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万里海岸呼唤绿色屏障
  ——沿海防护林体系综述
本报记者 曹瑞天 安子贞
蜿蜒曲折的海岸,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谷,全长18000多公里。沿海195个县占地2510万公顷,纵贯11个省区市,宛如一串明珠镶嵌在万里海岸。这块仅占国土面积2.6%的弧形黄金地带,生息着全国10%的人口,每年创造上千亿元产值。
惩罚悄然袭来
面对波涛起伏的大海和生机勃勃的沿海经济开放区,万里海岸却显得缺乏绿意。这里虽经各地多年努力,造成一些防护林,但总体上横不成网,纵不成带,更兼护理不善,生态环境在日益恶化,大自然的惩罚已经袭来!
目前,这些地区原始森林几乎破坏殆尽,次生林也在周而复始的乱砍滥伐下残缺不全,荒山秃岭与日俱增,个别地区面临着红沙漠的威胁。植被保护在锐减,水土流失面积近6000万亩,占沿海地区林业用地40%以上。由于这块弧形地带海陆交替,气候突变,没有林带防护,平均每年因台风、暴雨、洪涝、风沙、冰雹、低温等自然灾害侵袭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30亿元。
快建绿色屏障
在自然灾害面前,有无防护林大不一样。据林业部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报告,在一些初步形成防护林体系的地区,农作物倒伏率比无林区少70%,水稻增产15%以上,果树落果率减少60%以上。如果沿海地区形成防护林体系,自然灾害程度可减轻30%,带来经济效益8.8亿元,木材自供能力可提高1倍以上。
万里海岸建一座绿色屏障,作为国家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在今年植树节前后终于付诸实施。工程量达249万公顷的一期工程在本世纪末完成后,整个沿海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可由现在的24.9%增至34.8%。到21世纪的前十年,还将进行第二期工程,继续造林107万公顷。
林业部将沿海防护林体系与举世闻名的“三北”防护林、重振山河的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林、波澜壮阔的平原绿化网并列为本世纪末我国四大林业建设工程。其规模之宏伟,效益之深远,堪与世界上任何巨大的工程相媲美!
挑战来自大洋
沿海防护林体系,其战略意义远不止于林业本身。
近二十年来,亚太国家和地区竞相在各自的海岸设置经济开放地带,像海绵般地充分吮吸着国外的技术和资本,以咄咄逼人的态势进入国际市场。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不多是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的两倍。连美国、苏联也不得不以“太平洋国家”的姿态,迎接“太平洋时代”的到来。
中国作为太平洋国家,理所当然地处于太平洋圈里的重要位置。我国大陆漫长的海岸线是面向世界的窗口,也是走向世界的起跑线,更是改革、开放、搞活的前沿地带。十年来,在这块黄金海岸上,从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应运而生,到沿海十四个城市和海南岛的相继开放,直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崛起,如雨后春笋,势不可当。
要建设发达的经济开放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不可思议的。建设沿海防护林,正是在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国土资源,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屏障,从而创造吸引外资和技术的良好环境,乃至发展旅游,增进对外交往的百年大计。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估量。
不怕慢只怕站
宏伟的工程,虽非朝夕可成,但毕竟已经起步,只要造林不止,前景十分可观。
建国以来,沿海人民营造农田林网,绿化荒山海岛,已栽种8000多万亩林木,成活林木蓄积量逾1亿立米。但中幼林比重高达90%。单位蓄积量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疏残林多,林种单调,大部分地区林业徘徊在70年代基础上。沿海林业进展缓慢,自然有许多教训:
——防护林建设长期处于无计划、无投资、无体系状态。只重眼前经济收益,忽视长远综合效益的短期行为普遍存在。许多地方宁愿坐等救灾补助,而不愿投资造林。掏钱造林的不受益,受益的不掏钱造林,压抑了地方造林的积极性。
——地方林业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领导和全面规划,造成林地断带、破网,形不成整体。
——林业组织管理薄弱,人员不足,地方法制观念淡薄,毁林盗林现象屡禁不止。
吸取教训,也应看到有利条件:沿海地区毕竟自然条件优越,高温多雨,光热充裕,与林木高温生长同期;树种极为丰富,仅乔木即逾200种,加上草类、灌木类超过2000种。全地区共有各类宜林地5619万亩,加上三十多年防护林建设经验、技术条件和劳力、资金等物质基础,在万里海岸上矗立起一座绿色屏障,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不怕慢,只怕站,只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造林不止,万里海岸最终必会竖起一道绿色屏障。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为了大地的丰收
张宝华 郑书印
炒豆大伙吃,炸锅是自家的,赔本的买卖谁做?
我做!迎面走来的这位50多岁汉子梁庆增,是河北省玉田县彩亭桥镇农技推广员。他从1974年到现在整整15年,坚持在自家田园和承包地搞种子品比和各种肥料、农药试验。成功了,推广给更多的农民;失败了自己承担。在世俗的眼光里,他做的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赔本买卖。
好多人不理解他。可是他说:“中国的科学家们研究出那么多粮食新品种,没人试种,无人推广,岂不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了吗?”
春天来了,家家户户种田忙。梁庆增一家更忙。人家种地只有一个品种,播一次,可老梁这地就得播11个品种,每个品种并列重播三次,就是33次。瞧,他地头上摆着一排坛坛罐罐,像个摆小摊的。
麦收时节,火辣太阳的直射,突降暴雨的威胁,庄稼人都拚命割,拚命拉,拚命地打。可老梁一家怎么也不着急?他麦子一垄一垄地拔,一趟一趟地背,一把一把地搓,还要装满坛坛罐罐,挂个小牌牌……
老梁为啥要这样干?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那是他当农技推广员的第二年,他们村引种的5000亩“黑玉”玉米种,产量虽高可秸秆过矮,竟便宜了老鼠,老百姓气愤地叫它“耗子乐”。老梁明白了,尽管科学家们每年都研究出许多新品种,但因各地气候和条件不同,必须试种、示范后才能推广。
梁庆增搞的品比试验项目,就像一年四季开不败的花,水稻、小麦、玉米、白薯、花生、黄豆等五谷杂粮,他无一不搞,越搞越上劲儿。头些年,他只是默默地搞,后来出了成果,有了名气,连中国农科院都直接找他联系试验项目。如今他每年要承担两三个项目,十几个种子品比试验任务哩!
1987年夏播季节,当他把试验成功的高产玉米京杂六号推向社会后,又接受了农科院的“中丹206”玉米试验项目。这一年,邻居家种的京杂六号亩产600公斤,而自己的“中丹206”才300公斤,幸亏科技部门给了点试验费,否则又亏本了。
第二年老梁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独自进行“中丹206”玉米风险试验。从种子破土那天起,老梁就天天在地里转,口袋里装个小盒尺,每天量量叶子生长的尺度。秋天来了,展现在老梁面前的仍然是痛心的场景,好壮的苗突然出现了早衰,叶枯根死。这一年他的2亩2分地仅打450公斤粮食,比别人家少打500公斤,有人给老梁算了一笔帐,15年来,老梁为搞试验至少损失2500公斤粮食。老梁却说:“俺个人损失再多也有个数,如果不搞试验,盲目引进种子,那群众的损失就没数了。”
失败中孕育着成功。15年来,梁庆增共搞玉米、早稻、小麦等64个项目,72个品种品比试验,先后向县、市、省及全国推出优种17个。其中经他品比试验推出的水稻寒九、北风每亩可增产50多公斤,玉米掖单4、京杂六每亩可增125公斤。
昔日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吃大米靠花钱到外地买,自从1982年梁庆增在家搞早稻品比试验成功后,如今已发展到1万多亩。
随着上万参观者的脚步和邮袋里寄往西藏、贵州、安徽等5省市的种子,梁庆增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他连年被评为县、市先进个人,全家被评为河北省科技种田示范户。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消化力和生命力
李言
工业企业遇到原材料涨价、资金短缺等困难和挑战,在诸多不利因素面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叫苦不迭,向上伸手,向消费者伸手;一种是眼睛向内,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深挖潜力。
持第一种态度的,千方百计地请求上级主管部门核减利润承包指标,申请减免税收,或者以“水涨船高”为理由,申请产品随“船”涨价。会哭的孩子多吃奶,有的也真正得手,表面上看起来沾了便宜。但这样的企业内部机制没有什么变化,缺乏承受能力,今后如果再遇到其它客观不利因素,继续靠向上伸手或调高产品价格度日,路子越走越窄,最后只能走投无路,在竞争中败北。
后一种态度在企业自身改造上下功夫,增强自身的承受能力,这是根本的出路。周口味精厂就是这样,在遇到原材料涨价等客观不利因素时,不向上伸手,自力更生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内部管理,搞好双增双节,产量年年大幅度增长,质量先后获全国食品博览会和十二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价格稳定不涨。由于质优价廉,产品供不应求,市场覆盖率不断扩大,工厂的生命力也日益旺盛,3年间消化了1130万元增支因素,产值和利税平均每年以54%和88%的速度递增。
今年全国电冰箱市场基本饱和,销售疲软,有些品种滞销积压,而北京雪花牌电冰箱却畅销不衰。这也是雪花电器公司努力增强企业的消化能力,产品质量保持名牌优质,价格却低于同类产品,在用户中树立信誉的结果。
周口味精厂和北京雪花电器公司的事例给人以启示。它说明企业的承受力与生命力紧紧连接在一起。如果多数企业,特别是技术实力雄厚、管理方面潜力很大的大中型企业,都能把广大职工发动起来,努力改善企业内部的生产条件,那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凡有承受能力的企业,在质量、价格上一般都具有优势,在竞争中必然要淘汰那些技术水平低、消耗多、靠涨价过日子的工厂,这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原材料、资金和电力,从宏观上看,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社会效益也大有好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中国工业之最(二)
电力工业
△最大的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1988年12月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
△最大的火电厂:辽宁清河火电厂。1984年12月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
△最大的发电机组:内蒙古元宝山电厂2号机组。1985年建成投产。第一台6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吉林白山水电站1、2、3号机组,1984年建成投产,为目前最大的3台30万千瓦水力发电机组。
石油工业
△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1963年建成投产。年产原油5529万吨。
△最大的炼油厂:洛阳炼油厂。在建设中。常减压装置加工能力5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200万吨/年。
钢铁工业
△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1953年逐步改扩建。“六五”期间钢、铁生产能力各达700万吨/年,“七五”期间按钢800万吨、铁700万吨、钢材600万吨的生产规模建设。
△最新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1986年7月建成投产,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建设总规模为钢671万吨,铁650万吨,年处理钢锭344万吨,无缝钢管50万吨,高炉容积4063立方米,转炉容量300吨。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技术,计算机管理,无人操作高速自动化。
△最大的轧钢工程:武汉钢铁公司一米七轧机。1979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热轧板卷300万吨,冷轧板卷100万吨,连铸坯150万吨、硅钢片7万吨。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旅游业滑坡浅议
李海瑞
目前中国旅游客源突然跌落的状况,引起人们的忧虑,但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波折谁也难免
也许10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太顺利了,几乎年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率。“中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吸引力大,发展的势头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吧。”不少人长期处于这种心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毫无思想准备,心理猛然失衡,陷入困惑。于是,或惊慌失措,或无所适从,或沮丧不振,或“病急”乱投医……
其实,追寻世界上一些旅游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各种突发事件都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阻遏旅游业的前进。没有一国能始终保持直线上升的记录。人们常把旅游业称做敏感的、脆弱的行业。
由于各种突发事件只限于一定时间内的局部地区,在总体上世界旅游业仍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的势头。这是因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在继续发展,人们收入在增加,有薪假期在延长,外出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所以,专家们预测到本世纪末时,全世界旅游业总产值将超过石油业和汽车业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处于良好的大气候中,一般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滑坡都只能是暂时现象。
应变已有成套招数
此起彼伏的突发事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换来了丰富的应变经验。
目前国际通用的应变措施有: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成立应变特别小组,采取行动;建立信息澄清系统,消除误传或谣言;借助新闻媒介,确立和传播正面舆论;邀请外国旅行商实地考察,打消其疑虑,恢复其信心;研究、设计、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富有吸引力的新产品;追加巨额宣传促销经费;发动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攻势;机票、房费、餐费提供有限期的优惠价格;整顿内部,提高素质,为复苏和重振旅游业作准备。
这些措施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可见只要根据本国本地和当时国际背景的实际情况,采取得力措施,就能逐步扭转局势,转危为安。
利用时机进行调整
客源暂时滑坡造成旅游业萧条,固然是坏事,但它还有另一面。
首先破除了一帆风顺的思维模式,开始培植居安思危的意识和应变意识。经过应变实践的锻炼,将建立和健全应变机制,增强应变能力。
其次是给失控的饭店建造热一服清凉剂。近年来曾三令五申要求协调和控制饭店的盲目建造,奏效不大,这次却因客源大滑坡得以自动调节。
再就是大滑坡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带来机遇。如果说这些年由于超负载运转而腾不出手,那末,现在已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整顿内部,改善、提高管理与服务。如能由此而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旅游市场,“退一步,进两步”,坏事未尝不能变成好事。
治本方能复兴
在研究和对付眼前的滑坡时,切莫掩盖存在已久、又未能及时解决的固有矛盾。
近年来,我们的第一客源国日本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1985至1987年分别为9.6%、8.9%和8.5%,去年下降的幅度继续增大。我另一主要客源市场美国,去年第一次亮起红灯,减少了4.6%。交通与旅游失衡带来的输客渠道梗阻,旅游管理失误造成的服务质量退化,都使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声誉下降。
要根治多年积累的顽症,必须彻底和认真地反思、调整、清理、整顿、培训……从根本上优化管理机制,清除行业的混乱、腐败和不正之风,改善、提高队伍素质;从总体上规划好与交通发展协调同步,把发展速度调整至最佳状态。
尽管步履维艰,但非如此不足以拯救和重振我国的旅游业。唯有痛下决心,抛却顾虑,以旅游业的前途为重,上下一心,知难而进,脚踏实地地落实各项治本措施,那末,明年逐步复苏,1991年恢复到1988年的水平是有希望的,1992年以后将出现一个令人振奋的新的兴旺期。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平凡之中见精神
  ——访通霍铁路线上艰苦奋斗的工人们
新华社记者 王启星 马义 通讯员 孟军
通霍铁路,全长417公里,是连接通辽发电厂和霍林河煤矿区的纽带。4000名铁路工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战在这条运营仅两年多的新线上,维护着铁路安全畅通。他们的事迹,普普通通;他们的精神,光耀照人。
替国分忧进新线
通霍铁路穿越草原、沙地和山岭,由于计划、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边设计、边施工、边临时通车,历时10载,到1986年仍存在许多缺陷,达不到交接标准。沿线许多车站还处在电、水、气、通讯、信号不通的“五不通”状态。铁路部门的同志算了一笔帐:通霍线要初步形成运输能力,至少还得再投资3700万元。
但是,铁路职工心中还有一本帐。目前国家不可能再给通霍线拨款,如不及时接收过来,维护改造,这条新线很可能成为“烂摊子”。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设的霍林河矿区以及通辽发电厂都已相继落成,东北盼电,电厂等煤,铁路不能投入正常运输,国家为缓解东北重工业基地能源紧张局面,耗巨资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牢骚、埋怨于事无补。审时度势,铁道部决定1986年12月21日18点全线接收通霍铁路。
“军令”如山。当年12月27日,通辽铁路分局韩殿阁局长带领首批抽调的400多名干部工人乘临时组成的专列开进新线。
哪里艰苦哪安家
“手拎咸菜罐,身背干粮袋;吃水用麻袋,开门用脚踢(背冰化水吃,冰冻封门推不开)。”职工中流传着这段顺口溜。
工人们扳着指头数,通霍线有6大害:风、雪、沙、水、狼、蛇。全线36个站,大部分是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的“孤站”。“云端”是地处大兴安岭山中的一个小站。人迹罕至,野狼出没。22岁的值班员梁玉山讲述起铁路工人与野狼搏斗的故事来绘声绘色,听得我们毛骨悚然。
就是这个小梁,家在通辽市,开线后的三个春节都是在小站上过的。
“你就不想家吗?”我们问。
“怎么不想,我姐姐出嫁,弟弟参军,家中只有父母二老。可这里一个萝卜一个坑,我要回家,别人就回不了家,哪能向组织叫困难呢?”说完,小梁一笑。
靠着这股劲头,这个12名职工中有8名共青团员的小站自接收后一直保持着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被沈阳铁路局团委命名为先进青年站。
养路是铁路上最苦最累的活。可郑家屯工务段老工长于绍武不仅自己干了一辈子养路工,还把女儿嫁给了养路工。大女婿江洪河就在毛告吐工区当工长。
“毛告吐”蒙语是蛇窝的意思。这里名不虚传,一开春,蛇纷纷出洞往屋里爬,令人防不胜防。就这么个地方,老于头担心姑爷没人照顾,影响工作,硬是劝大女儿停薪留职,把家搬到毛告吐来给小江当“后勤部长”。不仅如此,每到夏天线路维修大忙之际,这位退休的老工长都要到毛告吐来。每天清晨老于头扛着洋镐,拎着饭盒上线路,言传身教,直到日落大漠,才和姑爷及其伙伴们踏着晚霞归来。当我们慕名赶到毛告吐时,这位“编外工长”却又上通霍线另一个养路工区去了——他还有一个女婿在那里,也是工长。
类似这样把家从大城市、从老线搬到新线的,在通霍线扎根的大有人在。白音胡硕电务段信号实验室主任李向义当年和他新婚的妻子主动报名,双双来到新线,如今已添个“新一代通霍人”。白音胡硕工务段前段长孙振江是一员抡洋镐干出来的虎将,他的爱人张秀琴本在通辽站工作,心甘情愿随丈夫进了新线。小孙不忍带她吃苦,张秀琴反倒安慰丈夫:“苦怕啥?不苦哪来的甜!”
培育通霍精神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通霍线铁路职工自己培育出了“艰苦创业,从严务实,文明建线”的通霍精神。
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鼓吹“一切向钱看”,“捞不着,是熊包!”通霍线地处老少边穷地区,收入比老线又不高,他们究竟靠什么稳住队伍,凝聚职工,为国家贡献、奉献?通辽铁路分局党委书记黄世纬认为,干部、党员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最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通霍精神形成的重要源泉。
在通霍线上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在数九寒冬,当分局领导盘炉搭灶,把一碗碗热稀饭送到职工面前时,人们的心是甜的。当珠斯花车务段75名党员带头搬家,扎根小站,安心工作时,谁还好意思要求离线?这个车务段第一任段长周吉兴,进线后带领一班人,沿着铁路帮助车站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当时周吉兴正患病,吞食困难,待他拖着病体走完一个个车站后,不幸已是食道癌晚期,病逝时仅51岁。职工们对这位吃苦在前的创业人,说不尽地思念。
如今的通霍线面貌大变。工务部门把公里线路全部维修了二遍,排除了隐患;沿线设施成龙配套,通讯、信号都用了现代化的设备。列车时速由45公里提高到75公里,年货运量由100多万吨增加到300多万吨。不久前,沈阳铁路局局长李大强到通霍线检查工作时,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霍林河煤矿1991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通辽电厂正在扩建,沿线民族经济也在飞速发展。他要求通霍人作好准备,迎接大运量的到来。
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通霍人,等的就是这一天!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上海上菱电冰箱总厂抓精神文明建设美化厂区,改善职工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积极性。图为厂区一角。  马德民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吃掉一个零 徐永田
(原载《北京青年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