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诤言数语份量沉
钟锡锵
在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工作了3年之久的一位美国专家能奈,回国前对该公司说:中国的企业普遍偏重物质刺激,忽视精神鼓励。他认为,为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以解决工人的住房、提高他们的奖金作为主要手段,这在短期内可能管用,但时间长了就会失效(见1989年5月12日《经济日报》)。
这些年开放了,一些出洋回来的人常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的企业如何如何用物质刺激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人们为钱而拚命工作,灵得很!羡慕之余,也有鼓吹我们应大加仿效之意。但这位来自美国大资本家开的公司的教育专家却说,他所在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十分重视精神鼓励的作用,鼓励雇员热爱自己的企业,为企业尽心尽力。我们姑且不论他们精神鼓励的内容和目的,但一个资本家开的公司竟没有仅凭物质刺激去解决一切问题,这可能会使国人深思之吧。
精神鼓励,这不曾经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拿手好戏吗?在过去那些出生入死的艰苦年代,我们不是凭着那么一点精神,才战胜千难万险、战胜强大的敌人?那时,敌人最害怕的是我们的思想力量——精神。一个俘虏兵,在敌人的营垒里不愿意卖命,是懦夫,一旦到了我们这边,受到了为谁而战的教育,他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新人,掉转枪口,义无返顾,成为一名勇士。全国胜利之后,在共和国初创以及后来遇到几次严重困难的岁月里,我们不是凭着那么一点精神,度难关、闯险滩吗?那时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尤其是“焦裕禄精神”,曾经激励多少干部群众拚搏奋进!呜呼——这几年人们对这些精神感到陌生了。于是,我们很多优势无形中丢掉了,近来,终于使我们尝到了苦果。
是的,在相当长时期中,确有极左思潮,有些干部言行不一,身教毫无说服力,曾经把精神的作用强调过了头,甚至搞“精神万能”,要灭绝人的七情六欲,从极端走向荒唐,人们连精神、信仰都丢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纠正这种绝对化的做法,重新肯定物质利益原则,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归根结蒂同他的利益相关联。但同时,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两手抓,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不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做事总爱走极端,在重视物质奖励的时候,又把精神与空头政治划了等号。这几年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大大削弱,致使一些人一心盯着物质利益,畸形膨胀,似乎有点人欲横流之势。社会上斗富比奢之风日盛,各种歪门邪道的“对策”层出不穷。似乎世道翻了个过。讲“实惠、金钱”成为时髦,讲“理想、精神”被认为僵化;老老实实的被认为迂腐,钻政策空子大捞好处的被认为有能耐。“物质利益原则”扭曲变形,被当作绝对的、普遍的灵丹妙药。
应该说,物质利益原则不排斥精神鼓励的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溶合一起的。我们讲的物质利益,包括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首先要争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这是全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离开这个大利益,我们的个人利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个人利益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要在国家、社会和生产的发展中,求得安居乐业,使个人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协调不同层次的群体利益关系,为了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局部的小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就需要发挥“精神”的作用了。
对物质利益原则的曲解,就是只顾个人,不顾整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小集体,不顾整个国家、民族,甚至以损国家利己为本事为光荣。所以,它具有一种破坏性,把人变为物欲的侏儒,使社会的精神道德素质下降,世风沉沦,人心涣散,生出种种邪魔妖术。专靠物质刺激来实现四化的目标,就好像一个瘸腿的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能成吗?
能听到一个美国友人这样几句中肯坦诚的诤言,这也是开放的一个收获吧。


第8版(副刊)
专栏:世纪风

纯白的病房
田亚杰
夜深了,他还拄着拐,在病房的走廊里徘徊。拐杖以不变的节奏敲出了声响。不知怎的,我的思绪也被染上了那间续短促的节奏:
7号床、男、骨瘤、要截肢、左腿、25岁……
这节奏的切割让人神经紧张,难以忍受。
白衣天使,多浪漫的称呼。可陪伴天使的是病魔。健康的肌体被疾病的阴翳裹围。病残、衰老、愁容、呻吟、死亡,强制你动心,逼迫你伤感,驱策你劳神。面对着病人的不幸,天使当然不能纵情说笑,不能且歌且舞,不能衣饰花俏,不能口嚼香糖,不能喜形于色;面对着不幸的病人,天使当然也不能愁眉紧锁,不能垂头丧气,不能一言不发,不能一笑不露,不能一筹莫展……
病房,仿佛就该纯白一色,不容异彩。
“别走了,快回去休息!”我终于忍不住对他说。口气是命令式的,以显示护士的威严。
“对不起,护士大姐。明天就不走了。容我今天吧。”
明天?手术!我恍然。
“再也不走了,不走了,不走了、不……”他喃喃低语,痛彻人心。眼里滚动着莹光。
人与人,到底有多少剪不断的丝缕相连哟,层层叠叠,绵绵絮絮,如网如麻。此刻,他渴望走,需要扶助。这里,只有我。是责任?是义务?是必须?当然,可以什么也不想,也就什么也不是。天使,天使也需要睡觉。困了,尽管趴在桌上打盹。
可是,声声请求,点点泪光,便足以改变人心的律动。
我把他的拐杖立在一边,搀扶着他,在走廊里来回走着、走着……对于我,这一夜,很长。对于他呢?
病房,仍是纯白一色,连同那流逝的时光。
他要出院了。护士们来送他。在人搀扶下,他单腿站立,深深地鞠躬。临走,他塞给我一封信。
信的内容使我怔然懵懂,脸热辣辣的,像错收了一份本应是送与他人的厚礼。我极力回想,为他所做的事都极其平常,打针、换药、洗脸、端饭,还有找本书、捎口信,再有就是手术前的那个夜晚。说实话,那会儿,我好困,想打个盹。
仅这些,就能使人获得
“恩重如山”的感受吗?
那信,通篇反复就这四个字。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殊途同归
——谈环境艺术兼与洪铁城同志商榷
杨莽华
大概是社会责任感的驱使,载于7月24日《人民日报》的《唯有环境,才有艺术》一文,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它提出的设想是:我们将在自然得到保护,环境污染得到治理的那个日子去享受真正环境艺术。
《唯》文所表白的心情是非常诚恳的。然而我们更乐意接受《唯》文末尾的一句话——宏观与微观结合。即在对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极尽全力解决的同时,也把根植于人们生活的环境艺术搞起来。
用一位建筑历史教师的话说:“所谓环境艺术,说明白了,就是把人们看得见的一切东西都美化起来。大到整片国土,整座城市,小到一根牙签,一张手纸。”《唯》文把这样一桩美化人们生活的事情与环境治理对立起来(或许因为二者都沾上“环境”二字,让人望文生义),未免有“关公战秦琼”之嫌。
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远离人群的南极,还是高高在上的外层空间,都没有能成为世外桃源。这里,我们还不大清楚:究竟是只在中国不适合搞环境艺术呢,还是全世界都要等到环保知识考试及了格才能问津环境艺术。
《唯》文把环境艺术指责为那些庸俗创作的祸根,着实让人感到委屈。因为倡导环境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广泛地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环境意识,在设计和创作活动中绷上环境这根弦,以克服环境塑造中的盲目性,因环境而制宜。而“什么仙鹤熊猫”,“什么假山喷泉”之类的出现,恰恰证明环境艺术确实需要着力地宣扬。
伸张环境意识是环境艺术的核心。它是对人的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是人类对生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环境艺术的研究对象已经由视觉环境宽泛到了听觉环境、触觉环境、嗅觉环境等等,并向人的心理环境深入。它还将继续走向更高级的阶段。
不管是治理环境还是环境艺术,同样寄托着人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是要完善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叫人们都按部就班地依次去实现每一个愿望,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了吧。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峡水(外一章)
陈志泽
海峡水,明晃晃地。
有多少眼睛在闪闪烁烁,在看着你,看着我,看着今天和明朝?
海峡水摄录下波涛之上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搬演,摄录下鲜艳的服饰、美丽的容颜,摄录下奔涌的欢笑、静默的哀伤。它闪射着七彩之光!
饮上一掬,海峡水呵是什么滋味?火烧火燎的焦渴变为清甜的滋润,寂寥的心醉了……它是蜜?它是酒?甜美中又带着咸涩——它汇进多少泪水?
看吧,它暗夜里的惊涛裂岸!它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的熬煎!
每一天红日把它烧沸,它又是那样地热浪滚滚……
遥望
海不再恸哭了,一片宁静。
又是他又来到海边遥望吗?
海认得他——是的,是他!
多少年了,他总是习惯到海边——
朝着海峡,他的双眼眯成一条缝,那目光有无穷的穿透力!风拍打的龙潭,旗一样飘舞……
旭日升起在他的凝眸,又在那两滴不会滴落的泪里熄灭了;
明月悬挂在他的凝眸,又消融在那两泓深不可测的深潭里。
他常这么站着,站成一座灯塔,要照见归帆;他常这么蹲着,蹲成一块岩石。岩石不朽,他的想望弥坚……


第8版(副刊)
专栏:

山里的路
芦笛
山里没有路
山里的路
是从伐木人的脚下
从跑山者的脚下长出来的
山里的路专拣险峻的去处生长
且弯且瘦 如自然舞动的蛇
山里的路青春期极短
青春期过后便让位给青春
山里的路把山和山串缀起来
很近的将来 山里的路
也会把山和山样的楼群串起来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兰圃悠思
严妍
在杂遝的闹市居住惯了,刚一跨进这门槛,真有点不敢承认这里,不敢接受这里。一时我也闹不明白,究竟闯到了哪番天地。迎面扑来的是厚厚的、浓浓的、密密的深绿,下铺地,上连天,层层叠叠,使这五万平方米的园子,顿生一片朦胧醉人而迷离的幻景。那密匝匝枝繁叶盛的耸天的芭蕉树,硕大的叶子把阳光都挡到了天外;一根紧挨一根的直挺秀竹,尖叶在空气中扭动着,翻滚出一个又一个的金色童话。那相比之下个头矮些,却墩墩实实的是一株株属于茉莉科的宝巾、兰花科的含笑,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来的名花珍品。一步一个景致,一步一个奇观,一步一个流连忘返,真让人怀疑世界原本就是绿色的。
绿色,是兰圃的主题吗?不。
兰圃是因栽培上百个品种,近万盆兰花而得名。所以,逛兰圃主要赏兰花。当满园兰花盛开的时候,弥腾着一缕缕淡淡的清香,幽幽的怡韵,飘逸的神采。很多在北方不曾见到的珍品,如银边大贡、大凤尾、银边菩提素、五鱿大贡等,更会使你大饱眼福,大开眼界。花艳气高雅,花俏志不俗,这不会是我一个人的见解。
在高大的浓绿庇护下,我沿着那曲折的林荫小径,真以为误入了陶渊明的世外桃园,苍翠氤氲之下,藤萝缠绕之中,是嶙峋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潺潺的泉水,还有那红色的金鱼浮于绿水上,编排整齐的竹门拱托着一座园中园。
这座园中园就是曾经获西德慕尼黑国际庭院式园林大奖的芳华园。真可谓能工巧匠夺了天工妙手,将风光旖旎的南国风景缩成一个小小的园林。南国的风情体现在这里,南国的乡土堆积在这里,南国的语音萦绕在这里。要体会南国,逛一个芳华园就足够了。
我好奇地走到一棵很高、叶子有芭蕉扇一般大小、名叫大花第伦桃的树前,俯身捡起一颗它的果实,以为桃子一定是淌着奶白色的甜汁,有着厚厚的肉体,其实不然,这只是一层一层紧裹着的花蕾。
谁能想到,以五羊群塑为标志,以商品交易会大厦为特征的喧闹的沸腾的广州市,居然偷生出这般悠静,这般雅致,这番情趣。
到广州不游兰圃,乃为憾事,我这样认为。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农家乐
李宝荣 摄影
王之 配诗
把新鲜的日子举起来
把哈密瓜一样甜的日子举起来
小院,升起一缕霞光……
把翠绿举起来
把树干一样皴裂的手举起来
那一颗小小的太阳!
刚下工的草帽在绿茵乘凉
椅子上的经线和纬线传递情感
织就一幅农家的喜悦!
像一枚叮当响的驼铃
像一枚芳香的胸花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