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民族地区纪行》结束语
由国家民委与本报联合主办的《民族地区纪行》采访活动到今年6月,已按预定计划完成了。
本报《民族地区纪行》记者组于1987年4月20日从北京出发。当时,全国政协副主席、前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曾为这次采访活动题词:
“报道七千万,面向十亿人”。回顾两年多的历程应该说,我们圆满地实现了这一要求。
在整个《纪行》中,本报先后派出的10个记者组,40名记者和8名司机,穿大兴安岭林区、跨怒江峡谷、过帕米尔雪山、进西藏高原,行程10多万公里,采访了东北、西北、广西、云南、福建、海南、新疆、贵州、四川、湖南、西藏等省区的55个少数民族,发表了170篇通讯、140多幅照片,摄制了一部录像片。
组织这样多的记者,用这样大量的篇幅,连续地、多侧面地报道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各兄弟民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和在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些报道受到了少数民族干部和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两年多的实践证明,组织这样的采访活动,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都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在改革开放中,他们渴望了解外界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居住在高山峡谷、密林深处的人数较少的民族,更是渴盼党和政府的关怀。记者的采访和报道,恰好起到了上下、内外沟通的作用。
这次《纪行》采访,对记者来说,是一次多方面的锻炼。参加采访的记者不仅经受了在内地城乡采访所意想不到的艰苦条件的考验,而且大大地开阔了视野,对于我们这个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国情,大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近些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深刻变化和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面临的课题有了切身的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加速民族地区建设、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次《纪行》采访报道,对民族新闻改革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报道“报喜不报忧”的模式有了突破。记者们在大量报道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在不违背民族政策、不伤害民族感情的前提下,批评了落后的现象,提出了一些当前民族工作中值得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这次《纪行》,是人民日报系统对少数民族生活报道的开端。即将开始的《民族团结进步》征文,是《民族地区纪行》的续篇。希望广大读者能给以热情的支持。
两年多的《民族地区纪行》采访活动,受到有关省区党委、政府和民委以及不少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情帮助,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家民委 人民日报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不能拿党性作交易
——记中共湖南绥宁县委书记屈家海
李仲恒 邹旭阳 刘运益 王汉雄
前不久,在中共湖南省委举行的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大会上,中共绥宁县委书记屈家海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用实际行动推动整个班子廉政建设的事迹,传遍了会场内外。
屈家海每次下乡,从不事先打电话通知,烟酒不沾,坚持同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商量。有时食堂加几个菜,他都坚持付钱。这样时间一久,就成了规矩,他走到哪里,哪里都很亲热,不把他当客人招待。
去年他大孩子结婚,想买彩电。他事先给财委、计委负责人打招呼,不许给孩子批条子。结果,孩子结婚用的彩电,还是到外地议价买来的。
他爱人是1958年从长沙下放绥宁的,在县林业子弟学校任教至今。学校到县委机关往返有两公里,好心人劝他将爱人调近些或干脆调进机关,他总是微笑着摇摇头了事。
他在浏阳老家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侄儿、外甥都在农村。侄儿、外甥们很想通过他的关系到县城里找份工作,他没有为亲友谋求政策以外的任何私利。
绥宁是湖南省四大林区县之一,亲友多次提出要他帮助买点木材,他没开过一次口子。堂哥盖房子要买木材他也没答应,信奉基督教的岳父母要置办棺木他婉言拒绝,有一位同时参加工作的老朋友的女儿结婚要置家具,他同样没有答应。为此,确也得罪了一些亲戚朋友。
屈家海同志时时告诫自己,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从思想上筑起抵制腐蚀的铁壁铜墙。
近几年,为了搞活县里的经济,他和其他领导成员一道,引进外汇155万美元,还帮助一些企业解决原材料困难,推销产品,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有些企业按照自订的规矩,要给他和其他领导一些“服务费”、“信誉费”。他和其他领导均未同意。
对白吃、白拿之风,屈家海总是自觉反对和抵制。他给自己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基层单位召开经营业务会,洽谈会或各种年会等,坚持请吃不去,纪念品不要,送礼不收。去年底,一个企业建成投产,召开庆祝会,会后安排了宴请并发给与会者丰厚的纪念品。几次请他,均婉言谢绝。事后托人送来一份纪念品,他又当即退了回去。
屈家海不仅从严要求自己如玉,还注意带领一班人廉洁奉公。
1986年春,他担任县委副书记主持县委工作时,重申了县委过去对端正党风的一些要求,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作为当年县委的1号文件发到全县基层党组织。这个文件像一股春风,深深地印在全县干部的心里。以后又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形成为“八条规定”、“七条措施”、“十五个不准”,成为干部清廉从政的行为规范。
有了制度,就要抓落实。他先后对县城建局和国土局宣布,不能给营建私房的干部批土地。接着,又向市和省纪委领导多次反映,要求明令禁止干部营建私房。与此同时,又坚持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一次,他听说一位县委常委也批了建房土地,买了木料,就登门找这位常委谈心,说服他,启发他,希望他带个好头,这位常委终于放弃了建私房的打算。
由于主要领导态度鲜明,措施果断,40名县级干部中几年来没有一个营建私房的,尽管部分同志住房远没有达到标准。
在抓一班人的廉政建设中,他还特别强调发挥县级“几大家”的群体功能。坚持每个季度一次民主生活会,集中学习,交换思想,并请大家“挑刺”,加强监督。这样,全体县级干部清廉为政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普遍都能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年来,县级“几大家”的领导干部都能保持廉洁清正的作风。40名县级领导中,至今尚有7位同志的爱人没有安排工作。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西去羌塘
本报记者 卢小飞
绿色羌塘虽是我国五大牧场之一,但却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短小得像“寸头”的牧草,当地名叫“那扎”,蛋白含量极高,极适于牛羊的生长。
去了羌塘,最好先停车去尝尝刚刚挤出的牛羊奶。如果主人慷慨地递来生肉和小刀,不要回绝,也不必惊愕,要故作老练地削上一条,慢慢地咀嚼。这就是羌塘,如今仍然是这样一种古老的生存状态。
羌塘,唐朝的吐蕃地图上就标有这个地方。藏语叫“北方高原”,传说是格萨尔王驰骋的疆场。羌塘占西藏面积的2/3以上,相当于8个浙江省,通常认为其北界是昆仑山、唐古拉山,其南界是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地球上拥有阳光最多、含氧却最少的地方。
羌塘的两端各有一名镇:青藏线上的那曲镇和新藏线上的狮泉河镇,分别是中共那曲和阿里地委及行政公署所在地。那曲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相对繁荣一些;狮泉河是新兴的城镇,地处古代阿里的三围之中。
从那曲西去,人烟逐渐稀少。县与县之间的旅途格外漫长,途中没有城镇、村落,有时车行一天也难得见到几个牧人。朝圣者留下的经幡、马尼(石头圣堆)似乎是仅有的人文景观。忠实伴旅是山原、荒漠、砂碛、湖泊和冰川,甚至可能遇到巍峨的火山岩、欧亚板块的缝合带、阶地上的中石器时代遗存、美丽的溶洞和深海的各种岩积。地质第三纪前的古海,给这里留下许多意想不到的遗产,在一些岛上,可以见到数以万计的地中海黑头鸥;在奇林湖畔,地质队员和牧民都曾见到似马似牛似羊的湖兽;措勤县牧民见过扎日南木湖里有形似巨龙的水兽。顺便说,西藏是我国湖泊最多的省区,其中88%分布在羌塘,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有307个,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有42个,前面提到的两个湖和纳木湖、当若雍湖都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
羌塘是探险家的乐园,凡去过的,无不感叹那造化的神奇。而此时,你或许正穿行无人区,可能正面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可能遇到汽车难以通过的沼泽,也可能会遇到野兽。如果单车行驶,又出了故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事情就有些麻烦。在草原过夜,戏称为“当团长”,受冻挨饿,还要防备野兽的突然袭击。此时此刻,轻松的草原浪漫曲被沉重的自然压迫感取代了。怎么样?大自然给予的美妙与严酷同时而来。这时,想想羌塘牧民在死亡面前的沉静,想想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你会坦然起来。不是么?走到哪儿也不能躲过人生的命题,只有搏击,才会超越人生的各种障碍。
似乎有些沉重,说个笑话。据传旧政府的税务官曾到了西部羌塘,只觉枪叉子碰着了天(海拔极高),喝水只能用口袋(冰块),火种都拴在腰上(火镰),实在是鞭长莫及,他调转马头,不再收税了。
大概是经历过西部羌塘的磨难,我对于世居的羌塘人和不远万里从祖国内地来参加建设的新羌塘人怀有深深的敬意。记得1981年在措勤县遇到一个汉族教师,当时县里其他汉族干部都陆续内返了,只有他还安心地教着他的藏族学生。前次去那曲,因为采访风能发电,认识了主管这项工作的孙光明同志。这是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却有着青年人的创造热情。1984年4月12日,他和几个同志顶着11级大风,在零下34摄氏度的室外安装起那曲的第一台风能发电机。在这之前,那一带人还没见过电灯。如今全区已安装了287个风能发电机,有9个风能发电示范村,1个太阳能发电示范村。在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面前,羌塘牧民选择了后者。
如同日喀则地区的亚东、樟木、吉隆等边境口岸,阿里边境也发育着许多边境市场,成交额不算大,内容挺丰富,早几年,可以在秋季见到驮羊组队的“轻骑兵”,到边贸市场从事交易。“盐粮交换”是这一活动的传统叫法,顾名思义,牧民用盐(草原上盐湖极多)换农民的粮,当然不限于这个,还有诸如畜产品换工业品等等。这种古老的以物易物贸易今天依然存在,但新市场扩展了,交通工具也由驮羊改为卡车。前不久,北京科影厂的同志告诉我,为了拍到《万里藏北》中的驮羊队,他们几乎跑遍了羌塘,好不容易在原草深处找到一支。
从羌塘草原上发现的几处中石器时代遗迹来看,至少在一万年以前羌塘就有人类生存。一万年呐!在人类的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羌塘现在看上去还那么“原始”。但有一点深为人们信服: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羌塘的封闭,古老的生存状态发生变化了,这是继西藏民主改革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附图片)
草原深处走来了羌塘汉子。 本报记者 卢小飞摄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藏毯故乡”江孜
本报记者 傅旭
到藏民家里做客,你都会看到,床上和椅子上铺着一种织有各种图案的小型仿古毯,这就是藏语称之为“卡垫”的藏毯。它是藏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手工艺品。
在西藏,织卡垫的工厂和个人遍及城镇和农村牧区,但唯有江孜被誉为“藏毯故乡”,或“卡垫之乡”。
五月初,记者从泽当乘车西行,踏上采访藏毯故乡的路程。经贡嘎机场,翻过海拔五千多米的岗巴拉山,沿碧波荡漾的“圣湖”——羊卓雍湖蜿蜒前行百余公里,便来到江孜。
一眼望去,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巍然屹立于城区宗山顶上的抗英炮台。它使人联想到一九○四年江孜人民在这里进行的那场英勇的抗英斗争,“英雄城江孜”即由此而来。今天的江孜人,正用自己的双手在创造美好的生活。
据了解,江孜生产卡垫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江孜卡垫以织法细密、图案新颖、选形古朴典雅、耐磨抗蚀,并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一九五四年,中共江孜分工委投放十多万元无息贷款扶持这一民族手工业,使它获得较快发展,从业人员增加,花色品种除保持传统的花纹图案,还创作出草原风光、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万里长城、熊猫、龙凤花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大型地毯、壁毯。不过,江孜卡垫生产的长足发展还是在近十年。目前,全县卡垫厂已由一九七九年的一个发展为四个,从事卡垫生产的个体户五百多,约两千人,江孜地毯已进入国际市场。
记者走访了江孜城关镇卡垫厂,这里的梳、纺、织、剪等工序均为手工操作。据介绍,国内外顾客均喜欢纯手工制品。厂长普旺堆是藏族人,今年四十二岁,具有初中二年级的文化水平,看上去纯朴、干练。他向记者简要介绍了近两年厂子发生的变化。
现在这个厂有职工三十六人,全部实行承包责任制。工人为计件工资,一年最高的工资高达一千六百元,奖金最多的可得两千元。普旺堆说:“我的承包合同一订三年,去年利润定为八万元,一九九○年预计十万元,结果去年就完成了十一万,明年我们争取创利润十五万元,工人增加到一百名。三年承包期满后,我还想继续干。”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希望和自信。
“刷刷刷”,女工边巴片多坐在门口台阶上,两只小手各拿一把刷子在梳理着织卡垫用的羊毛。一会儿,她又跑过去坐在普卓玛身边,帮奶奶织起卡垫来,俨然一个织卡垫的“小师傅”。“连七岁的小姑娘都如此了得,‘藏毯故乡’真是名不虚传!”当我在城关区织毯个体户普卓玛家看到边巴片多的精彩表演后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
普卓玛是位和蔼可亲的藏族老阿妈。她从十岁起学习织卡垫,后来成了织毯能手。现在,普卓玛虽年逾花甲,但洗毛、捻线、染色、织毯还是样样都干。为了帮助乡亲们早日富裕起来,她不辞辛苦地义务向年轻人传授织毯技术,在他们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还免费提供食宿。近十年来,她已带出十六个徒弟,其中还有三个男性。小孙女边巴片多上学之余也成了奶奶的小徒弟。儿子哈巴茨仁是县粮油加工厂的工人,也是母亲的业余好助手。普卓玛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家一年可得纯利三千元。
在县委机关院内,我见到了县委办公室主任陆世生,这位援藏干部带着浓重的山西口音介绍了近几年全县卡垫生产的情况后,又谈了县委县政府发展卡垫生产的设想:“从今冬开始,我们要在全县采取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质量标准,分散生产流水作业的办法,大力发展卡垫生产,力争在一九九二年全县从事卡垫生产的人员达到五千人,卡垫年产量达到一万平米以上,每年出口四千至五千平米。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准备首先抓好技术培训工作,预计今冬明春完成。其次,在生产方法上,采取专业和兼业相结合,长期和季节相结合,工厂生产和家庭生产相结合,集体和个体生产相结合。”
他还说:“另外,县里还要建立卡垫生产开发公司,统一负责原料购进、生产组织、销售工作。我们要通过卡垫生产积累资金,为民族手工业的发展打开突破口。”
这个突破口,我想也可以说是江孜走向世界的突破口。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一个人就是一棵树 一班人就是一堵墙
依靠群体力量抵制不正之风
张振江 孙卫新
今年4月以来,济南军区、山东省军区和总政先后派工作组和“老武装”到山东淄博军分区考察。他们请市里领导介绍情况,翻阅档案材料,找普通干部战士聊天,临走时众口一词:这个班子过硬,敢于抵制不正之风。
一张试卷三道考题
淄博军分区党委常委说:“我们一个人不廉洁,身后会跟上十人百人,我们沾一份光,就有人想沾百份千份光。”
房子、车子、票子,是现今社会的三大热门话题。新班子组建的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们用堂堂正正的作为,填写着这三道考题。
第一道考题——房子。1985年1月,新来的司令员高维斌到任不久,他既不跟分区打招呼,又谢绝车送人陪,悄悄把妻子儿女搬到分区宿舍。
当时,军分区机关只有一套靠马路边的旧房子,车鸣人吵,环境很差。机关的同志劝说高司令员缓一缓,找到好房子再搬家,他却回答:“我只看工作成效,不讲条件孬好。”硬是搬进旧房居住。
1986年7月,市里拨给80万多元建设经费。第一次拿到这么多属于自己支配的票子,军分区领导讨论决定,给全市近5万多名基干民兵修个像样的练武场。年底,一座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训练中心大楼拔地而起,兵器、战术等6个专修室一应俱全,今日的淄博民兵,只需拿个刷牙缸子即可赴训。
1987年初,军分区筹集到一批经费,党委一班人没有忘记20多名机关工作的台柱子,还挤在光床铺就占去一半房子的黑屋子里。如今,机关干部已全部住进了新居。
1988年底,一笔营建经费由上级拨到分区后,不少人猜想,这回该考虑一下领导建房的事情啦。结果,分区领导反倒贴上生产经营的家底,兴建了简朴办公楼,盖起了幼儿园、机关澡堂等公共设施。
第二道考题——车子,军分区现有三台小车,都是前任班子留下的,最“豪华”的伏尔加已转了8万公里。业务部门怕领导外出开会被拒之门外,曾想购买一台新车风光风光,党委死活不松口。随后,军分区领导提议,拨12万元购买了两台货车,从事合法经营。他们心中有本帐,买轿车影响群众情绪,购货车换来的是集体财富。
第三道考题——票子。这几年,淄博军分区生产经营搞得十分活跃,按有些人的说法,该发发红包意思一下啦。可军分区党委腰包鼓了,勤俭持家仍一如既往,从不乱发钱物。他们说:战争年代,官兵同生死,共患难,首长遇到危险,部下冒死相救,靠的不是金钱交往,而是俭朴廉洁的行动和真挚的感情沟通。
班子里有个“主心骨” 坚持原则不含糊
淄博军分区近3年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他们与淄博市的两个文明建设相适应,创造性地开展“民兵兄弟连”活动,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民兵建设新路;认真落实征兵优抚政策,形成了征兵、优抚、安置“全程负责”的新格局,全市连续三年无一名责任退兵;按照军委杨尚昆等领导同志的要求,大力开展以劳养武活动,全市县乡两级武装部门兴办70多个项目,年纯收入达70多万元;组建了建筑民兵团,对参与商品经济的流动人员进行跟踪管理。
这些成绩使市委对国防建设更加重视,3年来,市里先后投资160多万元帮助分区搞建设。党委一班人说:“靠送礼、拉关系,难以得到这种支持。”
淄博市轻重工业发达,煤、油气等能源丰富,建材和化工原料及琉璃、陶瓷等特产应有尽有。有些人,想让军分区领导走后门,均被严辞拒绝。他们提出:有利工作的事大干,违反原则的事不沾。
中央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大计,他们就主动“对号入座”查了一阵子。凡与上级精神不符者,该下的下,该压的压。新办公楼竣工后,原打算“好马配好鞍”,添置一些沙发、写字台、会议桌等设备,后来决定能用的不做,能做的不买。几笔帐下来,节约开支22万多元。
一个人就是一棵树 一班人就是一堵墙
去年5月,地方一名干部到军分区,说上海有100台彩电有利可图,若先付款,他保证能发货来。空口说话不灵,那人就揣上烟酒礼品登门,结果,找一个领导说不能同意,找另一个领导还是这样答复,就这样,一起倒买案件不攻自破。
军分区党委成员对此有个解释:一个班子里的个人素质要好,整体力量才强。
去年干部转业,司令员高维斌原部队的两名干部被划到圈内。干部部门考虑这是司令员的老部下,便先去听听他的意见。高司令员表示:第一,对他们要与其他干部同样看待,不要考虑是从哪来的;第二,要由党委集体研究,不能光听我的意见。后来这两名干部定了转业后,高司令员反复做工作,使他们愉快离队。
靠集体把关,党委一班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们坚持集体审议决定重大财务开支,防止了各类问题的发生。在经商风刮得正猛之时,军分区决定停止了业务部门的经营活动,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抵制不正之风,一个人好比一棵树,一班人就是一堵墙。淄博军分区党委成员上任以来,每年都收到一些要求参军、调动、入学和提升的条子,他们收到条子后都一律交给业务部门,不带个人观点,不开照顾绿灯。去年征兵期间,有位负责干部的女儿因体检不合格被刷下来,这位同志多次找到军分区要求照顾,谁都没有答应他。此时,地方有位普通人家的女儿应征入伍后十分感激,特意送给分区主要领导两箱青岛啤酒,被婉言谢绝。这位普通人感动地说:“你们这样秉公办事,我们能不说党好吗!”
实践使淄博军分区党委一班人认识到,制度监督是廉政建设的“长效磺胺”。他们先后制订了《党委制度建设细则》、《保持廉洁防止腐败五项规定》、《生产经营十不准》、《征兵工作纪律》等条文,并采用“三监督”、“三公开”的方法进行制约。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一身正气

“公生明,廉生威”
——访邱少云生前所在团
驻河西走廊某团是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生前所在团。团党委成员坚持以邱少云“纪律高于生命”的精神要求自己,接受群众监督,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表率作用为广大党员做出了好样子,被兰州军区某集团军评为先进团党委。
去年,党委6名常委平均下部队180天以上,其中5人带着背包吃住在连队,带动了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家在上海的团长孙大明,父母年迈,孩子幼小,但他从不为家庭困难分心,志在戈壁,安心部队。副团长高作仁已任现职6年,先后6次平调,愉快服从组织决定。去年部队野营训练,营建施工,哪里最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部队的一切规章制度团政委张清源都带头执行,从不含糊。他家属随军后住地离团机关只有600米,但他坚持军官只在星期六回家属区的制度,一心扑在部队建设上。
“公生明,廉生威”是邱少云生前所在团党委成员的座右铭。部队的干部提升、转业、奖惩、转改志愿兵、选送技术人员都坚持集体领导,不为个人谋私利。今年初,他们向上级推荐,把创业意识浓、工作实绩突出的12名同志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还将工作平庸的4名同志作了调任下级职务、挂职下放等处理,增强了广大干部争创工作实绩的拚搏精神。去年,这个团生产经营和支援铁路建设创收50多万元,党委成员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这笔收入的花销精打细算,杜绝了铺张浪费,全部用在改善连队物质文化生活上。他们先后6次拒收了干部战士和地方人员送来的钱财礼物,保持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后勤处长朱东华勤俭办事、廉洁奉公。去年他手中掌握着220多万元的营建经费,但他和营建办公室的同志一样,“公家算盘不打私人账”,如今8栋楼房已经竣工,可他和办公室的同志手中始终只有一顶草帽、一把钢卷尺、一本资料书、一只手电筒,从来没沾过公家半点便宜。去年,上级拨给这个团的330方木材,260吨钢筋,一寸一斤都没流到私人手中,全部用在了营建工程上。
李敏杰 姬存银 王明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