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整顿棉花流通秩序
保护“国家队”正常生产
新华社记者 李安定 本报记者 莫新元
告急的电报,雪片似地飞来。纺织部负责人日前警告说:由于棉花供需失衡,成本激增,大面积停产的严峻局面正威胁着我国棉纺工业。
棉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棉花,占纺织工业原料的70%。棉纺织品,居出口商品之首。衣食住行中,棉花支撑着一个方面军。国家的财政收入里,棉纺织品提供了近50亿元。
然而号称“摇钱树”的棉纺工业正面临断炊之虞。原料分配计划无法兑现,掺杂使假、等级虚高日益严重,造成上半年全国纱、布产量滑坡,企业微利以至亏损,“摇钱树”成了“苦菜花”。
“救救国家队”
不久前,全国十大纺织企业的经理、厂长联名发出紧急呼吁:救救国营大中型企业,纺织行业的“国家队”不能垮。
今年,要完成国家下达的棉纺生产计划,棉花供应的缺口很大。京、津、沪三大纺织基地在本棉花年度的头7个月里,仅得到应该供应棉花的55%左右;而黑龙江、吉林、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四川及沈阳、哈尔滨、重庆等17个省、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棉花实际进货不到计划的40%。国营大中型企业拿不到棉花,叫苦不迭,而从事棉花收购工作的供销社系统自办的小棉纺厂却遍地开花,原料供应十分充足。据不完全统计,光是河北、山东供销社系统自办的小纱厂、小棉纺厂每年吃掉的棉花就高达50多万担。
并非农民得到实惠
国家规定纺织用棉共分五个等级,而采取抬级加价成了棉花流通过程中牟取暴利的一个“高招”。
多少年来,按正常年景,河北省一等棉花只占棉花总产量的2%左右,而今年该省经营部门供应纺织工业的棉花中,所谓一级棉竟占了80%。北京纤维检验机构复查了京棉一厂从产棉区购进的四批“一级棉”,结果一批为二级、一批为四级、两批为五级。纺织工业部汇总全国大中型企业情况,各地棉花经营单位售出的棉花,平均虚高两个等级,仅此一项,即可获利15亿元。
是不是经营部门在收购棉花时,把抬级抬价的好处用于扶持棉农呢?河南省纤检所对全省14个县32个棉花收购站进行检查,收购品级与国家标样相符率在95%以上,说明收购农民棉花时基本没有抬级现象。但与此同时,对郑州、开封等地棉纺厂从国家指定的专营部门购进的棉花进行检查,都发现普遍虚高两个品级,相符率竟不到10%。由此可见:抬级抬价的好处大部分留在中间环节,而棉农却所得无几。
除了抬级抬价,不少地区的经营部门在国家规定的棉花供应价格之外,还巧立名目,强行收取劳务费、组织费、保管费、运杂费、亏损费等十多项费用。企业抱怨说,这些费用进不了国库,富不了农民,加起来往往相当原料成本上涨50%。
掺杂使假坑害国家
在棉花中掺假,从掺水、掺棉短绒、掺黄棉等发展到掺砖头、水泥块、砂子、土坯等各种硬杂物。本溪第二棉纺厂在购进的6.8万公斤棉花中竟捡出1.2万块砖头等3万公斤杂物。更有甚者,河北省邯郸市纤维检验所抽查永年县某轧花厂的500担棉花,发现棉花中竟大量掺有滑石粉。掺了滑石粉的棉花看上去格外洁白,但棉纤维抱合力大大下降,根本无法纺成棉纱。
由于棉花掺杂严重,纺织厂机器损坏事故增多,许多企业只得降速运行,一些名优产品和出口产品配棉发生困难,质量普遍下降。原料掺杂已威胁到我国纺织工业努力拚搏数十年获得的国际市场和信誉。
该治一治不法行为
棉花是国家实行专营的物资,按说,纺织企业和原料经营部门在棉花等级、品质、价格等方面发生纷争,完全可以通过相应的机构进行检验、评判和仲裁,然而,大部分企业宁愿自认倒霉,而不愿去寻求公道。对于企业来说,打赢一场“官司”并不难,但以后经营部门给的“小鞋”就穿不完。广东某地区一个纺织厂和产棉区某供棉单位就棉花等级争执打赢了官司,还得到赔款,但事后供应单位卡断了这一地区所有纺织厂的棉花供应。
此外,目前在棉花经营中向企业索要钱物之风越来越盛。有索要平价纱布、小轿车、电冰箱、彩电的,也有索要农药、化肥、煤炭、白糖的,这些物品或用于单位倒卖,或进个人腰包,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纺织行业的干部和职工们在向记者反映了上述问题后,呼吁有关部门要治治扰乱棉花流通秩序的蛀虫,彻底清查他们的违法乱纪活动。要采取有力的行政、经济手段,保证国家棉花调拨计划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尤其应重点保证国营大中型企业生产用棉,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要把棉花提价的好处直接给予棉农,鼓励农民种棉积极性。在新棉上市之前,由国家安排调运部分棉花储备,以缓解众多企业面临停产的燃眉之急。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伸手要钱非上策
路华
上月外出,听到一位市长说,近年来在解决资金问题上,大家总把眼睛盯在要钱上。企业向银行要钱,银行向国家要钱。但如何用好钱,管好钱,很少下功夫研究。最近看了几份材料,回想这位市长的话,感觉格外深刻。
一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有6家毛纺企业,于去年羊毛经营放开以后,各厂纷纷争购羊毛,唯恐动作慢了吃亏。结果羊毛库存超量,几乎所有的活钱被压死,至今拖欠各种原材料资金总额达1亿元以上。厂长叫苦不迭。
二是今年初,大连和鞍山市七八家企业陷入“三角债”的纠葛之中,需要钢材的企业没钱买,有钢材的鞍钢没钱偿付买设备的款,卖出冶炼设备的企业又等鞍钢的钱还给协作厂,七八千万元资金,似连环扣一样,谁也动弹不得。
厂长们苦,苦在本该运动的资金眼巴巴被压死。而压死的原因是资金使用上的不当和管理上的疏漏。钱和物本可互相转换的,精明的企业家善于把不动的物变成流动可用的资金;而今许多企业经营者一方面四处奔走要资金,另一方面他们的库房里却堆满了产品,各车间摆满了半成品;“三角债”中的死结一旦解开,也能解救出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资金。
在使用和管理资金上不下功夫造成的恶果,往往比预料的大。不仅会引发出要钱——资金流失、沉淀——再要钱——资金再流失、再沉淀的恶性循环,还会由于微观的失控又引起宏观上的资金供求失调,造成整个经济活动的紊乱。
合理花钱,严格管理,是当家理财的要诀。但在长期的产品经济时期,企业吃国家统收统支的“大锅饭”,伸手要钱的意识很自然地强化起来,要钱、争钱的相应办法、门路、高招层出不穷,而用好钱、管好钱的意识和本领相对弱化、衰退。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风浪中,有些企业难免手足无措,窘态百出。不过,处理得好,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在当今资金紧张的压力下,已使许多企业的经营者悟出了一个道理:伸手要钱非上策。今春以来,大连市政府牵头,经委、银行、企业协同挖潜、清理欠款、堵塞漏洞,一举把十几亿元资金复活了。这是个成功的例子。
让资金紧张的环境宽松,当然中央银行需要坚决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扶优限劣,及时调节”的方针,然而,如各地方、专业银行、企业都动作起来,在合理用钱,严格管理上下功夫,上下齐心协力,那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中国工业之最(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40年来,进行了巨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批重大建设工程竣工投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你想知道最大、最新的企业,最大、最新的工程吗?本报将分八个行业向读者介绍中国工业之最。 ——编者
煤炭工业
△最大的矿区:山西大同矿务局。继续扩建。矿区煤炭保有储量375亿吨,产煤能力2350万吨/年。
△最大的煤井:兖州矿区兴隆庄矿井、淮南矿区潘集一号矿井、古交矿区西曲矿井、兖州矿区鲍店矿井。它们分别于1981年12月、1983年12月、1984年12月、1986年6月建成投产。产煤能力各300万吨/年。
△最大的露天煤矿: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矿。1987年9月建成投产。产煤能力1500万吨/年。
△最大的洗煤厂:兖州矿区兴隆庄矿井洗煤厂、阳泉矿区阳泉一矿洗煤厂、淮南矿区潘集一号矿井洗煤厂、古交矿区西曲洗煤厂。它们分别于1984年12月、1986年12月、1986年8月、1987年11月建成投产。洗煤能力各300万吨/年。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善于开启人们心灵的人
——记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胡文瑞
本报记者 李茜
1989年4月,南京,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这里召开。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正在宣读他的论文《宏观引导法》,有实践,有理论,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他就是甘肃长庆石油勘探局采油二厂厂长胡文瑞,这次会上,他获得了优秀论文奖和全国优秀企业思想工作者称号。
面对着这些荣誉,胡文瑞思绪万千……
那是1984年春天。上级派他到石油二厂任厂长。他毕业于石油学院,当过工人,做过基层工作,也曾在管理局生产办公室当过副主任。可是,如今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拥有6000多名职工、6亿多元固定资产、为祖国开发石油的大企业,他感到肩上担子沉重。进厂几天的所见所闻,更使他不安:职工情绪不稳定,牢骚多,一伙人缠着他闹调动工作,人事科压了一尺多厚的请调报告。这个坐落在陇东黄土高原上的采油厂,远离城市,生活环境相当艰苦:远处,山连着山,除了抽油机、井架,剩下的便是荒凉的山峁;偌大的厂基地只有一座电影院,一个小商店,满地污水,又脏又乱。
这样的环境,人们这样的精神状态,该如何着手治理?胡文瑞失眠了。他找到与自己同时进厂的党委书记韩志远,商谈起来,一致认为:要花大力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振奋人的精神。可是没想到,党委书记患病住院。他只好挑起生产和思想政治工作两副重担。
让人们从事实中感受社会主义的温暖
采油二厂的生产现场横跨三个县,战线长,工人分散作业,劳动条件艰苦。胡文瑞决心首先着力改善脏乱差的生活和劳动环境,几年间,他和职工在厂区栽种了各种树木51万株,铺设了一片片草坪,把厂区点辍得郁郁葱葱,出现了一个个微型花园;在家属区,平坦干净的柏油路替代了坑洼不平的黄土地;又新建了31幢宿舍楼,900多户职工迁进新居,在宿舍楼附近还设立了开水站、小卖部、小吃部……全厂15个职工食堂全部实现了餐厅化,24小时营业,工人们随时可以吃到可口的热饭菜。
胡文瑞带领采油二厂的工人们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既改造了荒漠的大山沟,也改造了他们自己。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思想在职工中逐渐成长起来。
寓教于乐 寓教于文
采油二厂的职工平均年龄不过28岁,年轻人居多数,他们的兴趣广泛,求知欲强。胡文瑞提出: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用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来影响职工。
厂里自己筹资,发动职工义务劳动,兴建了职工文化中心,包括图书室、读书厅、游艺活动室、劳动保护教育室和中心舞厅等设施。有了活动天地,厂文艺演出队、管弦乐队、男女篮球队成立了,书画、摄影、诗社、集邮、花卉等13个业余文化组织相继建立。在这里,许多中青年职工潜在的能量释放出来了,才智得到了发挥,自我参与、自我表现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赌博、酗酒、打架等不良现象随之消失。工厂摄影成员黄路的作品,获得甘肃省摄影展览一等奖,全国摄影展览三等奖。
胡文瑞说,新一代的“油汉子”不能只知道按老办法苦干,还应该有优等的技术、良好的文化素养。厂里建起了一幢1500平方米的职工教育大楼,成为职工培训中心。参加学习培训的已达18000多人次,他们学文化,学技术,整个职工队伍的素质也随之提高。
尊重职工民主权利
在石油二厂,凡是企业的重大决策,都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经工厂的“智囊团”论证,最后由厂务扩大会议集体讨论决定。1985年以来,他们坚持了厂长接待日、形势发布会、不定期的恳谈会。厂长讲话不开空头支票。4年间,厂领导接待工人上千人次,解决各类问题800多个。1988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后,胡文瑞提议工厂设了民主监督专用电话,设立廉政举报箱。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增加透明度。农转非历来是工人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近几年,这个厂把家在农村的职工按年龄、工龄、子女情况列表排队,有了农转非指标,指标数额、解决对象、家庭困难情况张榜公布,让大家发表意见,进行评判,最后作出决定,全厂职工心服口服。
去年10月,厂集体经济开发总公司需要增加一批中层领导和管理人员,有些人听到消息,纷纷找厂领导批条子或提出调到那里去的要求。胡文瑞说,任何人批条子都无效,这批干部在全厂公开招聘。通知发出,报名的达126人。公开答辩那天,会场座无虚席,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32人获胜。中聘者高高兴兴走上新岗位,落榜者也没意见。这就叫公平竞争。
如今的采油二厂,职工中萌发了强烈的爱厂意识。过去要求调离这个荒凉山沟的人,现在纷纷取回了调离申请书。一对多年奔波才调往兰州的夫妻,又到人事科要求回到采油二厂。数千名职工的意志,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不断改变着企业的面貌,使生产蒸蒸日上。近几年,这个厂先后荣获石油工业部颁发的“先进采油厂”、“企业管理先进单位”和甘肃省“党风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龙窝铺纪事
崔学明 林景福
大概是为了壮大村威,山东栖霞县松山乡有几个村子的村名起得好大、好吓人,诸如:虎龙口、龙村、虎山、龙窝铺等等。
一个村名,便是一个传说。比如龙窝铺,就真有“龙窝”。它位于村东的山坡上,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弯石洞。老人们说这里面住着一条巨蛇,又称“小龙”。名虽不赖,可这村一直穷得叮当响,外人很少光顾。文革中“派仗”打得很热闹。
今年7月里,到松山乡采访,偶然间谈到龙窝铺,乡党委书记张金学和乡长谭得水都说龙窝铺近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执意要我们去走走,看看。于是,我们来到了这个久违10多年的村庄。
简直认不出这个村庄的模样了。村西耸立起一幢崭新的二层楼。昔日陈旧的草房不见影子了,水泥瓦盖顶、白石灰抹墙的新农房比比皆是。街道也变得笔直宽敞了。村南空地上,耸立起两座窑——一座是石灰窑,一座是水泥窑,机器的轰鸣声一阵阵传来,好像在说:龙窝铺变了,变了……
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村支部书记林美元。他今年48岁,精力充沛。回顾近十年带领群众走过的创业之路,他感慨地说:龙窝铺村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关键在我们支部“一班人”唱好了三部曲。林美元的父亲是个老支书,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而死。为此,林美元也受了牵连,被撤了村团支部书记的职务。但是,群众是了解林美元的。1979年,他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个别曾欺辱过林美元的人,很担心他会打击报复。然而,出乎意料,林美元在大会上宣布:“过去的一切恩恩怨怨都一笔钩销。”支书带头消派性,解疙瘩,党员、村民之间团结的气氛一天天浓起来。
这第二部曲是兴修水利,夺取粮食高产。1978年时,这个“龙窝”是个旱窝窝,全村只有一眼浅机井,水浇地寥寥无几,粮食平均亩产不高。村里人既想搞水,又怕搞水,怕的是劳民伤财,水、财两空。林美元说服大家,集资数万元,建成一座水量丰富的平塘。以后他们又打了4眼机井,安上了自来水,全村人再也不用为浇地和吃水犯愁。现在,龙窝铺村已全部实现了水利化。1988年,粮食总产达44万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近80%。
第三部曲是因地制宜发展工副业。他们瞄准了本村石灰石多的优势,大做石头文章。先后建起中型石灰窑厂、小型水泥厂和石子厂。同时,以这3个厂子为依托,发动农户为3个厂子搞“产前服务”和“产后加工”。如今龙窝铺成了全县最出名的建材专业村。1988年,全村人均收入850元,是1977年的10倍。龙窝铺真的名声大震了。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迷人的傣寨市场
本报记者 萧俊熙
在西双版纳赶摆——逛市场,是一种美的享受。
今春的一天,我赶到景洪县勐罕镇的农贸市场。澜沧江边,八角楼群中一块原本空旷的场地,此刻被赶摆的人装扮得五彩缤纷,同内地以灰、蓝、白色为基调的市场景观大不一样。卖衣料的货主为招徕顾客,把鲜艳夺目的各色衣料鳞状排列后高高挂起,像一张张彩色屏幕挂在蓝天之下,三五成群的傣家姑娘徘徊其前,观赏,指点,议论。她们梳妆漂亮,身穿艳丽的短衫和筒裙,长长的头发用发卡在脑后拢成一束,自然地飘洒在肩上。发卡处饰一圈花儿,少有绢花,多为鲜花,有玫瑰、蔷薇、兰花、夜来香、鸡蛋花……色彩斑斓,幽香阵阵。许多姑娘还略施脂粉,粉白的面庞,鲜红的嘴唇,墨玉般的秀发,加上人人手擎一把彩色小伞,腰挎一只各色绣花小包,迈碎步,袅袅穿行,真真像百花园里翻飞着的群群彩蝶。我深信不疑,傣族是我们这民族大家庭里最爱美的一员,这里的市场是色彩最丰富的市场。
在一张“彩屏”前,5个姑娘正边看边议,机灵的货主忙随她们的眼神取下衣料,往一个姑娘身上一搭说:“这个做筒裙,这个做上衣,多漂亮。10元一米,不贵。”姑娘们交换意见后,买卖成交了。货主中等个儿,瘦瘦的,典型的四川汉子形象,一问,正是。他告诉我,他叫张允高,自贡市郊人。他们那里人多地少,每人只承包得0.36亩地,妻和一个儿子种地,他带两个孩子来这里经商3年了。每年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买进傣族人民喜爱的各色丝绸、混纺衣料等100多个品种,每天营业额几百元。他非常高兴地说:“党的开放政策好。家里地少不够种,我们出来做生意,一年能挣三四千元,又游览了祖国的名胜、大城市,开眼界,长知识,还帮助少数民族买到了他们想买的东西。”他说得对!叫玉珍的傣族姑娘刚在他的货棚买了一块紫色撒白花的绸料,满意地对我说:“现在我们想买什么衣料都能买到,同过去不一样了。你看,这么多衣料,选什么颜色的都能选出。”确实,在老张货棚两旁,还有10多家一溜儿排开,什么颜色的衣料都有。我想,正是因为有张允高们传递“美”,使傣族人民更加美丽、动人。
如果说布匹市场可大饱眼福的话,鲜货、食品市场则让人垂涎。进门左边儿有顶着“绿花”的菠萝,黄黄绿绿;右边小山似的甘蔗,紫红闪亮;再看通道两旁,大堆小摊,五颜六色,金黄的香蕉、芭蕉,绿中透黄的木瓜,青而亮的西瓜,其貌不扬的椰子,桔色的柑橙,有眼的菠萝黄黄的,无眼的则青紫且大,红艳艳的西红柿,还有苹果、梨及一些我们叫不出名的干鲜果,琳琅满目。四季鲜菜应有尽有,肉类既鲜又便宜。至于傣家特制的烤鱼、烤鸡、烤罗索、酸笋等,更诱人食欲。我们花4角钱1公斤买了几只西瓜,1角钱1公斤买了一兜西红柿,边吃边嚷:“我们今年提前过夏天了。”可不是吗,此时北方即使有西瓜,也贵得令人咋舌,这里却瓜果满市了。祖国山河真辽阔啊!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镜泊湖”剪影
在祖国的北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镜泊湖”。仲夏,“镜泊湖”水位增高,吊水楼瀑布极为壮观,是25年来少见的景象,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 王凤梅 徐建中摄影报道
①地下森林,天外有天。
②朝鲜族妇女头顶大西瓜,载歌载舞,畅游“镜泊湖”。
③中外游客在一起。
④吊水楼瀑布景观。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真棒  庄锡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