滥伐的事件发生。
今年8月,捡蘑菇的人很多,有的甚至连山林的一般常识都不懂,随便用火,每时每刻都有发生火灾的可能。他采取相应的措施,背上干粮,哪里有人哪里就有他。赶上雨雪天,挨冻挨饿受雨淋是家常便饭。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度过了30多年。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高压电线杆下不准长时间停留早有规定。而这位个体户把摊位摆在两根高压电线杆中间,身处变压器下,目的是寻找安全,其实并非安全,天长日久遇到刮风下雨雷击触电会造成不良后果。 
陆旭摄于宜昌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