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社会主义在山东大放光彩中共
山东省委书记 姜春云
在制止动乱和平息反革命暴乱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中国人民,正满怀着喜悦的心情,迈着矫健的步伐进入建国40周年。
回眸走过的战斗历程,我们由衷地感到,这40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40年,是祖国强盛、民族振兴的40年,归根结蒂是社会主义在神州大地节节胜利的40年。40年来,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重整河山,使齐鲁大地旧貌换新颜。
人们不会忘记,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几十年的腐朽统治,留给中国人民的是屈辱、贫困和灾难。解放前的山东大地,更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经过40年的整治建设,今日的山东,从城市到乡村,呈现了百业俱兴、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昌盛景象。
4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整个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同1949年相比,全省社会总产值增长41倍,国民收入增长23倍,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倍。而近10年,又是山东生产力发展最快、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6年间基本解决了世世代代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7年间实现了第一个经济翻番,人们改革开放、建设四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精神风貌为之一新。经济和社会事业这样长时期高效高速发展,为旧中国历代所没有,就是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为之瞠目。
40年间,山东的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1988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单产由53公斤增加到260多公斤,总产由870万吨增加到3225万吨,棉花由8万吨增加到113万吨,花生由54万吨增加到194万吨,肉类、水产、果品等也几倍、十几倍地增长。农民的生活正在向宽裕型、小康型迈进。
40年间,山东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结构和布局日趋合理的工业体系。石油工业从无到有,建成了年产3300万吨原油的大油田;解放前“手无寸铁”,现在铁产量达到248万吨,钢191万吨;1988年原煤产量为1949年的32倍;年发电量增长138倍。一批大型化学、机械、电子和轻纺等新兴技术工业企业也在近几年建成投产。乡镇工业星罗棋布,产值已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1/3,相当于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1倍。全省已形成陆、海、空相衔接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公路遍及全省城乡,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比40年前增长30倍和71倍。
40年间,山东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出口总额比建国初期增长84倍,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技术合作与交流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和广阔前景。
40年间,山东的科技、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建国初期全省科研机构和人员寥寥无几,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科研体系。近10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一万多项,占建国以来总数的85%。旧中国,山东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现在全省高等院校已发展到52所;学龄儿童入学率由20%提高到98.4%。在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山东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现在,天花、黑热病、伤寒等恶性传染病已基本消灭,人均寿命达71岁,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40年的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在古老的齐鲁大地上大放光芒。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兴中国,这是人民的心声,历史的结论。那种“社会主义的尝试和失败是20世纪一大遗产”的说法,荒谬至极,不值一驳。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前无古人,不可避免会出现某些挫折和失误。而前进中的失误又都是靠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力量,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靠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纠正的。这也更加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古人曰:“四十而不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40年风风雨雨的磨练,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创造和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前几年,山东人民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变化,归结为“靠三”,如今在“靠三”的同时,引伸为“靠四”:靠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靠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靠办好四件大事。只要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坚定不移地按照经济发展的“三步曲”奋进,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在山东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沂蒙儿女诉衷肠
宋继民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首名闻遐迩的《沂蒙山小调》,赞美了八百里蒙山沂水,抒发了山区人民跟着党改造山河的壮志豪情。当共和国40岁生日的时候,沂蒙儿女向祖国母亲报告继往开来的新成果:1988年临沂地区工农业总产值112.2亿元,比建国初期增长32倍;今年工农业总产值可达130亿元;文化、科技、交通、外贸等项事业突飞猛进;80%的贫困山村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这里是一片奉献的热土。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孟良崮大捷威振海内外。“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催人泪下。为解放全中国,几十万民工车轮滚滚上前线,6万多名优秀儿女血洒沂蒙……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沂蒙山区人民曾被一个“穷”字压得难以喘息。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旗帜召唤下,沂蒙人民保持传统,艰苦创业,硬是在丛山峻岭间筑起千余座拦蓄洪水达44亿立方米的水库,农田基本建设和其他事业也打下一定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沂蒙山真正睁开了眼睛。稳定农业,发展工业,念好“山”字经,画好“山水画”,迎接20世纪80年代的文明,成为新时期山区开发建设的主旋律。
诚然,醒来的蒙山沂水也有它的隐痛。直到1984年,北部山区腹地县还有相当一部分乡村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吃水难,灯不明,路不通,娃娃上不了学。不少干部向客人介绍情况时说:“沂蒙山区是个好地方,就是……”,一个“穷”字太重了竟说不出口。人民跟党坚定不移,党与人民息息相关。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到沂蒙山区调查研究后动情地说:看到曾对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如今生活这般艰苦,我们在中南海心里不安啊……!于是,帮助山区脱贫致富摆到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扶持沂蒙山区脱贫致富的一系列决策应时而生。地、县、乡党政机关派出一批又一批干部进驻贫困山村,以对山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实干精神包点扶贫。当清澈甘甜的泉水滋润了干渴的喉咙,雪亮的电灯扫尽山村的幽暗,漂亮的校舍中传出朗朗读书声,终年未下过山的老人乘车逛县城时,山区群众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哇!
这是沂蒙儿女向党诉说的衷肠!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优势互补珠联璧合
——山东省实施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经济发展战略综述
李芳木 许严刚
在祖国的版图上,拥有153000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公里海岸线的山东,就像一只伏卧的大鹏。青岛、烟台、威海、潍坊等市组成了它的头、颈、前胸,探入大海;而鲁中、鲁西则是它的腹、背、尾椎,深入祖国腹地。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这只大鹏从沉睡中醒来,展翅欲飞。到1978年的29年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由29亿多元增加到399亿元。而它真正展开翅膀,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0年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跃为1503亿元,提前3年超额实现了第一个翻番。
在自己的历史上作纵向比较,山东经济无疑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然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更看重把山东放在全国的经济大局中作横向比较。对比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综合性经济指标的绝对数值,山东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山东人口众多,对比人均占有量,位次则大大退后,仅居全国中游。这显然与一个资源丰富、具有良好工农业基础的沿海省份很不相称。横比,比出了差距,比出了紧迫感。山东经济怎样向新的高度迈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一直在从战略高度上探讨这个问题。
1988年春天,中央先后作出沿海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和黄淮海平原开发的重大决策。山东省东部44个县(市、区)被列入山东半岛开放区,西部83个县(市、区)被列入黄淮海平原开发区。中央的决策,使省委、省政府领导豁然开朗。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会使东部锦上添花;黄淮海开发也必将给西部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把两者结合起来,以开放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开放,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珠联璧合,就能取得整体效益。据此,省委、省政府把“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山东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提了出来。
“循流而下易以至”。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符合山东实际,尽管实施时间很短,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东部地区,凭借开放的优势,放手发展外向型经济。“三资”企业、“三来一补”项目如雨后春笋,在沿海城乡兴起。一大批工厂企业通过“嫁接”外资、引进技术,技术装备脱胎换骨,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开放区44个县(市、区)中,已有20个县(市、区)年出口商品收购额超过亿元。投资环境日益完善,青岛、烟台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由起步阶段进入大踏步发展时期。到今年6月底,山东半岛开放区已经累计批准“三资”企业项目323个,合同外资金额达4.42亿美元。
与东部开放相辅相承的是,开发大潮涌遍鲁西平原。西部地区的同志把沿海开放和黄淮海平原开发看成是千载难逢的双重机遇,一方面,实行资金、政策、科学技术综合投入,生产加工、商品流通综合开发;另一方面,主动出击,利用东部地区的开放窗口把外资和先进技术引进来,让本地的产品打出去。实施这一战略才短短一年时间,成果就令人鼓舞。截至今年5月,山东西部地区共投入开发资金1.4亿元,完成开发项目367个,今年夏季因开发措施而增产小麦26.8亿公斤,加上增产的肉、蛋、鱼类,收益达3.3亿元。
开放与开发的协奏曲带来了山东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东西对话、优势互补已经由领导层的决策、引导,变为各级政府、经济部门、工厂企业的自觉行动,各自打开“城门”、“寨门”欢迎对方。各种形式的对口支援、经济联合、物资协作、技术联姻、信息交流,在东西部地区之间通开了无数条渠道,东部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人才、资金,大量引入西部,而西部的能源、原材料则源源不断地输入东部各沿海城市。东部地区传统的抽纱、刺绣、草编、地毯等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加工,正在加速向西转移,发挥了西部地区劳动力众多、资源丰富的优势。1988年,西部地区的出口商品收购额比1984年增长2.63倍。
山东这一新战略的实施,实际上是在全省范围内加快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它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到底会有多大,人们还难以估量。但可以肯定,通过实施这项战略,山东这只大鹏将乘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东风振翼腾飞。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青岛——对外开放的窗口
陈大良
一个作家的知名度来自于他的作品,一个城市的知名度也往往来自于它的产品。青岛,被誉为“黄海明珠”,扬名国内外,多半也源于此,且不说青岛啤酒等老产品,单是近几年崛起的“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青岛牌电视机、青岛牌135照相机、分体式空调器、“琴岛——夏普”洗衣机、青岛查当尼干白葡萄酒等在国内外频频获奖的新产品,确为青岛增了光,添了彩。青岛人把这些新产品称为“改革开放的骄子”。从这些“骄子”身上,可以看到青岛市在开放中赶超世界先进技术的脚印。
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港湾良好,工业基础比较雄厚,这曾是青岛人引为自豪的优势。可是,实行对外开放以后,青岛人放眼世界,深切地感到:青岛落后了。1981年的统计数字表明:青岛轻工系统,50年代前的老设备占34%;纺织系统50年代前的旧纱锭占57%,旧布机占31%。1984年5月,青岛市制订了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造老企业为重点的方案,决心追赶世界先进技术。
青岛市的技术引进工作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技术上坚持高起点,既注重技术的实用性,也注重技术的超前性。1984年以来,青岛市累计对外成交技术项目497项,其中86%属于国际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技术水平。
再是坚持引进同消化吸收相结合,在引进的同时加快国产化的步伐。目前,引进的47厘米彩电零部件国产化已达91%,135照相机达55%,空调器达35%,电冰箱达80%,洗衣机达到100%。
走开放、引进之路,使青岛大部分行业的生产技术实现了跳跃式前进,目前全市一半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装备已由50年代前的水平,跃为国际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水平。技术水平的飞跃,带来了产品质量的提高、换代产品的增加和出口创汇的扩大,青岛市工业生产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去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19.5亿元,比1984年增长1.2倍,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10.2亿元,3年净增100多亿元,相当于建国后36年的发展水平。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蓬勃发展的山东重点建设
凤阳 怀清 庆海
建国40年来,山东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建成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从50年代开始,全国第一个氧化铝厂——山东铝厂开工建设,揭开了山东重点工程建设的战幕。60和70年代,全省组织了重点工程大会战,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钢铁、化工、机械等填补空白的重点项目,为山东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10年间,山东人民全力以赴相继建成一批关系全国经济振兴的能源、交通等重点工程项目。
1964年初,党中央决定在山东东营组织石油大会战,上万名石油大军风餐露宿,昼夜奋战,经过25年艰苦创业,在茫茫荒原上建起了举世闻名的第二个大庆——胜利油田。国家投资62亿多元建成的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成为全国大型石油化工的重要基地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扩建了青岛、烟台港,新建了石臼港和黄岛油港。闻名遐迩的石臼港,建成我国最大深水泊位的煤码头,成为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先进的现代化港口。
建国40年来,在国家支援下,山东共有297个大中型项目和单项工程建成投产。使全省新增固定资产600亿元。新增煤炭开采能力4085万吨,原油开采能力3977万吨,发电装机容量698万千瓦,新建铁路正线铺轨里程811公里。
一批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后,改善了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结构,形成一个门类较齐全、技术设备先进、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在支援全国和出口创汇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全国之最”在山东(五则)
水泥
水泥是山东建材工业的拳头产品,1988年总产量达到1864万多吨,占全国水泥产量的8%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棉花
山东有悠久的植棉历史。1984年,全省棉花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21倍多。1988年,棉花总产达到113万多吨,占全国的27.4%,居各省市自治区之首。
原盐
山东盐田面积广阔、资源丰富,1978年原盐产量就突破300万吨。1987年以来,全省原盐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位。1988年,全省原盐总产量达到361万多吨,比1949年增长7.7倍。
花生
山东花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4,产量占40%左右,均居全国首位。1988年,花生种植面积1100多万亩,比1949年增长18.5%,总产量却增长2.6倍。山东花生具有籽粒饱满、清脆香甜等特点,畅销32个国家和地区。
拖拉机
1988年,全省拖拉机总产量达到23.82万台,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拖拉机生产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鲁统综)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泉城新姿
杨秉云 徐守礼 王锡光
济南是我国黄河下游最大的城市,是著名的“泉城”。可是,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膨胀,前些年城市的建设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住房拥挤,交通阻塞,泉水断涌,河道变臭,古朴典雅的历史建筑也随之黯然失色。
在改革的年代,济南市大胆探索加快城市建设的新路子,制定出建设泉城、改造泉城的一系列措施:打破多家计划、多家征地、多家施工的混乱局面,实行规划、设计、征地、拆迁、施工配套等“六统一”的综合开发措施,成街连片地进行旧城改造;实行条块结合,强化城市管理;打破独家经营,形成竞争格局,促进城市建筑业的发展;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承包,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
于是,“奇迹”出现了:亚洲最大的公路斜拉桥飞架黄河两岸;大型现代化“八一立交桥”仅7个月时间便凌悬于市区中心要道;具有接待国际国内大型综合体育比赛能力的体育中心巍然矗立在市区的绿化中心;规模宏大的引黄(引黄河水入济)工程,卧虎山水库调水工程,以及东西部采水补给工程,形成了东南西北每天向市区供水40多万吨的能力,缓解了人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紧张状况。根据虞舜取水的神话设计建造的舜井商业街和朝山、顺河等商业街,鳞次栉比,相映成辉;与此同时,全市有40余条主要干道拓宽、改建,2000多条街巷全部实现了沥青化。最让泉城人引以为豪的是配套建设的13个住宅小区和成片成线改造的15个旧城区相继投入使用。目前全市人均住房面积已由10年前的4.06平方米增长到7.40平方米,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如果你登上新近落成的峻拔辉煌的解放阁俯瞰济南,泉城景色尽收眼底:由原护城河改建的环城公园,像一条五光十色的翠链环绕着古城,将五龙潭、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大明湖五大泉群组成的著名风景区联为一体,景色不凡;舜耕山庄、齐鲁宾馆等豪华建筑,金壁辉煌,灿烂夺目……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耕海牧渔话荣成
张作生 任松高
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县级),拥有千里海岸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荣成市按照远洋、近海、沿岸三支捕捞队伍并驾齐驱的指导思想,推行了统一经营、分级承包、计划内外纯收益按不同比例分成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合理处理积累与分配的关系,调动了渔民的积极性,为捕捞业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现在,全市已拥有千名以上劳力的企业15个,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14个,水产品产量超万吨的企业6个,水产品捕捞量直线上升,去年捕捞总量达24万吨,工农业总产值达25.2亿多元,农村年人均收入902元。
荣成市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岬湾相连,水质肥沃,是良好的海水养殖所。于是,荣成人民又开始了浅海耕作,将浩瀚的海洋变成了海上农牧场。他们在稳定海带养殖面积的同时,又积极发展鱼、虾、贝、藻多品种养殖,使全市海带面积达4万多亩,总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后来居上的港养对虾,由潮间带向潮上带延伸,总面积扩大到2.5万亩,总产接近天然对虾捕捞量;扇贝养殖面积达1.3万亩。他们还对滩涂面积和养殖品种进行了综合规划,合理布局,使养殖业呈现出水面、滩涂、海底立体发展的趋势。目前,全市从事养殖业的劳力达10万人,海水养殖总面积达15万亩,总产量达13.6万吨,总收入2.4亿元。在荣成沿海城镇,冷库、工厂林立,这些大都是近年来新上的水产品加工项目。目前全市共有冷库150多座、综合加工厂200多处、罐头厂16处,外贸出口加工基地10余处,年出口额4100多万元。如今,水产品加工已成为荣成市继捕捞、养殖之后的第三大产业。1988年,荣成市的水产品总量已达32万吨,收入达11亿元,成为全国渔业县份的“头名状元”。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齐鲁文化绽新葩
高挺先 黄泽存
山东素以“齐鲁之邦”、“礼仪之乡”而著称。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一条历史长廊,不仅琳琅满目,品类繁多,而且千品万汇,博大精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齐鲁文化更加展现出空前繁荣兴旺的景象。近几年在全省兴起的以民俗文化、旅游文化为龙头的对外文化活动,赋予了古老文化以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全新的时代风貌,使齐鲁文化更加繁荣丰富、异彩缤纷。
孔子文化节——每年值孔子诞辰之际(公历9月28日),在孔子家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曲阜举办的专题性的文化旅游活动,届时,召开儒学国际学术研究会,演奏大型仿春秋古乐,表演盛大祭孔舞蹈,以及开展文化旅游和经贸洽谈等活动。
潍坊国际风筝节——以风筝为载体的国际性文化活动,每年的4月1日至10日举行。潍坊是中国三大风筝产地之一,以“风筝城”名扬天下。风筝会以“促进开放、联结友谊”为宗旨,现已举办了六届,水平逐年提高,效益越办越好。国际风联成员国一致同意,将国际风联总部设在潍坊。
泰山国际登山节——以泰山文化为中心的国际性文体活动,每年的金秋时节举行。国际登山活动,正是以此来展示齐鲁文化的浑厚、悠久和深沉。登山活动除进行竞技性登山外,还举行仿古封禅仪式,书画、盆景、根雕艺术展览、开展文化旅游和经济洽谈等活动,可使中外游人尽情领略泰山的雄姿和齐鲁文化的风彩。
带有地方特色的齐鲁文化活动,还有淄博的元宵灯会、烟台的葡萄酒艺术节、青岛的国际钓鱼活动、惠民的灯节书会等。这些健康、活泼、新颖的文化活动,不仅沟通了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齐鲁文化锦上添花,而且又为山东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振兴,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注入了不尽的活力。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的禹城县,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农业潜力,对28万亩旱涝碱沙地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钱捍摄)


第4版(国庆专版)
专栏:

位于黄海西岸、日照市东部的石臼港煤码头,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较高、技术设备先进的外海开敞式深水煤炭专用码头。 (杜宗河摄)


返回顶部