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江苏
韩培信
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商品经济历来比较发达,人民有勤于农桑、善理财货的传统。解放以后,江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入进行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外引内联,双向出击,使全省迅速步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轨道。经过11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全省1978年至1988年,社会总产值由521.15亿元增加到3088.53亿元,年均增长16%;工农业总产值由443.52亿元增加到2650.83亿元,年均增长16.1%;国民生产总值由249.24亿元增加到1121.85亿元,年均增长11.7%;国民收入由208.28亿元增加到993.13亿元,年均增长12.4%。11年共上交中央财政542.37亿元,平均每年净上交49.3亿元。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事实充分说明,改革开放的11年是建国后江苏社会经济最富于生机和活力的时期。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在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着力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走“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综合发展的道路。针对江苏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农村劳动力充裕的优势,我们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1年间,先后有1000万农村劳力转入非农产业。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壮大,形成了乡、村、组、户、联五轮齐转的农村经济新格局。近几年,针对非农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等新问题,我们又进行了继续完善双层经营,加强村级经济,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以工建农”,建立农村商品生产基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探索。
接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新进展。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推开了以完善承包制为核心的企业经营责任制,在小企业普遍推行了承包、租赁、股份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企业界出现了“快牛振奋、慢牛发愤”的新气象。与此同时,我们大力推进了横向经济联系,建立了大量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形成了广泛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江苏能源、原材料不足的矛盾,促进了企业规模的合理发展,提高了江苏产品的竞争能力,还促进了流通、金融、财税、价格等方面的改革。我们还进行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方面的改革,促使经济改革和上层建筑领域改革互相促进。
利用江苏经济比较发达,在国际上有一定吸引力,同江苏有联系的海外华侨、华裔较多的条件,我们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通过建设经济开放区,改革外贸管理体制,扩大对外贸易范围。现在全省已有9个省辖市、40个县(市)和806个乡镇对外开放,开放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先后同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1988年全省外贸商品收购额达134.52亿元。至1988年底,全省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403个。基本上形成了商品、技术、资金、人才全面对外交流,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开放的发展态势。
展望未来,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成绩,更要看到江苏经济还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全面改革开放的大文章还在后面。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全面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在一以贯之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进取,大胆开拓,把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好,使江苏的社会经济在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更上一层楼。
(注:1978年和1988年的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一个“双文明”的结晶体——
华西村
在长江之滨、江苏省江阴市东南,一个只有千把人口、600多亩耕地,地图上找也找不着的华西村,却如同一粒绿色的晶体,在阳光下闪射出璀璨的光茫,十多年来吸引了世界五大洲176个国家数以千计的外宾!
一到华西村,我们立即被一排排一座座结构新颖的农民住宅楼所吸引。农民家前屋后叶绿花红,商业、文化、工业、教育各区整齐划一。在村办企业的厂房里,大多数华西农民已成为有技能的工人。工业年产值超亿元,占各业总产值90%。同时,他们又在人均六分地上大做文章,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粮食亩产高达800公斤,总产50万公斤。集体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华西人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既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家家农户吃粮不用挑(拖拉机送上门),吃水不用吊(自来水),洗澡不用烧(全村统一供管道热水),煮饭不用草(液化气),粪便不用倒(抽水马桶),通讯不用跑(电话)。那氛围,毋宁说是村庄里的都市,都市里的村庄。也有人说,远看华西像林园,近看华西像公园,细看华西是农民的乐园。
华西村物质上是富足的。
华西人精神上是富有的。
去年春天,当社会上刮起一股办公司热,官倒私倒成风时,华西村独树一帜,办起一所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组织全村群众轮流学习。人的精神面貌变新,社会风气变好,全村实现了无迷信,无赌博,无超生,无失窃,无犯罪。
富裕的华西村民,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华西村东邻前进村,前几年集体经济停止了“前进”。去年华西投资200多万元,与他们联办了染化厂。今年投产三个月,就盈利62万元。像这样慷慨帮助左邻右舍发展经济的事,华西人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了。
华西人书写在办公楼前广场照壁上的那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释放出很强的辐射力,形成一种特定的思想和道德的氛围,使人纯洁,使人高尚。
去年冬天,一个日本访华团的50多名孤儿,分别在华西30多户农民家里过了两天。这些过早失去母爱和社会温暖的孩子,在社会主义的家庭里,饱尝了中国妈妈的温馨。临别时,十多个孩子紧抱着中国妈妈不肯离开,“妈妈,妈妈,我要留下”的哭喊声,使数十位中国妈妈热泪盈眶。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聚合成一个璀璨的晶体——华西。
“村里有个好嫂嫂,全村姑娘都学好。”村副主任朱咪英一句话,道出了我们所要寻求的答案:好村风是由好党风带出来的,是由老书记吴仁宝和村党委一班人带出来的。
向东 能训 绍龙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秦淮新歌
如果把南京十里秦淮比作一支长笛,那么,在它吹奏了“慷慨有余哀”的千年古曲之后,如今“越调变新声”,吹奏出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十年来改革开放的钟情……
当你在秦淮河边漫步,在夫子庙里徜徉,你不能不为那凝固的音乐——精美的建筑物所倾倒。这些建筑,都是1984年以来,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古都特色,秦淮风貌”的要求而新建、重建和修复的。请看,那飞檐翘角的文庙、学宫、贡院等,组成了巍巍大观的夫子庙古建筑群;那爱国名妓李香君故居媚香楼、大书法家王献之迎送爱妾的桃叶渡、邻河而建逶迤多姿的河厅河房,它们的倩影就倒映在经过疏浚了的秦淮河碧波之中;还有那雄浑的明代城垣和列世界之最的中华门城堡,那曲曲折折的乌衣巷和彩虹般的朱雀桥……所有这些,都给曾沦为臭水沟的古秦淮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1986年初,李先念主席视察南京市时写下题词:“治理秦淮河,造福于人民。”随着秦淮河治理工程的进展,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具有浓郁民族、民俗气派的活动日益多起来:什么夫子庙春节灯市,元宵节金陵灯会,端午节秦淮河龙舟竞渡,初夏花鸟虫鱼评选,中秋节秦淮河畔赏月等。那金秋文化庙会,既有名角献艺,又有票友自乐,还有篆刻、书法、剪纸、捏糖人儿的现场表演和销售;那十里秦淮逍遥游常年不断,船为画舫,着古代服装的船夫、船娘和服务小姐,摇橹、撑篙、清唱,游人既可观赏两岸风光,又可品尝船点,船点都和“水”字相关联,什么糖粥藕、桂花藕粉、糖莲子、老菱角等,十分有趣。
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在今日的十里秦淮,寻找到他们所向往不已、玩味不尽的东西。那朝朝暮暮依河栏而坐的老人,那挥洒彩笔描绘大成殿雄姿的学生,那笑脸迎人的风味小吃摊摊主,那久久仰视《天下文枢》牌坊的外地游客,他们各人的心中不都有着自己的“秦淮河”、“夫子庙”吗?一些名人大家也概莫能外,他们游览后的题词除了抒发感怀外,总要写明自己过去和秦淮河有过什么联系,这大概就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经济学家薛暮桥游览夫子庙后,坚持要到秦淮河边站一站,他的题词是:“旧地重游,沧海桑田。薛暮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在此工作。一九八九年四月三日。”当今世界物理学界女杰、美籍华人吴健雄,身临秦淮,激动不已,她的题词是:“十里秦淮怀古旧。二十年代就学于南京中大,今日重游,不胜感慨。吴健雄。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二日。”荷兰埃因候温市市长来南京访问,他站在秦淮河畔说:“今天,我才真正看到了南京的古城风貌。这里的人很多,说明中国人民是热爱自己民族传统的。”
啊,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心中谱写着“秦淮新歌”! 李大容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苏南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在苏南农村,正由点到面、健康稳步地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这种新的土地经营方式的出现,标志着农村改革深入,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农村经济改革的十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千百万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者呈现妇孺化、老龄化。由于务农与做工、经商的比较效益有明显差距,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表现出农业的业余性、兼业性,有些常年在外的采购员、经销员等,更是“黄秧一落地,撒下除草醚,向田敬个礼,秋后来还礼”。苏南农业生产的实际,迫切要求解决农业内在机制,改变土地经营的“细碎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稳定和发展粮棉油生产。从一九八四年起,常熟市琴南乡元和村和昆山县陆杨镇、无锡县后宅乡等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地方,先后办起了村办农场、家庭农场和农业社,添置农业机械化设施和装备,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两年来,本着“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循序前进”的原则,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试验在苏南大地稳步推开。苏州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吴县和常熟市,确定了十九个试点村;市在六县(市)一郊搞了三十五个试点;各县(市)、乡镇也搞了五十个试点。全市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单位已有七百一十八个。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经营十亩以上耕地的种田大户,已占总农户的百分之十以上。
实行规模经营的单位,耕作水平有明显提高,土地产出率稳步增长。常熟市、吴县五十四个规模经营试点单位,一九八八年稻麦两熟田四千六百八十亩,平均年单产达六百五十四公斤,比上年增产百分之九点五二,增产幅度高于面上的平均增产幅度。今年夏熟苏州市各地普遍减产,但规模经营单位比一般农户少减产。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苏州市三十五个规模经营试点村基本做到“插秧不用手,割禾不弯腰,治虫不背包,开沟不用锹”。
苏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还带动了县、乡、村三级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信昌 田勋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牵着“龙王”走
贫穷、落后、水涝灾害频繁的苏北地区,新中国成立40年来,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治水斗争,取得了全面建成防洪灌溉排涝新水系的巨大成就,使苏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多年来的美好愿望——“牵着龙王走”,终于变成了现实。
苏北地处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游,地势低洼,历来是“洪水走廊”,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以洪水为害最烈。集中力量先把沂河、沭河的洪水控制住,是苏北治水斗争的第一战役。
古老的沂河、沭河,纵穿山东沂蒙山区南北,经江苏淮北平原漫流入海,源短流急,一发洪水,来时一闪电,一淹一大片。经过多年的整治,沂沭河两岸拦洪蓄水库和抽水站星罗棋布,滔滔沂沭河按照人们意志,用自己甜美的流水灌溉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吃粮靠供销的淮阴市,粮食总产连续多年居江苏第一位。
苏北大地上大规模治理淮河,是苏北治水斗争的第二大战役。1951年冬至1952年春,新开了一条160公里长的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东至黄海,把淮河和黄海连接起来,成为淮水入海的通道,并能引洪泽湖水灌溉沿线数百万亩农田,放荡无羁的淮河,开始为人民谋福利。在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后,又加固了洪泽湖大堤,在大堤南端三河口兴建了节制闸和船闸,控制洪泽湖水位,沟通运河和淮河的航运,兴修了淮河入江水道,使白马湖、宝应湖地区100多万亩农田实现了洪涝分治,淮河入江门口全面得到控制。苏北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缚住苍龙,结束了被淮河洪水肆意吞噬的悲惨历史。到1974年,多灾低产的里下河地区500万亩一熟沤田,基本上改造成稻麦两熟的水旱轮作田,粮食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成为江苏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进入60年代,苏北治水斗争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突破了流域界限,进行跨流域调水治理。把大量的白白流入大江、大海的淮水和江水,调到缺乏水源的徐淮地区,为农业除涝治旱,做到旱涝保收。流域调水治理的第一仗是淮水北调。在淮河和沂河之间进行跨流域调水,从洪泽湖至连云港市,新开一条长196公里的淮沭新河。这条河道已于70年代建成,把河水和湖水向北调送,供应工农业生产需要,还使淮水和沂沭泗水互调互济。
流域调水治理的第二仗是长江水北调。经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利用京杭运河苏北段作为输水干河,多级提水北上,串联洪泽湖、骆马湖等湖泊水库,跨流域进行调节。到1985年,已基本形成调水工程系统。由于江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徐淮地区水稻面积从200多万亩稳定发展到1000万亩左右,成为全国重点粮棉产区。如今苏北大地,河渠纵横,船帆隐现,夏季麦浪滚滚,秋季稻谷飘香、棉海缀银,一派秀丽景色。 丁峰 旭东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科教三女杰

韦钰:赤心报国女博士
南京东南大学校长韦钰教授7年取得了7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今年7月间,她应邀在联邦德国学术交流时宣读的关于分子电子学的论文,又被国际著名电子学权威魏德称为“科学前沿研究的新水平”。
1981年,韦钰在联邦德国进修期间,摘取了我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的桂冠,并荣获亚琛工业大学博士最高奖——博歇尔奖章。翌年,她谢绝联邦德国同行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近年来,她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科研领域,带领科研梯队,攻关夺隘,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开拓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新创立的生物分子电子学的分子器件研究,是电子学继电子管、晶体管、半导体集成电路等之后又一新的突破性研究,首批成果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锦昌(附图片)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科教三女杰

金庆民:“死亡地带”女先驱
南极最高峰文森峰地域是一望无际的冰雪王国,被人类称为“死亡地带”。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庆民,毅然接受死神的挑战,每天,在400米比高上下艰难地活动,来回行程8公里,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第四天,金庆民在一道山脊上发现了铁矿露头。为追索和确定“含铁带”,她多次从陡崖上摔下来。“含铁带”终于被她找到了!她拿出一面微型五星红旗,牢牢地插在矿体上,让它向全世界宣告:“这一宝藏,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发现的!” 这一科考成就,为我国首先在南极腹地的地学研究上争得了国际发言权。 晓义(附图片)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科教三女杰

王颖:潜入深海女教授
当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奏响的时候,王颖教授还是个14岁的姑娘,大海也只是她梦中的幻影。17岁时她走进了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学专业的课堂。从此,祖国海岸线上,处处留下了她的足迹。
1981年,在加拿大东部的圣劳伦斯湾,作为南大的访问学者,46岁的王颖以其非凡的勇气,只身潜入216米深的海底,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海底峡谷考察,成为我国第一位潜入深海考察的科学家。这一壮举,连国际海洋地质学家也为之吃惊。
她爱大海,更爱祖国。翌年,王颖谢绝了加拿大贝德福海洋研究所的一再挽留,按期回到学校。几年来,她先后在国内外发表20多篇论文,她的《石英砂表面结构图集》一书,被中外专家誉为典范资料文献。去年,她的名字被美国文献研究所载入世界5000名人录。
吴逸(附图片)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苏州丝绸业的腾飞
如果说苏州是天堂城市,苏州丝绸就是天堂里的彩霞;如果说解放40年来苏州丝绸工业走了一条七彩之路,那改革开放10年则是一条金子铺成的康庄大道。10年里苏州生产的各类丝绸可绕地球45圈,给地球平添了几多春色!
传统的苏州丝绸已有3000年的历史,曾有过“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的盛况。但在旧中国的腐败统治下,丝绸实业家们虽然苦力支撑,至解放前夕,苏州丝绸业已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社会主义使苏州丝绸业枯木逢春。40年来,苏州丝绸职工在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艰苦奋斗,使苏州丝绸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对外开放政策,打开了瞭望世界的窗口,为了使苏州丝绸业既继承发扬传统特色,又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省市有关部门制定了苏州丝绸业10年技术改造规划。10年来,共进行了294项技改项目,投资4.85亿元,世界先进的装备、技术,荟萃于苏州,使许多丝绸业的老职工心潮难平,说:“没有想到我们苏州丝绸业会有今天!”有的外宾参观了苏州和吴江的丝绸企业后惊叹:“世界丝绸业的希望还是在中国!”
现在的苏州丝绸业,从缫丝、织造、染整、服装、机械及器材制造、设计试样到科研教育,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丝绸产量和出口量都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已跃居全国之首。苏州丝绸风靡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1981年英国查尔斯王子举行婚礼,指定订购苏州丝绸作为婚礼服;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也慕名请人到苏州购买丝绸制作豪华礼服;许多阿拉伯商人来到苏州,看到绚丽夺目的丝绸,恍如进入童话世界,称誉苏州丝绸是“神宫中的仙女”。目前,苏州全市生产的丝绸产品有绫、罗、绸、缎、纺、绉、锦、绡、纱、绒、葛、绢等10多个大类,160多个品种,3000种花样,成为全国丝绸品种最多最全的生产基地,10年来,全行业共获国家质量金质奖7块,银质奖10块,部、省优奖100多个。
苏州丝绸业,正意气风发地迈向90年代,迈向21世纪!
 彭敷周 叶勇 嵇元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从图表看江苏变化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扬子石化公司坐落在南京东北部,与巍巍钟山隔江相望。它是全国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具有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乙烯、芳烃等主要装置均从国外引进,其中有不少装置的生产规模在国内是最大的,有的在国际上也数一数二。工程建设者们用36个月,完成了一阶段施工任务,建起了一个塔罐林立的石油化工城;乙烯装置裂解炉从投料到出产品仅用116小时45分钟,创造了国内外大型乙烯装置开车的新水平。公司对引进的列世界之最的14万吨聚丙烯装置进行工艺条件解剖,并采取一系列技术改造措施,创造了世界同类装置连续运行的较好水平。
晓露撰文 张震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