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从淮北到江南

药都吸引四方药商
安徽家种药材主要产地在淮北,而淮北的中药材产地又主要在亳州。清初诗人刘开曾写诗赞曰:“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药如桑麻。”这是对盛产白芍的华佗故乡的真实写照。亳州人种中药材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明、清时亳州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被誉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在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经营等方面,亳州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技术。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亳州的中药材生产和经营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中药材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万亩,品种也由原来的几十种扩大到150多种,全县光挂牌营业的药行、药店就有360多家。如果加上流动行商和专业户,全市种植和经营中药材的有10万多人,每年营业额达5亿多元。自1985年以来,亳州每年秋天都举办一次全国规模的“药交会”,到时全国各地客商云集,热闹非凡,成交额逐年增加,去年达1.8亿元。
(黎健图)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话说凤阳 喜看安徽
凤阳,14世纪出过一个朱元璋。他当了皇帝,但留给凤阳的却是“10年倒有9年荒”。
然而,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特别是10年改革,给这块贫穷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凤阳农民实行“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制,神奇般地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邓小平同志热情赞扬:“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凤阳农民没有满足现状,他们在实现温饱后,又向商品农业挺进。大庙镇农民杨锦礼,祖祖辈辈种地都是为一家人有粮吃。进入80年代后,10年里他收粮20多万公斤,其中15万多公斤是商品粮。类似杨锦礼的种粮专业户,凤阳县有11600多户。全县粮食年年大幅度增产,1988年总产量达到5.03亿公斤,是1978年的3.4倍。
在日益强烈的农民商品意识驱动下,凤阳县人均有了1亩经济田;出现了养鸡几百、几千只,养猪20、30头的畜牧、养殖专业户7700多户;初步形成了拥有180多万棵果树的4大果品经济区;建成了人工繁殖鱼苗基地、蟹苗人工繁殖场、成蟹养殖基地,13万多亩可养水面的96%被开发;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亿元,是10年前的76.6倍。
凤阳,是安徽的缩影。
4000多万安徽农民像凤阳农民一样在完成实现温饱的改革后,又跃动在通往商品农业的阶梯上。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1988年与1978年比,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由148.26亿公斤增加到231亿公斤。1987年商品率突破50%。改革10年,不含多渠道流通部分,仅粮食系统就向省外提供商品粮161亿公斤。
——开发荒坡、荒水、荒滩。全省已开发利用荒坡171.2万亩、荒水39.8万亩、荒滩34.8万亩。粮食以外的其它农业商品,也出现了大增长趋势。1988年,全省棉花、油料、水产品和水果总产分别为20.6万吨、88.1万吨、26.6万吨和28.5万吨,生猪出栏和大牲畜拥有量分别为944.9万头和524.3万头,分别是1978年的17倍、2.7倍、5倍、3.1倍、1.36倍和2倍。
——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1988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15亿元,是1978年的21倍。目前,安徽农村4个劳力中已有1个从种植业中分离出来。
商品生产,要有产前、产中、产后一整套服务作保证才能顺利进行,形成规模,而这是一家一户办不到或办不好的。实行家庭分散经营的安徽农村,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立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体系。这项工作几年前就开始了,现已建乡(镇)农经服务站2632个,为全省乡(镇)总数的78.8%;建村农经服务组13547个,是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3.1%;从事农经服务的人员已有7000多人。
这个综合服务体系,初步显示出推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巨大作用。六安县思古潭乡农经服务站在“两草”、“两养”上开展了包括规划、示范、签订合同、培训技术、种苗供应、技术和管理指导、包装、托运、经销等全过程服务,仅两三年就形成了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规模经营:全乡种席草1700亩,种烟草465亩,养白鹅4.2万只,养鱼3150亩水面。宁国霞西乡农经服务站开展果树栽培综合服务,使这个往日闭塞的山乡活了起来,一个初具规模的水果基地已经形成。
随着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强化,安徽省的商品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必将出现新的局面。
(马启荣 陈德毅)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做好廉政勤政这篇文章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 卢荣景 安徽省省长 傅锡寿
近几年来,上上下下关于惩治腐败的呼声非常强烈,但由于说得多,做得少,致使一些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的制止。那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正是以此为陪衬,蛊惑人心,煽动群众卷入动乱和暴乱。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惩治腐败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平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近期要做群众关心的“七件事”,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我们省委、省政府决心抓紧当前有利时机,贯彻好这个决定,认真解决腐败问题。
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一是贪,二是惰。惩治腐败,应对症下药,辩证施治。眼下最重要的是肃贪,把某些党员干部特别是极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倒买倒卖之类的问题查清,依据法纪严肃处理,以推进廉政建设。同时,认真治治党政机关存在的办事难、服务差、效率低、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以搞好勤政建设。
做好廉政勤政这篇文章,关键在领导。首先要求我们各级领导要有高度的自觉性,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有效的发言权和真正的领导权,才有号召群众的力量。就拿我省刹吃喝风来说,我们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一律吃份饭,严禁烟酒招待。由于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带头遵守这个制度,吃喝风现已大为收敛。现在市场上甲鱼等高档食品跌价,名烟名酒滞销,群众说这与刹吃喝风有关,这是不无道理的。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能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于做好廉政勤政这篇文章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作为领导干部,满足于洁身自好是不够的,必须在管好自己和自己家庭的同时,切实抓好自己负责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廉政和勤政建设,认真治理好小气候,促进大环境的改善。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靠我们各级领导者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求教于各方人士,欢迎舆论监督。
要做到既廉政又勤政,领导同志必须无私无畏。无论是肃贪还是治惰,都必然会触动一些人乃至自身的既得利益。因此,解决这类问题,往往阻力很大,干扰很多。特别是那些涉及到某些领导干部、牵连到一些“关系网”的时候,更是难查、难办。如果我们领导干部存有私心,怕引火烧身,怕得罪人,那就无法解决腐败问题。所以,各级领导都要加强自身政治学习,特别是要深入学习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增强党性,消除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要认真研究制定一些过硬的措施,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与腐败现象作斗争。在这个问题上要奖惩分明。对那些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惩治腐败方面成绩突出的干部,要大力表彰;对那些自身不正,怕“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干部和一贯私心作祟的“和事佬”,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的,要坚决调离领导岗位,对失职渎职的应追究责任。
要做好廉政勤政这篇文章,也要强调两手抓,一手抓防,一手抓治,把防与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就长远来说,防重于治。当前,人民群众对腐败问题意见多,治是第一位的。从我省的情况看,目前有两种现象严重妨碍惩治腐败斗争的深入,一是说情风,一是对举报人打击报复。据信访部门反映,最近一个时期,对举报人打击报复的问题开始多了起来,随着惩治腐败斗争的深入,这个问题可能进一步突出。对此,我们将选择一些典型,公开处理,依法严惩情节恶劣的,以震慑坏人,教育干部群众。当然也要防止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挟私报复、诬陷好人。在惩腐的同时,要加强教育和制度建设,以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素质,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我们深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干部以身作则,无私无畏,坚持两手抓,廉政勤政这篇文章是能够做好的。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皖重点建设项目发挥重大效益
形成一批生产基地,支援了全国,带动了地方经济
本报讯 建国40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安徽省在极为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兴建了数百项大中型工农业生产骨干项目,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及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农副产品、能源和原材料。据不完全统计,40年来,全省调出省外的粮食2116.46万吨,原煤2亿吨、钢材1388万吨、粗铜95万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建设并带动了本省的经济发展。
安徽省资源极其丰富,“一五”至“五五”计划期间,国家在安徽省投资兴建了数百个资源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在两淮地区投资兴建了22对矿井,目前两淮原煤年产量达到2000多万吨,成为华东最重要的煤炭基地。在马鞍山建立了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马鞍山钢铁公司,年设计能力钢200万吨、铁200万吨、钢材170万吨。在铜陵兴建了全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的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年产粗铜能力达8万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安庆石化总厂已成为全省最大的化工企业,也是全国13个大型石油化工厂之一,原油加工能力达250万吨。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国家投资20多亿元,重点加强了淮河的整治,先后在淮河流域山区修建了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四大水库和淠史杭灌溉工程,改善了“皖西粮仓”的生产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安徽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两淮矿区发展煤炭生产的同时,兴建和正在兴建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的淮南平圩电厂和120万千瓦的淮南洛河电厂;在交通建设方面,兴建了漯阜、商阜、宣杭、淮南复线、皖赣等铁路线,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合肥航空港。在建材工业方面,建成了设计能力为150万吨的宁国水泥厂。
重点工程的建设及投产,使安徽省形成了农轻重比例较为协调的国民经济体系,加快了全省经济发展的步伐。1978年到1988年,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活力最强的时期,并使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有所推前,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第15位上升到第13位。
(朱先发 倪志敏)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艰苦创业二十年
——记新中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建设山区
新中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20年,把一个荒山秃岭的穷山窝建设成为满目青山、富裕文明的新山村,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典型。安徽省委于今年5月作出决定,在全省开展学习新中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精神的活动。
新中村地处皖南山区的石台县,位于海拔500多米的石头山上。20年前,这里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偏僻山村。今天,这里到处一片葱茏,“高山栽松杉,缓坡种茶叶,石头缝里植棕榈,房前屋后种果木”的规划已经实现,全村营造林、茶、桑、棕榈和其它经果林3385亩,村村能通车,户户通了电,部分农户用上了自来水,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40元。
新中人在困难的时候,也曾产生过迁移他乡、另谋生路的念头,但是这里的共产党员们没有动摇。20年来,党支部三任书记同念一本“经”,一任接一任,坚持不懈地实施新中建设的规划。建设资金困难,党支部发动群众节衣缩食,集资投劳。全村发展林茶、修筑7公里盘山公路、架设3.5公里高低压输电线。除县里主动支持少量雷管炸药用于开山炸石外,他们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在治山中,党支部带领群众苦干实干了十多个冬春。在怪石嶙峋的山上植树种茶、砌坝造地、筑路架线,全靠一双手在石缝里挖,在荆棘中扒,靠一把大锤一根钢钎在山坡上凿。栽下的苗木干死了就重新栽种,到五六里外的山下挑水保苗;垒起的石坝冲毁了就重新垒好,到远处挑土填上。全村累计筑土石方6.2万立方米,砌土石坝188条,修建梯田坡地700余亩。新中人就是这样,刨掉了穷根,掘开了富源,从此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过仕刚)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黄金水道”舟楫兴利 四市加快开放步伐
安徽沿江经济建设生气勃勃
本报讯 滔滔长江,流经安徽四百公里。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四市,宛若四颗熠熠发光的明珠,镶嵌在这段“黄金水道”的南北两岸。改革、开放十年间,四市工业总产值增长3.25倍,1988年达123.2亿元;去年外贸收购总值3.8亿元,占全省16个地、市总和的30%。
在这东西400公里,南北150公里的沿江地带,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铁、铜、硫铁、白云石、石灰石等矿产储量均占全省60%以上。芜湖、安庆已实现由古老商业城向现代工业城的转变,安庆市还成为新兴的石油化工基地;马鞍山、铜陵是解放后建成的钢铁工业基地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1986年后,安庆铜矿、铜陵磷铵厂、马鞍山凹山选磷厂、芜湖东方纸版厂扩建工程等一大批省重点工程项目先后上马,有的已形成生产能力;铜陵、马鞍山、芜湖三个电厂进行了扩建;芜湖小杨村铁路枢纽工程已基本完工;宣杭铁路、铜陵长江大桥正在施工或作施工的前期准备;四市港口加紧改造建设,芜湖朱家桥三个5000吨海轮泊位的外贸码头已接近完工。
沿江四市在依靠自身力量、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引进资金和技术也取得了新进展。1987、1988两年,四市共引进51个项目。马钢高速线材厂引进的设备,已形成年产高速线材40万吨的生产能力。
目前,沿江四市出口创汇企业已发展到近300家,出口收购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家,产品达500多种。四市还建立了一批出口创汇基地和企业集团,如芜湖的电机、皮鞋、冶金、羽绒制品集团,安庆的纺织服装、建材集团,铜陵的苎麻制品、化工、地毯集团,马鞍山的化工、冶金集团等。
(吴荣江 王启明)
(附图片)
安徽省工农业总产值及构成
(安徽省统计局提供)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从淮北到江南

绿荫笼罩的科学城
安徽省会合肥经过40年的建设,如今已成为一座绿荫笼罩的科学城。
解放前,合肥仅有人口5万、面积5.2平方公里。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10年来,合肥发生了奇迹般变化,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市区人口70万、面积50平方公里的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引人瞩目的是,合肥作为我国一个新的科学城的崛起。目前全市拥有高等学校近30所,在校大学生23000人;拥有各类专业科研机构80个,从业科技人员3万多人。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巨大效益。古城庐州解放前没有公园和成片绿地,一片灰黄色格调,如今,旧貌换新颜,漂亮的环城公园把全市公园、风景区连成一体,整齐的街道和点缀闹市的街头游园、参差青翠的庭院珠联璧合,交相辉映,被人们誉为“绿色的城市”。
(王彦)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从淮北到江南

蚌埠展新姿
蚌埠,这个曾是个垃圾成堆的地方,如今以文明城市的崭新风貌闻名全国。这里,宽敞整洁的大街,平坦干净的小巷,餐具消毒的街头饮食群,给南来北往的游客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在城市建设中,全市346条泥土路面的大街小巷,有96%以上的路面被水泥路代替,269座公共厕所全面进行了改造和维修,20多座游园和许多沿街景点为市民提供了休息、娱乐的场所。蚌埠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注意把治城与育人结合起来。近几年来,这个市采取各种形式,对干部群众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和“四有”教育,市级文明单位由1985年的16个上升到107个。在安徽省8市创建文明城市的两次评比中,蚌埠均获得第一名。(蒋克平 谢永祥)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从淮北到江南

欣欣向荣的钢城马鞍山
马鞍山,解放初期原是仅住有78户人家的金家庄,现在已发展成为40余万人口的省辖市。全国9个特大型钢铁企业之一的马钢,是这个市的经济主体。马钢40年发展史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50年代,打下采矿、炼铁基础;60年代初,发展了炼钢、轧钢,并建成举国无双的火车轮箍厂。十年改革开放,钢城大放异彩,大型炼钢厂、初轧厂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线材厂相继投产,使马钢达到年产钢铁200万吨的规模。近十年实现利税超过前25年的总和。
马钢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化工、轻纺、建材、电力、机械、电子和高等教育、科研院所等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
(张国宝)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一张新图 一条新路
——今日革命老区金寨
近期,从北京、沈阳、南京等地回到故乡金寨县的老红军都说:金寨山青了,水清了,人的面色红润了。这变化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啊!
十年前的金寨牵动着多少人的关注之情。1977年,红军老战士林月琴回到故乡金寨南溪,见到一个个面黄饥瘦的乡亲,深沉地叹息道:“30年了,山区人民生活没多大变化啊!”这之后,党和国家给金寨送来救济粮款和衣物。金寨县负责同志说,国家扶持我们脱贫是要扶起我们的志气,我们不能靠“输血”过日子,要立足发展生产,坚决从经济落后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他们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决定建立蚕桑、板栗、茶叶、畜牧、渔业、食用菌6大经济支柱,实行规模经营。同时推出一个富有胆识的大面积扶贫决策:动员100名科技人员下乡,承包10个科技项目,3年使6000户农民脱贫。
现在,金寨已初步建成蚕桑、板栗等12个生产基地,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茧丝绸系列开发的成功,到1987年底,全县已开辟桑园7万亩,年产茧4.3万担,建成缫丝、织绸、炼染、丝织地毯等15个企业,年产值1.11亿元,创利税2000多万元。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每年以百万亩的面积增长,数10万亩杉木林基地已经建成,嫁接成功了1千多万株板栗,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35%以上。经过两年科技扶贫,已有5000多户农民走出贫困的低谷,就连最偏远的山区,人民温饱问题也已基本解决。
金寨的进步,在于精神,在于志气。10年间,金寨人民奋力前进,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绘出了一张新图,走出了一条新路。
(刘家松)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欲入仙境上黄山
屹立于安徽南部的黄山,是中国名山胜水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享誉世界的山岳游览胜地。一百五十四平方公里的黄山风景区内,群峰耸峙,奇松苍挺,云海漫铺,巧石天成,鸟语幽谷,泻泉香温。海内外游客无不赞叹黄山奇观,称之为“人间仙境”。一九八五年,全国范围评选中国十大著名风景区,黄山中选,是其中唯一的山岳景区,与长城、三峡等齐名。
黄山秀甲九州,但过去一直是榛莽菑翳,薪蒸蔽道,藏在深山人未知。解放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黄山仍局限于接待内部疗养者。一九七九年小平同志视察黄山,对发展黄山旅游事业作出了重要指示。安徽省正式宣布黄山对外开放,黄山丰富的旅游资源迅速得到保护、开发、利用,成为世界新兴的旅游热点,吸引了众多的国外旅游者。现在,黄山的旅游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有豪华的现代化的桃源宾馆,有明清风格、古色古香的云谷山庄,还有中港合资全北欧式的西海饭店等。十年改革开放,黄山游客每年以百分之四十的速度递增,到一九八八年底,黄山接待中外游客达九百三十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达四十万人次,比一九五○年至一九七八年之和增长了五倍多。一九八六年,黄山建成了远东最长的白云索道,增加了客流量。
这座奇山风景最佳处是玉屏楼,旁边有几棵寿逾千年的古松,被古人分别命名为望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十分耐人寻味。最著名的迎客松铁画一直高挂在人民大会堂里迎接四海的贵宾。黄山各宾馆培训服务员第一课就是“以诚待客,微笑服务”。今年三月,美国美中友协领导人史迪夫和陈先生参观游览了黄山后说:“黄山景色神奇,真难以想象,使人仿佛置身天上;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我们就像生活在天堂。”
围绕黄山,安徽境内还有众多的旅游胜地,其中有“长江三矶”中最著名的采石矶,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的九华山,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齐云山,绿色宝石牯牛降、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等。
朋友,到安徽去,到黄山去,迎客松正伸出双臂欢迎您!
 (毕小健)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安徽省宿县地区广大农民爱国热情高,十年来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五十三亿公斤。今年夏收时,连续阴雨,部分小麦生芽,但农民们体谅国家有困难,精筛细选,把最好的粮食卖给国家。这是紫芦乡农民在踊跃交粮。
宋建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