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通讯

领先一步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近况报道
本报记者 林钢
国内第一 亚洲一流
每次去“大众”,必有变化。这回更觉耳目一新。
在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最吸引人的是发动机装配车间,窗明地净,一尘不染,简直怀疑自己是走进了高科技实验室。经过严格培训的工人熟练而轻巧地操作着电器多头风钻,紧拧每一枚螺丝都由电脑控制,屏幕上随时显示工作状况,以保证质量。由于高度自动化,全车间仅20余名工作人员。我们被告知,这里生产的发动机将出口联邦德国。这将是第一次向世界发出信息:中国制造的轿车发动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由老厂房改建的油漆车间正在试车。这是一个全封闭、无公害的自动化车间。我们顺序参观了预处理、阴极电泳、无尘喷漆、喷蜡、防腐蚀车身密封、节能烘房、地面运输线各工段。据介绍,这个车间的关键设备由国外引进,配套设备却是国产制造,它的综合水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油漆车间主任海因茨·克拉姆贝尔向参观者介绍:“明年油漆实现国产化,上海桑塔纳的面漆质量肯定可以超过欧洲。”
记得四年前第一次访问安亭,看到漂亮的轿车竟是在一条简陋的生产线上,靠手工操作装配出来的,着实吃了一惊。如今呈现在我面前的,则是一个气象万千的现代化总装车间。在巨大的厂房里,盘旋悬挂式输送链上,一辆辆红色的、白色的、墨绿色的轿车车身在缓缓向前移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全长587米的总装线,有66个工位,同时可以装配90辆轿车。沿线备有各种现代化的举升装置,加液设备,以及保证质量的各种检测仪器。我悄声问:何以不见机器人。陪同答:机器人太昂贵,目前产量还很低,不合算。
真乃化腐朽为神奇。开业仅仅4年,一家破旧的老厂,正在变成具有80年代水平的现代化轿车厂。就技术进步而言,整整跨越了30年。行家认为,就目前而言,这是“国内第一,亚洲一流”的水平。这说明一个事实:用中外合资的方式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是条捷径。开放政策不能动摇。
国产化开始战略攻坚
发达国家制造轿车,有强大而技术先进的零部件工业作为依托。我国轿车工业起步太晚了,只能先引进一个基本车型,然后组织力量千方百计地把它照样造出来。
第一个引进的轿车车型,就是桑塔纳。过去卅年我们很少生产轿车,所以轿车的零部件工业几乎等于零。别无选择,只能从进口散件组装开始,然后在国产化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轿车零部件工业。
如今在汽车行业,已有定评:“桑塔纳的国产化是高质量的。”四年拚搏,甘苦备尝。每家工厂都有一段苦难的历程:试制,失败;再试制,再失败,终于达到国际标准。披荆斩棘,闯关夺隘,历尽艰险。到今年6月底,累计已有632项零部件试制成功,工装样品认可率达到34.6%。“国产化目前已进入战略攻坚的阶段。”总经理王荣钧介绍说:“今年,我们要为实现发动机、变速箱、车身、前桥和后桥这五大关键总成的国产化打好基础。
上海市桑塔纳国产化协调办公室副主任赵云鹏说:“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工作,度过了它的孕育期,摆脱了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现在已经走上稳定、均衡发展的道路。”
真诚的合作
每个车间都可见到德国专家。他们在工作中神情专注,讲求效率,连走路也来去匆匆。一青年技术员用英语对我说:“老外”都奉行这样的信条:工作时认真工作,玩儿时尽情地玩。我在外省的零部件工厂,也多次遇见德国人。经询问,他们是“免费技术顾问”,是应我国政府之请,联邦德国大众组织来华的一批退休汽车专家。
合资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中外双方合作得是否和谐。上海大众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执行技术经理保尔曾到荷兰、新加坡等国家介绍经验。当然,毕竟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合作中也有矛盾,有摩擦。但矛盾处理得很好,很及时。德国人始终如一地坚持:在质量问题上,决不让步。而在广大职工中,严格按照联邦德国大众标准的思想也早已深入人心,化为自觉行动。包括德方执行经理在内的17名专家,组成“促进者”小组,经常深入各配套厂家检查监督质量,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对于德国人的严格要求,开始中国工人难以适应。据说,有的工人宁可不挣高工资,“也不愿受这份累”。陪同者指着沸腾的车间说:“你看看我们的工人干得多辛苦,多卖劲!”上海大众的劳动强度,远远超过一般的国营企业。
北京动乱,上海交通也一度阻塞。在15个关键部门的德国专家和中国职工一起坚守岗位。许多人绕道赶来上班。德方副总经理魏格纳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没有走。以后也不会走。我们还要加强和中国朋友的长期合作,致力于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朱熔基市长到厂里慰问,称赞说:“这是真诚的合作”。
总经理王荣钧是随中国汽车工业一起成长发展的老同志,他参加了一汽的创建,也为二汽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三年前调来大众。高度先进技术的轿车生产对他也是陌生的。据他的观察与分析,在汽车领域,我们的技术落后了20—30年。不理会来自各方的压力,顶住各种闲言碎语,他始终主张工业战线也要“洋为中用”,主张“老老实实地向外国人学本领。”
短暂的访问不允许我作深入考察。我的采访本上记录了下列事实:三年里上海大众两次荣登“十佳合资企业”的金榜;去年11月,联邦德国大众派专家组来厂检查,调查报告表明,在目前世界上生产桑塔纳系列产品的五个国家中(其他四个国家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尼日利亚),上海后来居上,质量总分名列第一。可以这样说,上海桑塔纳是中德双方成功合作的结晶。
敢为天下先
长春——武汉——上海。我国轿车工业正在形成鼎足之势。一汽的3万辆轿车先导工程刚刚动工兴建,二汽尚在与合作伙伴谈判。目前,上海大众处在领先一步的地位。不仅在数量,而且在产品质量、生产管理、售后维修服务等方面。
第一期工程,中德双方投资10亿元,就要如期完工。上海大众即将形成年产轿车6万辆,发动机10万台的能力。国产化率将达到85%,生产成本比现在低得多,桑塔纳轿车将先期占领国内市场。
一步主动,步步主动。然而上海能保持住这个势头吗?田径场上,最初跑在第一的人,未必都能保持到终点。何况另外两个对手——一汽和二汽两大企业集团,实力如此雄厚,后劲如此强大。但在上海采访的日子里,我深切感受到,从市长到工人,从主机厂到配件厂、科研机构,上上下下都有一股“摆脱落后、奋发图强”的精神。
使命感是产生这种可贵精神的外部压力。国家采取措施挡住了轿车进口,但是无法抑止客观存在的社会需求。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日益加快节奏,人民渴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上海汽车工人认为:建国以来生产轿车最多的上海,有责任为祖国提供更多更好的轿车。
责任感是其内在动力。上海的同志们说:通过和联邦德国大众多年合作,上海在技术上和经营管理上已经首先具备了建成现代化轿车基地的条件。围绕桑塔纳国产化,又已形成了轿车零部件配套网络。
江泽民总书记在担任上海市长时就宣布:轿车工业是上海居首位的支柱产业。朱熔基市长到任后,多次强调,振兴上海,主要依靠发展轿车工业。要在上海筹建具有世界水平的汽车工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筹办汽车工业学院。轿车工业要有后劲,要大发展,决定性的因素是要有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
天下三分,必有竞争。同行中的一位行家这样分析:企业之间一对一的较量,上海大众不是一汽和二汽的对手。然而,凭借上海这样全国第一大城市的综合优势作后盾,他们敢为天下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说“急性脱贫症”
李国民 袁聪
近日到一山区县采访,得悉该县许多地方前几年已经“脱贫”的农户有不少又重新处于贫困线以下,再次成了“扶贫”对象。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苦恼地说:“我们补了东墙又漏西墙,补不赢哟。”
扶贫工作是山区贫困地区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做大量深入扎实的工作。之所以出现“脱贫”而又“复贫”的现象,除了扶贫未扶志,只管“输血”,忽视了农民自身造血功能的培养等外,还在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党政领导犯了“急性脱贫症”。他们往往忙于申报扶贫的数字,满足于签订各种各样的扶贫责任书,而没有扎扎实实解决贫困地区长远的、带根本性的实际问题。因此,“脱贫”又“复贫”的事就有可能发生。造成“急性脱贫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上级党政部门对基层状况缺乏全面了解,满足于签订“限期脱贫责任书”之类的东西,逼迫下面的干部搞花架子,谎报“军情”,有点拔苗助长的味道。一些上级部门对此也是应该有所反思的。
由此看来,要改变“扶贫——脱贫——复贫”的现象,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首先是干部要克服“速胜论”,不搞花架子,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在大力发展“短、平、快”等经济项目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生产后劲和自身造血功能,“贫病”才能除根,“富根”才能长牢!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怎样突破徘徊?——农业发展问题讨论

建立三位一体投入新机制
王怀远
我们山东淄博市人均耕地只有0.7亩,相当于全国人均数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逐步建立科技、政策、投入三位一体新的投入机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农业投入的不断转化过程。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特别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低层次上的循环。由于物质投入没有同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融为一体,投入效益十分低下,这就必然形成一个怪圈:一方面农业投入效益低,必须靠不断增大投入来维持和增加产出;另一方面由于投入效益低,农业成本高,影响了农民、集体和地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淄博市由于建立了科技、政策、投入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跳出了这一怪圈。去年,在全省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全市粮食获得丰收,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与1978年相比,粮田面积减少44万亩,总产却增加约2亿公斤,瓜菜产量增加14倍,果品总产增加1.4倍,禽蛋总产增加5倍,全市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63.8%。在建立三位一体新的投入机制时,我们注意抓好以下三点:
一、把生产要素投入引向技术进步项目。过去,在强调加强农业投入时,往往忽略了同科技相结合,只是单纯地增加资金、物资和劳力投入,造成了投入的低效益;在制定农业政策时,往往与科技脱节,使政策起不到促进科技向农业渗透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在强调农业科技时,又往往缺乏政策配套和必需的资金、物资保障,使农民缺乏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和必要条件。我们努力改变这种分割状况,注意把三者结合起来,以科技为导向,以政策为动力,以物质投入为保证,推动和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技术进步项目流动,使农业发展真正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既调动了农民运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农业投入效益,如农业“丰收计划”的实施,投入产出比为1∶8,不仅大大高于单纯农业物质投入产出比,而且也高于目前工业项目1∶2.5的投入产出比。
二、按商品经济规律组织农业科技推广。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关键是使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主战场。但现在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动力和活力,致使大量早已成熟的适用技术不能推广应用。于是我们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商品经济的机制引入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市里制定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实行农业技术有偿服务和技术承包,把科技人员的个人利益同农民的利益结为一体,以合同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权、利,既调动科技人员推广技术的积极性,又调动农民采用技术的积极性,加速了农业的现代化步伐。
三、把投入的基点放在保证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上。淄博把投入的重点放在“一个建设、两大开发”上,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平原开发、山区开发。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农业的丰歉。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改变过去单纯劳力、资金投入的作法,注意结合运用科技、政策和物质投入的力量,使农业基础设施由适应传统农业需要向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转变。
(作者为中共淄博市委书记)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严格执法的“土地爷”
姜兆玖 顾文明 孙永军
江苏阜宁县板湖乡的土地管理工作在省内小有名气。下面记述的是该乡土地管理人员执法护地的几个小片断。
铁面无私的孔兆银
1987年元月份,刚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副乡长孔兆银就迎来棘手的事:板湖村6组村民朱某强占宅基地违法违章建房4间,孔兆银带领土地管理员、司法助理员找其谈话,限期拆除,毫无效果。他就组织人员强行拆除,可事隔8天,朱某又连夜突击建房。
远近乡邻,都看着孔兆银,看他怎么对付这颗硬“钉子”。没想到,孔兆银更硬,他依法向县法院起诉。与朱某打起官司来了。最后,法院来人依法强行拆除朱某和其他7户18间的违法违章建房。去年10月,全乡清理非农业用地,他组织8个小分队,仅用15天时间就补征土地补偿费4.3万元,拆除违章建筑12处,小土窑48座,退还耕地228亩。
“铁嘴”周学凤
1986年,周学凤就担任土地管理员职务,一次,他到西崔村处理一户违章建房,房主对《土地管理法》一概不知,这事使周学凤深感内疚,他认识到,要使群众珍惜土地就必须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他便把《土地管理法》翻印1300多份发放到各户,还通过有线广播,在每个月第一天的早晨向村里群众宣讲有关土地法。
他还经常走村串户做工作。今年3月,他了解到北荡村有一村民未经批准私自建房,就登门做说服工作,一次、二次都未做通,但他没有灰心。第三次他又登门劝说,整整4个小时,这户的户主终于心服口服地说:“我算服了你这张‘铁嘴’,明天就拆房子。”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曹经理的名片
穆军涛 徐文深
曹连宝当沈阳空军日本汽车维修中心经理6年,发出2万张名片,他管这叫活广告。
小小的名片,正面印着曹连宝的名字、职务,背面印的是修理中心的概况。一张名片在手,人们就对修理中心的服务内容技术条件知道个大概。
1984年,曹连宝受命组建了汽车修理中心。如何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有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找上门来征求广告。按理说适当花钱做一些广告也是值得的,可曹连宝心里的“小九九”是:企业刚办,家底薄,不能大手大脚。而且,现在广告太滥,读者、观众心里反感,花钱不一定达到好效果。他就想起名片来了。
为用户服务之后,曹连宝总是递上名片。抚顺有一私人出租车坏了近两年,跑了好几家修理厂没有修好,曹连宝接下了这车,认真检修,很快把病车修好了,司机很感动,要多交钱,曹连宝说:“你要认为我们技术还行,回去替我们宣传一下就可以了。”他顺手掏出自己的名片。不到半月,抚顺地区来了18台坏车要求修理。
曹经理送名片,中心的业务员们外出也向用户赠名片。6年算起来,全中心印了6万张名片,成本4000元,比起到报刊、电视台等地作广告省钱多了。
一张张名片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良好的服务更赢得了用户的信赖。6年来,沈空日本进口汽车维修中心从68人发展到几百人,每年人均创利税1.5万元,名列前茅。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鳖市行情
新华社记者 陈宝善
合肥中菜市东段有个鳖市,远近闻名。什么青鳖、混鳖、砖鳖、瓦鳖、银盘鳖、马蹄鳖,四季不断,每天上市两三百公斤,既销售本地,又批发外埠。
近几年,鳖的身价陡然大升,成为高档水产品,市上有人口不还价,买了就走,以致老鳖越来越紧俏。寻常百姓家则不敢问津。
最近变化悄然发生。记者到鳖市采访,看见一溜排的塑料大盆里,睁着绿豆样眼睛的老鳖上下翻动,一些普通市民围着观看。
“这是标准青鳖,三十四元一公斤。同志买吧?”我在一个摊前刚站下,摊主就热情介绍。
“咦,每公斤比前几天又降四元。”旁边一位顾客自言自语说。
这时,右边的一家摊主高声喊起来:“看看我的鳖,小一点,便宜卖了。二十元一公斤。”
一位头发花白,退休工人模样的人当即掏出十元钱,买了两只。他抖抖网袋说:“过去来这里一问,好几十元一公斤,想吃吃不起。现在便宜一些,我们也能买上斤把尝尝鲜。”
从鳖市的西头到东头,只只鳖盆差不多都满满的,价格也都差不多。陪同我逛市场的工商干部杜云安,这时遇到一个甩手逛市场的人,两人搭讪起来。
“小金,怎么不当二传手啦?”
“过去‘银河’、‘寿阳春’这种饭店一天要十多公斤,现在要得很少,货送不掉,我买鳖干什么呢?”
离开这人,杜同志告诉我,这个人叫金启松,是个个体户。像他这样的人鳖市上原来有五六个,专门给本市的十几家大宾馆、大饭店在市场上代购老鳖,人家就叫他们“二传手”。现在用公款请客的减少,即使有,宴请的标准也比过去大大降低,上不了老鳖之类高档菜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刹吃喝风、廉政建设的成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从“铁柜”走向社会
  ——记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聂伟
在北京,拨通8010381这个电话号码,你便可以就你要查询的统计数据得到一个圆满地回答。
这里是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国家的统计信息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经常,也是最广泛、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四年前,国家统计局决定打破几十年来国家统计信息严重封闭的状态,探索统计信息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的路子。于是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便应运而生,成为我国庞大的统计信息体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第一个窗口。
(一)
多年来,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统计资料只有少数部门和有关人员因公可以查阅,绝大多数统计信息未能直接为社会服务,而是被锁在铁柜中,成为“铁柜资源”。国家统计部门也被看作最神秘的机要部门。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迅速纳入世界性的信息化潮流之中,而社会的信息化则要求信息的社会化。统计信息作为社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无可争议地必须走向社会,在社会中转化为有形财富。据有关专家分析:国家统计局所掌握的全部统计信息中,属于机密和秘密的信息只占信息总量的10%,其余的可以公之于世,全社会共享。
1984年9月,国家统计局提出把大量统计信息从保险柜中解放出来,由只为党政机关服务转变为同时为国内外公众服务。1985年5月,作为国家统计局为社会服务的窗口,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统计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她以国家统计局庞大的统计信息网和遍布全国各地统计专业队伍为依托,与国家统计局形成“厂店关系”。国家统计局作为“厂”,生产信息,咨询中心作为“店”,为社会服务。
(二)
有人把社会潜在的信息资源称为“大金矿”,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就是“大金矿”开采队伍中的一支劲旅。
80年代中期,我国缝纫机行业出现不景气状况。缝纫机销售疲软,造成大量积压。为了掌握农村市场的潜力,1985年,生产著名蝴蝶牌缝纫机的上海协昌缝纫机厂找到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请中心为他们进行农村缝纫机市场的调查。咨询中心和厂家共同制定了科学的问卷,问卷内容极为详实,调查涉及了20个省的三万多农户。
通过问卷分析,厂家很快摸清了农村缝纫机市场的底牌,调整了生产方向和经营策略,到1987年,他们收到的订货单已订完了5年的产品。近两年,他们的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创汇,经济效益在同行业中也是首屈一指。
为了拓宽咨询中心对社会服务的范围,更好、更多、更快地开发利用统计信息,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从今年7月份起开办了对社会进行无偿信息服务的业务部门——资料室。资料室备有我国历年出版的各种统计书刊,供查询者免费查阅。在资料室的一角,一台微机可免费为客户进行信息处理和查询。资料室的电话无疑是繁忙的,但每一个电话都会得到资料员的圆满答复。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统计信息服务事业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
过去,我国统计信息的对外交流也十分落后。直到80年代初,我国几乎没有出版外文的国民经济统计书刊。在国外,统计图书的展览、展销中,中国的统计图书只有台湾的,大陆的很难见到。这是我国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为了把中国介绍到世界,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成立后,立即着手英文中国统计图书的出版工作。
4年多来,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先后与英国、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出版社联合出版了10多种英文版中国统计书刊,大大丰富了中国统计信息的对外交流。
对外有偿提供统计信息咨询服务,是我国统计信息走向世界的另一条腿。日本经济新闻社是日本最大的经济新闻机构,在世界上较有影响。应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要求,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从1986年开始,连续三年向日本经济新闻社提供了中国250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情况的资料,为日本在中国的投资、贸易、合作等经济活动提供参考。
中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成立四年多来,已为国外客户开展了200多项服务业务。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烟台市芝罘区发挥当地水面辽阔,波稳流缓,浮游征生物多的优势,大力发展人工养殖业。图为养殖人员在海上养殖区作业。
蒋铎 王万顺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原载《讽刺与幽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