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献给崇高灵魂的歌吟
——观电视剧《艾黎与何克》感言
黄式宪
诚然,它并不具有史诗的恢弘气度,但却焕发出一种荡涤心灵的崇高诗情。
严格说,它也不是剧(情节趋于散淡),而是献给无私无畏的灵魂崇高者的歌吟。
当镜头沉缓有力地从祁连山起伏的峰峦摇过,那莽莽苍苍的戈壁、草坡,俨然烘托起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和他年轻的英国朋友乔治·何克当年在这里留下的闪光的历史足迹。由甘肃省话剧团和甘肃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剧《艾黎与何克》(姚运焕编剧,谢小晶导演),不趋时,不媚俗,独向历史的深层开掘,使艺术形象升腾出一种质朴而灼热的崇高美。相对于目前严肃艺术跌入“低谷”的艰窘状态而言,能这样执著地追求创作的美学境界,在我看来确属难能可贵。
剧中所塑造的这两位主人公,并不像白求恩那样广为人知,也不曾在历史上建树丰功伟绩而声名显赫,但他们却以襟怀坦荡、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显示了一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路易·艾黎是新西兰著名作家和诗人,1927年踏上中国土地,直到1987年逝世于北京,六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和平运动贡献力量;乔治·何克出生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著名的牛津大学,1937年以记者身份来到中国,后来协同艾黎到西北农村兴办教育,1945年不幸病卒,葬于甘肃山丹,年仅30岁。这部电视剧并不企图概括他们光辉的一生,而只是撷取了抗日战争艰苦年代他们共同在山丹创办培黎工艺学校这段经历,朴素而富于历史厚重感地展开了艺术叙事。
在传记体裁的电视剧创作里,《艾》剧的编导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艺术开拓。它的画面造型和叙事构架,将纪实性与抒情性密切交融,并以艾黎真挚、凝重而富于激情的独白贯穿全剧,一是达成了叙事的凝炼,二是拓展了作品深沉的思想容量和画面的张力。如序幕,借用纪录片“葬礼”的镜头,表现艾黎的亲属遵照他的遗嘱将骨灰撒在当年他亲自带领培黎师生开荒的山丹四坝滩上,画外是他沉思的独白:“中国赠予我的礼物之一是使一个人的生命对人类有点儿意义。”这深情的语言,回荡在漠漠天地之间,透现着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内心的充实和力量。或许,这也正是统贯全剧的题旨之所在。路易·艾黎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尽管我从新西兰来时知之甚少,但我逐渐对中国文明的伟大和它将会发挥的潜力有了认识。中国是通过千难万险的考验来铸造一种新型的人的熔炉”,又说,“我同前进中的中国有密切的联系,对于能参与它的伟大事业的斗争我永远感到莫大的欣慰。”《艾》剧编导的灵感和创作激情,正是从对路易·艾黎与中国人民斗争事业血肉相连的生命价值的总体观照中提取的,艾黎在山丹办学,面对的是西北农村的穷苦娃娃和青年,探索着一种半工半读、在劳动中锻铸新人的创造性教育形式,这其间高扬着的既是崇高的爱,也是一种生气勃勃的历史创造精神。
剧中许多感人肺腑的场面和细节,无不是环绕着“锻铸新人”这一艺术命题而呈现的。如艾黎救助被卖到小客店里的小姑娘燕子,帮她挣脱牢笼而进校读书,淡淡几笔,揭示了艾黎对贫苦无告的孩子所寄予的人道主义的爱心;在对待管库房的学生李阿毛被坏人诱惑而犯了盗卖器材的错误上,他既作了严厉批评,又给予谆谆教诲,在将拖阿毛下水的陈主任撤职后,又命阿毛接替他主管财务,鼓励他以行动改正错误,这几场被浓墨予以渲染的戏,绘形传神地刻画了艾黎在锻铸新人上既严厉又宽厚的坦荡胸襟,带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思想启迪。
对年轻的“何校长”(何克)的刻画,笔触不多,却感人至深。作为一个刚从“牛津”毕业、前程无量的英国青年,却甘愿抛弃西方优裕的物质生活,只身来到中国贫困的西部荒原,盖着一条破棉被,身边还抚养着两个烈士的遗孤,把一腔热血献给了培黎的办学事业,这一人生的抉择,本身就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是的,像艾黎与何克这样为中国革命事业尽力甚至奉献了生命的国际朋友,像他们那样在战斗中使生命焕发出绚丽光辉的崇高的人,是值得礼赞和歌吟的。崇高在这里不仅意味着一种奉献精神和生命之伟力,更体现为一种荡涤人心的审美的境界。这样一种审美的境界,恰恰正是我们今天艺术创作中应予以张扬的。
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还与两位主角扮演者的艺术创造分不开。由艾黎的外甥大卫·萨默塞特,何克的外甥马克·托斯,分别饰演艾黎与何克,他们都不是专业演员,但怀着对父辈崇高品格、内在气质的景仰和深刻理解,成功地、形神毕肖地再现了艾黎与何克当年的精神风貌。这是应当向他们致以深切谢意的。尽管《艾》剧的画面造型构思独特、别致,但节奏过于迟缓,情节趋于淡化,某些历史背景交待不够清晰,这对观众的观赏和接受显然造成若干障碍(特别是电视作为可选择的“家庭屏幕”)造成美玉之瑕,似应引起创作者注意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多方位多方面的艺术家
谈黄镇同志的书画特色
邵宇
当我提笔为黄老画集写序的时候,便自然的想到他不平凡的带着浓重传奇色彩的经历。
黄镇是经过举世闻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老干部;也是中外闻名的外交家,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历任亚、欧、美,如驻印度尼西亚、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大使,和我国外事工作负责干部之一;后来又任我国文化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中央文化部部长。他早年曾就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在国难当头时投笔从戎,并且是创作了大量作品的美术家。
回想在50年代,我们曾经在北京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现场速写——长征内容的《西行漫画》的画册,它无疑是在那苦难内战年月文化专制主义时的一本幸存者,一本难得的革命文物。我们访问了该书编者阿英同志,他也只知道是由参加长征的人转来的,但不知作者是谁。只是后来同黄镇本人谈及此事时,才知道就是他的作品。由此可见,就是在那长征艰难的环境中,他并没有放下画笔。不但如此,当时他还写了《破草鞋》、《英勇上前线》等话剧和歌剧的剧本,在红军中,特别是在红一方面军中,广为演出流传,鼓舞了军队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士气。在有历史意义的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庆祝大会上,话剧《破草鞋》公演时受到了广大指战员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黄镇是懂得使用两种武器的一位红军领导干部,他知道战斗不只是铁血的较量,有时也是文墨的战斗,他认识文与画是具有可以入人心腑的美学力量与价值。在长征中可以集画成集者亦仅此一册而已。近年来,《长征画集》又以英、法、日等外文出版发行,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如今,黄老年事已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孜孜作画、写字、篆刻。诸如松之刚劲、梅之傲雪、兰之幽香、鹰之腾飞、荷之高洁,以及石之坚也,山之峻也,川之湍也……均出其笔下。其书画运笔豪放而质朴,有气势磅礴千钧之力,金石篆刻、书风画风系民族特质而不堕;真是笔下一墨见大千,山川花卉均有情;不难看出作者十分注意作品具有主题意义的深刻内涵,这就形成了他作品高尚的心智与品格。
因为黄老的作品大都是散在领导人、军队与地方各级干部、战士、众多的普通工作人员,以及国际友人的手中,汇集成册十分困难,编事虽难,但倍感对黄老平易近人之敬佩。
黄老是一位懂得人生艺术、工作(外交)艺术、文化艺术,并具有传奇性经历与经验的多方位多方面的艺术家;至今,他仍一如往昔——在繁忙中创造着高层次的文化艺术财富。
(附图片)
松鹰图  黄镇


第8版(副刊)
专栏:

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
第二届全国图书展览参观记
袁晞
北京东北郊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这些天成了读书人汇聚的地方,第二届全国图书展览在这里举办,十年间中国出版的图书精品在这里荟萃,每天都吸引着上万观众。
在五百余家出版社精选图书集中的综合馆,或是在每个出版社精心布置的版别室,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能看到自己案头的知识伴侣;仔细瞧瞧书架上的大部头,或是信手翻翻展台上的小册子,各地的观众总能发现自己喜爱的新书。展厅中的一块小牌子标出了我国出版业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八年十年间的大变化:出版社由一百二十九家增至五百家,图书品种由一万七千多种增至六万五千多种。图书印数由四十亿册增至六十二亿册,图书印张由一百七十二亿印张增至二百六十九亿印张。
数量是发展的一个方面,质量是更重要的实绩,这里举几个展厅中见到书籍以斑窥豹:
——六十卷的《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已出书四十多卷,这套书由我国自己编辑,资料齐全、译文准确,淡绿色的封皮颇为清新;
——《中国美术全集》六十大本全部出齐,精美的装帧在展厅中十分惹眼。这部巨卷以图版形象展现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缩影;
——科学出版社的《中国植物志》和《中国动物志》多达百余卷,享誉国际学术界;
——中华书局的《中华大藏经》已出三十册,梁启超全集《饮冰室合集》已出齐,都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积累。
丛书是十年中国出版界的一大特色,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已出二百五十种,选题好、编辑精。还有《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当代中国丛书》、《中国主要农作物栽培学丛书》、《少年百科丛书》等。
辞书工具书品种多、实用性强也是特色之一,展品中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等。
台湾、香港、澳门的三十多家出版社也拿来一千多种图书参展,为书展增色。
销售部拥挤的人群、订货处大量的成交都显示出人们对书的需求,开展第一天,订货处就订书近百万册,售价达二百万元;销售部前三天就卖出三十万元的书籍。
尽管中国出版界近年有股股浊水,但改革开放,好书倍出的主流十分明显,在展厅中能强烈地感到这一点。
书展也是图书作者、编者和读者交流的场所,谈到目前出版界的状况,许多人有共同的看法,认为坏书充斥图书市场的状况必须彻底改变,清理整顿工作要一面从出版社“断源”,一面从书商书摊“截流”,同时希望中央在文化经济政策的导向上利于出好书的主流。一些出版界负责同志说,我们不能一下子什么都出,也不能一下子什么都不让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对出版界都是有害的,中央领导同志既要清理整顿,也要活跃繁荣的观点对出版界非常适当,出版界一定要把握契机,用出好书的主流冲走污泥浊水。


第8版(副刊)
专栏:


梦雪
一辈子就立在这里了
不只等我
也等每一个喜爱幻想的人
雁唳嫌冬日太苦秋天漂去
而我无法
无法摒弃你的
每一个不如意的季节
也无法告别你
去寻找另一种叫做
“河”或“湖”的东西
想起刚来的时候
我不胜惊讶
“你好大呵”
你在我平原似的心中
略略颔首
“我候你多时”


第8版(副刊)
专栏:

空政话剧团新近摄制完成三集电视剧《飞翔梦幻曲》(编剧:李东才,导演:王学新),表现了一个空军“世家”祖孙三代面向蓝天的一场灵魂搏斗。  牛明山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