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来自江西“红土地”的报告
建国以来,江西人民在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红土地”上,辛勤耕耘了40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里到处发生巨变,一派欣欣向荣。
曾几何时,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人们对这块“红土地”说长论短,有过种种评说。“革命老区”这个很受人尊敬的字眼,一时似乎变成了贫困、落后、封闭的代名词。然而,江西人民却深知“红土地”的价值,正如省委书记毛致用所说:江西受惠于“物华天宝”,得助于“人杰地灵”,是大有潜力之地,大有作为之地,大有希望之地。江西人民踊跃奋起,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投入改革开放的洪流,在商品经济的海洋里扬起风帆,一显身手。
不亲临其境,很难想象出江西老表是怎样艰苦奋斗的。到兴国去看一看吧:从前这里水土流失,山丘沙化,人们惊呼“兴国将要‘亡国’”!为了改变险恶的生态环境,兴国人民挥锄抡镐,挑土上山,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每治一亩花工30多个,仅有5元钱补助费,还不够补偿工具的损耗。但他们年复一年,毫无怨言。就这样,山地植被覆盖率由10年前的10%增加到30%以上。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葱茏黛绿,福荫子孙。这种牺牲与奉献精神,与战争年代相比毫不逊色!
更值得称道的是,江西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又坚持商品经济观念,赋予老传统以新内涵。他们“对内更大胆地搞活,对外更大胆地开放”,“解放思想,门户开放,互惠互利,甚至让利”,以很强的改革开放意识震撼着“红土地”,一扫过去自给自足、封闭落后的小农观念;“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江西的经济大厦一定要建筑在农业这个基础上”,“打一场农业开发总体战,推进农业——工业化”,显示了明确的战略意识和从省情出发、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于是,世世代代久蛰山中,以“白米饭、红炭火,神仙不如我”的歌谣自娱其乐的山里人,如今纷纷“打开山寨门,见商品经济大世面”。当年以工农武装割据而闻名遐迩的五百里井冈,现在不仅以绵延十里的杜鹃迎来了国内外客人,还与海外办起了合资企业。人们对土地的感情,已不再是“求温饱”式的眷恋,而是“求效益”式的珍惜。剩余劳力则从有限的耕地上络绎不绝地转移出来,或奔向二、三产业,或向荒山、荒坡、草洲、水域进军,其声势比当年“十万工农下吉安”更加壮观。
于是,江西的“南门北港”一齐敞开了。赣南老区面向闽粤琼成了改革试验区,赣北九江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港口建设。各种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的实施,加上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全省投资环境有了改善,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于是,在当年红军战士驰骋的战场上,江西人民又催马扬鞭,追逐着脱贫致富的一个又一个目标。十年奋斗,赢得了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十项主要经济指标比十年前翻一番以上。一大批富县、富乡、富村、富厂、富户,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红土地”生机勃勃,流金溢彩!
江西人民没有止步,正在继续奋力向前!
“漫话当年,指点远处,红军英雄千万秋。可断言,更好文章,还在后头。”这是当年闽赣省苏维埃主席、建国后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1961年写下的词章。
“你们最大的优势是革命精神,是优良传统。发扬和继承这个精神和传统,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彭真同志1987年视察江西时的告诫。
今天,来自“红土地”的报告告慰着人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已在3600万江西人民的热血中涌流,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红军英雄的后代必将谱写更多更好的篇章。
(危仁晸 石弘宝)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老红军培育新一代
78岁的原新疆军区南疆军区副政委陈春林,1932年参加革命。他和解甲归田当农民的甘祖昌将军是同乡,两人一起从井冈山到延安,一起奋战南泥湾,进军大西北。1975年回到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他俩又一道共建家乡。
陈春林经常说,我们是井冈山下的红军老战士,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为祖国的明天操心,为下一代负责。他担任好几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向青少年言传身教,以史育人。升坊乡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贫乏,有的青年染上了赌博旧习,他便捐赠300元,帮助乡里办起了农民业余剧团,自编自演反映农村新人新事新风尚的节目,到全县巡回演出,使青年有了业余文娱活动场所,业余爱好得到充分发挥。1987年,正当全国隆重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的时候,他又向县委建议,抓住这一时机,向新一代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当时正值酷暑,陈春林每天头戴草帽,带病赶路,到处作报告,讲传统。一连十多天,陈老早出晚归,一共作了26场报告,听众达5000人。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一辈。”这成了井冈山下老红军战士和青少年两代人的共同心声。陈春林把对党的忠诚全部倾注在对青少年一代的情与爱上。1987年和1988年,他连续两年被评为南京军区优秀离休干部。    (仁远 茂秋 水根)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发扬井冈山精神 搞好廉政建设
今年三月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选择群众意见最大的几件事作廉政建设的突破口,效果显著:农业生产资料分配、供应实行公开办事和监督制度,基本堵住了“走后门”的不正之风;清收干部、职工拖欠和侵占的九千多万元公款,现已大部收回;对全省一万一千余名建私房的党政机关干部,基本情况已摸清,并逐户登记,正在逐级检查、处理;过去,党政机关、村级干部和企业吃喝风屡禁不止,今年已经坚决刹住;购买进口豪华小汽车已严令禁止;清理整顿公司和严禁党政干部经商等也取得成效;查处大案要案工作正在抓紧进行。通过这些工作,使廉政建设开始出现了新局面。
江西省抓廉政建设的根本经验是真抓实干,而领导以身作则更起到了推动作用。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井冈山精神教育广大干部群众,使大家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逐步形成反腐保廉的机制。在继续抓好已办的几件实事的基础上,目前,又在研究党政机关小汽车的管理使用等问题,以进一步搞好廉政建设。 (郑言实)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江西几项产品对国家的贡献
▲1988年江西人均占有粮食427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多65公斤。1956年—1988年平均每年净调出粮食(贸易粮)逾54万吨,36年累计达2000万吨,平均每天有25个火车皮粮食运往省外。
▲江西活立木积蓄量2.5亿立方米,居华东第二位,毛竹积蓄量8.8亿株,居全国第二位。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外调木材约100万立方米,毛竹约500万根。
▲江西有2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五位,铜、银、金、钽、铷、铯、钪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钨、碲等4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电解铜生产能力为全国的1/5。钨精矿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主要供应国家出口,解放以来,累计为国家创汇16亿美元。
▲江西瓷器生产以景德镇为主体,1985年—1988年为国家提供出口瓷3.64亿件,创汇1.02亿美元,占同期全国瓷器出口总值的1/4以上。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工业在艰苦奋斗中崛起
经过40年艰苦努力,江西工业面貌焕然一新。
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到1988年,全省拥有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医药、建材、有色金属、电子、食品、纺织、造纸、化工等39个工业行业,17911个企业,其中31个行业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利税超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企业逐年增多。一些重要的工业产品,大中型企业的产量占80%以上。这些“明星”企业总产值占全省的39.2%,利税总额占全省的53.4%。全国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江西铜基地,“六五”期间已建成投产。冶金工业的炼钢轧材能力现已名列全国23个有地方小钢铁省市的第4位。工业部门提供的利税,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4。
40年的艰苦奋斗,江西工业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从少到多,从低到高,不断发展。近几年,江西创造出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1979年至1988年,全省工业产品共荣获国家金、银质奖82个,获部优产品奖604个,省优产品奖1812个。在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轻工产品评比中,江西又获13枚金牌。日用瓷、凤凰牌照相机、飞鱼牌自行车、余江雕刻、草珊瑚牙膏、鸭鸭牌羽绒制品、四特酒、铅精矿、三牙钻头、拖拉机、柴油机等名优特产品,畅销国内外。  (王军 胡斌)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农业开发热浪席卷赣江两岸
江西农业资源丰富。发挥农业优势,把全省的“经济大厦”建立在农业这个基础之上,这是省委、省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强调“画好江西山水画”、伸长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两条短腿”的基础上,去年,吴官正省长又代表省委、省政府宣布,用5—7年时间,动员全省人民大打一场农业开发总体战,以发展粮食、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园,开发荒山荒地荒水,加速资源的转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效益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工业化,从而把农业开发提到一个新的阶段。1987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562.75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林牧副渔各业也有了长足发展。1988年,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9.5%。乡镇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4.4倍。去冬以来,全省农业开发热浪滚滚。冬种面积比上年扩大300万亩,今年春油春粮都创历史最高水平。
江西农业开发,坚持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分期承包,民办公助,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各地建立了一批农业商品性生产基地。目前仅省一级建立的基地就有430个,覆盖面占全省县(市区)的99%。
以开放促开发,这是江西农业开发的一个显著特点。省政府公布了关于发展省际横向经济联合、鼓励外商投资、外地来省开发农业资源优惠办法等文件。1988年,全省已引进世界银行贷款9424.2万美元,其中直接用于农业开发的就有8241.5万美元,占87.5%。
(孙刚)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文教科技集锦

文教科技集锦
△全省已形成一个电影文学作家群。本省作家创作并在报刊上发表的电影文学剧本达200多部,已拍成故事片118部,获得我国电影百花奖、金鸡奖、政府优秀影片奖9项,国际奖4项。
△省杂技团培养青少年演员70多人,1983年以来,先后访问亚非欧美18个国家,饮誉海外。
△近10年来,全省共完成科研项目6677项,其中有1328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2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4项获国家发明奖。
△适龄儿童入学率,由建国初期的20%上升到97%以上。近几年来,每万人口在校小学生数一直居全国之首。全省101个县(市、区)已有98个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山水美如画 人在画中游
经1300余年历史烟云、几经兴废今又重立于城北赣江之滨的滕王阁,以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与城南八大山人纪念馆中朱耷“哭之笑之”的画意,城西北西山万寿宫的清境,以及城中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堪称历史文化名城南昌的旅游珍宝。
从南昌北上,可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九江。在庐山这个清凉世界里,奇峰险崖、变云幻雾、飞瀑银泉和冬春雪景蔚为壮观。三叠泉瀑布溅玉,锦绣谷云中栈道,东林寺净土宗源,秀峰碑刻如林,任人尽兴畅游。
下得庐山,从九江乘车东进,便能到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访古购瓷。南下鹰潭,进入中国道教发源地龙虎山,还能欣赏到类似桂林漓江的山水风光,并一探春秋战国时代遗下的“古崖墓群之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西省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拥有38家涉外旅游饭店、4400多张标准床位和43家各类旅行社的江西旅游系统,1988年接待海外游客相当于1978年的4.5倍,创汇额相当于1978年的8倍。在祖国版图上飘逸如一片绿叶的江西省,旅游胜地已星罗棋布,满目珠玑。上井冈山,除了重温新中国诞生的艰难历程外,还能观龙潭瀑布,赏黄洋界云海,流连于十里野生杜鹃林带之中。登三清山,使人无法不叹服“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的赞誉。春到赣州,可攀通天岩眺赣南重镇;冬去鄱湖,可聆听候鸟自然保护区中世界最大的越冬白鹤群引颈和鸣。意犹未尽时,还有中国烟花之乡萍乡市,东南亚佛教名山云居山,扼粤赣咽喉古关所在地大余梅岭等,都将伸出双臂热情欢迎人们的到来。 (吕峻 孙琳娜)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南门—赣州,迈开改革的坚实步伐
这里,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根据地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始发地;这里,又是江西省去年创办的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站在赣南39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可以感受到红色故土革命传统积淀的深沉与敦厚,同时又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活力与变迁。
在迎接国庆40周年的日子里,赣南的干部和群众回顾改革试验区一年半的经历,面容和眼神无不透射出由衷的喜悦和骄傲。且看:
——95%的企业实行承包和租赁经营,其中85%实行公开招标,给国营大中型企业注入了活力。明确的政策又促使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稳步发展。1988年全区工业产值较上年增加29%。
——开发农业的六项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8分地里深耕细作,8亩山上大展宏图。一年半,粮食增产近10万吨,油、茶、柑桔、水产全面丰收。
——开放门户,撤关拆卡,面向闽粤琼,参与大流通。189个阻碍流通的关卡撤销了,与闽粤400公里的边界上开放上百个集市,大宗农副土特产品源源流出。
——贯彻适应沿海经济发展的“支持、跟进、接替”方针,实行资源、企业全方位开放。601项横向经济技术协作合同使全区新增利税6900万元。
——原18个县市11个财政吃补贴,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25条规定一下达,面貌大变,县县增收,15个县财政收入超千万元,赣州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年收入超亿元的县级市,全区一年增收8000万元。
——赣粤西线公路去年年底开通,黄金机场复航,与南昌联网一期工程竣工,万门程控电话正在施工。基础设施在加强,投资环境在改善。
从1988年元旦至今,创办试验区只是迈开了第一步。可是,这一步却是多么坚定,多么稳妥,多么巨大!
这一步走出了信心和志气。老区信息不灵,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创办试验区,人们把压力转化成了动力。“等靠要”不行了,要“干闯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着两个时代,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意志陶冶着一代新人。
实践证明,以搞活企业为中心,以发展乡镇企业和搞活流通为突破口,以国土资源立体开发、农副产品系列开发、劳力资源双向开发为农业总体开发的主攻方向,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催化市场发育,是行之有效的。这一符合区情的战略已深入人心。
赣南的第一步已走出郁孤台,冲出小梅关。我们深信,它的第二步、第三步,必将迈得更加豪迈,更加坚实!
(张炳生)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北港—九江,展开恢宏的历史画卷
北濒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东枕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南傍饮誉中外的旅游胜地庐山,九江——大自然造就的天之骄子,黄金水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陆通五岭,势拒三江”,使这里自古便成为“来商纳贾”、“舟船辐辏”的商埠;“四大米市”、“三大茶市”的盛誉,文人骚客吟咏的千古名篇,英、法、日帝国主义侵略者践踏的铁蹄,又使九江波澜起伏的历史画卷交迭着爱与恨的悲欢。
40年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九江这颗明珠拂去历史的尘埃,名山、名湖、名江、名洞、名城勃发生命的灵气和青春的活力。
今天,这里已成为江西省粮棉重要产地,棉花产量占全省的2/3,油、苎麻、水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纺织、石油、化学、建材、船舶、电力工业实力雄厚,在江西省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全国最大的生产有机硅的星火化工厂,全国第一条年产300台冷藏集装箱的江西制氧机厂,全国第一批和江西省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的九江炼油厂,精梳毛纺织染整联合的江西毛纺厂,年产万吨化纤浆粕的九江化纤厂,全省第一座超高温高压机组的九江火力发电厂,全省最大的氯碱企业九江化工厂,闻名国内外的生产鸭鸭牌羽绒制品的共青垦殖场,以及一些军工企业,犹如群星荟萃九江大地。
10年改革大潮,力促江西的领导决策层和九江的建设者们重新审视九江的优势,将发展的眼光跨越地域界限而投向长江开发带,并蕴育出新的战略构想:把九江作为建设重点,加速江西北部地区的开发建设。
开放,开发,九江的经济建设由此跃入了更广阔的天地。21项江西省“七五”重点工程在九江布点,总投资26.4亿元,目前已有10项竣工。大沙铁路业已通车营运;国家投资改造的外贸码头已投入使用并正在为外轮通航作准备;万门程控电话和光缆通讯设施已投入使用;粘胶长丝、聚氯乙烯等原材料工业项目已竣工投产。世人瞩目的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可望明年底竣工;九江二电厂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昌九一级公路、九江炼油厂年产30万吨合成氨及50万吨尿素等项工程正在作前期准备。这一切,加快了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为九江和江西的经济腾飞铺垫了坚实的基石。抓住这一机遇,江西省正在充分利用九江扼居我国东西部两个反向梯度开发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和现有的经济基础,建设湘鄂赣皖四省毗邻地区的大市场,对外敞开大门,在长江大流域经济格局中壮大实力。
九江,将以崛起的态势,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彭春兰)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上高县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被誉为“摄影之乡”。不少农民拿起了照相机,拍出了好作品。这是一批土生土长的摄影师们正在给养猪女劳模照相。 游泳摄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建国以来江西工农业发展统计图
(江西省统计局供稿 梁步新绘图)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英雄城南昌市鸟瞰。一九二七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八一”起义。建国四十年来,全市面貌焕然一新。
汪伟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